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混在东吴吃软饭 >

第7章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7章

小说: 混在东吴吃软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提到曹操想娶仁公主,杨林忿然作色,不顾自己有些失态,道:“现刘表掌控江东,曹操哪能起兵攻吴,难道不怕腹背受敌?从一开始,他就只是打算威逼利诱,让孙将军将仁公主嫁给他,好让东吴永远臣服!”

诸葛瑾诧异不已,杨林虽怒,但所说句句在理,有些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想到,思索再三,才道:“如此说来,联姻与否,并非娶一人而已,而是代表我东吴的态度?”

杨林干脆说道:“曹操狼子野心,哪会与我江东共分一杯羹?他让我江东服软,等平定天下之后,再来对付我们,昔日齐国也和秦国联盟,可是结果如何?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和曹操之间,我们除了一战,别无他法!”

诸葛瑾道:“杨先生所言,令瑾茅舍顿开,瑾这就去向主公言明其中的利害关系。”

诸葛瑾告辞离开,仁公主埋怨道:“杨林,你说话太不知轻重,曹操与我江东之事,你身为小小郎官,哪能妄加议论?若诸葛瑾到兄长面前说你妖言惑众怎么办?”

杨林道:“不才为公主之事,万死不辞,若主公真怪罪下来,就让不才一人承担吧。”

杨林恭谦之极,仁公主哪能对杨林再有怨言?心想一切的祸首,便是因为自己身为女子,若自己是男儿身,那么只消上阵杀敌,便能救国于为难,可是女子却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作为交好曹操的筹码!

翌日,孙权在书房单独召见诸葛瑾和张昭两人,密议应对曹操之法。

诸葛瑾将昨日从杨林那儿听到的看法当做是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道:“主公,当今之势,郭嘉之死已然并不重要,无论他是否死在东吴境地,曹操与我方之间,必有一战,郭嘉之死只是被曹操借用的理由罢了!而曹操要侵我东吴,必先平定荆州,若刘表投降曹操或是战败,曹操就将把矛头转向我方,虽敌强我弱,但对我方来说,可有一至两年的准备时间,可以以逸待劳,双方胜负,犹未可知。”

孙权沉默不语,诸葛瑾之言句句在理,而是否与曹操开战,正是孙权心中矛盾之处。

张昭道:“子瑜所言甚有道理,但曹操势大,就算真有一两年的准备时间,我方的胜算也微乎其微,而江东百姓,必将深陷战火之中,东吴之繁荣,必将荡然无存。看北方诸侯,但凡与曹操顽抗者,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哪一位不是落得凄惨下场,倒不如顺从于曹操,还可保全身家性命,坐享荣华。”

诸葛瑾毅然道:“投降曹操,对于我等臣子来说未尝不可,我等若降,还能够混个一官半职,但若主公投降,只会被发配至偏远之地,虽保有身家和富贵,但却要一辈子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

诸葛瑾的话如同针一般刺进了孙权的耳中,的而且确,张昭、诸葛瑾等人颇有才干,若降说不定还能得到曹操的重用,但自己这位称霸一方的诸侯却万万不能降的,若降,只怕会被曹操秘密的杀害!

思索再三,孙权问道:“或战或降,真无第三条路可走?”

张昭瞧了诸葛瑾一眼,上前一步,慎重道:“还有一招缓兵之计可行。”

孙权问:“何为缓兵之计?”

张昭道:“昔日大汉兵力不及匈奴,至高祖白登之围以来,近百年一直势弱,不得不和亲于匈奴,但匈奴狮子大开口,说和亲之公主皆是赐封,却未有真正的金枝玉叶下嫁匈奴,面对挑衅,汉景帝忍痛割爱,将自己最亲爱的南宫公主远嫁匈奴,这才换来了大汉十数年的喘息之机,到了武帝登基,兵力日盛,这才打败了匈奴,将匈奴驱赶至漠北!”

孙权不满道:“说来说去,尔等还是想让孤将仁嫁给曹操。”

张昭又道:“将仁公主嫁给曹操,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方能让我东吴有喘息之机,曹操灭了刘表之后,就不会对我方动武,便会直指西川,如此一来,少则五年,多则十数年,曹操不会为难我们,我们才能够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到时候在与曹操为敌,就有胜算了。”

孙权问诸葛瑾道:“子瑜,你怎么看?”

诸葛瑾道:“若真将公主嫁与曹操,倒是一个安抚曹操的办法,届时孙曹联盟结成,曹操一时是不会对我方动手的,而曹操东征西讨,向我方借兵,我们也可只借些老弱残兵给他,当曹操平定了荆州,又进兵西川、东川,只怕会耗上许多年,如此一来,我方便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孙权想了想,道:“如此说来,将仁嫁给曹操,只是在表面上承认孤顺从于曹操,而背地里,孤却能够捅曹操的刀子?”

诸葛瑾道:“诚然,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或是心狠手辣,又或是厚颜无耻,两者兼有,才能够保全自己。”

孙权冥神苦想,表情甚为复杂,良久,才道:“两位虽说得极是,但孤只有这么一个妹妹,怎么忍心将她送到龙潭虎穴?为了保护她,孤情愿与曹操一战,纵然战败,也不落得个软弱无能的骂名。”

见主公心意已决,诸葛瑾不再相劝,只有张昭开口道:“主公,既然你已有决断,老臣原不该再说,只求主公随老臣微服上街去看看。”

孙权推不过,便只好随张昭上街。

上次微服上街,孙权碰巧在“经略”茶馆中听到一些对自己不好的言论,因此不大想出去,这次张昭带着孙权,来到了柴桑城外。

城外依然搭着不少的帐篷,都是商人们的临时居所,但这些帐篷中,却有不少人正在收拾行装。

张昭道:“国之本在民,民有所养,则国坚不可摧。多亏了天下大乱,将商人和匠人都驱赶至我东吴,柴桑城运输发达,正是建功立业之地,商人为我东吴带来了繁荣,若照这样下去,不出五年,我东吴的国力必可超越曹操,国强则兵强,兵强则可称王称霸!

可惜的是,近日来战争的阴影笼罩于东吴,商人们听说曹操的特使客死柴桑之后,都认为曹操有心攻吴,他们便没有心思做生意了,纷纷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他们这一走,让他们再来柴桑,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了。”

正如张昭所说,曹操的大军随时可能攻来,这些商人们只能求保命,哪里还有心思买卖商品。

张昭带着孙权在城外走了一圈,又进入城内,在闹市中穿梭,人挤着人,民众们并不知道他们身边的就是东吴之主孙权,兀自言语着。

一人道:“听说要打仗了!”

又一人道:“是和曹操吗?我们打得过吗?为什么不求和?”

先一人又道:“使者死在江东,单单言语上的求和哪有什么用?孙将军是不会将妹妹嫁给曹操的,和仁公主比起来,我们江东子民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

后一人道:“那么,我们还是快逃命吧,听说曹操手下的兵马杀人不眨眼的。”

孙权一路走着,类似的谈话听到了不少,这些就是江东之地的民情,在上街之前,孙权就猜到会是如此情况。

走到稍稍僻静一点的地方,孙权对张昭说道:“子布,你带孤上街来,就是让孤看这些的吗?”

张昭道:“主公,民乃国之根本,让民众安居乐业,是国君的义务,民情与亲情,孰轻孰重,还望主公三思。”

孙权拂袖而走,走得甚急,从拐角处突然窜出来一位老妇人,正撞在孙权的身上,孙权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一位老妇人哪能撞得过他,被硬生生的弹开,摔在地上。

如此变故,张昭连忙赶上,孙权见自己撞倒了人,忙将摔在地上的老妇扶了起来,道:“大婶,你没事吧。”

所幸老妇摔得不重,踉踉跄跄的站了起来,手中抱着的东西却掉在了地上,连忙捡了起来,孙权一瞧,却是一块没有刻上名字的牌位。

孙权问道:“大婶,这是何物?”

老妇人道:“这是买来给老身自己用的,老身老了,走不动了,曹操的大军就快要来了,老身到哪里逃去?倒不如买好了棺材和牌位,以求有个收尸的地方,老身祖祖辈辈,都在江东居住,就算死,也要死在江东。”

孙权听罢,心中抑郁,一句话不说,径直返回行宫,张昭一路追,却追孙权不上。

回到行宫之后,孙权将自己关在寝宫中,一关就是一天一夜,到了第二天傍晚之时,孙权终于露面,当众宣布道:“孤已决定,将妹妹孙仁嫁与曹操,以结两家秦晋之好,免江东百姓受战乱之苦!”

此言一出,对于仁公主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第十二章绝望

摘星楼,是东吴大财主吴湘的产业,除了正常的营业之外,还定期举行诗会,吸引长江一带的文人雅士参与。

不过近日摘星楼有了别的用处,那就是作为东吴舆论会的据点。

这东吴舆论会,便是杨林和吴湘共同创立的组织,旨在于引导和控制整个吴地的舆论,以影响当权者的决策。

吴湘虽富甲一方,但却恐于手中无权,又逢乱世,一名财主再有钱,也不是军队的对手,只要军队大兵一来,吴湘手中的财产是一个子儿也保不住的,说不定还会家毁人亡。

因此在这柴桑城里,吴湘最不敢得罪那些当官的,哪怕是一位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儿,吴湘也要礼让三分。

上一次的诗会,一名校尉来诗会捣乱,令吴湘感叹文人在乱世无用武之地,幸好有杨林在场,才使得吴湘的看法改变。

吴湘和杨林一拍即合,便创立了东吴舆论会,起初吴湘并不知道这个组织是用来干什么的,按杨林的说法,是用这个组织在乱世中发挥文人的作用,并且以此来保全文人自身。

杨林道:“组织的核心,除了你我之外,要用到的人越少越好,而所用之人,也必须是能保守住秘密的人,在我们之下,便能发展下线,再以下线去发展下线,让言论按着如此的途径传播,越传越广,上线与下线之间,除了给与报酬之外,绝不能让下线知道上线的身份,如此言论的源头便不会被查到,也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杨林心思缜密,舆论会的筹划全是他一人在做,按着杨林的要求,舆论会的核心人员绝不能超过四人,因此吴湘便找来了自己的两位侄子吴洋和吴浩,两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但办事也还算牢靠。

舆论会所控制的第一个舆论,便是孙曹联姻,引导柴桑城内的民众,让他们认为孙曹联姻有利于东吴的发展,并且能够免于战乱,并让民众相信,孙权执意不肯将妹妹嫁给曹操,并非是孙曹联姻的利益不大,而是孙权护短。

若东吴真和曹操结盟了,那么曹操一时间定然不会进兵东吴,这也符合吴湘这位大财主的利益,因此舆论会的第一次行动便开始实施了,行动很顺利,而且做得滴水不漏,柴桑城内的民众都相信了杨林等人散步的话,对吴侯孙权的护短行为颇有微词。

不过下层民众的思想却无法影响上层的决策,单是控制下层的舆论,还不足以改变当权者的决策,直到曹操所派的特使郭嘉前来江东并客死在这儿。

此时的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就连吴之重臣张昭、诸葛瑾等人也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郭嘉之死若不妥善处置,东吴定会遭来灭顶之灾,因此这些重臣坐不住了,频频向孙权进言。

而柴桑城内更是人心惶惶,主公不顾东吴百姓的死活的谣言应运而生,此时此刻,只要是稍有仁义之心的统治者,都不可能违背民心了,因此孙权决定将妹妹嫁给曹操,以安曹操之心,这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大功告成之后,舆论会的诸人便在摘星楼的二楼举行了庆功宴,吴湘早已屏退了所有人,会场中只坐着舆论会的核心成员。

虽说孙曹联姻与否,全是孙权一人的决断,但吴湘等人,已经习惯于将此认为是自己的决断,一介文人,竟然能够左右东吴的决策,便不由得欣欣然了。

杨林居功至伟,吴湘向杨林敬酒道:“杨兄果乃奇人也,老夫佩服之至,没想到区区言论,竟能逼得吴主嫁妹,如此一来,孙曹联盟,曹操虽手握重兵,但却不会向东吴进攻,我等将幸免于战乱,这身家性命算是保住了。”

吴洋、吴浩两位后辈也对杨林敬佩有加,在舆论会中,越是和杨林接触,便越是觉得杨林深不可测,此人的未来,必将前途无量!

四人推杯把盏,酒过三巡之后,杨林说道:“吴先生,生于乱世,苟全性命,虽也能无愧于祖宗,但这也只是下等的结果而已,我建议创此舆论会,并非只是为了让自身保命,文人的力量,远非如此。”

吴湘奇道:“那么依杨兄之言,这舆论会还能做到更大的事?”

杨林道:“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舆论会既然直指民心,那么就如同百万雄兵之力,这中等的结果,便是诸位位极人臣,荣华一生,至于这上等的结果,便是裂土称王,取天下而代之,此两种结果,才是文人的力量的真正展现!”

吴湘叔侄惊叹不已,原本杨林低调行事,散步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苟且求生,今日几杯酒下肚,竟然说出如此胆大妄为的话,其志不小,包容天下,实在令人无话可说。

吴湘又问道:“那么依杨兄之见,这下一步,我们当如何行事?”

杨林道:“舆论会的行事宗旨,便是有利可图,今孙将军欲促成孙曹联盟,江东一地将免于战乱,这性命虽能得以保全,但也不过是苟且偷生而已,我等之性命,依然掌控在他人的手里,就算曹操不来,刘表对江东,同样也是虎视眈眈。因此,我等应静观其变,看谁当权对我等更有利,以此为前提,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吴湘叔侄连连点头,杨林说得头头是道,言语中全无漏洞,让人不信服也不行,众人在摘星楼的二楼把酒言欢,入夜方休。

正如东吴百姓所向往的那样,孙权将回应孙曹联姻的书信递交给曹操之后,曹操立即派人来信,说郭奉孝之死,纯属意外,但郭嘉是为了促成孙曹联姻而来柴桑的,今死者已矣,生者为了告慰死者在天之灵,也应促成孙曹联姻。

曹操虽然言语恳切,但他狼子野心,又有谁人不知?不过对于江东的民众来讲,孙曹联盟,便能避免战乱,民众不必为了逃难而背井离乡,而长江流域的贸易,也能够维持下去。

于是那些打算撤走的商人们也纷纷回来了,柴桑城里依然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民众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

所有人中,只有一人闷闷不乐,那就是即将嫁给曹操的东吴公主孙仁。

仁公主十分了解自己的兄长孙权,知道兄长既然在自己面前担保不会将她嫁给曹操,那么不到万不得已,兄长是不会食言的。

可是郭嘉之死彻底改变了局势,东吴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孙权的决策,使孙权不得不赞同孙曹联姻的建议,为了江东的百姓,孙权忍痛牺牲了自己的妹妹。

孙仁万念俱灰,要去见兄长孙权,却被对方避而不见,孙仁知道事已不可违,但仍然不想放弃。

她找来了原本反对孙曹联姻的诸葛瑾,却不想诸葛瑾却说道:“今公理全在曹操那边,若我东吴不给曹操答复,曹操随时可能动兵,而柴桑城内,民众怨声载道,长久下去,恐怕激起民变,将公主嫁与曹操,实为不得已而为之,还请公主从大局出发,努力促成孙曹联盟。”

连诸葛瑾都如此说,孙仁知道东吴上下再无肯出面帮她之人。

孙仁找来杨林,想听他讲故事,不想杨林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公主名叫建宁,她虽身为公主,但父皇为了安抚在外领兵打仗的平西王,就将她嫁给了平西王的儿子,婚后,丈夫顺理成章到国都做人质,夫妻恩爱,生了一个儿子。

但好景不长,那位平西王果然反叛,皇帝为了威慑平西王,毫不犹豫的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