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明末求生记 >

第83章

明末求生记-第83章

小说: 明末求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了,你多躺一会儿。”志文没有进屋,就站在院里看大家打闹,有房有炕,再看看灶房,有锅有灶,嗯,这才是家啊。

    “志哥,志哥!”正感慨着,听到黄四在叫他。

    “这儿呢。”

    闻声进到院子里的,除了黄四,还有马二和柳才。

    “小志,老柳带我们去看过那条溪了,水不错,就是小了些,他们原来几十个人没问题,现在恐怕有些不够用。”马二喜气洋洋地抬手擦了把汗,他这不是热,是兴奋。

    “去找老李,让他安排人在旁边挖几个大坑,蓄满水,省着点用,应该没问题。”这个问题志文早想过了,既然有水,就不能让它白白流走。

    这下齐了,志文觉得,就算外面有千军万马,只要攻不破关隘,山里有水有粮,那是困不死自己的。

    对了,人多的话山上柴禾可能不够,不过有志文在,那就不是问题,以后再建几个仓库,把柴禾堆满,就算他不在也没事儿。

第190章 冬日午后

    “来啦,老柳叔?”十一和一个老者打招呼,“粮领了没?”

    大中午的,他懒洋洋地躺在台阶上,边晒太阳,边啃着饼子。

    “领了领了。”老者乐呵呵地走过来,肩上扛着一个装了半满的麻袋,“大当家的真是仁义,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发粮给咱们了。”

    这老者正是十一他们初出太行,先在村里向他打探消息,后在市集又巧遇的老汉,说巧不巧的,他还是原来涿鹿山三大头领之一…柳才的父亲。

    “就数你积极,老柳叔,其他乡亲还没到呢,你那柳家村离这儿可不近啊,难得您老腿脚这么便利。”十一打趣道。

    志文为了进一步稳定涿鹿山原来这些人的人心,又宣布,凡是他们的直系血亲,都可以到山上来领三斤杂粮,其他亲友也可以领一斤粮。

    这样做既是为了收买人心,也是为了让原来这个庞大的情报体系尽快地运转起来,这些山民愿意通风报信,固然有部分原因是能分到粮,但其中的血缘关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涿鹿山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做主的人也换了,亲情关系势必淡薄了不少,那么,适时地用财物奖励刺激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领粮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柳老汉来到十一旁边,就势坐下,拍拍口袋,心中很是满意。

    三斤粮可不算少了,要知道,最近一次劫的粮,分到手中还没这么多呢,毕竟不是大商队,能有多少粮食。

    那十多只羊也就是每人沾了些油荤,过了下嘴瘾而已。

    柳老汉伸脚在十一脚上踢了一下,“咋了,十一,怎如此惫懒,你以前可不是这模样,黄四呢?”

    新来的这伙儿人,他就认识十一和黄四,以前处得也不错,对他俩有种亲切感,这时见十一的状态似乎不太好,不由得有些关切。

    “病了,提不起劲儿。”十一说道,“黄四哥还不如我呢,这会儿躺在炕上,只能喝点高粱糊糊。”

    “哟,病的人是不是挺多的?这么好的天气,村里村外也没几个人走动的。”刘老汉问道。

    “病的人是挺多的。”十一回答。

    “你们这是水土不服。”刘老汉断言。

    。。。。。。

    “这不是水土不服,”孙大夫声音暗哑地对志文说道,“放心,也不是瘟疫什么的,就是长期劳累,现在一下子闲下来,有些不适应而已。”

    自从进了涿鹿山,才几天工夫,人是成片成片地病倒。

    小英娘和囡囡她们三个丫头,还有小捷、宋献策、小林等人,此刻都躺在床上发着烧,少年和难民们病倒的也不少,包括孙氏父子也不太舒服,两人是强撑着给大家把脉看病。

    就是志文也觉得自己这两天异常疲倦。

    可旺或许是在路上病过一场,有些抵抗力,没见他有什么异常。

    定国算是个特例,病得最晚,喝了孙大夫熬的一碗药,睡了一觉后,就又生龙活虎的了。

    还好在太行山中之时,孙大夫带人采了不少药,志文也和小捷出了几次山,到附近乡镇甚至县城买药,药材现在是不缺,不过这次病的人这么多,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此时志文他们几个没生病的,加上原来涿鹿山的柳才等人,都在一起,帮着孙氏父子二人熬药。

    听了孙大夫的话,志文稍稍放心,他是见囡囡发烧,典型的关心则乱,现在静下心来,其实这种现象也算正常。

    这些人在外面走了快一年了,其间经历了酷暑、严寒、疾病、饥饿、劳累等等,就算后期跟着志文能不挨饿,但身体终归是有些亏虚。

    之前要赶路,脑子里那根弦一直紧绷着,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人一放松,病就来了。

    。。。。。。

    “十一,你给老汉说说,这大当家的到底多大?”柳老汉挺好奇。

    志文今年其实才九岁,不过一直锻炼,营养也跟得上,这一年多的时间,身子骨是蹭蹭往上蹿,已经和一些身材矮小的汉子差不多高了,只是面相还嫩,看上去最多十三四岁的样子。

    其实不光是他一人这样,其他人包括后来找的孤儿们,个子都拔高了一截,特别是可旺,已经和他义父孙大夫差不多高了。

    “你猜猜?”十一挤挤眼睛。

    “看那个头,应该有十六七了吧,可看面相,就只有十四五的样子,老汉可猜不出了。”

    “嘿嘿,我也不知道。”十一笑道。

    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

    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

    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

    “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

    “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

    “那我们该叫什么?”

    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

    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

    “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

    “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

    “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

    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

    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

    “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

    “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

    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

    “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

    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

    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

    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

    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

    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

    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

    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

    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

    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

    柳才摇摇头。

    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

    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

    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

    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

    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

    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

    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

    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

    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

    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

    看来,只能这样做了。

    。。。。。。

    “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

    “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

    “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

    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

    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

    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

    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

    “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

    “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

    “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

    “香囊?好,妞妞,志哥会记着买回来给你的。”

    随后志文就是一大堆的各种承诺,总算摆平了几个丫头。

    “正好,小志,去京师记着买药啊,需要什么药材,要多少,我一会儿写个单子给你。”孙氏父子这几天早出晚归地给人看病,知道药材不多了。

    “宋婶儿,要我带些什么?”

    “你啊,平平安安把自己带回来就是了。”小英娘早把志文他们几个看成了自己的孩子,担心的是他们的安危。

    “大柱,你和我一块儿去。”志文开始安排。

    其他人都生着病,这边只能是可旺和他自己去了,再加上原涿鹿山上的柳才和他爹,一老一大两小,人数和年龄结构正合适。

    可旺兴奋地答应了,京师啊,他可没想过自己有去京师的一天。

    吃完饭,志文把定国单独拉到一边。

    “定国,辛苦你留守此地了。”宋献策和李智等人,包括小英娘他们的病应该快好了,再过几天应该能帮的上忙了。

    定国知道是去京师,不是去打仗,并不在意。

    “嗯,这几个事儿你得抓紧弄一下。”

    “你说,志哥。”

    “水坑还没完全弄好,你上点心。”头天才吩咐李智的,他第二天就病了,进度受到了影响。

    “招人,可以多招些,一个是修仓库,一个是在路的这边再修建一座关隘。”志文准备实施他初进涿鹿山的想法。

    修仓库更是必须的,他得把系统仓库里的粮食、羊毛、盐巴、柴禾还有芒硝等腾出来,既能增加众人的信心,他不在山上的时候也不会断顿、停工。

    现在腾了些物资放在几间空房里,不过与他的存货比,还远远不够。

第192章 战队

    “不用担心,我看李智的病过两天差不多能好了,到时候这几件事儿还是交给他来做,仓库先在山顶上修一个吧。”志文接着说道,“你的重心放在战队的扩充上。”

    战队,是志文对今后涿鹿山武装力量的称呼,军队、部队等称呼不太合适,志文觉得念起来也不顺口,他最后把游戏里的称谓用上了。

    现在能战之人就是一百多个,有些薄弱了,今后不但要防守两道关隘,物资要有人看守,运货出去也得有人护卫,增加人手是必然的。

    “扩充战队?”定国眼睛开始发亮。

    “对!咱们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志文说道,“把参加了山谷伏击战的那些人先挑出来,以他们为主,人要是还不够,就继续挑,扩充到一千人。”

    “好嘞!”定国捋捋袖子,干这事儿可比什么挖坑、盖房来劲儿多了。

    “我亲自操练他们!”定国的笑容有些狰狞。

    “不妥,定国。”没想到旋即被志文否决了。

    定国有些诧异地看向志文,他知道志哥在训练上基本是个甩手掌柜,很少管事,都交给他和可旺,不知为何要反对,还反对他亲自操练?

    “我和可旺都不在,你一个人操练新人,非累趴下不可,我可不希望你再生病。”志文说道,“再说,你这样做效率低下,不妥。”

    “那。。。,该怎么做呢?志哥。”

    “这一百多个孤儿,应该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吧?”志文问道。

    定国点点头。

    “那他们不就是现成的教官嘛,干嘛非得你一个人单独上阵?”志文说道,“这些少年一个人训练九个人,应该没问题吧?”

    定国点点头,他们都是孤儿,吃苦耐劳,有口饭吃,能玩儿命的练,经过这半年的操练磨合,不但枪技娴熟,他当初设想的三三阵型,这些人也能非常熟练地运用了,一人教九个人,自然没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