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小闲人 >

第1355章

唐朝小闲人-第1355章

小说: 唐朝小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并非是来自学习,而且社会给予的压力。让太子在一旁学习,那就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那么太子也就会轻松许多,他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去观察陛下和大臣是如何处理各类政务的,这看多了,想多了,再参与进来,上手就会更加快的。

    另外,太子的身体也令臣有些担忧,臣也一直都认为太子的身体才是第一位的,繁重的政务,如今太子不一定能够承受得起,而且东宫的那些大臣,他们是奉陛下的旨意去教导太子,他们更在乎的是太子的学问和成绩,而非是其他的,因为太子身体不好,陛下是不会怪他们的,但是太子学问不好,陛下就会怪他们,臣知道陛下非常疼爱太子,但太子如今更需要的是父爱,而非是皇帝的青睐。”

    “你说得很对,这事的确不能操之过急,还得一步步来。”李治听得是连连点头,非常欣慰的拍了拍韩艺的肩膀,道:“太子能有你这位良朋好友,真是太子的福气呀。”

    韩艺道:“臣只是认为以太子的天赋和仁孝的性格,只要身体好,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代明君的,故此养好身体才是太子目前最紧要的任务。”

    李治听得很是开心,因为太子的性格跟他一模一样,一点也不像他母亲。道:“你进去吧,太子还在等着你。”

    “微臣遵命。”

    。。。。。。

    当李义府父子婿三人被处以斩刑和许敬宗被免职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整个长安城内外都是一片沸腾,轰动的效果只是稍稍亚于当初韩艺的回归。

    百姓心里怎么可能没有怨气,那真是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就是因为你们几个人,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我的亲人,我父母都因此而活活饿死,可见百姓是积怨已久呀!

    那么总得找一个人来背锅,不然没法向天下人交代。

    不找李义府,就得让武媚娘来背锅。

    当然,这事情肯定还没有完,李治几次强调要彻查到底。

    而这一回牵连的人,可真是不少呀!

    因为一旦出现贪腐,必定是一个庞大的贪腐体系,不是说一个人就能够做到的,只要你在这体系里面,你想不贪都不行,你要不贪的话,人家就得将你赶走,大家都贪,你不贪,那你就是要告状。可见在这官场之中,你要么就生在净土之中,要想出淤泥而不染,那就只能去投河自尽。

    当日就抓了上千人之多。

    许多士绅、贵族都被牵连其中,当时武媚娘的政策是联合贵族一同反商。

    这些人都有一个庞大家族,而就封建律法而言,要抓就都抓,他们的那些亲人都逃不了干系,为什么古代流行大义灭亲,不是说道德高尚,而是因为你要不灭亲,人家就得灭你,你灭了亲,你才有机会苟活于世上。

    狄仁杰看到这个人数,整个人都是昏的,这要查到猴年马月去,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且不说人手不足,如今大理寺加上刑部都已经装不下去,现在朝廷可没有钱修建牢房呀。

    。。。。。。

    。。。。。。

    两仪殿内。

    李治这一目扫去,心情莫名的舒畅,因为如今站在两仪殿内,多半都是青年才俊,就只有刘祥道、李绩这两个老东西。崔戢刃、王玄道、狄仁杰、任知古、郑善行那可都是非常年轻的,当然,其中还有世上最为年轻的尚书令,韩艺。

    这在唐朝历史也是从未有过的。

    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吧,当时李治是没有办法,才选了他们几个,先稳住局面,但是后来发现,他们还干得不错,展现出非凡的才干来,那索性就让他们继续干下去吧,再说,也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

    “今日太子给朕上了一道奏章,朕看过之后,心里即是欣慰,又是矛盾,拿不定主意,你们也都看看,认为太子的建议如何?”

    李治说完,张德胜立刻将李弘奏章的抄本给这些大臣们送去。

    狄仁杰看完之后,立刻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太子天资聪颖,且宅心仁厚,真是我大唐社稷之福啊!微臣赞成太子的建议。”

    长孙延也站出来道:“微臣也赞成太子的建议。”

    刘祥道、崔戢刃、王玄道也纷纷表示赞成李弘的建议。

    唯独李绩和韩艺这两个大佬站在边上没有做声。

    韩艺很爽呀,终于可以跟李绩一个等级,闭着眼就算是完成任务。

    李治看了他们一眼,道:“可是他们将国家弄成这样,若不严惩,朕难以出心中恶气。”

    卢师卦立刻站出来道:“陛下,那李义府为一己私欲,而贪赃枉法,而陛下为出一口恶气,而不顾国家律法,陛下用李义府方法来惩罚李义府,那岂不是说陛下是赞成李义府的做法?二者是自相矛盾呀。”

    李治听得一脸尴尬,暗想,走了一个韦思谦,又来一个卢师卦。怼道:“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长孙延立刻站出来道:“陛下可有想过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臣认为追根溯源,还是律法不够完善,律法还不够权威,不足以震慑大臣,故此常常才有大臣贪赃枉法,因为律法对他们毫无作用。若是陛下想阻止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理应竖立律法的权威性。若是陛下要惩罚这些人,也应该用律法来惩罚,唯有人人都遵纪守法,国家才能稳定下来。”

    狄仁杰道:“长孙侍郎言之有理,陛下兴许还不知道,光这一日所抓获的涉事人员,就超过了一千人,但是其中有许多人只是服从李义府的命令,他们官职甚微,若不服从李义府,可能会招来横祸,虽然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贪赃枉法,但是臣认为应该酌情而定,而非是一概而论,尤其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家中的奴仆,这些都应该酌情考量。”

    崔戢刃也道:“太子在奏章也说了,李义府之过,不应降罪于其幼子,臣认为这一点说得非常对。若因一人之过,而株连全家,只会让事情变得越发复杂,以及滋生更多的违法之事,因为很多官员可借株连之罪,将那些无辜之人给牵连进来,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

    除了李绩、韩艺之外,所有人都支持太子的建议。

    李治怫然不悦道:“说了半天,还是朕做错了。尚书令,这事你最有发言权,你说,朕可有做错?”

    你问李绩呀,问我干嘛?我都是穿紫袍的,你这太欺负人了。韩艺心里好生不悦,又羡慕的瞧了眼对面的李绩,这才无奈的站出来,道:“陛下当然没有做错,陛下要严惩这些人,乃人之常情呀,如果有人将微臣的买卖弄得血本无归,哼哼,微臣也会严惩他的,这是一定的,这人都是有脾气。”

    李治极其开心道:“听听,你们听听,朕没有做错。”

    他话音未落,韩艺话锋一转,叹道:“只可惜太子是以臣子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而非是以儿子的身份向父亲求情。”

    李治愣了下,道:“这有何区别?”

    韩艺愕然道:“难道陛下认为君臣与父子没有区别?”

    李治眼中已经喷火,你小子是越发嚣张了,还敢来调侃朕了。

    韩艺立刻一本正经道:“陛下作为君主,自然得以国家为重,而非是人之常情,若以人之常情来看这事的话,那也不应该惩罚许敬宗,毕竟许敬宗为陛下你鞍前马后,他只是损害国家的利益,没有损害陛下你个人利益。又好比说,这微臣上青楼,大家都当做是人之常情,几个男人不上青楼的,但要是陛下你上青楼的话,只怕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你还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李治恨恨道:“尚书令似乎另有所指啊!”

    韩艺讪讪道:“臣只是打个比方而已,没指,没指。”

    李治瞪了他一眼,知道不能再装下去了,这小子太狠了,一上来就放大招,下回得问李绩,轻咳一声,道:“既然你们都赞成太子的建议,那就这么做吧。另外,既然这个建议是太子提出来的,朕就打算让太子跟着你们去学习一下。”

    众人不禁一愣。

    韩艺、李绩立刻站出来道:“陛下圣明。”

    李治眼含笑意的看了眼韩艺。

    李治这么做,其实是要释放两个非常重要的讯息。

    其一,如今武媚娘的势力被清除的一干二净,显然武媚娘已经被打入冷宫,那大家难免就都会想,太子还是是不是那么的不可动摇,如果是的话,那投机主义就是充斥着朝堂。李治赶紧得表明态度,而这是一个施恩于臣民绝佳机会,李治前面气得是要大开杀戒,如果这时候李弘出来阻止,就可以凸显出李弘宅心仁厚的性格,大臣都是喜欢宅心仁厚的皇帝,李治方才都是故意那么说的,他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只是在为李弘铺路。

    其二,就是如今这情况,武媚娘是不能再用了,但她的权力该交给谁呢?当初武媚娘又为什么会掌权,不就是李治身体不行么,处理不了这么多政务,需要人来帮李治分担,这是客观的因素,如果李治龙精虎猛,武媚娘是不可能干预外庭的,李治对于权力迷恋,可不亚于武媚娘,不然的话,长孙无忌都已经怂成那样,他还是容不下长孙无忌。

    李治本来也面临一个两难境地,按照目前的局势而言,这权力应该要交给韩艺这些宰相,但别说李治自己愿不愿意,韩艺也都不稀罕,尚书左仆射他都不想当,况且李治自己也不会愿意,长孙无忌才死了多久,他如何敢又将权力下放给宰相,那么李弘的出现,就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李治最初将权力交给武媚娘,也是为了李弘,毕竟武媚娘是李弘的母亲,父母的一切不都是留给孩子的吗,虽然是母子,但是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武媚娘姓武,李弘姓李,李弘参与政务,那是名正言顺的。

    至于说武媚娘最终称帝,是李治导致的,那都是事后诸葛亮,李治哪里知道会这样,吕后都没有称帝,换谁都会相信自己的家人,而不是外人。

    当然,李治最终采纳韩艺的建议,先让李弘从中学习,而不是要亲自上阵,但是这个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大臣们也都反应过来,赶紧站出来,齐声道:“陛下圣明。”

    果不其然,李治因为李弘的建议,就收回了将李义府满门抄斩的决定,但其实算账的话,李义府家里也没有剩下几个人,因为他一家人都涉及到贪污,就是幼子李湛,还有他一个女儿没有参与,其余人都参与了。

    但是这对于其他人是一个好消息,就连李义府的家属都可以饶恕,其他人就更加不用多说。而且审理此案乃是狄仁杰和长孙延,长孙延是最注重律法的,他们的标准就是但凡没有涉及到此案的人,就都免于惩罚,而且他们家中的奴隶,如果没有为非作歹,也都全部还良,给予良人身份。

    这也是从未有过的。

    正是因为李弘的一个建议,很大一部分人都免于被牵连,包括许多的官员。

    这些人能不对李弘感恩戴德么,朝中大臣也都非常拥护李弘,也知道李治的意思,就是皇后虽然被打入冷宫,但是太子的地位,那是非常稳固的,你们都别想多了,一心一意辅助太子就对了,别去操心其他的王子。

    ps:又是五千字大章,一共就发了一万三千字,算成三千字一章,等于是四章。。。有余,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真的已经累瘫了,如果明天只发一章,你们也不准去买刀片,拿这钱来砸我也好呀,毕竟你们不知道我的地址,刀片又不能戳屏幕。

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改革!改革!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杀不杀李义府那其实只是次要的,这个目的也只是为了平息众怒,对于国家和百姓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偌大的国家,可不能将财政寄望于抄家,这一场危机还遗留了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债务问题,人员问题,地方问题,等等。

    这些可都是危及到江山社稷,乃当务之急,得赶紧想办法解决。

    很快,李治便召开会议,这一次的会议,并不是枢要会议,但也不是朝会,李治是将朝中一些重要且有才干的大臣都召到太极殿来,具体就是商议国家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并且还让李弘在一旁旁听,这可是一个非常难得学习机会呀。

    这也是一次非常非常重要的会议,直接决定天下第一大帝国未来的大方针。

    李治开门见山道:“如今危机虽然暂时缓解,但还未完全过去,目前国库还背负着千万贯的债务,各个州县还有许多百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若是处理不慎,只怕危机还会卷土重来的,不知各位爱卿有何对策?”

    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道:“启禀陛下,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而不久前尚书令却草率的辞退数千名官员,虽然当时因形势所迫,但是如今局势已经控制住,老臣建议此事还得酌情处理,将一些有用之才召回朝中,或调去地方州县,如此才会有更多有才之士,辅助陛下,治理好国家。”

    此人名叫张文灌,原本就职中书舍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东宫之臣,是李弘的老师,李治就将他擢升为礼部尚书,也是从侧面也加重东宫的地位,而张文灌又是进士出身,他当然知道有些人好不容易才入仕,你就这样将人家辞退,就有些太不公平了。

    这本意还是好的。

    韩艺笑道:“不知张尚书认为,如今朝中官员,有哪个是不能胜任的?”

    张文灌道:“老朽并没有这意思,只不过老朽认为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应辞退那么多人。”

    韩艺道:“张尚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朝廷确实正值用人之际,但是朝廷可还背着千万贯债务,多一个官员就多一份负担,而官员是不能直接产生利益的,也就是说百姓就要多交一份税。我知你有怜才之心,但是这天下间的人才也不止几千个吧,难道要朝廷全部召入朝中?这更像似是施舍,羞辱天下有才之士,朝廷自身也应该量力而行。

    不知张尚书可还记得为什么当初贞观时期,太宗圣上要精简官员,不是因为那些官员都是草包,而是因为这人多,反而政令不通达,可见朝廷不但不应该将那些人再召入朝中,反而应该严格按照官职编制来,不能再轻易授予官职,如果轻易授予官职,就是变向加重百姓和国家的负担,连自己都治理不好,谈什么治理国家。”

    张文灌道:“尚书令虽言之有理,但是朝廷每三年才开一次科举,那些士子寒窗苦读十余载,还不容易才考取进士,朝廷却放置不用,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会来参加科举,这朝廷如何延续下去。”

    韩艺点点头道:“张尚书言之有理,这也是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的事。科举之目的,在于改善了用人制度,让天下有才之士,能够入朝为官,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其公平性显然要大于九品中正制。可问题在于,目前国内的人才是远远高于朝廷的需求,如果都召入朝中来,那就会出现冗官的现象,从而导致冗费的现象,这对于国家又是一种伤害,朝廷本着治理好国家的理念,却在做着伤害国家之事,那究竟是人才重要,还是国家重要呢?”

    这当然是国家重要。

    张文灌避重就轻道:“难道尚书令是要废弃科举?”

    他也问出许多人的心声,崔戢刃、王玄道他们都露出困惑之色。

    李世民说要利用科举将天下有才之人,尽入瓮中,这样那些有才之人,就不会造反,这就属于站着说话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