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归词 >

第26章

归词-第26章

小说: 归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一些是卖糕点糖果的,这些东西平日也有摆卖,但在重五这一天,街上的东西更多,街道更是显得拥挤和热闹。

    人潮涌涌,车马如织,商贩的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整条街上都弥漫着节日的欢庆气氛。

    现在还是五月,初夏刚至,天气不算太热,一行几人边走边看,倒也觉得热闹又新奇。

    秋词也觉得挺新鲜。

    她在京城就没有去逛过街,来了竹西,更是一直在庄子上住,可谓是孤陋寡闻得很,现在有机会到镇上走走,还是蛮好的。

    “小姐你看,前面有人搭了个高台,好像有戏看。”平儿眼尖,一眼就瞄到前方的高台。

    当哥儿给她们讲解,“这是个戏台,小姐要不要去看看?”

    戏台?

    “是京里的红袖香,特意到这边来唱的戏。”当哥儿又说道。

    “红袖香特意到竹西来唱戏?”青兰挺惊讶,“他们的要价可不低呢。”

    红袖香,是京城有名的戏班子,一些达官显贵也常请他们到府里唱戏,听说价钱还挺高。

    没想到在竹西,却是能免费听上红袖香的戏,倒也不错。

    几个丫鬟都不太清楚行情,唯一知道的只有青兰。

    “可不是特意来的。”当哥儿笑道,“是白家请他们过来唱的。”

    白家是竹西第一大户,也是有名的商户,具体到底怎么样,当哥儿也说不上来,只是知道他们很有钱就是了。

    “竹西有一大半的铺子地皮都是白家的,听说白家的钱堆起来可以买下半个京城。”当哥儿也是道听途说,就顺口和秋词她们说了。

    几名丫鬟都暗暗乍舌,能买下半个京城,这该是多有钱啊!

    旁边的游人很多,有人听到当哥儿这样说,也跟着点头赞同。

    “白家是有钱,只是可惜了,唯一的独子是个傻子。”有人叹惜道。

    “所以白家才会做善事啊,把这红袖香请来唱戏,也是为了让我们饱饱耳福。”又有人说道。

    “没办法啊,他们也是为了给那傻子祈福。”

    ……

    原来如此啊,钱多得冒油,偏偏继承人是个傻子,还是在这个以男权为尊的封建奴隶社会里,实在也是够可悲的。

    秋词也为那白家觉得可惜。

    ……………………………………………………

    大年初二,实在是有些忙,不仅仅是忙着走亲戚,也忙着烧香拜佛。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有这样的风俗,反正我是每一年的大年三十和年初一,都要到庙里上香,然后眼泪鼻涕横流一地……

58 对子

    几人边说边走,很快就走到了戏台的旁边。

    戏台的两边,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得水泄不通,根本就挤不进去。

    秋词也不想去和人家挤,于是便在稍远处寻了个阴凉的树底,站在树底下看着戏台上的人。

    也幸好这戏台搭得够高,就算是站得远些,也是能看得清楚的。

    台上唱的是《莺莺传》,说是的崔莺莺在古刹中偶遇一名书生,与那书生一见如故,互相吸引,可是崔莺莺的父母却极力反对这门亲事,皆因那书生乃是穷酸秀才,家中无权无势。

    后来崔莺莺一家被毛贼围困在寺院,崔母许诺,若有人能击退毛贼,便把莺莺许配给他。

    书生得知后,请了自己的好友帮忙,终于击退毛贼,但崔母其后反悔,要书生取得功名,方才肯把女儿许配给他。

    最终,书生终于考得状元,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样的故事,怕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吧。

    这出戏现在正是唱到**时分,说的是崔莺莺托红娘给书生送了一封信。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诗本是一个哑谜,诗的意思只有崔莺莺本人知道,但书生理解错误,半夜去了翻墙。

    他翻墙而过时,崔莺莺吓了一惊,捂着小心脏惊呼一声,“是谁?”

    这一过程滑稽至极,惹得围观众人哈哈大笑,就连秋词也忍不住“扑哧”一笑。

    日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下一片金色,女孩子们眉开眼笑的看着远方的戏台,有星星点点的日光落在她们身上,这样的场景引得路过的行人侧目。

    竹西不大,这样一群年轻好看的女孩子,举止投足间的仪态都是大方得体的,他们并不多见。

    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不是一般的农家小孩。

    一群女孩子当中,其中一抹粉红尤为显眼。

    如白玉脂球般的肌肤,三千青丝顺滑柔亮,微风吹过,她轻轻的拨了一下耳畔的发丝,也露出耳边那精致的珍珠耳环。

    是哪家的小姐吧?

    路人纷纷投来艳羡的目光。

    当哥儿站在旁边,一脸与有荣焉。

    这是他们家的小姐呢,虽然爹爹说小姐是来养病的,可他瞧着,小姐这哪像是有病的?恐怕比他还要健康得多呢。

    他可是听平儿说过的,小姐能在桃林跑上两个时辰而不气喘,一般人家的女孩子就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可是他们小姐能。

    众人都被这出戏吸引,一瞬不瞬的盯着远方的戏台,秋词却注意到离戏台不远处另有一个小摊档。

    那儿围着的人也挺多,但一看就是一些文人才子,不像戏台前围着的人,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都有。

    “那儿是做什么的?”秋词问当哥儿。

    “哦。”当哥儿朝那个方向看了一眼,有些羡慕的说道,“听说那是京里的云湘书院出的一副对联,彩头一千两银子呢,可是摆了三天了,还是没有人能对上。”

    一千两银子?

    对于秋词来说,这可是笔巨款呢。

    三千两就能在京城买下一间不错的宅子,一千两不是巨款是什么?

    云湘书院,秋词是知道的。

    就是济国公府名下的书院,也就是云铭家里开的,一千两银子,对于他们来说确实不算多。

    有了这一番盘算,秋词便朝那个方向走了过去。

    丫鬟们看戏看得高兴,秋词也不喊她们,只有浣溪看到秋词想要走,于是秋词便带着她走了过去。

    秋词让当哥儿不必跟着,反正那摊档离戏台不远,就在这树底下也能看得到。

    那摊档前摆着一张长长的几案,已经有不少人围靠在几案前,可是却没有人敢靠近。

    秋词走到那儿的时候,有一名约摸十四五岁的少女也站在几案前,她身穿一袭蓝色的翠烟衫,配着一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腰间一条浅紫色腰带,更显得她的腰身轻盈纤细。

    乌黑的长发松松的簪起,只插了一支金步摇,既显得贵重又不失优雅大方。

    这样的女孩子站在人群中,很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秋词马上就注意到她了。

    此时那女孩子正是抿紧了唇看着放在几案中间的一副对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细细读来,却又有特别之处。

    后一句话,原来是前一句的倒读,可是无论怎么读,这句话还是如此通顺,而且意思也合理,更添风韵。

    难怪这副对联难倒了这么多的文人才子,三天的时间,却没有一个人能赢走一千两的银子。

    看守摊档的也是云湘书院的一名学生,他在这儿守了三天,现在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围观的人众多,他只是懒洋洋的扫了人群一眼,复又低下头去看自己手中的书。

    竹西这种小地方,能有什么能人对得出这副对联?

    秋词也站到了长案前,细细的看着那副对联。

    “呀,这是白家的小姐啊!人群中突然有人发出一声惊呼。

    “哪个哪个?”又有人问。

    “站在最前面那个,是白小姐。”

    “白小姐也来了?”

    “商户之家的小姐罢了,能有什么能耐。”有人不屑的说道。

    “白小姐对一个,白小姐!”有人起哄。

    秋词看到刚才那少女的脸突然就红了,她低了头,紧紧的攥着手里的绣帕,神色极为尴尬,可她却没有丝毫想要走的意思,而是挺直腰骨,更加坚定的站在那里看着对联。

    这少女正是白家的嫡女,白日曛。

    白家少爷是个傻子,自从得知了这一事情之后,白家的女孩们身上都担上了重任,以后是要掌管白家的产业的。

    白日曛身后的丫鬟有些不忍,小姐好好的跑来这里干嘛?对什么对联呀?这是文人雅士才做的事情,她们小姐只要认得字,会算帐不就成了?何必要跑来这里丢脸?

    丫鬟轻轻扯了扯白日曛的衣角,“小姐,我们走吧……”

    白日曛不想走,她很好奇,同时也很要强,她想知道,这副三天都没有人能对出来的对联是什么样子的。

    她想为白家争取一个好名声,商户之家的女孩子,并不是只会管管帐的,她们也一样精通琴棋书画,也一样会对对子。

    可是丫鬟却很着急,她们是偷跑出来的,现在又被人认了出来,若是被老爷和夫人知道了,免不了又要训小姐一顿。

    小姐自小家教就很严,这样丢脸的事情,白家是断断不能让她做的。

    ……………………………………………………………………………………………………………………………………

    作者有话说:《莺莺传》也就是《西湘记》,说的也是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

    大年初三,各位看书的亲,长肉肉了吗?哈哈哈~~~

59 堵拦

    自从知道那女孩子是白家的小姐之后,秋词就琢磨开了。

    在这个时代,官家的小姐和商家的小姐,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一般的官宦人家是看不起商家的,他们会觉得,商户之家全是铜臭味,商家的女孩子也是绝对嫁不进官家的,就像是白家这样,富可倾国的商家,也仍然会被官宦人家看不起。

    越有钱,铜臭味越浓。

    虽然官宦人家也爱财,可是,他们就是看不起商户,秋词也不知道这些人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这位白小姐,想必也是想为白家讨一些声望吧。

    白家已经有一位傻子了,白小姐不想别人看不起他们,她想证明自己,也想证明白家是有真材实料的,并非只会做生意,并非只有满身的铜臭味。

    这对联又是京中的云湘书院出的,如果她能对上,白家肯定会声名远播,就算是对白家的生意地位,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可是她想得简单了。

    三天都没有人能对出来,她站在这里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

    秋词也站在前面,白小姐的苦恼她全看在眼里。

    这对子,她会。

    原本她过来,也只是为了那一千两银子的彩头,可是现在,她有了一个更好的想法。

    她低头对着浣溪耳语了两句,浣溪有些惊讶,但还是点点头,照着秋词的话做了。

    白日曛身边只跟了一个贴身丫鬟,浣溪个子瘦小,很快的就钻到了那个丫鬟的旁边。

    她拉了拉那丫鬟的衣角,对着她耳语了一阵,那丫鬟脸色微微一变,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浣溪。

    浣溪便望着秋词的方向看了一眼。

    丫鬟顺着她的目光看了过去,就看到了秋词。

    秋词站在那里,胸有成竹的看着面前的对联,好像根本没注意到有人在看着她。

    丫鬟眼神有些古怪,还是依言和白日曛说了。

    白日曛也有些诧异,她沉吟了一会,又朝着秋词的方向看了看,然后很认真的点点头。

    丫鬟得了准信,也转告了浣溪,“成交。”

    ………………………………………………………………

    云湘书院的对子对出来了,是白家的小姐对出来的!

    这消息很快在竹西炸开,白家小姐白日曛的名号一夜响砌。

    这对子其实也简单,白小姐用的是京城一家酒楼的名号“天然居”。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工整,自然,又有意境。

    商户之家的女儿,才学竟然不输云湘书院的学生,这白家果然是有内涵的。

    白家名号打响,白老爷和白夫人很高兴,连连夸赞女儿聪慧。

    白日曛有些心虚,但还是没有把这事说出来。

    秋词怀揣着白日曛给她的二千两银票,心情大好。

    白日曛只是用了一千两就买了一个好名声,于她而言,这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而且这好名声还是云湘书院给的。

    而秋词只是用一句对联,就换来了两千两,她觉得这更加划算。

    浣溪的嘴巴很紧,她绝不会把秋词的事情说出去。

    秋词很放心。

    所有人都在夸奖白日曛的时候,浣溪依然是闭口不语。

    “想不到那白小姐有如此才学。”回庄子的路上,当哥儿还很感叹的说道。

    文人才子三天都对不出的对联,白小姐一下子就对出来了,果然是厉害。

    秋词笑咪咪的听着。

    平儿和采薇就顾着听戏了,根本没在意这个。

    青兰倒是若有所思的看了眼秋词,刚才白小姐对对子的时候,她们小姐也是去的了。

    现在大家都在夸奖白小姐,可是她们小姐却没有说过一句话呢。

    感觉到青兰的目光,秋词与她目光对视,对着她微微一笑。

    青兰这丫头,好敏锐的心思。

    几人到达庄子的时候,赵景恒和云铭刚好也到了。

    “贺秋词!”赵景恒还在大老远的就大声的喊了起来,边喊边笑,“贺秋词!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秋词微微蹙眉,这人怎么来了?

    云铭跟在赵景恒身后,颇有些不情不愿的模样。

    当他愿意来呢!这赵景恒不知哪根筋不对,非要跑到这里来。

    平儿和采薇看到云铭的时候,也是一脸嫌弃。

    就这个人,忘恩负义的小人,小姐救了他,他却反咬了小姐一口!

    “贺秋词,我们来住两日。”赵景恒很快就到了秋词面前,笑嘻嘻的冲她笑道。

    他一边说,还一边扯上云铭,“方回,你快些!”

    看着他身后抱着一大堆包裹的毛清初,秋词拦住了他。

    “十二皇子。”她福身施礼,对面的人是赵景恒,她不想被他抓住任何的小辫子,礼数当然是一样也不能少,“十二皇子尚要赶路,就不必特意留在此处了。”

    她这是赶人?

    赵景恒大手一扬,毫不在意的说道,“爷不赶路,爷就是特意来你这儿的。”

    秋词有些头痛,却依然堵着他,“十二皇子,這于禮不合。”

    采薇见状,一个跨步也拦到秋词面前,把赵景恒死死堵住。

    她生得五大三粗,就这么站在秋词前面,大刀金马的模样让赵景恒没有丝毫办法。

    “就是路过,路过,借宿。”赵景恒笑嘻嘻的。

    秋词还是不准。

    “于礼不合。”她继续着这句话。

    庄子上只有她一个女孩子住着,这赵景恒怎么能也住一起呢,上次云铭过来,那是因为有她堂哥贺凌墨陪着,可是现在,贺凌墨没有来,只有他们这两人,秋词说什么不肯让他们上去。

    赵景恒没想到她居然会堵着他,还敢不让他上去,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他在京里都是一个横行霸道的主,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京中的那些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