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13章

赵云-第13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子柔先生!”甘宁一揖到地。

“谢老夫做什么?”赵温还是很受用:“若不是子龙侄儿,老夫至今也不知你为何人。”

这话有些伤人,却是实情。也不能说眼高于顶,到了一定的位置,对下面的人有谁会关注?除非是名震一时的大才。

甘宁对从未谋面的赵云不由希冀起来,究竟是怎样一个英雄人物,连远在益州的自己也遣人请来。

却说袁绍袁本初,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

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

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

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在党锢之祸中,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

而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

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袁本初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

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隗听到风声,于是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

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此刻,他愁眉紧锁,盯着手上的竹简。

“本初,究竟是何事?”许攸不由好奇。

“赵家麒麟儿到汝南了!”袁绍抬起头来。

汝南是袁家的地盘,卧榻之侧,岂容赵家立足?赵谦又怎么样?一个太守而已。难怪!

“言过其实,一个少年郎而已!”许攸嗤笑道:“要不余走一趟,帮你把他留在那里?”

“还是吾大意了,”袁绍摇摇头叹了口气:“此子会武,一击刺死郡尉杜春。我真还怕伯求在那里施展不开,着了算计。”

一个何颙而已,惶惶如丧家之犬,许攸打心底看不起。

有本事就像本初和我一样,大大方方在京城呆着,党人又怎么样?这么多年不是也没人来动我吗?

秀才遇到兵,他还不知道这句话,但也觉得棘手。对方会武,不和你讲道理,拔刀相向。

“也不一定针对咱们,”许攸安慰道:“赵子柔当年着力吹捧,赵彦信是其胞兄,赵子龙前去拜访一番是应有之义。”

其实,不管是他还是袁绍,对赵云都很轻视。

洛阳为天子脚下,什么样的大才没有?

做文章的做诗词的,满大街都是,也不知道荀家是咋想的,竟然把嫡女许配给他。

“本初,也不是攸说你,”许攸补了一句:“什么颜良文丑,你那么着紧干嘛?还准备找蔡氏留下的导引术给他们。”

“子远,乱世将至,”袁绍语重心长:“上马作战,还是需要这些人的。”

“或许是吾想多了,一个毛头小子而已。走,燕赵风味!”

入夜,洛阳进入宵禁,私下里一片沉寂,只有偶尔巡逻的士兵在大街上走动发出咚咚的脚步声。

一进不起眼的庭院里,房间里没有灯光,一个人静坐在椅子上。

未几,他望向门边,轻轻吁了口气:“说吧,有什么事情这么着急?”

“听说袁家人准备发掘蔡国国君的墓地,里面有导引术。我准备去看看,要是有就留下给家族。”黑影声音低沉。

“不要再搞事了!”屋中人轻叱:“你化名王越,日日在京师露面。如果你一走,汝南那边就出事,难免没有人怀疑。”

“再说了,咱家贵为殷国王室之后,祖先更是殷商之主,何必觊觎那些姬周的微末之术?”

“不然,近日找到关系,”黑影反驳道:“何进让人找到我,当刘辩小儿的武术老师。只要找个借口,带着他一起去。”

“荒唐!”屋中人声音抬高又压下去:“一国储君,岂是你这个无名无分的武术教师能掌控的?”

“有那些功夫,不如抽空回家,我儿仲达马上也一岁了,他需要辅导。”

“建公,你是不是太拿你这个嫡系当回事儿了?”黑影怒道:“想我堂堂。。。。。。竟然要我去教你一岁小儿?”

“哼!”屋中人不屑一顾:“别忘了真定赵家,当年要不是你化名王越后想出名,他们家怎么会有人死在贺兰山下?”

“赵家麒麟儿此刻正在汝南,要是他知道你是始作俑者,其伯父又是汝南太守,看看你有没那个命回来!”

“一个小子而已!”黑影不屑:“当年我在远处看到他父亲四人,比我远远不如。”

“好了,这个事没商量的余地!”屋中人拍板:“从此以后你要更加低调,刘辩那边别去管。”

“现在,我以家主身份和你说话,殷商王族千年基业不可毁,我们要一直等待时机。”

话音未落,人已消失不见。

黑影恨恨地啐了一口,也消失在暗夜里,刚才被乌云遮住的月亮顿时明亮许多。

成都张家,一位个子矮小皮肤较黑的青年看着手中抄录的子龙诗集,右手不由自主比划那漂亮的云体。

“子乔,你又在看赵家麒麟儿的东西?”一位身材高大和子乔看上去有些相像的年轻人走进院子。

“是啊,大哥!”子乔放下绢纸:“临摹的云体就让人着迷不已,要是本人的手记该当如何?”

“子柔先生去真定了,”大哥答非所问:“此次他游历,应该不会来益州。”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子乔叹了口气:“真羡慕子龙,年纪轻轻,可以四方求学。”

“父母在不远游,”大哥缓缓摇头:“何况四周的山峦,阻隔了巴山蜀水和外面的交流。”

“在中原人看来,外面益州为蛮夷之地,也没必要去迎合!”

说完,他彳亍而去。

江陵燕赵风味波涛阁,这是荆州最大的包间,今天已经人满为患。

不过,并没有因为人多而显得嘈杂。

在一众人中,有两个年纪稍长,一为黄承彦,另一庞启隆。

后面一人在历史上名声未显,他的儿子庞统却青史留名。

庞启隆是庞德公的从兄,也就是没出五服的叔伯兄弟。庞家在荆襄的所有事务,都是他在打理。

后来不少人认为汉末取双名的都是寒门,其实大谬。

在王莽以前,单双名随意,他篡位以后,为了给自己的做法找依据,开始大肆宣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甚至在取名上,他都以法律的形式做出了严格规定,要求取单名。

不过有汉以来,刘家天下深入人心,再加上王莽政权覆盖的地方也不广,这些政策并没有认真执行下去。

更何况,新朝很快就覆灭了,所以他推崇的那些东西,被人唾弃。

世人都知道庞启隆字正轨,却不知黄承彦也有字,只不过那字有些让人忍俊不禁,叫黄噗通。

给黄承彦取字之时,其父正要张口,其弟噗通一声掉在水里,随口就说了噗通,估计根本就不是说他的字。

后来他那短命的弟弟从水里捞出来也没活多久,等他父亲反应过来字已上家谱。

再过不久,连他父亲也走了,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所以,知道内情的人,都只叫他的名。

“茂珪,今日究竟是何事?”黄承彦有些奇怪。

“启隆兄,姐夫!”叫茂珪的年轻人微微拱手:“我们收到赵云的名刺,说是要找我家有要事相商。”

他是蔡讽的侄子,蔡瑁的堂兄。

大家都认为年青一代来拜访,自然是年轻人接待,所以家族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他。

“赵家麒麟儿?”庞启隆和黄承彦对望一眼,他开口问道:“难道是来和荆襄士子比斗文采?”

他摇了摇头否决:“近日消息,颍川书院搬迁至真定。”

“慈明先生八龙无双,他对赵云极力推崇。”

“可能此事另有蹊跷,”黄承彦点点头:“我也听说赵云年纪虽轻,却稳重异常,从无与鄙人比斗事宜。”

“此言甚是!”庞启隆接口:“要不然荀家怎么可能把嫡女嫁给他?”

话题没有继续下去,既然来到燕赵风味,就是来享受美食的。

蒯家、习家、杨家等各个家族都有青年才俊受邀而来,食不言寝不语,很快就沉浸在美食之中。

与此同时,吴郡吴县,小赵云两岁的顾雍看到老师蔡邕情绪不佳,脑袋都不敢抬起来。

“元叹,与你等无关!”蔡伯喈长出一口气:“今天为师要教你们孟子尽心上。”

下学后,回到内堂,仍怏怏不乐。

“夫君,有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伤神?”原配蔡袁氏体贴地为他换上家居外套。

“竖子!”提起来蔡伯喈一肚子火:“真定赵家欺负人!”

夫人是蔡母袁氏的叔房侄女,两人可谓青梅竹马,她从没见过丈夫有如此盛怒的时候。

“赵家?赵云?”她也是张口结舌。

第十七章生擒何颙

“主公!”徐庶看着赵云,欲言又止。

他总觉得自己这个小主公为人处事太神秘,就像这次来汝南,貌似刻意为之。

以前在颍川书院同窗三年,好像也没感觉什么。

男人嘛,就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别看徐庶整天背一把破剑,也爱这一口。

尽管赵云不是天天带大家去燕赵风味,平日里大小饭店,一起大快朵颐的时间不在少数。

女人爱帅哥,这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才能维持长久的感情。

男人之间也一样,穷逼很难结交到朋友的。

刘大耳一出场,就宣扬自己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裔,没有苏双张世平的资助,靠张飞家传的肉摊,也不能拉起队伍。

关键赵云待人真诚,像戏志才,从穿着上就能看出家境贫寒,他以兄弟相称,这点才是最打动徐庶的。

没有定下主从关系时,什么话都可以说。现在才发现,有了关系的约束,不能再随心所欲想说啥就说啥了。

“元直,有话就说。”赵云收回目光,陈到一行已消失不见。

既然你陈家想要分一杯羹,那也要看你的资格。

陈到是个明白人,约定了晚上接头出击事项,就赶紧回家准备。

“您好像是专门在等叔至?”徐庶还是放下心里那层主从隔膜,直言相问。

“是也不是,”赵云点点头:“在我的想象中,尽管汝南是袁家的囊中之物,也不会是铁板一块。”

“一个杜春,就打开了缺口。汝南人想要这位置,却不能去找袁家。”

“道理很简单,袁家人现在已经疑神疑鬼,不知道哪一家和我伯父有过接触。”

“他们在京里的关系,大抵都与袁家有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伯父身上。”

“蜀郡和真定赵家人虽然在秦末就分离,毕竟是一个祖宗下来的。再说子柔伯父曾经对我帮助挺大,我自然要帮彦信公一把。”

“今上下了一步好棋,想让彦信伯父携着其祖志伯公与其叔仲经公的威名,在袁氏祖地扎下一根刺。”

“本来按照云的意思,让老爷子別淌这浑水,另寻一处当太守也一样。”

“想不到彦信伯父很执拗,既然来了就不会走,那我这当侄子的也要助一臂之力。”

“难道主公想把这里的袁家连根拔起?”徐庶的眼里冒起了亮光。

“你说什么混话?”赵云吓了一跳:“真那样,袁家就和我们赵家不死不休,而且我们还理亏,说不定灭族!”

“呵呵,说着玩儿的!”徐庶干笑着,他赶紧转移话题:“主公,其实长文这人还是不错的,为何你总对他若即若离?”

“我有吗?”赵云悚然一惊。

他自己真还没觉得,平日里还有意无意装作亲近。

“有的!”徐庶很肯定地点点头:“戏兄和我早就察觉,说实话,要不是看你和他疏远,我们也不会与你相交。”

“长文那个人,才学是有的,骨子里对寒门的傲气一眼都能看穿。”

“在书院里,稍微有眼力的寒门都不会和他交往。”

道理很简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赵云与陈群之间敌人当然称不上,挚友却绝对没有可能。

仔细想想,好像自己对陈群比对荀家兄弟少了一份推心置腹。

也许是知道原本时空他推出了九品中正制,而自己却对唯出身论者嗤之以鼻。

唉,还是有些先入为主啊!

当然,事情发生了也就发生了,赵云也没想过挽回,更不会认为本人是历史的主角,虎躯一震人家就会改变立场。

还别说,赵谦在汝南几年,不声不响有了不少别院。

此地在平舆西北,骑马约莫一个时辰。庄园后面又一座突起的山峰,山上有庙,名为洪山庙,据说与纣王之子殷洪有关。

再往西北,有一小盆地叫后刘也不知名字是怎么来的。

袁家人就在这里发迹,小盆地中间是汝水支流的发源地,一个地下水形成的小湖泊。

曾经这水洼没名字,袁家出名以后,当地人称袁家荡。

袁家荡的南面山脚下,是袁家的墓地群。

故老相传,这些影影绰绰的山峦,最高的那一座叫穆君山。

或许是蔡穆侯在世时对子民尚可,死后大家为了纪念就把墓地以他来命名。

沧海桑田,当初的穆君山下沉,穆候墓地前面反而有一座山峰异军突起,隔断了蔡家后人的福泽。

袁家祖墓的左边,小盆地边上有一座龙王庙。

相传曾经袁家荡夏天经常有黄水从里面冒出,整个小盆地一片泽国。

说也奇怪,龙王庙建好之后,不再有洪水泛滥,而后面的无名山,被称为龙脊山。

墓地右边,一座山峰形如卧虎,故名为卧虎岗。

山上树木森森,赵云抬眼望去,真是好一处墓葬之地。

重生之后,他学了很多东西,对祖先流传下来的易经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

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泡后有靠。

可惜盆地有缺,天然的河道出口,注定了袁家日后的衰败。

整个袁家荡规模还不小,大约有十五里方圆,这里自然都是袁家的地盘,不少农人在田间劳作。

袁家祖宅里,不时有人进进出出,从河道旁边的路直通平舆。

也搞不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袁家坟场后面的高山,竟然叫孔坟山。

背面山腰以下,应该就是袁氏雇佣的掘墓护队监视的范围,偶尔有几个懒洋洋的家丁,左右巡视一番。

整个营地在山脚下,新建的简易房屋,还能看出白晃晃的树色。

要是久了,哪怕经过几场雨,木屋的颜色就会变深。

袁家祖屋倒是戒备森严,身着皮甲的部曲们一直在巡逻,武器在阳光下的反光射得很远。

“三公子,这片墓地我们去探查好了,人数不到二十。”赵龙像幽灵一样出现。

“包括闲杂人员吗?”赵云他们都没有骑马,山间本身就没有路,更何况骑马的目标太大,容易被人发现。

“闲杂人员不多,”陈到已经赶了过来,他们确实下了功夫:“有两个伙夫,三个厨娘。”

“另外,说是刚从洛阳那边来了一个文人,他还带了两个随从。”

说起来,袁家荡里居住的,应该都是袁家的庶出或者旁系。

嫡出与直系,谁愿意呆在乡下?都跑去洛阳奔个前程。

总人数在二十五左右,袁家旁系这些年巧取豪夺,和不少本地大族结怨甚深,估计他们也不敢大张旗鼓。

这么说,整个行动就一个要素,必须快,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驻守人员。

夏天的白天分外漫长,特别是在等待的人看来更是如此。

好在不管多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