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范进的平凡生活 >

第367章

范进的平凡生活-第367章

小说: 范进的平凡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这些人打发走,范进无奈地摇头道:“人说县令是百里侯,本官可没感觉出这侯爵威风,只觉得百里的烦心事全都找到我这。到了年底,也不曾有一刻清闲。沈三,你认识字是吧?本官这里有两个题目你做一下,本官要看。”

    结果题纸,见是两道很平常的四书题,沈三愣了一下,“大老爷,您这是?”

    “本官给你一柱香时间,看看你的学问如何。如果做得好,你就到户科去帮忙。宋国富那边的事你也知道一些,让你住在衙门里,总得有个身份名头,否则不好保你。在六房挂个名字,就是我上元县的人了,谁再敢动你,那就是跟上元县过不去,本官就有理由出手。我想宋国富还没这么大胆子,来动我的人。”

    沈三二话不说跪倒在地道:“沈三多谢老父母恩典!草民不敢搅扰大老爷过久,等到家父尾七之后,就想要告辞。”

    范进看看沈三,“告辞?去哪?”

    “这……一时还未想妥当。”

    “我替你想吧,一准是北上去京师对不对?县里告不下来就去京里,一则三法司二则相府再大胆一点就去告御状对吧?看你也是个聪明人,但是在这件事上怎么就如此糊涂?本官说过了,你家的事对你来说凄惨到了极处,在京师大佬眼里,这算的了什么?交了状子就要给你办,天下间有这种道理么?皇帝也好相爷也好,不是你家的奴仆,为什么要为你做这些?你告状不等于你说的是真话,相爷和皇帝都远在京师,如何调查?最后还是要发回地方,让地方官自己查清楚。最多派个御史下去,帮助调查。你告了御状,最后又转回扬州府,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

    沈三脸微微一红,没想到自己的算盘居然被这县令全都看破了,尴尬之余,又有些忐忑。

    “再说你真以为想进京就一定进的成?宋国富的礼都送到我这了,进京的路上不会安排人取你性命?沈家现在只有你一个活人,如果连你都死了,将来就算报了仇,你也不会看到。这状子本官既然接了,就要负责到底,在案子查清之前,不会让你这个原告离开我的掌握。给我好生在这待着,哪也不准去!志高,点香!”

    沈三被范进训的一句话不敢说,乖乖回来去写文章,房间里寂静无声,过了一阵,窗棂忽然被人弹响。读书人养气是起码的功夫,沈三这方面的素质不差,并没因为外面的动静就分神,依旧低头写着东西。范进向窗户那看过去,随后摇摇头,让范志高看着这边,自己迈步而出。

    刚一到门口,就见头上戴着雪色风帽,身穿白色皮袄,整个人如同一只大号兔宝宝的徐六跳出来大声叫了声:“姐夫!”

    张舜卿来的时候,姐妹两人聊了几次,不过有了丈夫,张舜卿对于这个小姐妹的亲近程度差了不少,不似过去那么亲密,私下里也向范进说过,她的身份不适合再县衙门里,万一被哪个书办勾引闹出丑闻来,吃罪不起。既然没了出家的念头,就干脆把她送回府,甚至她出家也是她自己的事,总好过在县衙门出事。

    徐六不知张舜卿背后打算依旧每天找姐姐来玩,等到张舜卿走后,依旧每天到衙门点卯,比正职差人还认真。只是这几天天凉,范进就不许她来,没想到今天又自己跑来了。

    她拉着范进到一边,献宝似地把手一举,将一叠文稿递过去,“姐夫,你看这个!我这几天刚写的。”

    范进看了看,“六妹的文墨越发长进了,但是你这路数偏了,不要总是小姑娘被个坏男人欺负了,然后坏男人幡然醒悟,又去找她。坏男人永远就都是坏男人,不会因为欺负了一个小姑娘,就改恶行善,对她一心一意的。他只会吃干抹净,把小姑娘啃得连骨头都不剩,知道么?”

    徐六笑道:“我知道啊,姐夫教过我很多,就是不想我被男人骗么。可是这种文章姐妹们喜欢,我就写了,反正大家高兴的。再说也不一定男人都那么坏,像是姐夫,宋国富送的那对姐妹,不就是送去学戏了,也没有吃干抹净。对于小姑娘来说,只要她觉得那男人对她好就够了,至于他有多坏,其实也不是都在乎。像我爹,在外面其实有好几个女人,和家里的丫鬟也有瓜葛,我娘都不在意。娘说过,只要不争名位,都随他去。我大嫂也是,明知道我大哥在外面有女人还有男人,也知装什么都不知道。我娘教过我,对男人不能管的太严,该糊涂就得糊涂。如果管的太严,男人就要跑了。”

    “敢?有姐夫在,谁敢跑我打断他的腿!这么冷的天,六妹不在家怎么跑来衙门?”

    “我穿得厚,不怕冷。在家好没意思,再说年底下衙门太忙,我要来帮忙的。对了,头两天扬州有个姓宋的商人,送来一张整虎皮。我趁着爹不注意偷了出来,给姐夫来当毯子裹。姐夫,扬州也有老虎?”

    “扬州啊……当然有老虎了,不但有而且格外凶恶。别的老虎一次只吃一个人,这虎一口下去,可是要吞百十人,连我想要救的人都被它吞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啊?还有这么凶的虎啊?”徐六吐吐舌头,过了片刻,又道:“那姐夫几时带我去扬州,打死那头大虫?”

    “那大虫很凶的,我也不敢说一定打的死它。”

    “再凶的大虫也肯定不是姐夫对手,到时候一定打的死。”徐六目光里满是崇拜,同为名门千金,与张舜卿的风采却全然不同。徐六的小脸在寒风中通红,离范进距离更接近一些,可怜巴巴地哀求道:“姐夫……这个年我在你衙门里过好不好?在家里好没意思,我想在衙门里,人多热闹些。”

2017年终总结

    2017年其实可以说的事情很多,比如完结了一本书,开了一本书,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是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变化,却非如此。正如之前更新从两更变成一更所说的那样,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整个生活状态的改变。

    从读者变为写手的我,原本过着一种混吃等死的生活,工资收入虽然有限,但是工作胜在稳定,虽然不是衙门吃饭,但也是四平八稳,不生风波。写书的收入不多,但是有胜于无,于是就这么将就着,本以为终自己一生就是这个状态,没想到的是命运之神会在这个时候给了我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

    离开自己从小生长的城市,安逸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氛围中,做一份自己没做过的工作。对于一个已经不再年轻的人来说,是否是一个好选择,其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但是得到这个机会之后,我几乎是第一时间选择了同意,因为这个机会于我而言,有着远超于生活的意义。

    从看网文开始,一些被视为神话的名字,有机会变成现实,可以近距离接触,就为了这个梦想,我就认为值得搏一次。所以差不多是在同事惊讶的目光中,用一张a4纸砸毁了半个铁饭碗,踏上火车,来到陌生的城市。

    很幸运的是,这次换地图对我而言是非常幸运的事,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机遇对我而言,都事在原来城市所无法得到的。从最基础的物质层面而言,生活质量会有很大提高,至于精神层面,过去是把工作当工作,现在是把工作当享受,这足以说明一切。

    说回自己的书,由于工作的关系,一旦忙碌起来,不一定能保证更新,但是我会努力保证一更。其实这段时间更新,背后的代价就是经常晚上11点睡,早晨5点半起,抽出时间来码字,所以两更暂时难以恢复。所以我不能许诺明年一定会恢复两更,只能说尽量争取。另外,由于收入有了提高,码字收入不再是生活的重要来源,我在明年想要写一部多半很难赚钱,但是我自己很想写的书。以193x…1945的天津为背景,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浮生记。从调性上,就是一幅民国风情画,不会有穿越,也不会有改天换地改变历史等等,只是想要用我的笔,把那个时代的天津展现给大家看。毕竟现在提起民国,那个时间段人们只能想起上海滩,三大亨,而甚少有人想到天津卫,袁、刘、二人以及五大道。这次的想法,就是想要介绍一个北中国给读者看,目前正在看书加准备阶段。

    这种书注定不讨喜,没什么钱途,但是是我真的想用心做的非商业文,所以已经做好不能签约的准备。只是希望有喜欢这种风格的朋友,到时候赏光。如果不喜欢,也不强求,求同存异,各求开心就好。

    最后,祝各位读者2018快乐、幸福、平安、健康。

第四百七十七章 春景(中)

    于沈三这种在扬州住过的人来说,上元县的春节再怎么热闹其实也有限,毕竟是见过盐商富贵的主,那些大盐商每天无事就是想着怎么花钱,到了年关自然更是挥金如土,其富贵热闹比之帝王之家仍有过之,更别说是区区一个县衙门。

    可是等到新春临近,上元县衙门的情景,却让沈三的眼睛有些不够用。作为一个新进来的书办,其心里已经做好被“立规矩”的准备。固然书办吏员不是衙役那帮粗坯,但是文人整起人的手段比之衙役不知高明多少,注定有苦头。

    直到真的上手入门,沈三发现这里的吏员书办人品未必比别处好,自己担心的事倒不会发生,一来有互相检校这个制度在,谁也不知道谁是检校人员,生怕留下把柄被检举丢饭碗,不敢乱来;二来也没必要,人少活多,能有新人进来分担工作最好不过,把新人挤兑走,大家都要加担子,这就不合算。

    上元的户房工作强度几乎为六房之手,钱谷、丁口的计算每天不停,这些事又关系着一县运转的基础,不能轻忽。沈三还是第一次见到,一座县城里,几乎每天都有人要求入住办户籍,在户房外排着队等着办手续的人,从天不亮就排起长龙,等到天黑依旧不见减少。想起自己的乡亲本来也是打算到上元讨活命求饭吃,沈三于这些人也就格外有耐心。

    等到春节临近,衙门的来人越来越多,简直像集市多过像衙门。大批老百姓扛着粮食或是蔬果走进衙门里,见到当差的就往手里塞。沈三刚一出来,就被一个老妇人拉住,刚想挣扎却认出来,这老妇人正是自己当初帮助过的那董小五的娘。

    “公子……恩公!老婆子找您找了好久,想要报答您的恩典,没想到今天碰见了。老婆子到衙门,本来就是要送礼的,见到了恩公啊,这礼就不送别人,只送公子了。老婆子家里穷,没什么好送的,就这点不值钱的小物件,您可别嫌弃。”

    老妇人送过来的是个小箩筐,里面放的,是若干不成匹的绸子。这种丝绸拿到绸缎庄里很少人收,但是做一个人的衣服已经足够了。尤其沈三这种身材并不特别高大的,更是绰绰有余。虽然在扬州生活,沈三的家境还不足以穿戴绸衣,这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穿上绸缎衣衫,其连忙摇头道:“大婶,这可使不得。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这有什么可贵重的?要我说,这还拿不出手呢。等到明年,我儿子把家业重新振兴起来,老婆子还要送整匹的绸缎呢。这点小意思,可没脸说是什么礼,也就是个心意,做人不能忘本,知恩图报才是本分,大家来县衙门都是为了表表心意的,总不能让县太爷觉得,我们这些百姓没有良心。”

    沈三纳闷道:“婶子,你们来不是为了怕衙门找你们麻烦,所以特意来送礼的?”

    “恩公想到哪里去了,在上元县哪还敢有公差找百姓麻烦?现在上元的衙役都是怕百姓的,只要百姓去告状,那些衙役就要倒霉。大家都在说,还是广东人好。之前来了个海总宪,在应天搞一条鞭,咱们老百姓已经很享福了。如今来了范青天这个广东人,比海总宪还好。只盼着朝廷将来多派几个广东人来这里做官,百姓就有福了。”

    “海刚峰是当世清官典范,大家怎么觉得反倒不如范青天?要是海青天在位,这些人绝对不敢收礼。”沈三指着几个正接过米袋子或是蔬菜筐向后院走的衙役,眼神里很有几分不屑。不管嘴上说的多好,最后还是要盘剥百姓,这种事自己见得是不少,但是范进既然号称白面包公,这么搞法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典范不典范的,我们不懂,我们只知道要吃饭啊。海总宪那时候,是让大家都很穷,范大老爷一来,就有人可以富了。我家是织丝绸的,海大老爷来的时候,整个应天的富人没人敢穿丝绸,大家不是搬走,就是穿丐服做破轿子,我家的绸缎除了卖给朝廷就没有地方卖。钱是可以吃饭,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发财啊?如今范老爷给我们机会,又是要罢织造,又是要兴丝业,我家小五子就有希望出头了。衙门贷给他银子,让他买织机,不但自己可以干,还可以雇人手。现在那么多吃不上饭的乞丐搬来江宁,里面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我这次要挑几个眉眼周正的回去,既是给小五子当雇工,也是给他当老婆,我董家可是要开枝散叶的。”

    沈三似有所悟,又看看其他人,“那他们也是?”

    “倒也不是,大家主要还是感激范老爷的仁政恩典。海总宪那时候搞一条鞭,虽然也是严格,可是到了下面,大家日子没好过到哪去,像是我家这样种不得田的,日子其实更苦一些,无非是大家都一样苦,所有人就不说什么了。范大老爷如今给了人发财的希望,大家自然要谢他。庄稼人想要到草市上占个摊子,有脑子的想去做个牙子经济,有力气的想去给人保镖,再不济也是想要在城里找个工作,给朝廷服役赚银子,怎么也比在村子里强。这些事都离不开衙门帮衬,不提前来拜个山门怎么行啊。”

    正说着话,又是一群人走过来,却是几个穿公服的女子,手里提着水火棍腰里海带着腰刀,看着是那么回事,偏又烟视媚行,顾盼生姿,总用眼神勾人,让男人心头的火蹭蹭上窜。在她们身边围绕的,都是些乡下的小财主,虽然有点钱,市面见得少,被这等女子的眼神一勾就迈不开步子,亦步亦趋地跟随着。

    那几个女子则不耐烦道:“别围着快躲开!年底了那么多事不知道么?你们这几个也不像是要借钱的样子,总围着我们算什么?口干舌燥的,连口茶都喝不上,还让不让人活了。”

    “沉香姑娘,别生气啊,我们不借贷,可以合作啊。年底不就是要拉夫么?我们人头熟,家里佃户多,这事跟我们聊就可以了。太爷都说了,衙门要亲近乡绅,我就是乡绅,咱们不是正该亲近……”

    董大娘笑道:“你看看,这些女捕快,这放在大明朝都是独一份啊。”

    这时又是一阵喧哗,户房的经承已经来招呼沈三干活,却是城中十几家大户在杨家带领下,给衙门送过年的节敬。

    以往这种事都是偷着摸着进行,毕竟台面上交代不下去,可是这回上元士绅却生怕人不知,大张旗鼓打着横幅雇了吹鼓手,预备了几十辆大车。上面除了米面美酒就是猪羊,再有就是鱼类。这些食物酒肉,都是送给上元县公人、吏员的,范进并不反对,只要求户房做好记录,发放公平。吏员、书办、衙役、帮役按着不同级别人人有份,皆大欢喜。比起这些物资,最让衙役们激动的,则是几个被士绅认可对自己服务最好,或是办差最得力的捕快身上的披红挂彩。

    拿所披的红绸其实所值不多,过去一到年关,衙役们上街走一趟,所得的财物比起当下不知多出多少。可是大多数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