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女主三国 >

第172章

女主三国-第172章

小说: 女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支骑兵总共一千骑。由于战马的原因,前后两人的距离就有一丈,一千骑排成单列,就是一千丈的长线,合七里多地。公孙续则走在队伍的中间。公孙续想,无论袁军怎么厉害,总不可能七里多地全设埋伏吧。因而,等到埋伏发动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士兵是处在埋伏圈外面的。

    通过大郭山,尽可能选择高速。但实际上。因为山地的原因,也仅仅达到了中速。这么一条长线,浩浩荡荡地盘旋于大郭山区的崇山峻岭之间。因战马的跑动,而腾起了烟尘。还是很够气势的。

    如果没有埋伏,就照这个速度,一匹马通过大郭山区的时间大约是两刻钟。现在多了七里,也就多出了一刻钟。总共三刻钟的样子。然后,大约在两刻钟的时候,也就是公孙续部队的第一匹马即将走出大郭山的时候,埋伏发动了。

    攻击的手段还是弓箭。弓箭对于轻骑兵的打击是致命的。在三国游戏以及三国小说里面,重骑兵已经非常普遍了。可惜,在我们的故事里,重骑兵一直都还没有出现。就只有轻骑兵。骑兵身上穿的,也就是软甲。那些软甲,好一点的,是用牛皮做的;差一点的,就有马皮或猪皮做。箭矢侧面擦一下,基本没事。若正面命中,是挡不住的。

    发动埋伏的区域的确不足七里,也就两里左右。但是这两里左右的区域,正好覆盖的就是公孙续军队的中间这一段。早知如此,公孙续就应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了。

    ……

    公孙续并没有换装。也就是说,公孙续的装束跟普通士兵大不相同。一望可知,这是一名将领。在明知有埋伏的情况下,公孙续这样做,也就等于是向袁军树立了一面活靶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将领会换成普通士兵的衣服,比如曹操就经常这样做。还有一些将领,不仅自己换成普通士兵的衣服,而且还让另一名与自己身材差不多的士兵或校官,穿上自己的衣服,给伏兵指示一个虚假的目标;曹操、孙坚等人经常这样做。公孙续却没有。

    对于伏兵来说,公孙续有可能是真正的将领,也有可能是普通士兵故意穿成这样的。弓箭手在公孙续与公孙续的士兵之间进行选择。如果射公孙续,可能射中的是将领也可能是士兵,如果射其它士兵,那就一定是士兵了。因而。埋伏的弓箭手还是优先射击公孙续。

    伏兵射出的箭矢是比较多的。对于公孙续,尤其多。但公孙续这边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并且,公孙续早就叮嘱过了,先跑后战。中箭倒地的,倒了就倒了。只要没有中箭的,就继续往前往。在埋伏没有发动之前,跑的只是中速。这时,埋伏已然发动,箭雨密集,因而,士兵们就挥鞭猛抽马臀,跑出了最高的速度。

    ……

    最前面的约四百名骑兵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快马加鞭就出了大郭山。最后面的约三百名骑兵,眼见前方箭如雨下,立即中止了去势。在返回与另外找路绕道前行的选择上,公孙续前面先有交待,应该另外找路。于是,后面这三百骑兵就驰向了另一条山谷。

    公孙续在中间。与公孙续同在的约有三百多骑,遭到了突然的射击。后面又有一百来骑,随着惯性而加入了受袭的队伍。共四百骑受袭。第一轮箭雨的结果,是将近一百骑倒地。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骑兵的速度与受袭效果的关系。当速度为零,或者接近零的时候,也就是步兵受袭的时候,突然而至的箭雨杀伤力是惊人的。假如一轮箭雨就是目前这样的四千箭矢,在两里长的路里受袭步兵也是四千人的话,那么,第一轮箭雨一定能消灭一半,也就是两千以上的受袭步兵。受袭的士兵由步兵换成骑兵之后,由于骑兵的待遇要高一些,软甲要好一些,第一轮箭雨的杀伤效果将由五、六成下降至四成。而当骑兵跑起来的时候,就又不同了。明明是正面射中的箭矢,因为骑兵自身的速度,就变成侧面掠过了。有很多箭矢,虽然命中,却穿不透软甲了。杀伤效果再次下降到两成多一点。因此,公孙续的受袭骑兵总数约为四百,第一轮射雨之后,倒地的骑兵不到一百。

    ……

    前面已经说过,公孙续本人所遭遇的箭矢,要比麾下的士兵所承受的箭矢要多一些。但是,相应的,公孙续的盔甲又要比普通士兵的盔甲好一些。士兵的盔甲,好一些的就是牛皮。而公孙续的盔甲则是叠加的铁片。第一轮,射中公孙续的箭矢有好几十支,全部滑落,均未能射透盔甲。

    战马呢?说了半天,居然没有说战马。据说,某个大文豪还写了一首诗。诗中说“射人先射马”,真是这样的吗?

    射马的好处主要是目标大,但战马却并不是一个好目标。首先,战马自带一层马皮。动物的皮,比人类的皮,防御能力要强一些。个别披着人皮的豺狼,里面的狼皮也是绝对不肯脱下的。马皮,既厚实又有弹性,外面附加一层毛。弓箭射中了,很不容易射进去。其次,战马的承受能力极强,身插数箭,往往还能健步如飞。动物的这种本能,是人类做不到的。

    战场之上,对于箭法高明的将领来说,肯定是先射人,而不是先射马。对于箭法一般的弓手来说,就那个方位,差不多就行了;射着了人算人,射着了马算马,没有太多的讲究。所以说,“射人先射马”,很有诗意,就是不怎么实用哈。

    于是,战马所受的箭矢,就不需要仔细去说他了。话说第一轮箭雨之后,公孙续这边由中速提升至高速。两里的距离,最后一匹战马要通过的话,也就是现代的3分钟左右。3分钟时间,如果射得快,能射出二十来箭;就算是慢的,也能射出十好几箭。因此,包括公孙续在内的幸存的三百多名轻骑兵仍然处于危险之中。

第二卷 第252章 转逃为扰

    第252章 转逃为扰

    公孙续并不是什么名将。公孙瓒才能算是名将。也就是说。公孙续不像一般名将那样有出色的个人武艺和文韬武略,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基础。因为那一点基础,所以公孙续在此仗之前想了很多,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又因为公孙续的确不具备名将之资,在袁军伏击发动之后,公孙续临机再想,一点主意没有。此时,公孙续的心里就一个念头,那就是快跑。

    这个时候,快跑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战马的速度,还需要骑兵的眼力。这么说,主要是指的是躲避障碍物,也就是躲避那些落马的骑兵以及倒地的战马。这两类障碍物中,落马的士兵,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数,总计近一百;但倒地的战马却远远没有这么多,就十几匹左右。因而,总体来说,障碍物的情况并不严重。

    战马不是汽车。如果不是全速奔跑,那么战马自己是能够躲避这些障碍物的。但现在必须全速奔跑了。所以。马背上的骑兵就得专注地操控战马。

    第二轮箭雨又到了。由于全速奔跑,这一次,弓箭的杀伤能力被降低到一成左右。有三十多名骑兵落马了。战马也倒毙了几匹。

    轻骑继续奔跑,伏兵继续放箭。三分钟时间,很快就一笑而过。第一阶段的伏击告一段落。

    ……

    回过头来,看看袁绍是怎样安排的伏兵。袁绍原有五万士兵。分成三万和两万两次聚集,参加了讨伐董桌的战争。撤退过程中,因为汜水关田润的阻挡,损失了几千士兵。出关后又在河内征了一些兵,凑齐了五万之数。占领冀州之后,各郡各县都需要派驻士兵,属于用兵之际,也就没有征兵。紧接着袁绍就迎来了与刘备的战争。磐河战役,袁绍就是五万兵。

    经过与刘备的大小十数仗,袁绍丧兵一万,此时约有马步军四万。四万军队,正常的分配就是左中右各一万,前锋三千,后军七千。

    现在是袁绍撤离前线、提防刘备追袭的时候。袁绍自领的中军人数还是没有减少,依然是一万士兵。不过,这一万士兵如今变成了前军。辎重随后,由后军五千人押运。再往后,就是设伏的两支八千人的队伍和正面撤退的九千士兵。

    前面发动的伏击,便是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八千人中,有四千弓手,另有四千步兵。那四千步兵,均伏于高山林密之处。公孙续的骑兵若与之交战,必败无疑。

    结果,公孙续直接闯了过去。前面大约四百人,没有什么损失。中间约四百人损失较大,冲过之后,仅剩六十几人。不过,其中包括了公孙续本人。另外三百来人,绕道前进,一时之间,还不能会合。

    袁绍的这一支伏兵共八千。步兵需要倚林而战,也就是说,步兵至少要站在树林的边缘。倘若步兵在前,弓兵在后,那么弓兵的射击通道就有可能被树林挡住。因而,实际的队形是弓兵在前。如果骑兵冲过来,弓兵再往后退。

    现在骑兵并没有冲过来,而是直接跑了。这就需要追击。而追击的时候,跑在最前面的,还得应该是步兵才好。因此,伏兵整了个队,把步兵由后面调到前面。耽误了不少时间,然后才追了出去。

    ……

    袁绍另外的八千伏兵埋伏在什么地方呢?埋伏在第一道埋伏斜对面的一条山谷。为什么要埋伏在那里呢?这是因为,按照一般的发展情况,刘备军队遇到第一道埋伏之后,会与第一道埋伏的士兵交战;交战不利之后,那条山谷就是非常适合的退兵之处。

    很显然,针对公孙续来说,这道埋伏落空了。公孙续跑出大郭山之后,略一清点,将近五百名骑兵。这样的结果是相当不错的。因为公孙续知道,后面还有几百骑兵没有遭到袭击。也就是说,总体上损失的人马还不到半数。

    进入大郭山之前,公孙续对千夫长和百人长说过,遇到埋伏之后,第一选择是跑而不是打;要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跑出速度;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其中的重点,是第一句。如今这一句,已经完整地实现了。

    接下来,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绍士兵就追来了。由于袁绍士兵需要把步兵由后面调整到前面,有一个整队的过程,耽误了很长时间,因而,距离尚远。

    在公孙续的前方,有九千正面撤退的袁绍军队。再前面的辎重部队等等就不用说了。公孙续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向前追出,还是迎战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

    这个时候,相对来说,公孙续已经不危险了。因而。公孙续的名将基础又显现了出来。公孙续命令全体士兵下马休息。

    下马休息,人和马都缓冲一下。虽然前面有九千袁军,但公孙续并没有看到。公孙续只是知道前面有袁军。公孙续想的是,等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追过来,然后再向前面追出。追着了前面的袁军就打前面的袁军,没有追上前面的袁军,再调过头来打这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而那个时候,这八千袁军应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这就是公孙续说过的“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方针的具体体现。

    这一条方针,听上去很高明。其实高明与否,也得看看针对什么人。公孙续跟公孙瓒在一起,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这样的游击方针,对于公孙续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也就是说,公孙续提出这样的方针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普通的。如果是一名从来没有见过骑兵打仗的将领提出这样的方针,那才能称得上高明二字。

    ……

    过来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过来了。跑在最前面的是步兵。步兵约占了五十步的距离,然后才是弓手。没办法,也只能这样。公孙续的骑兵是随时都有可能返身作战的,如果弓手放在最前面,防御力就太差了。

    弓箭的射程还是一百五十步。其中的五十步被自己人消耗掉了。也就是说,要追到一百步之内的距离。弓手才有可能发箭。

    公孙续是不知道这些的,而且公孙续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公孙续就把跑在最前面的袁军士兵当成了弓箭兵。看看距离差不多了,公孙续命令士兵上马,然后向前跑出。这个时候跑出,其速度只需要与那八千追击的袁军士兵相当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想成每秒十米、每小时三十六公里。那是短跑的世界记录。士兵追击,你追,别人还在跑,怎么说,也属于长跑。而且,士兵们还不能空着手跑。他们还要拿刀拿枪,还要穿戴笨重的盔甲。更重要的是,士兵们不是运动员。而一般常人步行速度为每小时八公里,长跑速度为每小时十六公里。因而士兵们追击的速度就介于这两者之间,一个时辰五十里。

    公孙续这边是普通战马。这样的马匹,以一个时辰一百二十里的速度奔跑,能够维持两刻钟。但如果放慢到一个时辰五十里的速度,就能够维持一个时辰了。而追击的袁军士兵,是绝对不能维持一个时辰的。

    因而,再次上路,尽管公孙续被追,却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

    就这样,一追一逃,经过了一刻钟。袁军这边突然下令,不追了。一刻钟,相当于一个时辰的八分之一,跑过的路程有六里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千米跑。袁军士兵虽然不是运动员,但他们好歹也算军人,三千米之后,尽管是累了,却还没有到最后的极限。但袁军的将领看出来了,继续追下去话,自己的士兵会越来越累,结果一定不妙。因此,袁军将领当机立断,喝令士兵,停止追击。

    是谁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的?

    多数人认为是**提出的。1929年4月5日,**为红四军前委起草《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见《毛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56页。

    但是,事实上早在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战争时期,朱德同志就提出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称“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作战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根据地创造的有利形势,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趋利避害,扬长击短,在战争中务求保存和发展自己,以多打胜仗、消灭敌人的办法,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反围剿期间,红军原计划设伏打击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因先闻得谭师的源头拉夫,准备在12月25日向小布前进。这样,谭师脱离后方,深入到地形有利于我军设伏的小布地区,这是我军运动歼敌的绝好机会。

    当时,**还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战人”,并在战前誓师会上用这副对联向指战员说明红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

    朱德又是在哪种场合下提出来的呢?以前我知道,现在我忘了。但是,我却要说,朱德并不是首创性地提出的,而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

    说到前人智慧,这范围就广了。其中就包括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与乌桓人长期的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