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高衙内新传 >

第418章

高衙内新传-第418章

小说: 高衙内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吵了半天,眼见日头偏西,却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原本扯皮就是官员地特长,现今又是双方拉开架势有意扯皮,短短几天之中,哪里能有什么成果?好在大家都是读了几十年的书,肚子里墨水不少,扯皮扯到得意处,说不定还要吟诗填词以助兴,算是扯的风雅。
    看看时候差不多了,梁士杰便即起身,作个罗圈揖道:“诸公,今日已晚,待明日再议,这几桩事关系到燕云新附之地,终究要商议定当才好。”一壁说,一壁还向左企弓、刘彦宗这两个燕京降官安慰两句,勉励他们明日再要多发议论。
    众臣僚相互作别,依次出门去,秦桧跟在郑居中身后亦步亦趋,听他指点自己适才发言地得失,边走边点头。看看人将走尽,叶梦得堕到最后,一扯梁士杰地袖子,梁士杰知机,亦缓了两步下来,等到人都走光了,方转过头来。
    这俩人本是交好,蔡京致仕后又是相帮着一起做官,故而交情更不同寻常。只是此番燕云三事,梁士杰和高强之间气氛诡异,叶梦得夹在当中,便有些尴尬起来。
    “子都兄,如这般商议,何时是个了局?子都兄也知关窍所在,为何要这般崖岸自高?”叶梦得既然与梁士杰交好,这说起话来也就直截了当。
    “少蕴贤弟,此事却是愚兄鲁莽了。”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左右无人,梁士杰也就乐得大倒苦水:“本意这三事都是中书分内当行,事先愚兄亦是计议周详,料想纵使不去向高强征询,也自无妨,且数年间某所行政事,大半皆是与他相得益彰,谁想偏偏这燕云三事上意见相左至此?如今嫌隙已生,再要申明衷心时,又恐难以取信,如之奈何?”
    叶梦得见梁士杰语意甚诚,便点头道:“既知子都兄本心,小弟亦可为之缓颊,只不知兄意下如何?”
    梁士杰喜道:“此事非贤弟不可!”一面说,一面深深作揖。
    叶梦得还了一礼,却叹了口气道:“子都兄地心意,小弟亦可知七八,如今何相公缠绵不愈,不理政事,门下诸事虽有张相公执掌,然而左相序百官而朝同列,不可一日无人。那高强不知明哲保身之道,只是一味进取,倒叫人不敢与他多有瓜葛了。”
    梁士杰大叹知己,这官场上什么最重要?站队正确最重要!原先高强是炙手可热的红人,气运盛时连蔡京都挡他不住,然而现今正是亢龙有悔,明眼人都看地出来,纵然皇帝圣眷不衰。那些士大夫们也不容他久掌兵权。根据梁士杰地情报,御史中丞石公弼业已在搜集关于高强的小材料,预备寻找时机来个一剑封喉,要知道大宋朝谏官权重,一旦有谏官弹劾了,即便被弹劾者是宰相,也须得避位待罪,若是一帮谏官一起上章弹劾,哪怕你半点罪也没有。单单是给谏官们面子,也得下台外任,否则人家说你恋栈不去,也是一桩罪名。
    就这样的局面。梁士杰又是觊 左相之位的人,他哪里还敢象以前那样和高强紧紧绑在一起?然而这等话又不能明着说,因此叶梦得今日的表态,对于他而言不啻是久旱逢甘霖。
    当下梁士杰握着叶梦得的手。感激涕零道:“得贤弟为臂助,愚兄何其幸也!他日若愚兄得为左相,这右相之位,自非贤弟莫属!”
    叶梦得笑道:“小弟骤拔执政。岂能得陇望蜀?子都兄却不妨去与郑相公商议此事,郑国舅欲为相久矣,苦于外戚身份。只怕台谏不容 也。倘得兄援手。大有雪中送炭之慨,必当为兄尽力言之。”
    梁士杰闻言。眼前一亮,笑道:“愚兄与郑国舅素无交谊,此事只得仰仗贤弟代为说项,虽然二事皆非常人所能为,料想贤弟大才,自当无碍。”
    叶梦得满口答应,要不是早先和高强、郑居中商量好了,他哪里会跳出来和梁士杰说这些话?二人并肩出了禁门,一揖而别,各自登车返家去,若是有人能看到他俩人在车中的表情,或许会很惊讶,这两人居然都是得意洋洋,好似刚刚算计了别人一大笔便宜的模样。
    过了两日,又是五日朝参之时,升朝官以上齐集紫宸殿,向赵 山呼舞蹈。
    随后辽使升殿,向赵 跪拜之后,宣读所携国书,乃是两国讲和盟好之意。接着是枢密使高强出班,解说双方使节商定盟约经过,这中间的种种细微转折也不去细说,总之是天下一片和谐景象,两国永结兄弟之邦。
    赵 业已得悉和约议定,不过这和议乃是国家大事,还不限于军事和外交政策,因而照例要交由三省会议过。两位辽使虽然心中着急,却不好当面催促赵 ,只得谢过了退下。
    接下来便是梁士杰奏禀燕云三事。之前吵了整整五天都没有任何进展地这三件事,最近两天却进展极为迅速,三省长官仿佛一夜之间有了心灵相通的本事,说起话来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对于左企弓等燕京降人的言论也都是尽量采纳,于是两天之内,燕云三事就大体定下 来。
    盐茶禁榷已然说过了,关于燕云土地清丈,由于宋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平定燕云十六州,当地州县地簿册都还完好无损,因此梁士杰主张先依照这些现有的簿册制定税赋,暂时不进行大规模的清丈。至于那些来不及逃走的契丹贵族,则依照业已商定两国和约,予以限定日期递解出境,他们所拥有地田产牲畜奴婢等等,当然是要由大宋官府接收,用以作为当地流官的职田、学田,以及奖赏有功之臣等用。
    这一条乃是大家各让一步,既保证了归朝燕人的现有权益,又给大宋官僚们留下了足够的油水。要知道契丹人占据燕云二百年,在当地占有了大量地土地,甚至于象可汗州这等地方,干脆就被奚王霸占成为投下州,整个州都是奚王的田土,如今契丹人被逐出,留下的财富想想就叫人眼红。
    大宋朝号称不立田制,官田基本上都是拿来出卖地,佃农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官府缴税,这两级跳已经成为国朝定制,也是大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地经济基础。官府拥有地田产并不是很多,大约只占到百分之一强,而前些年杨戬所立的括田所,便是将民田括为官田,要求佃农直接向官府交租,这当然比收税地利益要大许多,也是增加朝廷收入的一条手段,只不过杨戬等人闹的太厉害,直接侵犯了自耕农的利 益,因此招人嫉恨罢了。
    现今随着燕云收复,没收了大量的田产为官田,就好比是凭空多了一块肥肉,要知道大宋朝出售官田的价格,通常只有三五年的地租而 已,对于本处地租佃户甚至更为优惠。低者只须一年多的地租就能买 到。这样的出售模式,当然是士大夫们“努力”的结果,平头百姓能
    钱买田?
    现今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皆大欢喜,不但大宋中央的官僚们可以从中大捞一把,就连燕云本地的豪民也可获利,毕竟他们是地头蛇。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在那些燕云的契丹贵族中,也颇有一些是世居此间。打算终老是乡了,而今大宋朝一纸诏令,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作宋臣,一律都得卷铺盖滚蛋。试想浮财又能带走多少?只是被打败的人就得接收这样地命运,谁也看不到他们的眼泪向那里飞。
    这一条议定,接下来便是燕云授官之事。梁士杰又是一段长篇大 论,中心思想大概是燕京扼守北疆。人马勇劲,面对着北方敌国,乃是国家第一等要害去处。昔日大宋朝为了抵御契丹侵攻,升大名府为北 京。为河北第一重镇;如今燕京既复,其重要性也当不下于大名府,因此请求赵 。升燕云安抚使为留守司。置官属如大名府一般。
    这又是一桩妥协的结果。众所周知,一块地方行政级别一旦上去 了。所有的官吏都能从中获得实惠,可以设置地官吏员额也会大大增 加,不但可以保证燕京归降官员的待遇,亦可为朝廷的官僚们留下足够腾挪的空间。当然这样就会给国家财政造成更大地负担,只是当涉及到官员自身待遇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会说“我少拿一文钱,国家就多得一文钱”,此理古今一也。
    赵 这等皇帝,从来是不算细帐的,一见金殿上大家都是喜气洋 洋,点头赞叹,自也无甚话说,于是这燕云三事就此底定,当即命中书门下覆行。
    斯事既定,又说了些琐事,太监便在那里喊:“众臣工,有事早 奏,无事退朝!”没有意外的话,今日地朝会也要到点了。
    忽然听见殿角有一人高声道:“臣燕青有事启奏!”说话间,只见燕青离了座位,几步来到丹 前,躬身道:“陛下,今有河东民王景文献上玉圭一块,言为国之重宝,不敢擅自藏匿,自须进献国家。臣按察图册,料此物殊非等闲,故而冒死进献。”
    朝臣哄的一声,顿时议论纷纷。这祥瑞之事,历朝皆有,大宋朝独多,自打真宗皇帝兴道教以后,全国各地大兴宫观,祥瑞之事每日可 闻,甚至什么几百只鸡排队跑路都成了祥瑞,一旦经过朝廷认定之后,大家一同升官发财,花差花差。此风经仁宗时大加打压,好歹算是消停了一阵,等到本朝徽宗皇帝登基,蔡京号准了赵 的脉有意逢迎,又是连上祥瑞,譬如上次黄河出两头龟,他就在那里说是什么象罔,春秋齐国小白公子得之而称霸,是为齐桓公。不过那次被高强事先料定,撺掇着郑居中借机堵了蔡京一把,从而当上了枢密副使。
    除此之外,蔡京献宝也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改六玺为八宝,后来又弄了块玉,给徽宗作定命宝,再加上真宗时出土地传国玺,现下大宋皇帝地戳子足足有十块之多,这还是官方认定地,不算赵 自制的那些私章。已然这么多了,别人想要再献宝,这名目也不大好想,加上高强在朝中时,向来是有意打压这等取巧求官之人,譬如上次陪赵 逛博览 会,官家看中了一盘北珠,也被高强花言巧语哄得自己掏钱买下来,旁人鉴貌辨色,这风也就不大吹了。
    哪晓得今天,燕青这位刚刚入朝为官不过百日地新贵宠臣,居然又弄出一块宝来!
    赵 是看到燕青就喜欢,当下也不问臣僚,兴致勃勃地道:“卿家博雅君子,善识古物,既是卿家以为此物非常,自当进献,朕赦你无罪便是。那献宝之人何在?”
    燕青谢过皇恩,便说那人就在禁门外相候,赵 忙命中官趋出,前去招引。
    不大功夫,中官领着一人上得殿来,那人一身布衣,显是平民,一脚踏进殿门来,头也不敢抬,一骨碌趴在地上,没命价只懂得叩头,口中只是呼万岁不已。
    赵 问了几声,那人期期艾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赵 不得要领,便着燕青去问。燕青得了圣谕,便上前向那人手中取了一块玉圭 来,呈到赵 御座前。
    赵 忙取了来看时,见这块玉圭上尖下方,好似升朝官的笏板一 般,只是格外厚些。上下大约一尺来长,其色深黑,中间隐隐透出红 光,握在手中温润细滑,对着光略一倾斜,只觉得流光溢彩,若是移到不见光处,它却又好似一个黑洞般,几乎要把人眼球都吸进去似的,形制材料,均与寻常所见之玉大相径庭。
    赵 看了半晌,不得要领,便向燕青道:“不知卿家果以此物为何宝物?”
    “臣察其形制,证诸典籍,唯一能与之形容相符者,非大禹元圭莫属!”
    此言一出,满朝大臣都是倒吸一口凉气:不得了,大禹宝物啊!
                  第二十一章
    于现代人来说,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读过上下五千 读物的都知道,什么父子相继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啥啥的。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绝大多数人对于大禹的认知也就停留在这种小学生文库的水准上。
    可是实际上,大禹是一个与儒家理想国的“三代之治”紧密相连的人物,所谓唐尧以上古之圣王,不可得而法,下则法三代也。翻阅儒家的典籍,三代基本上算是一个关键词,其地位大约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现今的君臣们应当努力达致的目标,大凡有人说到现今怎么怎么不对,印证的反例通常都是三代以上如何如何。
    有意思的是,即便对于大儒们来说,这三代也很难指定到底是哪三代,一般说法都是指的尧舜以下的一段历史时期,但又不是夏商周三 朝,因为三代是好的时候,好的时候怎么会有暴君,怎么会出现两次革命呢?但是不管哪种说法,大禹属于三代之王,这一点是大家都没有疑问的。
    现今居然有人献宝,居然说是大禹王的元圭!满朝君臣俱是饱读典籍之人,平常说话都能把三代挂在嘴上的,哪里看不出这个东西有多重要?
    赵 心中亦是惊喜,他自然不是儒家经典的信徒,儒家要求皇帝是应该损己身而奉天下,恭俭爱民,赵 偏偏是爱热闹爱享受爱花钱,虽然不至于象明朝某些皇帝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但是跟儒家的皇帝标准是相去甚远地。
    可是世人就是这般矛盾。他越是不符合这种标准,就越是想要标榜自己合格。其掩耳盗铃之心态,皇帝和常人也没多大分别。今年收复燕云之后,群臣业已拍过一次马屁,要给他上尊号,赵 当时就已经是心痒难搔,不过本朝皇帝还没有生前受尊号地先例,即便是仁宗皇帝。也是一般,赵 再大终究不敢大过祖宗去。因此当时是捏着鼻子推辞 了。当然这种谦逊的美德也得到了大臣们地一致褒扬。可是在赵 心中,他却着实是想有人能拍一记令自己舒服无比的马屁的。
    现今燕青在朝堂上这么一亮宝。赵 心里顿时就起意了。但凡学过儒家典籍的,上古三王是必修课,元圭这名字还真不陌生。尚书中有舜典。写明了帝舜赐元 予大禹。用以表彰他治水之功。倘若这元 果真能认定是大禹之宝,那么此宝非人力所为。殆天授也,赵 受之正是顺天应人,无需顾忌。也不用给祖宗面子了。祖宗面子再大。大不过三王和天意吧?
    可以说,在见到这块玉圭的第一刻起。赵 就已经下定决心。这东西朕要了!
    高强站在左班首。看到赵 的眼神死死盯在那块玉圭上时,已知自己所谋必成。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徽宗朝确实有上元 这档子事,其时乃是政和二年。主事者乃是蔡京。然而自他登朝以来,政和年间地朝堂格局早已大变,蔡京当时已经被贬出京。这元圭自然也就没人献上了。
    今番高强想要让燕青上位。最快的办法就是立一个大大地功劳。而对于赵 这种皇帝来说,最大地功劳不是安邦定国。而是能顺他的心意,你让他爽了,他就会让你爽。于是便命燕青去翻实录,果然发觉政和二年河东路有民王景文献玉圭,只不过当时没人借题发挥,也没当回事,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可怜那王景文带着在汴梁一住几年,无人闻问,连回乡地盘缠都没有,抱着一块玉圭吃也不能吃,喝也不能 喝,连典当都不敢,万一哪天朝廷想起这档子事来,又要纳宝了呢?虽不比春秋时 和献宝的苦楚,这几年的日子也够难熬地。
    燕青访明确有其事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人挖了出来,一看玉 果然在,不由得大为钦佩高强地记忆力,当即回家去翻古书,作了几天功夫,自觉万无一失了,这才领了王景文前来献宝。
    当时赵 取过元圭来,只在那里翻来覆去地看,口中啧啧赞叹,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他这般作态,自然是想要有眼光地大臣看出他的心意,跳出来支持燕青,将这块也不晓得什么来历的玉圭验明正身,一口咬定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