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核武皇帝 >

第336章

核武皇帝-第336章

小说: 核武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彪就是这样感叹的。

    他开始佩服帝国的教育了,不同于他少年所接受的应试教育,这样的自由教育果然有着很奇怪的结果,帝国的教育其实有几个很大的特点,一是自由,各省公立学校都有权自行选择教科书,私立学校就更为自由了;二是追求传统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传统国学教育所占据的比例非常大;三是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课程众多,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

    不可否认,中国人的特点一贯是勤奋,家长勤奋,学生也勤奋,最优秀的年轻人总是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高中联考可以达到530分以上的怪胎每年都有一大批。

    好在帝国的大学并不只收书呆子。

    只是书呆子们也真的很有才华。

    宋彪看到了一篇很纯粹的硬科幻文,居然是写凡尔纳的月球旅行,他的作文副标题就是《从中国到月球》,将帝国之旗插在月球上,占领月球。

    奇葩的是另一篇软文直接写帝国和苏联同时登上月球,为了月球的所有权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嗯嗯嗯,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在眼前,就在现在。

    火车一直向前飞驰。

    宋彪就在自己的专列车厢里,将这一百四十篇全国优秀联考作文都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对帝国新青年的这一代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这真是能搞起大事的一代青年,他们绝代风流,拥有人类世界最好的品质——想象力和信心。

    他们对帝国充满了信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有着无限的想象力,也有很值得一提的逻辑性。

    他们很是厉害啊。

    厉害的让宋彪难以相信这些作文都出自帝国17岁…18岁的这一代青少年之手,总之,这个帝国到处都有奇怪而厉害的年轻人,他们显然有着足够的热情和未来点燃整个国家,点燃世界。

    一直到晚上,就在列车即将越过黄河前往武昌之时。

    宋彪将老花镜放下来,打开窗户看着灯火辉煌的武昌城,他不由的笑了,心满意足的笑了,他忽然觉得自己留给帝国的最大遗产不是两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不是半个太平洋,不是核武器,而是无数拥有美好未来的青年。

    正因为他们的未来无限美好。这个帝国的未来才同样会无限美好。

    他们拥有一切的能令他们成功的优秀品质,而当他们走向成功,无数个年轻人的成功就将使得帝国继续发展下去,无限的发展下去。

    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没有自由而伟大的教育,就没有自由而伟大的青年,没有自由而伟大的青年。最终也就没有自由而伟大的国家。

    这是一个多么浅显的道理。

    “好啊!”

    宋彪高兴极了,满心的欢喜,他将这本全国高中联考优秀作文合辑重新掩上,用手轻轻拍着书的封面,心里想着更多值得他自豪和喜悦的事情,想象着二十年后的中国,无论他怎么想。他都再也没有任何的犹豫和担忧之情,有无数的这些充满希望的青年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用担心未来。

    教育真的很重要呢。

    宋彪想,由此看来帝国的教育还是成功的,但还应该更加的成功。帝国可以在科技、军事、经济上落后于其他国家,比如落于唯一能挑战帝国的美国,但只要教育比美国领先,帝国就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反之亦然,即便帝国在科技、军事、经济上都领先于美国,如果教育是落后的,那最终也不可能永远保持领先优势,甚至也只是昙花一现。

    从蔡元培到梁启超,从梁启超到张伯苓,从张伯苓到黄炎培,从黄炎培到梅贻琦,帝国三十年历经五位不同的文化教育大臣,正是他们执中华现代教育之牛耳,使之“自由的现代教育”从梦想变成现实。

    从蔡元培提出“中国的教育当是自由的现代教育”观念开始,历经三十年,从东北最初的公塾体制到六年制义务教育,到今日之十二年制国民教育,帝国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吸收了美国和德国现代教育的很多特点,也在国情之上做了很多独立创新,终于发展为世界上最好的现代教育之一。

    帝国的十二年制国民教育,除了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之外还有三年的高中或中等专科教育,十二年制国民教育一律免费,且具有强制义务,学生在初中时代根据多种评测和自己的需要转入高中、中专职业学校入读,从高中考取大学,有四年制应用型学位,也有五年制研究学位,后者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从中专毕业可以直升高等专科职业学院继续学习。

    为了鼓励学生更多选择中高专科职业学院,利于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基础工程师的培养,帝国高专依然保持较高的国家扶持比例,并且有较大的比例自费学习一到两年完成应用型学士学位。

    正是这样的基础使得帝国牢牢占据着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帝国在工业之上的发展已经明显超越美德,向着更高更辽阔更领先的方向而去。

    帝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机车,带领整个世界向前发展。

    新上任的文教大臣梅贻琦已经下定决心,将在皇帝许诺给他的十五年任期内继续推动帝国的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后保证每年有70%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使之成为他所推崇的国民高等教育计划,保证100%的青年都可以接受十二年制国民基础教育,最终实现他所希望实现的“普及的自由的现代国民教育”。

    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正是在每个人追求伟大的梦想的推动,世界才能进步,中华帝国才能凝聚五亿中华儿女的伟大志愿不断向前进步。(未完待续。)

第315章 黑暗之前的暮光

    正因为看到新的青年一代的伟大之处,宋彪终于意识到他所塑造的这个帝国究竟有多么伟大,终于意识到这个帝国有多么的自由、优秀和美好。

    在抵达庐山之前,宋彪是那么的有信心,年轻人给他无限的信心和勇气,使得身体日渐年迈的他也变得再次青春焕发,让他无所畏惧,让他真正敢于憧憬一切。

    正如学生们所期盼的那样,中国人要登上月球。

    在140篇的《二十年后的中国》满分作文中,一共只有两篇提到凡尔纳之梦的登上月球,但这两篇恰恰代表人类内心世界最大的憧憬——离开地球,飞向宇宙。

    当宋彪从列车上走下来之时,他已经决心建立一个新的201s绝密工程,再用三十年的时间推动一个庞大的星球计划,让中国人踏足月球,在太空建立太空站。

    即便没有美苏争霸,没有冷战竞争,中国人也要独领风骚,站在人类文明的顶点。

    火车驶过武汉的时候,宋彪特意安排列车驶的慢一些,让他有机会仔细的看一看夜色中的武汉,武汉在帝国的疆域中属于中南地区,也属于中部城市区。

    帝国中南地区包含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五省,而在帝国七五规划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中,武汉、长沙、南昌将构建一个新兴的城市工业区,特别是武汉,张之洞当年留下的基础被帝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目前确实是中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不管是在教育,还是经济和科技上,它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好的。

    武汉的优势在于交通,中南铁路公司、中南重工、汉冶萍、长江船舶总公司、长江机械集团、中南机床、汉阳机械等大企业都集中于此,本地的公立和私立大学也较为集中。

    在帝国工业版图上。它也是帝国中部地区的机械、船舶、汽车、电气制造业中心,特别是军工业发展的最为鼎盛,因为它是帝国疆域的中心区域。这意味着帝国不管遭遇任何军事威胁,它都处于最为安全的一个区域。

    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西安,这些城市在帝国的军工产业中都能算是二线产业线,在这些城市中。武汉也是唯一的长江中上游船舶制造中心,在这里生产的军舰主要是以5000吨级以下的护卫舰、驱逐舰和中小巡逻舰,基于坦克、装甲车的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汉阳汽车产业也较为发达。在全国汽车工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

    宋彪每次经过这里都会想起三十年前的那场革命,这是武汉留给他最大的印象和记忆。

    他也会想起张之洞。

    经历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部分,他回顾往昔,经常会想到孙逸仙、张之洞、袁世凯这些已经离去的人,在记忆中,他们仿佛还是一直存在着。

    在这天晚上9点左右,东方号专列才驶入庐山县。在庐山火车南站停下来,开始了帝国皇室在这一年仲夏的悠长假期。

    在皇室抵达庐山夏宫的同时,中央科学院的副院长吴训之和其他几位前来参加研讨会的科学家也到了,宋彪很高兴的邀请吴训之等人一起参加晚上在夏宫举行的晚宴。

    虽然乘坐了一天火车的宋彪有些疲倦,但在玩也结束之后。他还是邀请吴训之到夏宫的月泉花园座谈。

    帝国夏宫的规模要比中央宫大很多,毕竟是长期负责召开庐山会议的地方,其中仅是御花园就有四个,月泉花园是环绕庐山映月泉修建的一座小花园,走廊花厅和假山竹林搭配的非常巧妙,在夏宫中是以清净幽雅而称著的景点。

    傍晚时分下起了一阵淅淅淋淋的小雨,宋彪就邀请吴训之在月泉花园的花厅里的坐下来,听着窗外细雨淋洒在清泉小池之上的美妙声音,听着风声轻抚竹林,也颇有一番深山奇趣。

    吴训之不仅是中央科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内廷总署的资深科学顾问,但凡是要在核物理领域有所决策之时,宋彪都会邀请他过来讨论相关的科学问题,应该说,双方都还是很熟悉的。

    宋彪这段时间正好就有问题要和吴训之咨询,既然在庐山夏宫见面了,他就决定乘着这个机会询问一番,等吴训之坐下来,茶水也奉送上来,宋彪就没有过多寒暄的直接同吴训之问道:“中央内阁考虑在七五计划中建设中国第一座商业核电站的设想,你知道了吗?”

    吴训之手里还端着茶杯,因为皇帝询问的很急切,几句客套话都没有说完,让他稍稍有些意外,思量片刻,他才谨慎的微微颔首答道:“内阁方面已经向我们明确了这方面的要求。”

    宋彪示意吴训之先喝茶,再等一会才继续问道:“那你觉得可行性高吗?”

    吴训之答道:“我觉得不是很妥,在过去的十年里,帝国的核裂变发电系统工程研究进步是很快的,但距离真正成熟可靠的商业运行肯定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考虑我国煤炭和水利资源很丰富的前提下,急于上核电工程似乎不是最佳的选择。”

    宋彪同意吴训之的观点,但追问道:“那你估计什么时候可以正式实施核裂变的商业发电项目?”

    吴训之慎重的估测一番,答道:“七五和八五继续加强研究投入,再增建一套核裂变反应堆模拟发电机组,在阿奇特核裂变研究基地和汉中核研究院的基础上展开更多的测验,那么到了九五阶段,正式建设第一台实验性商业项目就应该是可行的。”

    宋彪问他道:“那你打算将新的模拟机组放在哪里?”

    吴训之答道:“我们此前在汉中和阿奇特湖区的实验机组规模都太小,在很多临界研究上并不能充分模拟实际商业运行的状况,所以,此次我希望选择在黑龙江下游的远东无人区展开一个较大规模的模拟机组,发电规模将达到30万千瓦的规模。”

    宋彪稍作思考。

    他担心的是军事上的威胁,因为库页岛战役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即便结束之后。日本在这一地区继续派遣间谍活动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考虑一番后,宋彪还是同意了这个提议,道:“你可以先让中科院和核物理研究院先做这方面的预研调查。条件合适的时候上报给中央保密局。”

    吴训之点头同意。

    宋彪对于核电站这个事情,基本的态度是支持发展,但不支持普及,更不支持过早追求商业化运营。他还是希望等到技术条件更为成熟的阶段。

    在黑龙江下游做一个实验性的模拟电厂,用于更大规模的技术验证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未来即便商业化运营了。帝国在这一领域也是更多偏重于科研,而非过早的大规模使用,因为帝国是世界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水利资源也很丰富,有足够的资源保持较为长期的电力供应发展。

    宋彪对科学界肯定不是特别熟悉,他正好就乘着这个机会,同吴训之询问道:“如果帝国打算长期布局发展航天科技。发射人造的卫星,利用太空进行无线通讯和军事侦察之类的事情,包括发展太空火箭,月球和火星探测这样的航天科技,在你看来。谁会比较适合领导这方面的工作?”

    吴训之严肃的思索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才同宋彪答复道:“我认为国内还缺乏这样的合适人才,甚至在整个国际世界也缺乏这样的人,如果一定要选,我认为d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寿宁同志是最适合的,首先,他所深入研究的弹道导弹和航空动力学是航天科技的基础,其次,他拥有丰富的系统研究工程的领导经验。”

    宋彪赞同的点着头。

    他原先预计也基本就是这样。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类在这个领域的开拓还非常少,虽然天文物理学家在帝国及世界范围内数量众多,但真正需要负责这一科研的科学家必须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需要带领一个最伟大的团队完成飞行器的研制,并且送上太空,让仪器在太空环境中正常的运转。

    吴训之对此是非常有兴趣的,和宋皇帝问道:“陛下,这应该是帝国第二个像核计划一样的庞大科研项目吧?”

    宋彪颔首同意,道:“是的,我们必须用很长的时间来逐步完成这一计划,也许需要半个世纪,也许需要十几年,谁知道呢?就像我们最初从事核物理的研究一样。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现在,我们应该继续创造更为伟大的新科技,同样的,只有我们继续保持巨额的科研投资,不断推进科学的进步,帝国才能更为坚实的保持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吴训之很赞成的感叹道:“陛下圣明。”

    宋彪看了一下时间,见时间还早,就让吴训之顺便将核物理研究院那边的情况也详细的谈一谈,帝国在核物理研究的两个领域同时发展,一是核武器,二是核裂变发电站,两个都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帝国的核武器在最近几年中进步的速度非常快,在基本摸清楚整个核武器的理论,并且拥有了完善的产能基础后,帝国在西北总共进行了四十多次不同情况的核爆炸试验,整理了足够丰富的资料和数据,目前,帝国已经完成了氢弹的小型化,也继续不断努力提高核弹头的爆炸当量。

    另一方面,导弹研究院也在同多家大型航空武器公司配合,一起研制更为先进的弹道导弹,在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后,帝国开始进行系统的洲际导弹研制计划,一旦该计划成功,帝国将可以直接使用洲际核导弹攻击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足以保证帝国在军事领域的绝对优势。

    德国优先向东和向苏联扩张的政策使得整个欧洲都松了一口气,英法美等国同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