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生于望族 >

第307章

生于望族-第307章

小说: 生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一般,拉扯了半日家常话,方才漫不经心地问起:“我在外头总听说城里快要缺粮了,各家各户都人心惶惶的,想要去粮店多买些米,店里的伙计却又推三阻四的,只肯卖给熟客。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婆子是个不甚精明的,面对“自己人”,也没提防:“你不知道么?这是我们当家的和几位管事一起想的法子。你说,那郑王如此可恶,硬生生抢走了我们的全副身家,我们难道还能叫他顺心如意不成?一定要把东江上游的粮食都给截下来,饿死他们也叫他知道咱们不是好惹的”

    那媳妇子故作惊讶:“哟,婶娘,这事儿原来是你们干的呀?哎呀,叔叔怎的这般糊涂?就算要报复郑王,也不应该打粮食的主意啊咱们王府本就有谋逆的嫌疑,还弄这么多粮食存着,万一叫官府的人知道了,说我们是给郑王积攒粮草,又或者说我们有意谋反,那真是跳进东江也洗不清了”

    那婆子吓了一跳:“哟,我可没想过这个。不至于吧?”但很快又耷拉下脸来:“就算是被官府的人知道了,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本来就被他们认定是犯了谋逆大罪的,迟早要杀头。横竖都是死,把一位王爷拉上陪葬,咱们也够本了”

    媳妇子急得直跺脚:“我的好婶娘你怎么这般糊涂?官府的人说我们谋逆,可他们有什么证据?分明就是我们不愿与郑王同流合污,因此才叫他杀了我们的人去更何况,就算真有人谋逆,那也是王永泰作的孽我们可没有赞成他的意思。无奈小王爷站在他那边,虽然没入玉牒,到底是王爷的骨肉,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如今王永泰人都死了,小王爷又被郑王掳走,正是我们戴罪立功的好时机,难道还要我们一千多口人给王永泰陪葬不成?”

    那婆子听得有理,只是有些迟疑:“老四家的,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官府的人怎会信我们?”

    媳妇子叹了口气:“我的好婶娘,您怎么又糊涂了?大军开拔,粮草先行。无论是朝廷还是郑王,既要打仗,就没有不要粮食的。官府既然认定了我们是谋逆,那我们就做些忠臣才会做的事,好叫他们知道,谋逆的是王永泰,不是我们我们只是无辜受了连累的如果官府的人不信,那想法子叫他们相信就是看他们想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照做,也叫他们瞧瞧,我们可是真正的良民、顺民”

    看到那婆子犹豫,媳妇子索性抱过她的孙子逗了几下,叹道:“可怜的孩子,才刚过周岁,若是小小年纪就被定成了大逆罪人的子孙,日后可怎么办呀?也不知道朝廷愿不愿意饶过这么小的孩子,不然他才这么小,就要送了性命,不是太惨了么?不过就算真的饶过了,没有父母亲人照顾,他恐怕要吃尽苦头了,真是太可怜了……”

    那婆子一听,眼泪便掉下来了。

    这媳妇子一连几天都从文怡那里得到了指示,去了康王府后街三四回,到了第五天傍晚,便回来向文怡报告了好消息。而文怡也在当天晚上从柳东行那里得到了确认:康王府一众旧仆主动向康城知府与胡金全投诚,表示愿意将收罗到的粮食全数捐给朝廷大军,而且,还愿意帮忙截住郑王所有的购粮渠道,甚至可以买通青州锦南境内的粮商,不向叛军提供一粒粮食。

    胡金全不满足于此,在他的逼迫下,康王府名下的两家粮店先后派人潜入青州,以谈生意的名义,打探到郑王军队几处粮仓的所在,同时还有郑王大军的最新调动情况。情报很快传到平阳,没多久,平阳通政司的人便使计烧了郑王几处粮仓,还顺手宰了两名郑王的得力大将,其中一人便是前任荣安驻将。

    战况开始急转直下。当郑太尉领兵来到锦江南面防线之际,郑王已经在几处战场上连番遇挫,初露败象了。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三百八十六章 喜讯连连

    第三百八十六章 喜讯连连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先是朝廷大军终于抵达,在锦江南线与郑王的叛军展开大战,势如破竹,不过三日功夫,已经收复了锦南州一半的失地。

    与此同时,康南驻军所被派往康城周边搜寻申屠刚痕迹的一支小队传回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当日申屠刚带着朱嘉逸逃走的路线。那是位于康城东南面一处小村庄附近的山坳口,入口十分隐蔽,除了当地人,几乎无人知道。而山坳口的另一边,就有一条小河,是东江支流。眼下正值正月里,河面薄薄地结了一层冰,无法行船,但若沿着河边直走,便能借助小河两岸山林的遮挡,躲过军队耳目,在半日之内离开康城地界。

    山坳口附近的村庄已经没人了,接到消息后赶来的程锦夏带着一群士兵在村庄后方的山林里找到了十来具仅用干草枯枝草草掩埋的村民尸体,看尸体上的伤痕,应该才死了不久,相信是申屠刚所为。不久之后,河岸的泥地上也先后发现了疑似朱嘉逸失踪当日所佩戴的玉佩的穗子,以及祝绣云的一朵珠花,进一步证明了他们一行三人当日确实曾经路过此地。

    程锦夏有一种不大妙的预感,他沿着河岸朝东面走了一段路,确认这条小路确实可以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康城,接着又折了回来,沿着河岸往西面走,追溯其源头。他在康南驻守多年,早对康城周围的地势熟记在心,却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这让他觉得十分不妙。还好这一回及时发现了,也仅仅是被个逆贼利用作逃亡之路,没有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万一康城周边也象前年的平阳那般出了民乱,利用这种隐蔽之所为祸,他必定要肩负起失职之罪。

    他还未找到小河的源头,柳东行已经收到消息,赶了过来:“如何?可查到河的上游通向何处么?”

    程锦夏有些郁闷,心里更多的是警惕:“尚未查到。此事是末将失职了。末将在康南驻守多年,居然对这条小路毫无所知。”

    柳东行摆摆手:“连土生土长的康城人都未必知道有这条小路,你不知道又有什么奇怪的?咱们是驻守本地的朝廷军队,又不是丈量土地的小吏,即使是在太平年月里,也还要忙着练兵呢,哪里有功夫把辖地内的所有偏僻角落都走遍?眼下最要紧的是弄清楚这条小路都通往什么地方,须得防范被逆军钻了空子。”

    程锦夏精神顿时一震:“末将愿带人在此驻守”他有一种感觉,待在这里,说不定能钓上一条大鱼。

    柳东行却只是微微一笑:“杀鸡焉用牛刀?程兄弟,我还有许多大事要仰仗你呢,这里就交给别人守着吧。”

    最终,这个任务落到了上回一道吃酒的其中一名武官头上。那武官品阶仅比程锦夏低两级,猜到柳东行是有意提拔他,也不介意要在大正月里守山沟沟,嘭嘭地拍得胸口直响,表示一定会将这个山口守个水泄不通,连苍蝇都不叫飞一只过去。

    柳东行又笑着将康城的守卫大任交给了程锦夏。后者虽觉得郑王没什么可能领兵来攻打康城本城,但也不好违逆上官的意思,只得不甘不愿地应下了。柳东行要求他带上康城驻军所中最精锐的三千精兵守城,他也没有出言反对。

    在他的心里,恐怕已经开始腹诽柳东行滥用职权、排挤贤良了。

    文怡对驻军所内部的人员矛盾自是一无所知,她连日来光是忙着留意康王府那群人的动向,已经费尽心血了。所幸那些王府旧仆虽然品性不端,又有野心,但没有一个是不怕死的,而且,虽说他们对康王府的主人说不上十分忠诚,但对背弃了他们的郑王与朱嘉逸,更是连半点情分都不留。在他们的动作下,青州境内不但开始闹粮荒,连药材、食盐、铁器、棉花、布料、船只、煤炭、蔬菜与肉食等物品都开始短缺了。据说郑王的大军已经开始缩减伙食,一天只能吃一顿干粮,晚上吃的是稀粥,打起仗来都有气无力的。叛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也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一点有关。

    康城这边的小动作似乎给别人带来了启迪,归海、荣安两地也开始禁止所有物资进入青州与锦南南部地区了。至于青州境内的商家,也不知什么原因,居然一个接一个地停下了买卖,郑王府的人上门去质问,那些商家便嚷嚷已经没有了货源,还怎么做生意?一搜库房,果然都是空的。商人们声称,因为郑王勒令他们进献粮草钱财,他们本就没剩什么东西了,加上打仗的缘故,各地货物无法入境,他们便是心里再着急,也只能坐吃山空。

    郑王心里虽恼怒,但对着一座座空空如也的库房,也是无可奈何。他手下曾有人起过疑心,就在几日前,分明还听说某某商人手上还有大笔粮食棉花,预备要在年后高价抛售的,怎的忽然就说没货了呢?但郑王正为前线送回来的战报心烦不已,也没多想其中的关窍。

    青州境内发生的这一变化,自然有康王府旧仆的一份功劳,但他们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可以控制住那么多的商人齐齐在郑王府的人面前做戏。然而,当他们将这个消息报给通政司后,柳东行与胡金全却从中看到了罗明敏的痕迹。

    罗家在青州本有分支,乃是当地的名门,各行各业的生意都有涉足,人脉极广。别看他家平日不显山不露水,一但遇到大事,青州商界还真不能忽略了他家的意思。若说有谁能令青州商界听从号令,跟郑王作对,除了罗家基本可以不作他想了。

    然而,罗家有罗家的规矩。为了安全起见,罗家的生意与其通政司的业务是各自独立的,从人事到钱财皆是如此,并不是每一个家族成员都知道自家在给朝廷办事。罗家出身的通政司司员可以借家族产业的掩护去执行任务,但绝不能公然将家族产业****在敌手眼中,甚至不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打出罗家子弟的名号,也只有罗家本家的嫡系子弟在执行任务时,可以凭着家主的密令,调动所有产业名下的人手与资金。

    在这样的前提下,除了罗明敏外,还有谁能说动青州境内所有商铺停止向郑王提供物资?

    有了罗明敏的消息,就代表他目前平安无事。柳东行与胡金全都为此高兴不已。只可惜眼下形势尚未明朗,他们不敢贸然派人去联络罗明敏等人,只能加派人手,潜入青州境内,静待时机。

    柳东行回家后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文怡。文怡也喜出望外,放下了担心:“我就知道,罗大哥那样的精明人,断不会轻易叫郑王拿住了”

    柳东行笑道:“不但如此呢,今儿刚刚收到锦江那边传来的最新战报,锦南州南部已经重新回到朝廷大军的手里了,大军之所以能打得如此顺利,是因为早前逃出的锦南知州亲自给他们作向导,从小路包抄郑王叛军大营的后方,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蒋知州是合家逃出来的,可见蒋家小姐也是平安无事。”

    文怡喜得忍不住念佛,笑道:“这么说,蒋家姐姐父女二人不但平安脱身,还立下了大功了?”

    柳东行笑着点头:“这翁婿俩真是合作无间,一个给朝廷大军带路,另一个则在叛军后方捣鬼。日后朝上论功行赏,说不定能成为一段佳话呢。”

    文怡有些担心:“罗大哥是通政司的人,会不会……”

    柳东行不以为意:“通政司也不是一味保密,做事不讲情面的地方。罗大哥都立这么大功劳了,人又年轻,出身也好,还跟官宦人家的千金订了亲,说不定这事儿过去之后,就能正式转作明人,正正经经地做官了。到时候,哪里还有这么多顾虑?”

    文怡松了口气,又笑道:“这一回相公也立下大功了,若你们兄弟俩能同时获得升迁赏赐,何尝不是一桩佳话?”

    柳东行顿了顿,笑了,只是嘴边隐隐有些苦涩。

    文怡敏感地察觉到有异:“怎么了?可是有什么不妥?”

    柳东行叹了口气:“郑太尉这人实在是……”

    他没说下去,文怡忍不住追问:“他又做什么了?难道他跟郑王勾结、故意网开一面了?这不可能呀,不是一直有战胜的消息传来么?”

    “若他只是偏袒郑王倒好办了。”柳东行叹道,“他打了几场胜仗,固然有将士勇猛之功,但我们先前所做的,还有罗大哥与蒋知州他们所做的,何尝不是给他打了个好基础?要知道当日他的大军还没到,郑王就已经露了败相了,可是他连番向朝廷上奏请功,却对此视而不见,只一味将所有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我们知道他位高权重,又是太子的亲舅舅,不好说什么,但心里实在有些不是滋味。谁不知道他领兵平叛劳苦功高?但他也别吃独食啊”

    文怡闻言,心中对郑家人的怨忿又添了几分,忙宽慰柳东行:“相公别在意,圣上与太子殿下都有眼睛,不会看不到你们的辛苦。况且通政司一直以来都有密报呈上的,不怕叫他抢了功劳去。”

    柳东行笑笑:“我也不是在意这个,这种事之前便有迹象,我们心里都有数,只是看到郑太尉真这么做了,心里难免膈应罢了。”

    文怡正要再安慰他几句,忽然听得门外舒平赶来急报:“大爷,门外有驻军所的人,说是奉命给您送急信的”

    柳东行忙起身向外走,到二门前一看,原来是当日留在小山坳处的一员士兵,忙问:“可是你们百户大人叫你来的?”

    那士兵难掩面上的激动之色,好不容易才压低了声音:“将军,有人到那里去了,是郑王府的人,好象是在探路清道百户大人派人潜到他们近处偷听,听他们的口风,似乎是有什么大人物打算借道那里逃走”

    柳东行眼中一亮,嘴角露出了一个得意的微笑。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三百八十七章 自投罗网

    第三百八十七章 自投罗网

    柳东行回到跨院的房间时,脸上的笑意遮都遮不住。文怡忙问:“是什么事?有好消息么?”

    柳东行笑道:“申屠刚逃走的那条小路,有郑王府的人过来了,有可能是来探路清道的,说是有什么大人物打算从那里逃走。这可是好消息,咱们只管派人在那里守着,就能吊到大鱼”

    文怡心下不由得一喜,想着这一定就是郑王派的人了,她听柳东行略提过一提那处山坳的方位,虽不知道具体的地势,但从前世听来的传言中来看,极有可能便是郑王事败后逃走的那条路。眼下柳东行既然已经派人去守着了,那将来只要郑王仍旧从那条路逃走,这个功劳就不会便宜了郑家人,而柳东行也会因此更受皇帝与太子的重用。

    为了以防万一,文怡还是多嘴提醒了一句:“相公,你可千万要派人小心守住那处出口,别把可疑之人放过去了”

    柳东行笑着拉住文怡的手:“放心吧,这是我职责所在,怎会粗心大意?”顿了顿,他眼中微微露出几分疑惑不解:“不过郑王眼下虽然形势不妙,却也没到一败涂地的时候,他怎会派人来探查后路?那个山口后面的小河,上游直通苏东县西面的山地,说来也巧,二舅子不是正在那里任县令么?我得写封信叫人送过去提醒一声,万一郑王真的从那条路走,即便我这边一时疏忽,把人放过去了,二舅子也能挡一挡。”

    文怡连忙开始回想前世的记忆,那时候她可是随师父去过许多地方的:“苏东县么?我记得那里有一条古栈道,两百多年前曾经极为繁盛的,但凡来往中原与西南山地的民众与商人都是从那里走,只是后来路面年久失修,苏东县东南边又另修了一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