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327章

赵云-第327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而让刘备明白了“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的含义,这都让他从小时候的出言孟浪逐渐变得谦虚低调。

和善。地摊主刘备毫无疑问是个草根,他的上帝同样也是草根。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备每天接触和面对的大多是平民阶层,比起那些从小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更容易理解穷苦百姓艰难的生活状态,理解他们心中极其朴素的生活愿望。

而且这些人还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更要对这些人给予应有的尊敬。这让他从小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不论对什么身份的人,都能做到和颜悦色、甘为人下。

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刘备日后得以成功的基石。

俗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同样也可以说“摆得地摊,百事可做”。摆地摊走出来的刘备,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十五岁的刘备离开了这个行业。他要走向何方?

然而,对于曹操来说,他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

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换了别人,考虑到蹇硕的权势,恐怕也就算了,曹操则不然,其果决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再来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是怎么扭转局面的: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

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

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了:“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

可见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所谓文如其人,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豁达自信的曹操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雄姿英发。

曹操的这一性格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往往在逆境中凸现出来。

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象,当时军心低落,

主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士兵能否振作起来。一声大笑,一番狂语,有如冰天雪地里的一堆篝火,不仅会给将士们带来温暖,还能够鼓舞士气,这才是优秀主帅的风范。

再有,官渡之战结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此事堪称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一幕,仔细想想,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若追究下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对于大战方息的曹操军团来说,内耗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既往不咎,小可收买人心,大可稳定局面,一举两得。

可见他的头脑是很冷静的,狭隘之辈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如此魄力从哪里来?还是要归功于他的豁达自信。

三国时期的军阀用人问题非常复杂,足够写一篇论文来探讨了,单就曹操而言,他充分做到了知人善任。

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

譬如对张辽的使用,简直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

因此,操是善于用将的。

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

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甚至还别出心裁,有一个摸金校尉。

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三分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多有剪除异己、兔死狗烹之举,这是为子孙代汉做准备。譬如把周不疑那孩子给杀掉,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对操也就不必苛求了。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包括领袖气质。

赵云心里一时间感慨万分,不由脱口而出:“天下眼看乱起,英雄辈出。云观其余皆土鸡瓦狗也,唯孟德与玄德也!”

孙权?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遇忽悠曹操醉乐

曹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在大帅的心目当中,地位竟然有这么高。

大帐里本来就没有外人,他单膝跪地:“谢大帅,操必当尽心竭力,当得起大帅的称赞。其实以前对你并不如何看重,现在才明白,和你的胸襟相比,差得太远。”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赵云豪气地说:“中原方寸之地,杀来杀去,伤的都是我汉人的元气,徒给异族留机会,本帅不取。”

要说这家伙的运气真的很好,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竟然走运搭上了末班车,遇到了赵云这样的上司,把他给带出来,算是他的运气。

一名武者抑或将领最重要的是什么?实力?

不,贾诩告诉曹操,是运气,或者说是家族对他的看重。

作为一名立志成为大汉征西将军的人,在最恰当的时候,遇到最合适的部队和主帅,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很走运,但也很不幸。

曹操已经差不多而立之年,按照出名要趁早这个世家子弟的运行机制,他也没几年了,而且他现在的处境很尴尬,再往前挪动几步,他能进入大汉名将系列。

可如果就此收手,很容易泯然众人矣,毕竟新闻和名声这东西有时效性,甚至更不堪,过个一两年,所有的区域内都有了成熟的将领,留给曹操的只是这一两年的闪光而已。

要知道,为什么作为曹操一样的世家子,袁绍从来没有过闪光点,在北疆可以说是污点,可到了南征军中马上就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毕竟曹家和赵家交好,都有宦官背景。在用人的问题上,灵帝还不得不考虑下主帅的意见。汝南袁家身为世家的领军人物,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大周折。

甚至如果没在北疆摔一跤,他就有可能是南征军的主帅,完全有可能的。

因为袁绍在过继去的母亲和父亲袁成去世时候的表现,在汝南袁家的大力吹捧下,让所有世家和豪族都记住了他!

而曹操,需要在独立的操作上,在最优秀的对手面前,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毕竟此前他棒杀蹇图,都已经被人耳朵听得起了茧疤。

在讲究孝道的大汉,不畏权贵和孝顺相比,简直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曹操很不幸,已经二十七岁,留给他的时间不多,甚至可能走错一步棋就会满盘皆输,他父亲天知道还能活多少岁?没老子在能撑起两个家族吗?

甚至从此以后,身上将会深深打上赵云部将的烙印,袁绍抽身,看起来实为不智。设若在零陵郡做出了顶点的成绩,加上汝南袁家的吹捧,又会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还真有这种机会,零陵和武陵那边,很多五溪蛮人,那些人要的,不外乎就是耕地和粮食,就看袁绍怎么协调。

再说了,即便打起来他也不怕,不管是文武,在这个年代除开赵家,袁绍的郡兵和幕僚简直牛比得不像话,为一流配制。

一名世家子,走上了官场和军队,最可怕的敌人往往不是他面前的对手,而是他心里头那个,总喊着要放弃的自己。

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这是在还有意识前一天,双方交谈后,在简单的饯别宴席上,不知道是贾诩还是戏志才对曹操说的一番话,后来激动之下喝多,记忆比较模糊。

在过去的这几天里,曹操总是在跟夏侯渊商量西征的事情,毕竟在家族里面,两位家老说了不管小辈的事情,今后的路要他们自己去走。能商量的人,哪怕是程昱都不行。

真正到了交州,他才发现,原本抱着试试看的目的,有点儿被家族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曹操也知道,自己很走运,真的很走运。

就好像他的那个隔壁州的袁绍,年龄比自己要大一些。

两人从小出生在雒阳,在守孝的时候就比自己出色,前面也说过,百善孝为先。

这时是大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他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又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这两件事让袁本初赚了多大名声,也让曹操羡慕极了,自己出身宦官之家,士人不可能对曹家亲善。

父亲母亲健在,总不能等他们死了才去守孝吧,那样就水过三秋了。

但命运就是如此的不同,袁绍轻轻松松得到了士林的拥戴,而他却因为想要继续北部尉时的老路,继续扩大名声,被宦官和士子联手给整出了官场。

就在曹操开始怀疑自己,开始想要放弃,甚至打算做一个富家翁的时候,老天爷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就因为一次偶然的帮衬。

赵云从遥远的雒阳,向丢官归家在谯国的曹操伸出了手。

从那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完全不同了。

正如贾诩所说,曹操遇到了一支合适的部队,战无不胜,遇到了一名懂他的主帅,给了他充分的自主权,于是他在交州战场上有了一定的名气。

曹操也带领着了自己的堂兄弟们,成为了两个家族所有人骄傲和羡慕的对象。

终于知道军队打仗是怎么回事儿,他一直都在学习。

曹操却始终冷静而理智地对战功和俘虏这些战场上最基本的东西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兴趣,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丝毫的懈怠,所有的这一切都会离他远去。

他做梦都想要独自领军,目前看来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以前的赵家谁知道,一两年名声大振,不管是真定公赵孟还是镇南将军赵云。

曹操也不敢想象去和鲜卑硬碰硬,自家知道自家事,上次对宋家就一筹莫展,这次在林邑都差点儿摔了个大跟头。

他品尝过失败的痛苦,所以,他无法接受自己再度失败。

而现在,曹操的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自己的梦,独自领军去西域。毕竟张骞通西域以来,那边一直都不平顺,后来又有班超出使西域。

但前面的路非常崎岖难行,他必须要吃比过往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还不一定能够有收获。时代不一样了,那边比交州好打吗?

要么一直呆在交州,尽可能地在赵云这颗大树下继续乘凉,继续打仗,人家让他往哪里去就到哪里去。

这不仅是曹操心头的纠结,也是整个曹家和夏侯家所面临的选择。

后来,他彻底迷糊了。舌头和嘴巴都不停自己的使唤,赵云、戏志才、贾诩都在说着什么。曹操唯一记得的就是自己好像很放肆地大笑,然后又把一杯酒一饮而尽。

“玄德是谁?”他睁开眼就问。

“主公醒啦?你出名了!”程昱拿着一张纸兴奋地跑进船舱。(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七章送别时踏歌(4/5))

“主公,为何昨晚我们非得要挤兑袁绍?”戏志才很方正。

尽管在喝酒的时候,他和贾诩顺着赵云的意思往下面说,毕竟作为下属,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先执行再说。不然的话,这个下属就没有价值存在了。

然而,戏志才和一般人又不一样,两人从颍川书院相识到现在,一个是刻意结交,另一个受到感动,从而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情谊。他当兄长的,必须要纠正当弟弟的错误。

“大兄,我有个预计,袁本初有些优柔寡断,说不定听到孟德要去西域的消息后去插一脚。”赵云眼睛一眯:“他在交州做的事情我可没忘记。”

赵家?别逗了,不要说如今交州这边是分家,就是真定赵家尽管在武事上有些建树,那还不是皇帝嘴巴里的一句话,他让谁上就谁上。

而在文事上,一个鸿都门学博士,在汝南袁家的眼里就是个屁,他们家族的党羽遍天下,即便袁绍到了交州,一样有人来捧他的臭脚丫子。

曹家去碰袁家,还是略显不足。不过,老爹在雒阳也不要太轻松哇,还是要找点儿伙计,那些宦官那不成就想袁家在武事上掌握话语权?

要知道,袁绍这丫在赵家没有崛起之前,始终稳坐钓鱼台。

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在党锢之祸中,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谁知一不小心就和赵云遇上了,从此走上不归路。

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没想到在交州被袁绍当做弃子直接弄死了。

在当时,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隗听到风声,于是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赵家北征的行动,本来不管是士子集团还是宦官集团,连冷眼旁观的兴趣都没有。

大汉开国以来,不管是对匈奴还是鲜卑,打的仗还少吗?孝武帝打匈奴,好吧,打了,赢了几次,结果长城以北还是他们的地盘。

灵帝?嗯,他觉得凭借着宦官集团把士子集团杀了八百多人,志得意满,还是想在军事才能上也表现一番,可以与秦皇汉武比肩。

熹平六年农历四月,鲜卑攻打汉朝北部边塞。

农历八月,刘宏派夏育从高柳县,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从云中郡,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从雁门郡,三路同时出兵讨伐鲜卑。

出塞千余里,结果,原以为偃旗息鼓的士子集团给灵帝上了一课,他们的后勤各方面都没跟上去,孤军深入,汉军大败,损失兵马十之七八。

赢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胜。所以袁绍也急眼了,不再执拗于隐居什么的,出山吧。

“你确定袁家在针对你?”戏志才有些讶异。

“袁家不会针对任何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