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混在东吴吃软饭 >

第56章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56章

小说: 混在东吴吃软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进、李典两将都觉其中有诈,但是张辽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看东吴来人的态度,实在不像是有什么陷阱的样子。

于是张辽决定自己一个人出城,虽然乐进、李典阻止,但是张辽只是道:“二位将军,我若闭门不见,只怕损了丞相的威名,现在对方只有两人,我倒是不怕他们的,若我真遇到了不测,还请两位将军代我守城,不可让东吴士兵攻入合肥城一步!”

张辽安排妥当了,便骑马出了城。

张辽一出城,城门就立即紧闭,张辽策马缓缓来到了杨林面前,问道:“阁下说有事对我说,请问一下,究竟是何事?”

甘宁看着只身出城的张辽,技痒难耐,这些日子以来,他与张辽数次单挑,都是落于下风,甘宁心有不甘,总想着有朝一日要在武力上胜了张辽。

如今和谈在即,只怕今后,再无与张辽单挑的机会,所以甘宁手痒,想和张辽再大战一场。

不过此次,却是有重要的任务在身,因此就算甘宁想要动武,却也克制住了自己。

杨林笑着扫了张辽一眼,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果然威风凛凛,只可惜,这样的将军,却并没有为东吴所用。

当然,杨林并不在意一位强将是隶属于谁的麾下,因为在他的战术里,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将领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

杨林在马上,对张辽微微一拜,说道:“张将军,在下此次来,是因为受了主公的密令。今我军与你军在合肥对峙,双方虽互有胜负,但合肥城固若金汤,我军若再攻下去,只怕会两败俱伤,到时候,东吴与曹丞相,只怕会成为其它豪雄的盘中餐。我主仁慈,不想再看见双方士兵的死伤,因此,主公便命在下来与将军和谈,双方划定界限,互不侵犯。”

第三十三章谈判

张辽听得诧异,东吴军队进攻合肥,双方互有胜负,相持已一年有余。

可是为何,东吴却在此时此刻派人来和谈,难道说,是东吴的后方不支,已经无法补给前线的粮草了?

可是无论如何,和谈是当下曹军最想要的结果,曹军在合肥就这样耗着,已经使曹丞相不能够攻打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以扩张势力,若是与东吴签订了合约,双方互不侵犯,那么曹丞相便能够腾出手去对付其它的豪雄。

张辽问道:“杨大人,东吴有意议和,也是好事,只是我曹军士兵,死在吴军手下的人不计其数,请问一下,东吴如何告慰我死去士兵的在天之灵?”

张辽所指的,可不仅仅是在合肥之战中死去的士兵,还包括在赤壁之战中,死于吴军诡计下的士兵们。

甘宁听得火冒三丈,我方已然来议和了,没想到,张辽这匹夫竟然这么不识好歹。

但是杨林却并不为所动,笑道:“张将军,我主仁慈,不忍两军士兵死伤,故而前来议和,相信对孙曹两方来说,议和都是最好的结果。如今曹丞相意欲平定西北,一定不想在东南方再受制约,议和之事,对丞相来说,必定是利大于弊,相信将军心中也很清楚,对于双方停战,将军定然是巴心不得的……

此次议和,我方诚心诚意,张将军也不必以需告慰死伤军士为名胡乱加价,如若张将军想要因是我方先提出议和之事而狮子大开口,乱谈条件的话,在下便会禀明主公,说曹军虚以委蛇,不值得议和,当与之拼得鱼死网破。”

杨林一副伶牙俐齿,说得张辽哑口无言。

诚然,议和之事,对于曹军来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张辽自己的心中也很清楚,站在曹军的立场上来讲,能与东吴议和,对于曹军是最好不过的,相信曹丞相也会如此想的。

张辽搬出了死去的军士,只是想己方在谈判的时候处于有利的境地,没想到却被杨林一眼就看穿了吗,因此张辽无言以对。

良久,张辽才道:“杨大人,事关重要,此事末将不能擅自下定论,还请末将禀明丞相,让丞相定夺。”

言罢,张辽便转身回城。

而这也是杨林意料之中的,虽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像和谈这样的大事,单单是在外作战的将领,恐怕是做不了决定的,此时,就算是张辽胆大包天,替曹操做了决定,只怕双方的协议生不了效。

于是杨林便和甘宁回己方营寨,等着曹军的消息。

又过了几日,曹操派来与东吴和谈的人到了,赫然便是荀彧!

要知道,荀彧可算是曹操的头号谋臣,曹操的诸多方略,都是出自荀彧之手,既然曹操派来荀彧作为和谈的代表,可见曹操对于此次的议和是多么的重视!

和谈的地点,定在合肥城外的一处小山坡上,由东吴的军士搭建凉亭,供参与和谈的双方代表坐。

此时的杨林,与荀彧面对面坐着,荀彧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和杨林的年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和谈桌上,两人都显得比较收敛,直到品了一杯茶之后,荀彧才率先开口,道:“张辽将军八百里加急送来书信,丞相一看,竟然是东吴意与我方议和的消息,丞相左思右想,终认为此乃头等大事,于是不敢怠慢,特派我来与东吴的代表议和。

我初想,东吴之主是名女子,在能力上较男子有所不足,因此,辅佐东吴之主的人,定是人中龙凤,可是今日一见,没想到与我和谈之人,竟是一名如此年轻的青年俊杰,真令我叹为观止。”

荀彧的话,说不上恭维,也算不上讽刺。

杨林诚恳道:“荀先生,我主孙仁虽是一名女子,但她所拥有的才干,却不亚于须眉男子,如今东吴在主公的治理下,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至于荀先生所说,辅佐主公之人是人中龙凤,那倒不假,我东吴文有张昭、张纮、鲁肃、诸葛瑾,武有程普、甘宁、吕蒙,真可谓人才济济,至于在下这样的南郭先生,便也只能打打杂,干干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

杨林在字里行间中,对自己讽刺了一番,这令荀彧不由得想起了晏子使楚的故事。

若是比嘲讽人,荀彧自认为不比杨林逊色,不过当务之急,是要与东吴议和,这也是曹操所交给荀彧的头等重要的任务,因此荀彧不敢怠慢,便转移了话题,道:“杨大人,你既是东吴的代表,便应当知道,议和之事,对于双方来讲,是最重要的,因此,希望杨大人能够禀明你主孙仁,对议和之事,当求同存异,以百姓为重,以自身得为轻,尽量促成议和,如何?”

杨林恭敬道:“荀先生所言,在下也深有所感。想当初,主公在赤壁之战中大胜,便有些忘乎所以,又加上荆州被刘备所占,因此主公才想要北进,朝准合肥,意图开疆扩土。原本对于合肥,我军势在必得,但不想合肥有强将驻守,我军虽耍了些小聪明,也差点攻下了合肥城,但是张辽等将军勇猛无比,竟生生从我军手中,将合肥城重夺回去。

现我军与你军,在合肥城僵持,已经一年有余,都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地,因此我主才回心转意,为百姓计,为军中将士计,才授意我等,与曹军议和,从今往后,双方各占据其领地,互不侵犯,互相资助。”

杨林侃侃而谈,道出了东吴和谈的缘由。

若真是以此来理解,那么东吴便是被迫议和的,若真是如此,曹操又怎么会派荀彧前来,径直让张辽率军打过去不就得了?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荀彧早知道东吴军狡猾诡诈,他们虽来议和,但是事实上却并不是被迫的,倒像是主动议和,因此对于吴军,荀彧还有曹军的一干将领,没有人敢大意。

第三十四章协议

荀彧谓杨林道:“杨大人,孙曹两家,本就应同仇敌忾,为汉室出力,赤壁一战,虽我军败了,但曹公却从未放弃,今厉兵秣马,挥师西北,全为汉室天下!东吴之主能以大局为重,曹公也颇为欣赏,在出来前,曹公特别嘱咐我,与东吴议和,可让之利,尽管让与东吴,相信东吴女主深明大义,定能明白曹公心意。”

杨林也道:“承蒙曹公看得起,在下必定禀告主公,天下之势,以曹公马首是瞻——只是在下不知道,曹公如何让利于我东吴?”

荀彧道:“曹公说了,刘备虽自命为汉室宗亲,但实则卑鄙无耻之徒,刘备占据荆州,实在令曹公所不耻,因此,曹公特上奏陛下,封孙仁为荆州牧,统领荆州九郡。”

杨林笑而不语,这曹操真是连议和的时候也不忘挑拨孙刘两家的关系,任命孙仁主公为荆州牧,但实际上荆州的掌控权却在刘备的手中,如此一来,不是变相让东吴去进攻荆州吗?

荀彧见杨林表情异样,便问道:“杨大人,可对此有不满?”

杨林道:“承蒙曹公看得起,但如今东吴已经和刘皇叔签了协议,井水不犯河水,曹公现命我主为荆州牧,岂不是挑起我东吴与刘皇叔的不和吗?还请荀先生禀明曹公,荆州牧之位,我主实在不敢受。”

要夺回荆州,杨林自有自己的方法,他可不想东吴成为对方手中的棋子。

见杨林心意坚决,荀彧又道:“既然如此。杨大人,荆州牧之事。我再也不提。曹公既然诚心议和,定是有其它的好处的。那就是从此以往,曹军与吴军的一切瓜葛,都既往不咎,我曹军不会再计较赤壁之战的得失,从此以后,以淮河为界,两家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荀彧的这句话,倒是杨林想听的。此次议和,最重要的就是双方从此再无兵戎相见,只要北面无战事,那么东吴便能安心的操作自己的事情,而对于曹操来说,议和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议和了,曹操便能够腾出手去对付西北的马腾和张鲁了。

杨林道:“以淮河为界,对两家来说。倒是公平,既然曹公有意,那我主怎会不同意?但是我主特意嘱咐了一点,还请荀先生能够应允。”

荀彧奇怪道:“所为何事?”

杨林道:“主公特意嘱咐在下。当今天下,最富豪者,应属曹公。若能与曹公互通有无,那么对于东吴。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对于曹公来说。能让商旅与东吴往来,那自然也是只有利而无害之事。”

“这个……”

荀彧显得有些犹豫,杨林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加强两家的商人之间的往来,从长远来看,这倒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曹操一方,最初就是以屯田之制发展起来的,若是贸然的让商旅往来,那么对于己方自身的冲击未免太大……

荀彧对于商人的事知之不多,因此无法定夺。

杨林见荀彧犹豫的模样,知道这老家伙不宜对付,当初和刘备签订通商协议的时候,也不见诸葛亮犹豫不决。

在战争方面,也许是诸葛亮要强些,但是在治国方面,荀彧本事可以算是乱世中出类拔萃的!

既然荀彧显得犹豫,杨林自然也不能强人所难,便道:“既然荀对于通商之事尚存犹豫,那荀大人自可禀明曹公,看他同意与否?”

荀彧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暂且禀明曹公。”

既然和谈出现了分歧,那么暂且停歇也是无可厚非的。

于是荀彧和杨林各自回去休息,荀彧便命人快马加鞭的给曹操送去了书信。

三日之后,曹操的回函来到。

荀彧向杨林宣读了曹操的回函,道:“杨大人,曹公说了,虽派商人互通有无,对于两家来说利多弊少,但正值乱世,兵荒马乱,若派人去保护这些商旅,只怕会消耗军队的实力,还有就是,所谓商者,诡诈也,自古以来,不乏奸商,奸商奇货居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扰乱市场,使货币混乱,一般民众深受其苦,因此,曹公虽有意,但也言明,此时尚不能使商旅自由贸易,对于商人,当有所管束,才不能使之乱法。”

杨林连连称奇,荀彧说是曹操的意思,但是他也知道,这分明就是荀彧自己的意思。

荀彧虽老,但是却看出了自己的诸多小算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只可惜,这样的人才,将不久于人世了……

既然是“曹操”的意思,那么杨林也无话可说,道:“曹公约束商旅,实在令在下遗憾,不过这倒是小事,当务之急,是两家签订和约,互不侵犯,固守各自领土,好让两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荀彧点点头,杨林也并不急于一时,要与曹魏通商,根本没有必要强逼,若是态度太明显了,只怕会被对方起疑。

虽说和约中最重要的一点被荀彧给否决了,不过更多的共同点,却是被荀彧和杨林两人所认同的。

荀彧和杨林又商量了一些和约中的其它细节,如释放双方的战俘,还有就是对赤壁之战中战死士兵的一些抚恤等,两人一致认为,当在赤壁之战的交战地立一块碑,以告慰死去的亡灵。

在大的意向达成之后,杨林便拿出纸来,将双方的协议都写在了纸上。

荀彧道:“杨大人,你的这一笔好字,普天之下,倒是无人能胜过你,只是我怎么也识不得,你的字究竟是出自何种字体。”

杨林笑道:“在下随意涂鸦而已,至于字写得如何,在下有自知之明。荀先生也无需谬赞,至于这字体为何。在下自幼便写如此的字,形状方正。却不知其名字。”

说罢,杨林低头继续写自己的和约,他所写的字,自然就是仿宋体,仿宋体的字体端正,与当今的文人所写的字体并不一样。

杨林慢慢的将自己和荀彧所交涉的所有内容都写在了纸上,满满的一大篇纸,杨林不仅写了一份,还写了另外一模一样的一份。

在写完之后。杨林便将自己所写的交给了荀彧看,荀彧此时也不顾字体如何了,只管看上面的内容。

的确,杨林所拟定的和约,和两人所商谈的内容并无二致,杨林的用词准确,每一个字都不存在歧义,如此准确性极高的和约,荀彧倒是第一次见过。

荀彧问道:“杨大人。我听闻,你在入仕前,是说书的?”

杨林笑道:“在下在受主公知遇之恩前,曾在曲阿城中靠说书为生。纵是遇到了主公,蒙主公赐予官职,但闲暇之余。在下依旧为他人讲故事,在下乐在其中。荀先生若是有意,在下也为荀先生讲一个故事如何?”

荀彧摇摇头。道:“现在有要事要做,至于讲故事的事,就延后吧。”

杨林也笑了,荀彧这老家伙,果然是一点破绽也不留。

荀彧看了这份写得非常严谨的和约,也挑不出一点毛病,于是就提起笔,在和约上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既然是曹操所派来的代表,那么他的签名,此时就代表了曹操。

杨林也毫不客气的在和约上将自己的名字写上,他是东吴的代表,不过在署名上,还是署在了荀彧的下方,这并非是说东吴若于曹操,而是他自己年轻,让着荀彧这位老者。

签约完毕之后,两人各执一份,便好好的收拾进自己的囊中。

在议和之时,两人喝的是茶,在议和之后,便能够开怀畅饮了,荀彧命人拿来了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款待两军将士。

此次合肥之战,虽旷日持久,但东吴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死伤,至于曹军方面,倒也只有上一次差点被吴军攻破城死伤惨重,至于后来的援兵,倒没有什么死伤。

不过既然已经议和了,那么对于双方的士兵来说,便不能够再互相仇视了,士兵们都觉得松了一口气,这漫长的一场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宴席上,双方的士兵们载歌载舞,忘却了仇恨。

在这场盛宴结束之后,东吴的士兵们,便能够回到家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倒也没有什么战事了。

至于曹军的士兵们,虽然曹操有意进攻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但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行,对于曹军的士兵们来说,也是有充分的休养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