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347章

赵云-第347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是赵云,一众前来的汉人都苦笑不已。

山主看出点什么,摇头叹息:“我们的目光太短浅了,千百年来,一直都在三苗地界打转。从今以后,南墙山我是不去的了。你们谁爱去谁去吧。过段时间,老夫要出去走走。”

确实,对大家来讲,那边就是一座山。

而且听到左慈的解释,大家后怕不已,难怪修炼越来越难,记得众人在小时候,南墙山上的宗师强者多如狗呢。

赵云也有些一筹莫展,难不成在这里实行前世的一国两制?

他没有加入到这些人热络的讨论,独自走出凉亭,四处转转。

“出来吧?”赵云冷冷地盯着空处:“难不成你有蛊我就发现不了?”(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四章最终解决三苗事(1/5)

蛊主一直以来都非常自信,他觉得自己的蛊就是当之无愧的蛊王。哪怕曾经有一些前辈的蛊非常出色,他根本就不屑一顾,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他把这条蛊从幼小的时候一步一步喂养到了今天的地步,刚开始只是一条小小的蜈蚣,后来融合了太多的毒素,连形状都变得有些变幻莫测,无法说出具体的物种。

好几年前,自己那一脉的有一个宗师,由于来拜会自己的时候没有事先打招呼。当然,他也是像要立威,这条蛊简直是秒杀了那门人,从此立下赫赫威名。

“怎么着,要我动手把你揪出来吗?”赵云有些不耐烦,做势手上就要下压。

Word妈呀,蛊王吓了一跳,那是一只能把大宗师强者摁进硬石头地里的手掌。

“养蛊一脉见过汉镇南将军。”他迫不得已,只好现出身来。

“一个山主,一个蛊主,”赵云似笑非笑:“你们真还是井底之蛙啊。在大汉初期,你们祖先原址上也出现过一个小国叫夜郎国,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很大,比大汉疆域还大。”

蛊主的脸色变了数变,由于他的脸都掩藏在黑袍之中,看不出具体的变化,很显然,对于一直以来都在三苗区域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他来说,很是刺耳。

赵云看他那样子还以为已经掌控了局面,不由讥笑道:“我来和你玩儿个游戏。”

说着,两手同时一吸,两条硕大的虫子不由自主向手中飞了过来。

左边的一条如蚯蚓般光秃秃的,有三根筷子粗,一尺多长,却有两条触角,貌似没有眼。

右边的那条像一只青蛙,只不过现出怪异的瓦蓝色,比青蛙多了一条尾巴,如拳头般大。

或许是动物的本能,它们一起发出犹如婴儿一样的叫声,有点儿貌似超声波,集中到赵云身上。想不到两条怪异的虫子还能利用声波攻击,确实少见。

它们不管如何反抗还是慢慢地移动到赵云的手边,形体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缩小。

蛊主吓得亡魂大冒,这两条蛊,是不知道好几代以前形成的蛊王,可惜却没有后辈弟子能够取得两虫的认可,一直喂养在祖殿里面。

或许在契合度上比不过自己的本命蛊,却也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蛊之王。

他原本来到南墙山的时候,就带着六条蛊王,其中四条封锁了四个方位,另外这两条就是暗中要和自己的蛊王联合起来进攻的。

“赵将军,请息怒!”蛊主忙不迭说道:“其实,我就是有些怀疑你在传承殿里面有所收获。我的本命蛊以前曾顺着石阶下去过,现在再也找不到方位。”

“本帅有所收获如何?没有收获又如何?”赵云眉毛一扬:“再要使这些下三滥的手段,小心我就把你那一脉彻底除名!”

说着,他也不为己甚,却不由大吃一惊。以前他能吸收功力,根本无法还回去。

当初在雒阳校场吸取了廖立的三十年寿命,活力转移到飞云身上,却怎么都转移不回去。

现在他很轻松地把吸取到的功力,全部送还给两条蛊虫。

每一条蛊虫,控制的方法都不一样,那是蛊主那一脉的秘诀。

先辈们虽然去世,每一个人的本命蛊都保留下来。没有人契合的,一代代寄存,到了今天不下十多条。

山主作为地头蛇,眼见蛊主跟着赵云离去,就觉得大事不妙。

当然,在自己的这一片地头,料想也出不了啥幺蛾子。

倒是赵家众人,有些马大哈的性格,觉得阵法笼罩下的这块土地,好多地方的古风在中原都看不到,想到处走走看看,不甚在意。

因为大家都看出来了,南墙山的这一批人,在本质上并没有那种称王称霸的目的。

如今好端端的三苗到手,至于如何治理,不关他们的事。

你说要让武者去打打架什么的倒还凑合,谈治理就是对牛弹琴也差不多。

最终,山主还是发现了不对劲之处,即便蛊主的四条蛊屏蔽了信息,找了过来。

见两人并没有剑拔弩张,不由松了一口气。看到他们貌似还在交谈的样子,也加入进来。

不管是赵云还是蛊主,都不会把起先的尴尬事情爆出去,那样就比较难为情了。

“赵将军,一直以来,我们这一脉人忙于修炼,对三苗之事确实不太上心。”山主也不是不清楚汉军在交州做的事情,他可不想一转眼就让这片土地血流成河。

略一沉吟,赵云有了主意。

在前世,他知道世界上最早实行圈地运动的英国,早期的土豪资本家,实质上就是一批农场主。

如果让这些部落首领、小国主知道做生意也能拥有比现在更多的财富,想必这些人根本就不会拒绝。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至少短期以内没法实现。

赵云灵机一动:“山主,蛊主,咱说起来都是华夏一脉,你们不可能眼瞅着汉人在三苗束手无策。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是这里的地主。”

“惜乎平生蹉跎,老夫近日就拟北上,游览大好河山。”山主就是身为南墙山的掌舵之人,平日里也不怎么管事,专注于修炼,怎肯揽活上身。

反倒是蛊主有了兴趣,毕竟今后两脉人的发展,还是要看汉军的态度。说白了,重新洗白的过程中,他想为自己这一脉争取更多的蛋糕。

“赵将军你不妨说出来我们参详参详?”蛊主饶有兴趣。

“想必二位平日里有专门管事的弟子,今后也可以参与到里面来。”赵云直言不讳:“首先就让大家知道,除了以货易货,我们可以用钱币交易。”

两人觉得这也无可无不可,默不作声地点点头。

“其次,必须要保证汉人通行无阻。”赵云这条硬性规定。

那些真定、扬州、荆州来的世家,所为何来?不外乎利也。只有让他们赚到钱,才能全力支持在交州在三苗的赵家军事务。

当然,三人都是领头人,具体的细节,就让荀谌作为代表,与两脉的人仔细斟酌。

不过有一点,谁要是胆敢欺压打杀汉人,是部落就灭掉部落,是小国则灭国。

为了保证汉人的利益,赵云特意把先登营和赵虎赵豹留在此处。

如若有个风吹草动,必然杀上门去,片甲不留。(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五章痴军汉无事打架(2/5)

高顺无疑是很失落的,他想不到最终大帅没有留下陷阵营反而是先登营在三苗之地。

赵黄活了这么大年龄,如何不清楚自己这个记名弟子的品性?如若让他去执行任务,他会想方设法。但是要让他自己拿主意,稍微欠缺点儿。

而且最主要的是,跟在赵云的身边,才能更多的参与到今后的战争当中。人家在那里停滞不前,你有机会立功还要东想西想,那样的话他这个当师傅的都没话说。

交州众人,最高兴的当属宋家与顾三公子。前者终于了解到当年自家的往事,后者的家族原本不过是吴郡的普通家族,有了自己在交州,今后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身为龙川县令,顾徽不可能出手,那样就是官场大忌。当时现如今的交州官场,谁不清楚他是赵云师弟的哥哥?大家都会卖顾家一份薄面。

自然而然,顾家在吴郡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今后成为领军人物也不是不可能。

也许有些人无法理解,我们就说一个赵云前世的例子。鸟窝咖啡在世界上的排名并不怎么样,可是有了中国的市场,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当年的一句简单广告语“味道好极了”打败了同时期进入到华夏市场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主要是研究透了大陆的国情,因地制宜。

如今的年代,资本主义都还看不到影子,大家在商业上不管怎么发展,改变不了大汉以农为本的封建国体,上流享受着商业的成果,却对商贾之事十分鄙夷。

很显然,顾家的人不会亲自出手,那样也就太掉价了。封建社会的商业运营,就看谁的关系硬,谁的靠山大。抢占先机和市场,不过是当权者一句话的事情。

人家赵云今后还想诱拐自己的师弟来服务呢,让顾家叫顾雍前来交州学习。过几年学业有成,步入仕途,他也不会去做拔苗助长的事情。

即便知道诸葛亮这种政治人才,不过是给诸葛玄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并找人去给他看病。今后诸葛长大了,就是知恩图报,也得优先考虑下赵家。

再说了,燕赵书院里,留下了郭嘉和杨修两人的传说,诸葛亮本身并不是一种很偏激的性格,只不过家族落魄,才有了宁为鸡头不当凤尾的想法。

宋钟了解到三苗曾派人来颠覆交州的赵氏江山,却也无可奈何,两者的立场不同。

再说了,就是赵云都没啥表示,他顶的是宋家家主的名头,为赵家人出头也说不过去。

最得实惠的就要数左慈和于吉,两人本身的弟子并不多,可是沾亲带故的道门不少,一股脑儿,全部涌到了三苗。在另外一方面,冲淡了山主和蛊主的统治力。

两人只是去了几封信,来了不下三百人,连赵云都十分惊讶,想不到原来道家的人这么多。从而也难怪灵帝对道家的忌惮,对史侯都不太亲近。

不难想象一个到门里长大的孩子,今后有了皇帝的位子以后,会把国家带到哪个方向。

然而,他们在三苗并没有过多的停留,赶到镇南岛与赵云一番密议,星夜离去。

看得出来,两人就是在投资赵云,尽管不是一家独大,却也满足了。毕竟上清宫的势力,目前在交州并不占优,焉知今后一旦赵云掌权,会不会对天柱山、曲阳一脉有所倾斜。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灵帝知道了三苗的事情,却也鞭长莫及。

据说平日里都要找女人伺候的刘宏,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寝宫里,和张让商量了整个晚上,连着好几天没有上朝。

二代们大有收获,哪怕三苗还没有正式建制,他们已经有了在官场上立足的资本。

那可不是一个两个人,封赏就让灵帝头疼不已,一个萝卜一个坑,收钱的话那些家族又不是没钱。其中好些人根本就收不到一钱,譬如董太后的家人。

要封赏吧,心里面堵得慌,现在的赵家崛起不可避免,这些人很显然都亲近赵云。自家的闺女万年公主,一直没名没分的在交州呆着,不知道多少人暗地里看他的笑话。

不封赏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南征军的大捷在有心人的渲染之下,从刚开始曹操回京到现在这一批荣归雒阳,声势之大,连袁家都侧目不已。

那些事情都与交州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一切都在按部就班。

今天,田丰满脸愁容。

按说,原本一个不起眼的齐国后裔,到了交州以后顺风顺水,也该满足了。

在某些区域内,他一声令下,南征军屠刀举起,血流成河,名字就可以止住小儿夜啼。

“你是说不止一处地方的兵士闲着无聊打架?”赵云揉了揉太阳穴,感到十分头疼。

“是啊,子龙,我都看过不少。”荀彧眉头紧缩:“一来,这些人自恃有功之臣。”

“田军正赏罚分明,某也有所耳闻。他们不仅取得了战功,还获得了不少的资财。”

田丰脸上的笑容比哭还难看,你就说我名声臭是一个孤臣呗。

荀彧倒没有针对他:“二来就是因为有钱,他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女人。归根结底,还是钱闹的。”

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出于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去认知他人的行为,包括对他人动机和目的进行推测和认知会产生重大的偏差。

在判断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内心的判断和自己的倾向、有意地寻找能够印证我们自己对他人倾向性判断的证据,这就是选择性的认知偏见。

在古希腊丢斧子的人的故事中,当丢斧子的人怀疑是邻居偷了斧子的时候,邻居的一言一行看起来都像是偷了斧子后的反应。

而几天后当斧子被找到后,邻居看起来就再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这里讲的就是倾向性的预先设定立场和判断、会错误地引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在社会现实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背景、社会经历、文化教育和世界观的不同,在同一时刻面对同一事件和完成同一行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有差别的深层动机,从而导致在同一社会关系中表面上人们在互动。

实际上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行为解释,从而导致在相同的行为中存在着不同的动机、以及对默契的理解完全不一致的情况。

古人早就以一句知名的谚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了由于内心各种差别,世界在不同人群的眼里会有不一致、直至无法沟通的主观解释。

赵云听着两人的话,思绪却飘了开去,想起了上辈子马斯洛的五个需求。(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六章蹴鞠业岭南开花(3/5)

以前的南征军士兵,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进了军队,原以为就是去当炮灰。谁知一下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现在的交州各处,都是子弟兵的家属移民。

安全需求方面,现在的南征军就是交州的实际统治者,不管灵帝和其他世家门豪往里面掺了多少沙子,赵云一声令下,谁反抗谁就化为齑粉。安全得到了保障,尽管是团队的。

交州人对兵士是又敬又怕,曾经那种受到土豪劣绅欺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靠着南征军打下来的。当然,人有钱了,又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会挨刀。

不管赵云三令五申,华夏的传统,商贾就是权贵们的提款机。要是世家豪门好说,谁敢来掠夺自家的财货,毫不犹豫干回去。可有钱的是老百姓,他们担惊受怕在所难免。

因此,兵士成了交州一种特殊的人群,除了他们自己的家属和周围的袍泽,根本就找不到有人来交流。大家不是战争机器,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需要社交。

圈子的狭窄,每天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战友,俗话说舌头与牙齿都要打架,何况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壮汉?久而久之,打架生事在所难免。

也就是说,兵士们目前实现了从生理需求到朦胧的尊重需求的跨越。

现在哥们儿有钱了,家里的地出产的粮食几年都吃不完。你有我家也有,谁怕谁呀?

在别的军营里面,全是萧杀之气。赵云的军队,充满着友爱和谐。

但是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到了今天,实现了三步半的跨越,任谁都会膨胀。

赵云的前世,东北人一整:“你瞅啥?”“瞅你咋地?”“草泥马的劳资弄死你!”

这样的话语,军营里面随处可见。法不责众,这么多人经常打来打去,有的是越打越亲,有的自然就会疏远,军队的凝聚力下降,从而也就影响了作战能力。

“子龙,说实话,我们是不是可以释放下军士的精力?”荀彧不无担忧:“长期以往,我们交州军都成啥了?还没上阵自家就打起来了。”

“完全可以!”田丰眼睛瞪圆:“主公,让军士们有事可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