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越战的血 >

第556章

越战的血-第556章

小说: 越战的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我们这是部队,组成部队的都是兵,身为一个兵对部队的的重大改革总是会特别关心的,尤其是合成营的战士们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队,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是合成营的兵,但对原部队都还有感情,甚至平时一有机会他们还会回原部队看看,所以免不了会关心下原部队的消息。

于是在闲睱的时候,我就会听战士们甚至干部们聊起这次裁军。

这次裁军大多是裁干部,指标在六十万左右。这是由于我军机关过于“庸肿”的原因,每个军区都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还有什么“团级保密员”、“营级打字员”等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几个国家大致比例是:苏联1:4。65,德国1:10,法国1:17,而中国却是1:2。45,也就是将近一个官指挥两个兵打仗。

对此我的感受倒不是很深,因为一直以来我都不觉得我们部队有这么多的“官”。

后来想想才明白,这也许是因为我长期在一线接触的是基层的原因。另一方面。我手中的这支合成营又是长期执行高强度任务的战斗部队……有句话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像我们这样的一支部队是直接面对各种战斗的,所进行的训练都是完全面对实战,要是也像其它机关一样“庸肿”的话只怕根本就没法在战斗中生存。

所以在听到我军官兵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二时就连我也大吃一惊,这样还真是有比要“精兵简政”一番了,否则一支部队上了战场一大堆都是干部,这些干部在战斗中不但不会有多少实质的作用,反而还会给后勤补给增加压力、给战士们的保卫工作增加压力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另外四十万的指标就是针对战士的。这四十万虽然相对干部来说人数已经少了许多,但裁军力度也是相当大了。

尤其是这其中要裁掉的部队许多还是跟越鬼子打过仗立过功的老兵……这就让许多人想不通了。

这如果站在咱们当兵的角度上来说,那还真是有点想不通,要知道咱们这些兵可是在战场上跟越鬼子拼过命的,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怎么能说裁就裁呢?!

但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裁军的目的一个是精兵简政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另一个是在同样的军费下可以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先进装备的研发上,这些都是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所必须的条件。

其实要我说,这裁军主要还是由步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决定的。

如果是像一战、二战时代。打起仗来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冲锋,那充足的兵源就是胜利的前提。再怎么裁也裁不到当兵的头上。

但历史的趋势就是这样,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各种装备的高度发展,海陆空三军的重要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这使得军队也不得不进行这次“痛苦”的转型。否则的话,有一天当我们走上战场的时候,在敌人眼里不过就是一块块裹在军装下的肉而已。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军人就不得不再一次做出牺牲……这是我军的特色,个人要无条件服从集体,或者说军人要无条件服从命令,虽然这个命令是让战士走出军营。

我们看到的,就是附近操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动员大会……我从没有看过这么压抑的动员大会,以往的动员大会通常都是战士们精神抖擞的一次次发出誓言,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全场鸦雀无声,甚至就连讲台上主持会议的干部也说不出话来,对着话筒时只是重重的叹着气。

就这么愣着过了好一会儿,也不知道是谁先哭出声来,操场上就像刮起了一阵风似的哭成了一片……从来到这个世界来,我还从没有看过这场面,这些可都是兵啊,他们在面对越鬼子的刺刀和枪口时都没有掉过眼泪,这时候却哭成了一片。

在主席台上的干部也不说话,似乎有意让战士们尽情的哭上一回,让他们把心里的委屈全都发泄出来。

这一幕只看得我和战士们唏嘘不已,心里只想着,要是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部队身上,那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营长!”教导员给我递上了一根烟道:“听说了吗?十一军区撤了四个,只剩下七大军区了。”

“嗯!”我点了点头。

这事我的确听说过,不过却不是在现在,而是在现代。

“有一点我也想不通!”教导员皱着眉头说道:“其它军区的撤并还可以理解,上级怎么能把昆明军区给合并到成都军区去呢?昆明军区可是打越鬼子的前指,这样做就不担心会影响士气和指挥?!”

“没什么想不通的!”我说:“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越鬼子已经不足为患了,在越鬼了那一面的战斗打还是要打,只不过那个战场却是被我们当作练兵场用的,让部队轮番上阵去磨练一番,胜负已经基本成为定局,在战略上越鬼子已经不可能翻身了。如果越鬼子够聪明,就该主动结束这场战争,否则他们总有一天会被这场战争拖垮,而我军却乐得以这块试金石来打造一支现代化部队。”

“哦!”闻言教导员不由点了点。

“另一方面。”我接着说道:“之所以选择保留成都军区,是因为成都这个位置可以兼顾西藏、越南和缅甸,如果把军区设在昆明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了。”

“对对!”教导员无奈的点着头:“你看看我,刚刚才从西藏回来,怎么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了。是该这么做,应该的……”

事后我才知道这其实并不是教导员不够聪明,只要看看地图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云南方向对越战争的问题,西藏方向对印边境问题,还有缅甸方向确保中国最后一条经济通道的问题,这三个方向都指向一个共同点……成都。

教导员之所以想不通,只是因为他是从昆明军区调来的,正所谓关心则乱,想想自己的老部队在前线打生打死的,现在却被取消了于是心里有些不甘而已。

原本我还以为在这段时间的裁军事件中合成营的战士们应该要感到庆幸,毕竟他们并不需要像其它部队一样面对被裁的危险……确切的说,“这段时间”这个词是用得不够准确的,因为这次大裁军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分批、分步进行,一直进行了两年多最终才完成了裁军一百万的任务。

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一名战士、干部都要面临去、留、进、退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的家庭都会受到触动。但只有合成营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担心过的,合成营不但不需要担心被裁,反而还像以前一样可以随心所欲的从各部队中挑选高素质的人才做为后备兵源。

对此张司令是这么说的:“这不是我看人头,我们裁军的目的是为了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现代化部队,合成营已经是一支这样的部队了,那自然不需要动刀。如果有哪支部队不服,没问题,只要能有合成营这样的战斗力谁都可以不裁!”

话说张司令这话还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就有几支部队不信邪,或者也可以说是在大裁军的压力下豁出去了想与我们合成营一较高下……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其实与裁军没什么区别,因为要想达到合成营这样的战斗力,首先就必须实行“精兵简政”。

于是这实际上就陷入一个无解的悖论中,不愿意裁军就得提高战斗力,要提高战斗力就必须得裁军。

在知道这事时我不由啼笑皆非,难怪张司令这么爽快的就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要知道这可是违背上级甚至是中央的裁军任务的,没想到他还打的还是这个主意,果然这姜还是老的辣。

另一方面,因为裁军我们合成营的后备兵源突然就变多了起来,选择也多了。

这倒是很容易理解,其它部队里人人自危了嘛,而且这一裁就是一百万……这一百万被裁的部队其实就是我们的后备兵源了,我相信他们是十分乐意被我们合成营看中并重新回到军营里的。

于是这倒给了我们合成营很大的方便,也就是我们现在挑人不再会像以前一样被某些部队视为“挖墙角”了。

第三十一章裁军(二)

所以说,合成营的战士应该对此感到幸运才对。

但事实却并如此,就像刀疤说的:“有时候,咱们心里都觉得挺对不起那些战友的!”

“对不起那些战友?”闻言我不由疑惑道:“这话怎么说?”

“这不……”刀疤回答道:“他们要面临被裁的危险,成天担惊受怕的,而我们却什么都用不着担心……”

“唔!”闻言我似乎有些明白战士们的想法了。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就是要与部队的战友们同甘共苦的心理,这其实是在战场上养成的一种好习惯,确切的说,这应该也有战场上条件艰苦的原因。

之所以说“条件艰苦”会形成一种同甘共苦的氛围,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就像原始社会一样,让人们很吃惊的是原始社会的“野人”能够很公正的做到平均分配劳动成果,也就是野果、猎物等都是每人相同的一份,不多也不少,而且每个人都劳动,谁也不偷懒。

这其实并不是“野人”更文明,而还是应了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获得的食物太少了,如果有什么人偷懒或是有哪个人偷偷的多分一点食物的话,就很有可能导致其它少分到食物“野人”饿死,于是最终就会导致整个族群饿死。

也就是说,在当时条件下,他们是不得不选择这种“同甘共苦、平均分配”的形势,否则就无法生存。

同样的道理,在战场艰苦条件生存下来的战士们。他们也会有一种天生、自然的与战友同甘其苦的心理。

但是现在。他们似乎享受了某种特权不需要与其它战士一样面临被裁。反而觉得有些不安了。

“那这个简单!”我说:“反正我们现在兵源也多了,有许多人也抢破头了想挤进合成营,咱们不学其它部队一样裁军,就依旧是末位淘汰制吧!”

“营长!”一听我这话刀疤就有些后悔了:“这个……就当我刚才的话没说吧!”

闻言我不由呵呵笑了起来,其实刀疤完全没必要这么担心,就算实行了末位淘汰制,但试想咱们合成营这些兵都是怎么样练过来的,就算后备兵源都是各部队中的精兵。想要能把合成营里的“末位”给换下去还真不容易。

不过考虑了一番,我还真就把这末位淘汰制给执行下去了。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觉得应该要给合成营的战士们一种危机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鲶鱼效应”,这种危机感就会使他们长期保持前进的动力。更何况,如果后备兵源里真有什么人在训练上能超过合成营里的兵……这种人才也不应该放过。

随着时间往后推移,裁军给战士们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慢慢褪去,适应性训练的进展也很顺利……枪法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这种从高原到平原的适应性训练也就是调整下偏移量的问题。

这其中唯一的问题就是“黑鹰直升机”。

这倒不是说“黑鹰”的性能有什么问题,事实上“黑鹰”要比我们之前使用的直五改要可靠得多了。这种可靠不仅是只先进性上,还有维护方面也更容易。

就像郑良强说的。直五改随机都要携带一些必要的零件以及维修工具,指不准飞在天上的时候就会有什么东西出了故障,而黑鹰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是完全相信的,因为就算是到了现代,也就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美国佬卖给我们的“黑鹰”还有二十架在飞。

问题就是这“黑鹰”到底该不该在我们合成营手中使用。

这个问题首先是郑良强提出来的。

“营长!”这天在完成训练任务后,郑良强就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有些话,我一直憋在心里,不说出来不痛快!”

“说说。”我合上了手中的文件。

郑良强这家伙平时很少主动提什么意见,今天会走进这个办公室就说明他要说的也许不是小事。

“是这样的!”郑良强犹豫了下,最终还是下了决心说道:“你看,目前咱们没有什么直升机能飞到四、五千米这样的海拔,也就是只有黑鹰才能上得了青藏高原。另一方面,高原上的战士们补给那么困难,所以我认为……这批黑鹰应该留给高原上的战士们使用才对。而我们呢,直五改凑和着用也能挺过去。当然,这还要上级的分配,我只是提个建议!”

闻言我这才明白郑良强为什么会这样欲言又止,他一方面是舍不得这黑鹰,另一方面又觉得高原部队比我们更需要黑鹰,所以这是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呢。

这就是这时代战士的可爱之处了,他们更多时候会想着整体,会想着别人。

不过我后来才知道,郑良强之所以会狠下心来提这个意见,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高风亮节,而是他考虑到一点:黑鹰明显适合高原使用,上级早晚也会发现这一点,那么长痛不如短痛,乘现在合成营还没有对黑鹰形成太大依赖,乘飞行员还没有习惯黑鹰的各种先进设备,越早把黑鹰送走对合成营的影响就越小。

这一点他的确是想对了。

一方面,历史上这黑鹰的确是分配到青藏高原上使用。

另一方面,正所谓爬得越高就摔得越惨,一旦合成营飞行员甚至是步兵等都适应了黑鹰的战斗力后,再回头使用直五改那就很痛苦了,这不仅会对战斗力造成影响,还会对战士们心理上、协同上以及积极性上都会造成打击。

这一点我其实也考虑过。

“放心!”我说:“未来的几年黑鹰都会在合成营使用,这并不是取决于黑鹰适合哪个战场的,而是取决于政治需要,明白吗?”

“哦!”郑良强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他所不知道的是,同印度在高原上布署了米26会引起我军的注意一样,我军在高原上布署黑鹰也会引起印度紧张。所以,现在为了证明中印边境没有纠纷,双方都很有默契的将这些直升机暂时撤出高原。

只是,这却苦了那些驻守在高原上的战士。

第三十二章民航事件

“营长!”这天正在我陪着战士们一起训练的时候,通讯员就把电话给递了上来:“张司令电话!”

“紧急任务!”我一接过电话就听到张司令在话筒那头说道:“马上带着你的部队立即赶往齐齐哈尔方向,越快越好!”

“是!”我应了声,二话不说就朝战士们下令道:“紧急集合!”

十几分钟后我们连队就搭乘着十二架直升机出发了……之所以要十几分钟,是因为我们需要给直升机加满油。

在得到命令的那一刻,合成营的参谋部在第一时间就计算出了我们基地距齐齐哈尔有一千五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要知道黑鹰直升机的最大航程只有一千两百多公里,所以这肯定需要加满油而且还得有个中转站。

不过这一切都不需要我担心,我只需要带着作战部队走上直升机就可以了,其它的事都让参谋部去协同和安排。

在直升机飞往目的地的时候,我心里就在奇怪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任务要让我们这么急着赶去。

首先,这齐齐哈尔地处我国北方,所以基本可以断定与南疆的越鬼子或是西藏的印度鬼子都没有关系。

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目标位置距离中苏交界处不远,难道是与苏联方面发生什么状况了?

不应该啊!这时候应该说是在苏联最不可能进攻中国的时候,原因很简单,他一方面因为越南而掉入一个经济陷阱。在阿富汗又陷入一个泥潭。另一方面又要顶着和美国竞争的压力。这时候如果还跟中国开战那还不是找死吗?就像前几时,他甚至连支持印度与我们打一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