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生于望族 >

第14章

生于望族-第14章

小说: 生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一顿,但见他面色苍白,身形单薄,又心痛不已,最后只骂了一句:“你在胡言乱语些什么?!”

    聂珩勉强笑了笑,跪下道:“是儿子失言了,请父亲母亲莫怪。其实……不论是哪位表妹,都是好姑娘,只是现下说这个也太早了,兴许表妹们会有更好的姻缘呢?这种事……原不由咱们家做主。”

    聂家昌脸色稍缓和了些,将儿子拉起来,沉色道:“再不许说这样的话了!前些天为父寻来的方子,你可吃过了?”

    聂珩乖乖点头:“方才海棠侍候儿子吃过了,儿子吃着,倒觉得晚上安稳些,只是那药汁子味道古怪,儿子不习惯得很。”

    秦氏忙道:“怎的不早说?才从外头买了些果脯,甜滋滋的,原是为了明儿待客用,我叫人送些给你,只是记得睡前漱口。”

    聂珩顺从地点了头,又笑道:“方才听到父亲和母亲说起给顾表妹送丫头的事,单送阿樱一个有点少了,我那里的人多,事又少,不如再添一个吧?只是送了表妹丫头,每月工钱仍旧从咱们家出才好,不然,以表妹家里的情形,多了这一笔花费,反倒给顾家添麻烦了。派人送工钱去的时候,也好顺便打听顾表妹的情形。若是顾家短了什么衣裳吃食之类的,母亲以长辈的名义给表妹送些去,顾家老太太也不好说什么的。”

    秦氏忙点头:“这话有理,就这么办!还有补药,也要送些。瞧那孩子单薄成什么样了!”

    聂家昌仍旧沉着脸:“这些事我跟你母亲会办好,你少操些心,少看书,得了空闲,陪你母亲妹妹说说闲话,或是到花园里散散步都使得的。你这个病迟迟不能好,就是从思虑过甚上来!”

    聂珩低头微笑着,秦氏怕丈夫再骂儿子,忙拉了儿子到一边坐下,细细问他这几天的病情如何,夜里醒了几回,早上几点起来,吃的哪样东西好克化,哪样东西不爱吃……零零碎碎,聂家昌听着,无奈地摇了摇头,随手拿起一本医书翻着,心里却隐隐生出一丝阴影。

    儿子说的话,虽叫人伤心,却也是实情……

    次日七月初四,正是聂家昌四十三寿辰,因不是整寿,聂家不曾大肆操办,只是在前院摆上四桌酒,又在内院摆了两桌,请了几家来往较多的亲戚好友来吃席。

    聂家昌亲自带着儿子在前门迎客。不知是不是因为吃的药管用,或是前一天晚上睡得香,聂珩今天的精神极好,脸色也带了几分红润,衬得整个人越发清俊。来客见了,都忍不住夸上几句,笑称聂家昌有个俊俏儿子。

    文怡留在后院,跟表姐凤书在一起。因她是客,并不曾担起什么迎客的职责,看到舅母与表姐招呼客人的忙碌模样,心里虽有几分不安,却也不敢多嘴。

    她带到平阴的行李,早随坏掉的马车一同到了聂家,只是衣裳多数沾了尘土,洗了来不及干,因此她现在身上穿的,是表姐凤书未穿过的一套新衣裳。嫩红色的衫子,淡黄的百褶裙,衬着她细白的肤色,越发可人。来做客的堂客们都纷纷打听她是哪家的姑娘,得知是聂家外甥女儿,出自百年望族顾氏,都叹道:“原来是他家?怪道这通身的气派,一瞧就知道必定出身不凡。”

    文怡红着脸与她们一一见礼,又得了一番称赞,表礼更是堆满了阿樱满怀——今日一早,舅母秦氏就将阿樱指过来侍候她起居,换下了原本的小丫头。文怡心下惴惴的,小声让阿樱将自己带来的荷包等物取来,送给客人中几位未出阁的女孩儿,充作见面礼。

    秦氏生怕别人小看了文怡似的,特地将她连夜赶工所制的寿礼指给众人看。那原是卢老夫人备下的一只玉珠串成的枕头,还有几幅好料子,都是文怡家里收藏多年的东西,为了不失礼,卢老夫人才忍痛舍了的,却因为中途遇匪,玉枕上串连珠子的丝线断了,玉珠散落下来。文怡便栽下一块料子,在上头绣上寿字纹样,并将玉珠一颗颗钉上去,再在周边绣上花草祥云,只当是一块绣屏。早上送给舅舅时,聂家夫妻都称赞不已,但又责备她不该费心劳神。她心里只觉得安心,没想到舅母却在来客前提起这件事,惹得众人注目,她不由得羞红了脸。

    来客中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女,是秦氏内侄女,名唤斯雅,看到文怡的模样,微笑道:“顾妹妹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以你的年纪,这样的女红功夫,真真比咱们强得多了!我才要不好意思呢,今年过了大半年,我一只荷包都没绣完。”

    凤书抿嘴笑道:“秦表姐,这种话,你也好意思说?平日里人人都说我不如你聪明,可我上个月,就做了两个荷包了!”

    别人都笑道:“这叫五十步笑百步,一个月做两个荷包,难道还是能干人不成?!”

    众人笑成一团,又欣赏起文怡的绣屏,赞叹了一番。太太奶奶们说起了闲话,凤书悄悄拉了文怡和秦斯雅,到内室坐下吃茶。文怡听说秦斯雅之父是城中方志名家,平阴、平阳两地方志,都是他所作,佩服不已,忙向她打听些两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秩事、各乡出产。秦斯雅有问必答,小小年纪,竟然十分博学,文怡心下叹服,不由得生出亲近之心。

    正说得兴起,前院有人来向秦氏禀报:“太太,老爷说,前头来了一位客人,是少爷的同窗,说是昨日救了表小姐的。老爷让太太带着表小姐到前头致谢呢!”

    文怡在里间听见,愣了愣,猛地站起身来。

卷一 望族孤女 第十八章 初提置产

    文怡随着舅母前往前院,避开席上的客人,来到一处正对花园的小偏厅处。

    这偏厅小小巧巧,摆着两排八张酸枝圈椅并小几,挨着北墙根排着人高的博古架,架上摆放着几样寻常古董,东西两面墙上挂的是几幅字画,南边的墙上开着两扇雕花大窗,窗外正对着花园,占地不过半亩大小,眼下栀子花开得正旺盛,浓郁的清香气飘过花窗,弥漫着整个偏厅。

    文怡一进偏厅,便看到大表哥聂珩正站在窗边跟人说话,他对面那名男子背对着自己,穿着深蓝色的长袍,头发束得整整齐齐,瞧着有几分富贵气,瞧个头胖瘦,却拿不准是柳罗两位公子中的哪一位。但想到那日罗明敏的装束,她便猜这大概是柳东行,面上便带出两分笑意来。

    男子听见脚步声响,回过头来,灿然一笑,拱手躬身行礼,却是罗明敏。

    文怡心头闪过一丝失望,但仍未忘记礼节,听从舅舅舅母的指示,向罗明敏再次拜谢。

    罗明敏是个活泼的性子,不大耐烦这些俗礼,见秦氏又是拜谢又是备谢礼的,便忙忙摆手道:“聂伯母这就太见外了,我跟远鹜做了一年多的同窗,说起来是师兄弟,他的妹子,不跟我的妹子一般?既然遇上了,就没有不出手救人的道理。谢礼什么的,聂伯母就不必提了,今儿府上有酒席,伯母多赏我些好酒就是!”

    秦氏尤觉不足,聂珩笑了笑,对母亲道:“这个人向来不耐烦俗礼,母亲待他礼数太足,他还觉得约束,倒不如松乏些,都交给儿子吧。”

    秦氏想了想,点头笑道:“那你好生劝罗公子多喝两杯,便是醉了,家里不缺空房,留罗公子住一两天也好。”又问:“听说救人的还有一位柳公子,不知他现下……”文怡忙支起耳朵细听。

    罗明敏迅速扫了她一眼,干笑两声,道:“小柳有家亲戚住在城郊,昨儿过去请安,被长辈留下了,不得脱身。本来他听说今日聂伯父做寿,还想要过来请安的,如今只好托我将寿礼捎过来了。”

    文怡不知为何,生出一种想法:罗明敏说的不是真话!但她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是隐隐有些念头,觉得那“柳观海”迴避的是自己。她想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

    秦氏不知外甥女儿心中所思,还在感叹:“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你们两个年轻人,又是出门在外,还费心备什么礼?我们夫妻正想要好生谢一谢你们呢。今日家里摆酒,怠慢你了,赶明儿你们得了空再过来,我们夫妻正经摆一桌酒,谢你们高义,救了我家外甥女儿。”

    罗明敏干笑:“好说,好说。”聂珩瞥他一眼,微微皱了眉头,他察觉到聂珩的目光,越发觉得额头冒汗,心中暗骂柳东行不仗义,世上的事,能瞒过聂珩的少之又少,要是被当场揭穿,岂不是尴尬?他又忍不住朝文怡那里看了一眼,留意到文怡正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心里越发虚了:这聂珩的表妹,该不会跟聂珩是一个性子吧?

    聂珩忽然笑了笑,对秦氏道:“母亲,父亲那里有客走不开,我在这里陪着罗兄就好,您带表妹回后头去吧。今儿来了好些堂客,只有妹妹一个在,她哪里就能招呼得了?”

    秦氏惊醒,忙笑道:“既如此,就请罗公子恕我失礼了。”罗明敏忙恭敬行礼:“聂伯母请便,不必顾虑小子。”秦氏点点头,叫了文怡,便离开了小偏厅。

    文怡走慢两步,疑惑地看了罗明敏一眼,才跟了上去。不一会儿,却听到大表哥在后面叫自己,她连忙停下脚步,转身相问:“大表哥可是有事吩咐?”

    聂珩喘了一会儿气,才问:“方才……”顿了顿,又觉得自己有些冒失,表妹是深闺弱女,虽然被罗明敏救了回来,但对外头的男子,又怎会有所了解?便临时改口道:“今日后院客人多,母亲还要操持席面上的事,若是小书哪里做得不好,请表妹帮着提点两句。”

    文怡笑道:“大表哥放心,表姐平日虽然爱玩,遇事却从不失礼,你多虑了。”稍一迟疑,才问:“大表哥,前晚救我的人有两位,除了今日来的这位罗公子,还有一位柳公子,是将我从失控的马车上救下来的恩人,只是今日没来。那位柳公子,据说是恒安柳氏子弟,名讳是上观下海。但我观柳公子言行,似乎有些隐情。是不是……有什么不便之处?若是我失礼了,请大表哥代为说项,替我向两位公子赔罪。”

    聂珩脸色变得有些古怪:“你是说……另一个姓柳的,全名是柳观海?”文怡点点头,他的脸色更古怪了,文怡心知有异,小心探问:“可是……有什么不妥?”聂珩沉默了一会儿,才微笑道:“没什么,他们不会怪你的,你回去吧。”

    文怡欲言又止,但还是乖乖点头回去了。聂珩却皱起眉头,回头望向长廊尽头处的小偏厅,若有所思。

    文怡回到后院,便将心头疑惑强压下去,随着表姐凤书与秦斯雅等吃席。众人言笑晏晏,你打趣我,我取笑你,惹得大家发笑,宾主尽欢。临近宴尾,便有人说起聂秦两家的儿女亲事,打趣秦斯雅:“几时吃茶?”秦斯雅飞红了脸,低头不语。凤书拉了拉文怡的袖子,朝她挤眉弄眼,偷笑个不停。

    却有好事之人,因自家女儿输了风头,有些不忿,便留意上了文怡:“谁吃谁家茶,倒还说不定呢,照我说,这里几个女孩子,都是好的。不论谁做了聂嫂子的媳妇,都是好姻缘不是?”

    秦家太太闻言,看了文怡一眼,脸色有些难看。秦氏皱了皱眉,想要给弟妹侄女撑腰,但想起昨晚上丈夫儿子说的话,又犹豫了,只能干笑道:“张太太说笑了。我们珩儿年纪还小,又没有功名在身,说娶亲还早呢。”

    文怡心知早年间舅舅曾提过要将自己许给表哥,心里也有几分紧张。她将大表哥视作兄长,从未想过要嫁给他,又觉得秦斯雅可亲,咬了咬唇,想起自己现在只有十周岁,便带着几分天真地问凤书:“表姐,大表哥要娶表嫂了吗?摆酒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忘了我。我给大表哥、大表嫂绣一对荷包当谢礼好不好?”

    凤书没听出方才席间的异样,只顾着笑嘻嘻地道:“你问我做什么?好不好,你该问正主儿才是。”又朝秦斯雅努努嘴。文怡抿嘴一笑,心里说声对不住,便笑问:“秦姐姐,你说好不好?”

    秦斯雅的脸已经红得快冒烟了,秦太太却松了口气,嗔笑道:“你们小孩子家家的,说这个做什么?!方才送来的不是你们爱吃的花糕?快趁热吃吧!”

    凤书扭头看了看花糕,欢呼一声:“呀!上头有樱桃脯,我最爱吃这个了!顾表妹,你也尝尝?”文怡笑着接过,小小咬了一口。席面上已经恢复了欢声笑语,秦氏暗暗松了口气。

    这一日,聂家热闹了一天。到了第二天,文怡收拾好行李,便去向舅舅舅母辞行。

    聂家昌昨日喝多了酒,正头痛,闻言忙道:“急什么?难得来一回,多住两天吧。”秦氏也因为外甥女儿昨日间接帮了她娘家侄女一把,笑得更加亲切:“可不是?过两天便是七夕,家里只有你表姐一个,孤孤单单的,你留下来,也热闹些。”

    文怡十分迟疑:“舅舅舅母挽留,原不应辞,但文怡担心家中祖母冷清……”

    聂家昌摆摆手道:“这有什么可担心的?想必你们族中也要过节,你祖母在家不会冷清的。你回去了,为了置办乞巧事宜,又要她费心费力,倒不如在我们家里一起办了好。舅舅会派人去传信,不叫你祖母担心。”

    文怡稍一犹豫,便答应下来。

    顾庄向来有七夕乞巧的习俗,而且是由长房牵头,全族一起参加的。但各房有女儿的人家,都要为女儿置办七夕行头,穿戴都有讲究,还要女孩们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女红技巧,若是费时费力的大幅刺绣,可以提前准备。文怡在前世参加了几年,都只是作陪客而已。每年的魁首,多半是长房的女儿,文慧在时,便是文慧,文慧不在,就是文娴,偶尔有其他几房的女儿占了先,第二年就必定落第。六房家势一年一年地落败下去,到了文怡十二岁后,已经无力为她准备过节的新衣,卢老夫人不想让孙女遭人耻笑,索性不让文怡参加。后来文怡养在二房,也因为守孝而回避。顾庄的七夕乞巧,对文怡来说,并不是什么愉快的回忆。

    她想起出发那日,在庄外看到长房的马车,听说文慧出行,不知是在外小住,还是回京城。但无论如何,长房还有文娴在,自家又何必再去做陪衬?更何况,离秋收还有些日子,田租未至,先前看大夫吃药又已经花去不少钱,文怡不希望为了一个七夕,再给家里添花费。

    若有闲钱,她宁可攒下来,预备日后置办田产。

    秦氏见外甥女儿答应了,忙不迭派人去送信,又吩咐管家们,照着女儿凤书的例,再补办一份过节用品来。凤书听闻表妹要和自己一起过节,高兴得不行,忙拉了文怡到自己房间去,商量着那天要做什么糕点吃。文怡抿嘴笑着听她说,小心提议着做些手帕、荷包应节,凤书应了,又缠着表妹请教针线活,表姐妹俩有说有笑,越发亲近。

    第二日,派往顾庄送信的人回来了,捎回小半车东西,是卢老夫人为孙女儿备下的过节要穿戴的衣裳首饰,另有送给聂凤书的节礼。聂家昌心中讷闷,这老太太终于明白事理了?但看到那家人呈上的十两银子,说是卢老夫人为了孙女过节的事送来的,又沉下了脸,挥挥手打发家人退下,便对妻子抱怨:“这老太太怎的这般啰嗦?!竟是一点便宜都不肯沾,我想为外甥女儿尽点心,她都不许!”

    秦氏叹道:“她也是怕委屈了孩子罢了。既这么着,昨儿咱们商量的事,就办了吧。老爷是舅舅,要给外甥女儿添些嫁妆,她做祖母的也不好推辞。”

    聂家昌想了想,郑重点了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