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143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43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还在睡,没敢进去打扰所以出来转转,正好看到你了”完颜宗望摇头说着,脸现忧色阿骨打毕竟老了,今次去南方走了一遭,就生了病,养了近半年也不见好一病半年,阿骨打的身子骨已是瘦骨伶仃,完全不见当年英武豪雄的样子完颜宗望也是有见识的,知道他的父皇最多也只剩一两个月了
    “不必太担心,陛下有天命在身,过些日子必然会好起来的”完颜宗翰宽解了一句,不想再多提此事,换过话题问道:“那张觉投宋的消息你听没听说?”
    “听说了!好像阇母叔叔已经带兵去”完颜阇母是阿骨打的异母兄弟,论年纪,比小字辈的宗望、宗翰还小几岁
    “但阇母就带了两千人”
    “没关系,天太热,也派不出多少人现在只是去打个招呼,到冬天再解决他也不迟!”完颜宗望完全没有把张觉的平州军放在眼里
    完颜宗翰摇头,“光解决张觉还不过还得向南朝问罪才行!”
    完颜宗望抬眼看向宗翰,在对方的眼底看见了难以掩饰的喜色他微微一笑:“真要多谢张觉了!”
    “也要谢谢南朝的皇帝!”
    酒送上来了宗望举起酒杯,淡笑道:“过两年会去东京开封谢他的!”
    注1:即今天的安固里淖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其得名,一说,其地南北皆水,以其两水,故名但另有一说,因其水禽唯鸳鸯最多而得名本文取后一种说法
    注2:青牛白马为契丹族的图腾‘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二十章 文治(上)
    宋宣和五年七月十七,戌辰【西元1123年810日
    基隆府
    东海王宫御书房
    “郑居中死了?……”赵瑜皱起眉头,用手指敲了敲桌子,名字有些熟悉,但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他抬眼问赵文:“他是谁啊?”
    “枢密使啊……大宋的”
    赵瑜啧啧嘴:“原来是个小角色,难怪记不得!”
    “枢密使……大宋的!”赵文几乎要苦笑起来他这个位置也算是枢密使,但比起大宋的枢密使,无论管辖的人数还是范围,都差得很远郑居中是小角色,他算什么?
    “凑数的家伙没必要记,死掉的就更没必要了”赵瑜哈哈一笑,都二十年的兄弟了,赵文的想法很容易就看透了,“角色大小跟官职无关,大宋现在宰辅中,没一个值得一提稍微有那么一丁点本事的童贯都快要致仕了,剩下的王、李邦彦那些烂货废物,全都是些小角色,连我东海的一个小吏都比不上!”
    赵文也是开怀一笑,赵瑜说的话他听得很入耳,说道:“小角色郑居中暴病死了,另一个小角色蔡攸领了枢密院而稍微有一点本事的童贯童太师,不是快要致仕,而是已经致仕了”
    “童贯致仕了?”赵瑜问着
    “正是!”赵文点头,“就在上个月,道君皇帝让他带着太师、神霄宫使的职位致了仕不过,童太师求了一辈子的王爵现在没到手,不知后面有没有机会了”
    “燕地不安定下来那个王爵他拿不到手还要再等一两年”赵瑜说着听说这位从他接掌浪港军开始便一直打着交道地故人离开了朝堂心中不禁泛起了一点惆怅东海这些年地发展得利于童贯地地方很多虽然两人都是互相算计但毕竟有着一定地交情现在童贯这一退大宋朝堂中他认识地熟人就又少了一个等再过几年童贯将要面对地将会是枭首一刀也没有机会做东海人民地老朋友了
    ‘也罢’赵瑜暗自摇了摇头抛掉了无聊地感慨‘以后送他一口檀木棺材好了’
    决定了将来送童太师地礼物赵瑜再问道:“蔡居安终于又回到宰执地位子上了?”
    “没错!张觉来投蔡攸据说是得了首功而郑居中死得又及时正好让他得偿所愿成了西府之首不过大宋可就惨了摊着这个不懂兵事地枢相军队肯定还会继续烂下去而且王与蔡攸不合大宋地东西二府必然会闹起来地”
    赵瑜一挥手洒然道:“由着他们闹去罢也没几年蹦跶了
    让女真人把他们一扫而空给我们腾出地方”顿了一顿又道“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消息?”
    “没了!”
    “没了?你就为了这些事过来?!”赵瑜挑起眉毛,奇道也不是什么紧急军情,不过是大宋换个枢密使,再加上童贯致仕罢了,芝麻点大的小事,怎么轮到堂堂总参谋长来送文件
    “当然不是二郎你今天不是要视察义学下面的几个研究院吗,正好跟着你去看看听说今年弄出了不少好东西,倒想见识一下”赵文笑问道,“……那个新式火药听说威力不小,上次实验好像把三里地外的房子都砸了?”
    赵瑜耸耸肩,谑笑道:“很可惜啊,我今天不是去火器院看新式火药的,那种火药现在还派不上用场,份量多一点,存放时间长一点,就会自燃,这么危险的东西哪能用?还要再等两年……”东海现有的装备已经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有没有新式火药赵瑜其实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不过这还要时间,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所以现在东海义学中的研究院,更多的人力和才力还是放在能快速见效的农业和纺织业上,“我今天是去农学院和织造院视察,陈先生等会儿与我一起去,你去不去?”
    一听陈正汇要来,赵文毫不犹豫,头一摇:“算了,我马上就回去!”与大宋的情况相同,除非有公事,不然分领东海**政两班的两位宰臣根本是连面都不见,一是为了避嫌疑,另一个,也有文武争锋的因素在
    赵文说走就走,没半点耽搁出门时,正好碰见陈正汇和卢明德在门外求见,三人互相打个招呼,陈、卢二人举步进门,赵文扬长而去
    “臣等拜见大王!”东海国相和礼部尚书在赵瑜面前依礼参拜
    “平身!”赵瑜说着,心中有些奇怪,陈正汇来是早以定好,但卢明德是为何而来不过见两人的表情,倒不像是坏事
    陈、卢二人谢恩起身陈正汇上前一步,拿出一本装订得约有三寸厚的册子,双手呈给赵瑜,“大王,这是刚刚编纂修订好的《东海简明字典》,请大王过目”
    “字典?”赵瑜微微一愣,把册子接过,翻了几页,猛然想了起来,“终于编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罢?!”
    “五年八个月又十七天”卢明
    应道
    还是在政和年间,赵瑜尚未称王的时候,便下令陈正汇主持编纂《东海大字典》和《东海简明字典》,以供学生和士人们使用但毕竟这是一桩卷帙浩繁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近六年下来,也只完成了编入三千常用字的简明字典,而全集性的大字典到现在也没有眉目
    旧年王安石撰写《字说》,赵下令编纂《新定五经字样》,而在后世,也有《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宋真宗编《册府元龟》,明成祖修《永乐大典》,还有满清时的《四库全书》在华夏,编订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深政治意义赵瑜下令编订字典,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普及教育,但在陈正汇和其他东海官员眼里,这可是为东海正名的关键所谓文治武功,没有像样的典籍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国家
    所以当赵瑜下令之后,陈正汇当仁不让自荐为主编,而礼部尚书卢明德主持实际工作,陆续加入进来的宿儒、学者有上百人之多,这些人,人人心高气傲,又存了留名千古的心思,对字典校订的近乎苛刻,常常为一个字的字形、释义和发音,吵得天翻地覆原本设在礼部偏院的编修所,也不得不搬到义学旁的一间独院去就这么吵了近六年,终于把简化版编了出来
    “好!很好!做得很好!”赵瑜一边翻阅,一边笑赞着,“所有参与编订字典者,有官者转一阶,钱百贯;无官者赐田土百亩,钱同样百贯你俩与所有编修们说,要他们再接再厉,早日把大字典编纂出来,届时孤必不吝封赏!”
    “多谢大王恩典!”
    赵瑜又翻了几翻,又赞了几句最后把简明字典的原稿交还给陈正汇,“既然已经编好,也不要再耽搁时日,现在就拿去印书馆刻版罢,孤想早点看到正样”
    “臣遵旨”陈正汇躬身领旨,又转手把原稿交予卢明德
    卢明德心知赵瑜和陈正汇尚有他事,出言辞行:“大王,臣先告退”
    但赵瑜却没有回答,卢明德便不得不躬着腰等着回话赵瑜用手指习惯性的敲打着桌子,半天才说道:“卢卿,今年国中的蒙学入学人数有多少?”
    卢明德抬起头来:“回大王话,台湾岛上是六万三千人,加上外岛已有近七万”
    “毕业人数呢?”
    “三万一千人”
    赵瑜点点头虽然今年的儿童入学率比起三年前只增加了百分之二,但国中人口增加了四成,而生育率也在不断增加,入学儿童比三年前多一倍并不奇怪
    “那义学入学人数呢?”
    “两千五”卢明德回答的很流利东海国由于没有设立太学,礼部也兼任教育部的工作,如入学率、升学率这样的统计数字,问他比问陈正汇更方便
    “也就是说蒙学毕业生考义学的话,只有不到十二分之一的录取率喽?”
    卢明德道:“七分之一蒙学是男女兼收,但义学只收男童所以刨去女童,蒙学考义学的录取率为七分之一”
    赵瑜摇头道:“就算是七分之一,从比例上来说,还是少了点”他见卢明德欲言又止,又道,“但从人数上来说却又多了些今年入学的就有两千多人,三年后,这么些人怎么安排?再说……”
    他继续说道:“蒙学三年,义学三年,加起来才六年,如果六岁入学,十二岁就能出来,就算九岁入学,十五岁也能毕业如果又加入军学倒也罢了,那还需要三年时间,出来时正好到了从军的年龄但如果出来做官为吏,这么短的时间,毕业后还是幼童一个,连人情世故都不懂,如何能理事安民?”
    陈正汇和卢明德同时皱起眉头,揣摩赵瑜的心意,“……难道大王要在义学中改用三舍法?”陈正汇突然惊问
    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学校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自从王安石为行新法培养人才创立三舍制度之后,三舍取士与科举取士就在大宋同时推行而元符二年,哲宗皇帝罢科举,完全改以三舍法取士,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虽然前年地方州县不再实行三舍法,重新恢复解试,通过考试来推举贡生,但太学依然保持着三舍制度,不在太学遍历三舍而毕业,就别想当上进士
    大宋的太学中,外舍员额两千,内舍三百,而能直接成为进士的上舍名额仅仅只有百人而且外舍升内舍,是一年选考一次,而内舍升上舍则是两年一考
    但东海的学校却没有这么严格,只要成绩合格就能升到上一级,没有人数的限制但听赵瑜话中的意思,他是希望毕业生越少越好,以便安置
    赵瑜连连摇头,道:“不是改用,蒙学和义学里的年级制度本身就是仿着三舍法而来,只不过换个名字罢了”后世的年级制和三舍制,制度相仿,仅有的区别就是年限的不同和人数的差别,“而且一旦用三舍法,就表示每年都有上千义学学生不得毕业,这也
    人才了,我东海可没有那么奢侈”
    “那大王的意思是?”
    “我打算增加年限,分义学为数等!顺便把义学改个名字——现在我名下的产业大部分都卖了,义学的资金也改由国库提供,内库只提供奖学金,再叫义学也不合适”赵瑜说着,今天这番话他已在心中酝酿多时,现在的东海学制已经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加以整改了,“最低一等为小学,同样也是三年,设在乡中,可以扩大招收人数蒙学三年,无论男女都是强制性入学,学学加减乘除和几百个汉字,能看懂简单的告示,出来后就不算是文盲了而小学三年,只强制从蒙学毕业男童入学,把三千常用字学齐,要做到能写会算,能读书,能看报,还要会写信,出来后可以做个秀才了”
    “又要强制读三年?这事恐怕很难”作为儒门子弟,陈正汇当然希望东海的文治教化发展的越高越好,但他也很清楚,为了强迫百姓们送儿女入学,各州县乡里的官吏没少费力气,台湾还好,辽南和天津可是很有几所蒙学被困于学费的家长们烧掉的
    “先在台湾岛上推行”赵瑜很清楚他的治下哪里穷哪里富,“台湾岛上的幼童基本上都是六七岁就开蒙,出来后才十岁,既不能务农,又不能做工,闲在家里也做不了什么事,不如继续读书”
    陈正汇不再反驳,赵瑜说得的确有理,也有可行性下面能不能推行下去,就要看他作为宰相的能力了“那读完小学,接下来呢?”他问着赵瑜既然前面说小学毕业才能当个秀才,那离贡生还差一级,至少还要有一级学校
    “中学!每个县都要有一所或两所,如义学一样为考试入学……其实就是现在的义学,三年制,学费同样出自国库出来后,就是真正的贡生”
    “那再上一级就是大学喽?”陈正汇问道古代大、太相通,大学其实就是太学
    “别急……中学一档我还没说完”赵瑜拿出一张纸,用朱笔涂画了一阵,递给陈正汇和卢明德两人一看,却见是几层重重叠叠的方框最底一层写着蒙学二字,再上一层的一个方框则是小学但小学之上,却是三个并列的方框分别写着中学、技术学校和士官学校
    “技术学校?士官学校?”两人抬头问着赵瑜
    “小学毕业后,想继续升学的至少应该还有一半不过中学人数要限制,录取率不会超过两成,那剩下的怎么办?所谓技术,比如说,会计、船长、造船、矿冶、土木工程等行当你们也应该知道,现在这些方面的人才有多抢手,工钱开的有多高……”
    陈、卢二人轻轻点头东海国中,一个普通的近海商船船长,年薪往往都在千贯以上,能驾驭远洋商船的船长甚至都有分红的权利,而国相陈正汇的年薪才不过万贯,礼部尚书卢明德就只有不到五千贯若不是他们有其他福利,甚至比不上一个好一点的老资历的船长至于会计、船大工、探矿师、还有木工、瓦工,这些工匠,只要有点水平,也个个都是几百贯的年入
    “……但要是从学徒当起,没有十年八年,是出不了师的也就是因为难以出师,同时国中务农的收入也不低,要不然,不知会有多少人会跑来吃这碗饭不过有了六年的强制教育,人脑子开了窍,再学起这些技术来,却是得心应手十年学徒生涯可以压到三年就学完,你们说会有多少人来考这些技术学校”
    “开办这些学校的费用怎么算?还有……这些技术不能纸上谈兵,要实际去做才能学会,现在官中也没有这些作坊可以让学生去学”卢明德问道,能当上一部尚书,分析能力和判断力自然不差,很快便看出开办技术学校的难点
    “技术学校不由官中办,让那些工坊主去干马林溪那边,已经多次抱怨船工不够,让他自己开办学校,允许他招收学生,签下几年的卖身契他肯定会乐颠颠的去办的至于船长学校,那些船主、海商也不会吝啬不论是为了给自家培养人手,还是为了想办法把大工、船长的薪水打压下来,他们都会乐意去开技术学校的”
    陈正汇和卢明德听着觉得有理,点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