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越战的血 >

第503章

越战的血-第503章

小说: 越战的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山顶上炮兵观察员,就说这种望远镜能够在短时间内自动测算出目标的坐标……最好,还让炮兵观察员放出点风声……”

闻言赵敬平不由眼睛一亮:“然后越军就会以为我们之所以打炮打得那么准,是因为这种望远镜在起作用!”

“对!”我说:“这至少可以转移他们的视线。当然,这样一来越军特工就很有可能会以这种望远镜为目标,千万不能让这种望远镜落入越鬼子手里,否则我们就露出马脚了!”

“明白!”赵敬平应了声,站起身来说道:“我马上就去办!”

这并不是件很难办的事情,毕竟这望远镜是假的高科技,所以我们甚至都不需要让军工来做,只需要找到几个高倍望远镜然后让几个打铁的焊上一个铁盒子上去,接着再折腾一个支架也就可以了。

所以这东西很快就在昆明弄了出来,然后我们还有模有样的派出了装甲车对其进行护送,到达基地之后还列为高度军事机密……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只听到一点风声说是后方刚刚运上来一种新式装备,至于是什么装备就连一线的战士们甚至指挥官都不知道。

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人总是有一种心理,越是神秘的东西那就越是想知道。越军间谍当然也是这样,所以我相信这些望远镜运上来时已经引起了越军间谍的关注。

接下来的事就不用说了,这种新式装备很快就分配给了炮兵观察员并指定在某个高地上使用,同时解放军部队还派出了一个连的战士对其进行保护。

这其中的保护是真的……这个连的战士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保护的东西是假玩意,而且上级还给他们下了死命令“誓死保护这种装备的安全”。

当然,这其中炮兵观察员是会知道真相的……他是使用的人嘛,但也只有这几个观察员会知道真相而已,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能把真相告诉任何人。

第一百六十二章炮战

“轰轰!”

几天后我们对炮瞄雷达的测试就正式开始了。

就像之前说的一样,我们事先与一线的部队联系好,在夜里就在指定方位准备好能引诱越军开炮的假目标……这一回一线也就是四十师的战士们是用堆沙袋的方法,也就是在面向老山正斜面的显目位置上垒上几个沙袋再折腾一点新土上去。

别看这沙袋和新土不起眼,这些玩意在一线两军僵持阶段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原因是敌我双方在互相压缩对方阵地时用的就是这方法,先堆几个沙袋做掩体,然后再依靠沙袋的掩护在其下挖上一个坑道或是猫耳洞。

这种做法虽然没有很大的军事意义,一个猫耳洞也就躲那么个把人,而且还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挖的,真打起仗来很快就会被敌人的炮火敲掉了。

但这种动作却是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猫耳洞挖到哪里,就意味着我们的控制线也就是国土扩展到这里了,如果这个不在意那个也不放在心上,那么毫无疑问的其实际控制线就会渐渐被对方压缩。

这也正是这时候敌我双方都要坚持或者说不得不坚持冒着生命危险互相摸洞的原因,同时也是猫耳洞又危险又很难生存,但我军战士却又不得不躲的原因。

当然,这一回我们并没有将控制线往前推移的意思,咱们的目的只是想让越鬼子开炮……越军自然不知道这一点,于是天色才刚亮就朝“目标”打来了一排炮弹。

仅仅只是几秒钟的时间,陈维华就朝候在炮瞄雷达不远处的我们大叫:“方位三五洞拐……迫击炮。三门!”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炮后方位是用密位制来表示的。而中**队是采用6000密位制,欧美国家一般采用6400密位制,所以在此之前陈维华等人已经对此做了一些工作,使得在战时能够十分快速的将6400密位制转换为6000密位制。

我朝早就准备好的通讯员点了点头,通讯员当即就将这些数据报告给了炮兵阵地的伍登雄。

这也就是我们要在炮瞄雷达旁的原因……

很明显的是,如果我们不在炮瞄雷达旁而是在指挥部的话,那么由陈维华报上来的数据首先得通过通讯员传到指挥部,再由指挥部传到炮兵阵地。这样无疑会增加炮火的准备时间,也就是对我们及时准确的击中目标不利。而现在无疑就提高了效率。

接着很快就听到步话机里传来一声怒吼:“放!”

“呜……”空中很快就响起了一阵炮弹的啸声。

紧接着又是伍登雄的几声大吼,又有两批炮弹涌了上来,很快老山上就响起了“轰轰”的一阵阵巨响。

这一回开火的共有三批火炮,每批三门。

之所以要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炮瞄雷达的测试不仅仅是能否快速的侦测到敌人的炮弹并快速的计算出其炮兵阵地的位置,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修正我军炮火引导其准确的击中目标。

学习过炮兵知识的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一步以前也是由炮兵观察员做的……也就是我军炮兵仅仅只是知道目标的准确位置还不够,炮兵在得到这些数据之后,按照理论来计算并调整好诸元。但炮弹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风力及空气密度等影响,这就会使弹着点出现一些偏差。

这时候。在一线观察的炮兵观察员就会利用通讯设备向炮兵阵地发去一些修正数据,不过这些修正数据显然会受前线敌我火炮的干扰以及人为判断上的一些误差。

而现在就方便多也精确多了,因为就连这一步也可以由炮瞄雷达完成……炮瞄雷达可以同时监控二十个目标嘛,那么在监控越军火炮的空隙自然也可以监控己方火炮的弹道。

当然,监控己方火炮的弹道时并不是逆向计算出炮兵阵地,而是正向计算出其炸点,并将这个炸点与之前计算出来的敌人炮兵阵地做比较。

这种比较速度是超前的,因为其往往在炮弹还在天上飞时就已经知道这些炮弹能否打中目标或是向哪个方向偏偏差多少了。

于是陈维华马上就把修正数据报告给通讯员,通讯员把这些数据传达给伍登雄之后,他又马上就命令早就装好弹准备着的另一批火炮调整诸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完成,这就使得在旁边观看的我就觉得这三批炮弹是使用同一个诸元打出去的,其实这其间却有经过了两次调整。

这要是在以前,也就是用炮兵观察员来进行调整的话,那几乎就是无法想像的,炮兵观察员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这么精确的调整……因为炮兵观察员必须等炮弹落地,然后还要时间判断哪些炮弹是己方的,还要估计偏移距离,接着再报告。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由炮瞄雷达来处理的话只需要几秒钟,而且精确程度甚至都不需要第三批炮弹……这打出的第三批炮弹,照想该是伍登雄担心目标会及时转移,又或者是他们这些炮兵实在是憋得太久了,于是干脆就让蓄势待发的第三批炮弹也打出去。

“打中了!”不一会儿负责与四十师联系的魏参谋就抬起头来冲着我们叫道:“一线的消息,在炮火的余烟中发现越军被炸坏的迫击炮及炮兵尸体!”

“打得好!”周围立时就传来一片欢呼声。

对讲机另一头的伍登雄显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欢呼……按照程序刚打完炮的他们这时应该马上转移阵地,毕竟现在占据着老山主峰的是越鬼子,他们在高处的炮兵观察员很容易就看到我军炮兵开炮时的烟雾。

果然,不一会儿就听到空中又传来炮弹的呼啸声……

“榴弹炮,三五拐八,三门。三八洞五……五门,三两……”陈维华很快就叫了起来,而且一叫就是一连串,各个方位的都有,一共十八门。

好家伙……闻言我不由在心里暗骂,这些越鬼子还是有准备的啊……没有炮瞄雷达的他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以一个炮兵营的榴弹炮进行反击,这足以说明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好开炮的准备了。

也就是,越军一开始开火的那些迫击炮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个诱饵,在这几门迫击炮的后面其实是有更多的大口径火炮在做掩护的。

在这个时候,这一仗如果是让我军别的炮兵部队来打的话,那么就要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了。

这还击还是不还击呢?

不还击的话,那就得任由越鬼子几门迫击炮在面前嚣张。

还击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引来越鬼子更多的火炮的打击。

当然,我军也可以同样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越军,这样的结果就是你来我往的引发大规模的炮战。

这样的炮战应该说敌我双方是互有长短的……我军的长处就是火炮比越军多得多,而越军的长处就像陈维华报上来的坐标一样,这里几门那里几门的,他们是把火炮分散开使用的,并且还在用火炮打游击仗。

应该说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因为火炮如果数量少的话,那么发射时冒出的烟雾量也就不大,这就很难引起炮兵观察员的注意。另一个就是这样分散的炮兵阵地对于炮兵侦察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如果是集中的炮兵阵地,炮兵侦察员只需要计算一个坐标就可以了,但现在越军却把它分散成十个,那么就得快速的计算十个坐标。更重要的是,这些分散的目标范围小,炮兵很难一次精确命中,同时炮兵侦察员也很难进行修正……

这也是为什么越军炮兵虽然数量没有我军多,但一直都能够生存甚至还会对我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的原因。

但是现在情况显然不一样了,因为我们有炮瞄雷达,能够同时捕捉二十个目标的炮瞄雷达。

正因为它能同时捕捉到二十个目标,所以这一回就可以精确的计算出这二十个目标分属的四个阵地。

我们很快就把这四个阵地的坐标转给了伍登雄,于是伍登雄手里另外二十门火炮很快就发出了怒吼……合成营的炮兵营拥有三十门榴弹炮,这是在合成营组建时为了能让合成营拥有足够的炮火支援而决定的,这时的我也将其分成三个部份,每个部份有十门火炮。

第一次开火的那个炮兵阵地因为很有可能已经暴露了位置,所以这时正在积极转移中无法发挥作用,但其它两批炮兵却可以十分放心的对这四个刚探测到的越军炮兵阵地展开打击。

就像刚才一样,我军炮兵依旧是在炮瞄雷达的指引起一口气朝越军方向打出了几百发炮弹。

当然,这几百发炮弹并不是朝一个目标,而是两个炮兵阵地各自负责两个越军的炮兵阵地。

由于炮瞄雷达的速度够快,我军两个炮兵阵地完全有时间收拾完一个敌炮阵地后再收拾另一个。

第一百六十三章炮战(2)

甚至还可以说,因为炮瞄雷达的速度够快,所以在越军的炮弹还没有落到我军阵地上时,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侦测、计算、通讯、调整诸元并针对其打出第一批炮弹了。

简单的说,就是打向我方的炮弹还没有落地,我军打向越军炮兵阵地的炮弹就已经开火了。

而且这敌我的炮弹精确度还是有天差地别的……

越军打向我们的炮弹那都是其炮兵观察员根据烟雾判断的且未经过修正的,其实他们打的目标也就是我军首次开火的炮兵阵地,其上的炮兵已经及时转移了,无论越军炮弹打得准不准都不会对我军炮兵构成威胁。

当然,如果打得不准又碰巧命中我正在撤退的炮兵那就另当别论了。

而我军打向越军的炮弹……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炮弹都是按照精确的数据打出去的,误差不会超过四十米(辛伯林炮瞄雷达的精度),甚至首发之后的炮弹还能及时得到修正。

于是这场炮战的结果就不用多说了……一阵炮火过去越鬼子的炮兵阵地就全都没了声音。

当然,因为这一回互相打来打去的火炮用的都是射程达几十公里的榴弹炮,而且炸到越军方向的炸点还很分散,所以我军一线部队也无法观察到这些炮弹是否准确的命中越军炮兵阵地。

这也就是炮兵的一个可悲之处,打完炮之后不仅不能欣赏自己的杰作,甚至就连有没有命中目标都不知道。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两点来判断。

一个是在高处的炮兵观察员的观察……这一点能做出的判断也不是很准确。因为炮兵观察员就算在望远镜里能看到的也可能只是在越军阵地里炸开的几团火焰。谁也不知道这火焰里是不是有越军的榴弹炮和炮兵。

另一个就是比较直观。那就是越军的炮声嘎然而止……那差不多就可以证明我们这是打对了。

这一回就是这种情况,越军方向的火炮突然就没了声音。这显然就是我军炮火发挥的作用,否则越军这不同位置的四个炮兵阵地不可能这么整齐的失声。

于是战士们再次发出了一阵欢呼声。

其实在拥有炮瞄雷达的现在,我们还有另一种方法判断这些炮弹是不是命中目标。在随后的侦测中,如果在短时间内侦测到之前的敌炮阵地还在打炮,那么就说明出现了偏差,否则就说明其已经被摧毁。

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这场战斗到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可是事情却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

“营长!”就在空中一片沉寂的时候。陈维华就问我:“是否要转移阵地?”

这是英国佬的做法,之所以要这么做的原因,是炮瞄雷达这东西是发射出电磁波探测目标的,如果对方也有监测装置的话,很容易就会由这些电磁波寻找到其来源,也就是探测到炮瞄雷达的位置并对其展开攻击。

但是我们却不用担心这一点,原因是这时的越军根本就没有这些设备,甚至他们都不知道我们拥有炮瞄雷达,或者说这时的他们成功的被我们迷惑而以为这是我军先进的望远镜在发挥作用。

后来我才知道望远镜那一招的确是发挥了作用,其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原因说起来也好笑。并不是因为我们放出了风声……原本我们以为在部队里放出点风声也就可以了,就像我们以前知道的一样。部队里也混有许多越军特工,所以很容易就能把这些消息传到越军耳中。

但我们没想到的是,我军现在的部队已经跟79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不一样了,现在的部队可是经过几次作战、几次小规模的裁军并进行身份审核的结果,这里头的越军特工基本都被肃清得差不多了。

再加上一线的战士们都很清楚……泄漏这消息那可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这些一线部队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就算知道一点消息也都是半个字也不说,就算是对躲在猫耳洞里战友也只字不提。

这就使我们有意放出的消息还是迟了一步传到越军耳里。

据说是越军指挥官在看到我们打炮能打这么准的时候产生了怀疑,结果他好死不死的就会怀疑是不是中**人增强了某某高地上的炮兵侦察员的原因。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一直以来越军和我军都是在使用炮兵观察员登高望远的方式做为炮兵的“眼睛”,甚至还常常为了争夺一个制高点而大打出手。

事实上,就别说越鬼子,就连我军打了十几年仗的炮兵比如炮兵营营长伍登雄,在听到有炮瞄雷达这玩意时,也是说什么都不信。

那么现在对于这种现像,也就是中国炮兵为什么突然会这么厉害的原因……没有任何炮瞄雷达慨念的越军指挥官,当然就会怀疑到是不是某某高地中国炮兵侦察员有什么不一样了。

他这么猜测那就正好了,之后越军混杂在平民中的间谍就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手段,比如窃听电话,或是打探等等,终于获知了两个消息:一个是解放军拥有了新式的望远镜,另一个是电话里出现一个叫“天眼”的新代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