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闺华记 >

第65章

闺华记-第65章

小说: 闺华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旁的弯月见两个姨娘把菜端上桌又把托盘送回到门口的婆子手里,不由得好奇地问了一句,“小妹,这婆子送菜为什么不进来?”

    “这是规矩,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

    “涵姐儿,你家到底有多少下人?”吴氏追问了一句。

    “具体我真不清楚,要问方姨娘和高管家。”

    “问奴婢什么?”方氏端着一个托盘又进来了。

    “这是你们南边的粽子?我瞧着别的点心都特别小巧,怎么这粽子倒这么大一个,比我们包的都大?”张氏指着盘子里拳头大小的粽子问道。

    “祖母,这粽子里有火腿肉,太小了包不住。来,我给祖母剥一个尝尝。”谢涵说完,从盘子里拿起一把小剪子开始剪粽子上的麻绳,然后把粽子剥开了先放到了老太太面前的小盘子里。

    张氏用筷子夹了一块尝了尝,“咸的?”

    “可不是咸的,祖母,小妹都说了是火腿肉的,肉还能是甜的?来,祖母,你再尝尝这个饺子,也怪好吃的。”新月给张氏夹了一个虾饺。

    “这饺子是什么馅做的?这么鲜?”张氏吃了一口,问道。

    她包了这么多年的饺子,从来没有包过这么鲜美的饺子,而且更难得的是这饺子皮居然是透明的,老太太也好奇了。

    “这个呀,就是把鲜虾的肉剥出来和猪肉竹笋一起剁成馅,这饺子皮不是用面粉,是用大米粉,具体怎么做的还得问厨娘。”方氏在一旁解释道。

    “娘,你再尝尝这个鸭子,一点也不腥,又香又嫩的,还真没吃这个味道的。”郑氏给张氏夹了一块盐水鸭的鸭腿。

    “还别说,要不有这鸭头和鸭掌在,我真吃不出这是一只鸭子来,还以为是鸡呢。”张氏尝了一口,又赞道。

    “娘,这有四喜丸子,这丸子的味道也不错,你来一块吧,烂烂的,不用怎么嚼。”吴氏也用筷子给张氏夹了半个狮子头。

    “祖母,你留点肚子尝尝这粥,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燕窝粥,还有这个,这个翡翠烧麦你也没吃过,还有这,这叫鸡丝豆干,味道也很好。”弯月也给老太太夹了两样,并且着重推荐了这燕窝粥。

    “啥,这就是那些大户人家喝的燕窝粥?”吴氏两口就把一碗粥吸溜进去了,跟那天新月一样,什么味道也没记住,就感觉有点黏黏的滑滑的。

    “真的啊,那我可得好好尝尝。”郑氏端起碗抿了一小口,在嘴里回味了一下才咽了下去。

    “怎么样?”吴氏睁大眼睛问道。

    “黏黏的滑滑的,味道跟鸡蛋清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郑氏说完,大概觉得这话有点伤到了谢涵,歉意地看了谢涵一眼。

    “燕窝可不就是这个味道,的确没什么特别的。”谢涵淡淡一笑,倒是不以为然。

    她本没有炫富的意思,可那天让新月和弯月赶上了,今儿又是头一回请两位老人家,没道理不拿出来让两位老人家尝尝鲜。

    “娘,你尝尝,你来说说什么味道。”吴氏转向了张氏。

    张氏用眼皮子夹了这个大儿媳一眼,倒是给了她这个面子,端起碗来喝了一口,“可不就是黏黏的滑滑的,吃着跟那个银耳差不多。”

    银耳黑木耳这种食材他们这样的家庭一年还是可以吃上几次的,尤其是年节的时候。

    相对于女桌这边的叽叽喳喳,男桌那边就清静多了,基本是各吃各的,除了在上菜的时候问一下菜名,别的时候基本不开口了,吃还忙不过来呢,哪还有工夫说话?

    谢涵也不习惯在吃饭时开口说话,而且她也不习惯这么多人的筷子都伸向一个盘子里,以前人多吃饭时一般都是丫鬟用公筷给布菜,可谢家没有这个规矩,都是自己吃自己的,她也不好意思把司琴几个留在身边伺候她。

    好在谢涵食量本就小,喝了一碗燕窝粥再吃了一个粽子基本也就饱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五章 、说风就是雨

    饭后,谢涵把大家请到堂屋里坐着喝茶说话,只留下了司琴和方氏伺候,其他人都打发去吃饭了。

    “小妹,你们南边过端午都有些什么习俗?”谢鸿和谢潇两个挤到了谢涵面前,问道。

    他们两个是见了谢涵和谢澜前额写的王字,觉得好玩,便想问问还有什么有趣的玩法没有。

    “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在门上插上菖蒲或艾草,小孩子一般都在脖子上挂一个咸鸭蛋,还有戴石榴花,赛龙舟,别的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了。对了,我有一本介绍南北各地不同风俗的书,你们想看的话改天我找出来后借你们看看。”谢涵知道这两人也进学了,想引导一下他们读书的兴趣。

    “去去去,小屁孩就知道玩,我们有正事要商量呢。”谢沁把谢泽和谢潇拉开了,把谢涵推到了张氏面前。

    张氏正跟两个儿子说着麦收的事情,见谢沁把谢涵推了过来,也没多想,伸出手去把谢涵搂进了自己怀里,嘴里却不闲着,依旧跟两个儿子说着话。

    “要我说,还是雇几个人干活吧,赶早不赶晚的,早点把麦子收了再种一茬水稻,我们涵姐儿从南边过来,吃惯了大米。”

    “祖母,你们以前种什么呢?”谢涵好奇地问了一句,因为她听张氏的语气里以前显然种的不是水稻。

    “哟,我们涵姐儿也关心起这个来?以前呀,我们多半种点玉米、谷子、高粱、白菜、大豆、花生、红薯、萝卜。”张氏拉着谢涵的手一样一样数着说。

    见谢涵听得一脸的茫然,大眼睛眨呀眨的,谢耕山噗嗤一声笑了,“娘,你跟涵姐儿说这些她也听不懂啊。”

    “就是,祖母,还是说开铺子的事情吧,我觉得我们真的可以在县城开一个饭馆子,县城有钱人多,肯定能挣到钱的。”谢沁说道。

    “嘿,我说小二子,你不好好念你的书怎么一天到晚跟魔怔了似的?为啥呀?”谢耕田有点不太理解这个儿子了。

    “爹,我都这么大了,也念不出什么道道来,可我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呢,我们去县城开铺子,要是我们在县城站住了脚,说不定过两年三弟四弟和五弟六弟都能去县城念书了,我听说县城的私塾比我们村子里的好多了。”谢沁抻着脖子辩了起来。

    他的确不想再念下去了,他都十六岁了,连个童生试都考不过去,再念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还不如趁着谢涵在,早点琢磨出一条出路,说不定还能真的闯出一点什么名堂来呢!

    “你这娃,怎么说风就是雨的?再怎么急,也得把麦收忙完了,大家才有空好好坐下来核计核计。”张氏有点被说动了。

    别的她不清楚,但是谢纾当年就是在村子里念了两年就送去了镇子里,在镇子里念了三年又去了县里,教过他的先生都说这孩子天资好,怕耽误了他,让赶紧去送去大一点的地方,因为大地方有好先生。

    所以,张氏对把孩子送去县城念书还是有认知的,可谢沛和谢沁两个当时一听去县里念书便摇头,说是他们不是那块料,别白瞎了银子。

    可现在情形不一样了,现在手里的银子富裕多了,谢涵给了他们一千两,又给了两个儿子各二百两,张氏还真动了心思要早点把这两个小孙子送去镇里,或者干脆和小三子一起送去县城,她就不信她三个儿子能出一个探花郎,六个孙子连一个秀才都考不出来?

    “娘,孩子有心想做成一件事是好事,左右也耽误不了多少工夫,不如就让他和大沛去找高管家谈谈。”谢耕山笑道。

    如果可以,他当然愿意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去县城念书,不敢指望他们能像他们三叔那样风光,可多念点书总归不是什么坏事。

    不说别的,谢沛和谢沁要是没有在外面念的这几年书,谢沛能娶一个乡绅的女儿吗?谢沁能想到去镇里或县里开铺子吗?

    谢沁一听这两人是同意的意思,喜得抓耳挠腮的,拉着谢涵就要往外跑。

    “二哥,你和大哥去就好了,我去了也听不懂。”谢涵跟在谢沁后面歪歪扭扭地跑了两步,说道。

    她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她的真面目,如果可能,她还是想尽量像一个正常的孩童一样成长。

    再说了,谢沁说的是开饭馆,这方面她确实也不懂,不过有一点她很肯定,有谢家的招牌在,县城的那些官吏什么的肯定不敢来捣乱,赔钱的可能性不大。

    谢沁一听,觉得谢涵的话也有道理,几步又把谢涵抱回了张氏身边,转身拉了谢沛出去找高升了。

    高升在晚饭后来找谢涵商量了一下这件事,谢涵的确给不出什么建议,让高升自己看着办,能帮上多少就帮多少。

    不过谢涵倒是和高升商讨了一下在县城或幽州开铺子的可能性,她是想把南边的丝绸和绣品运到幽州,把幽州的山货运到南边。

    高升听了这个倒是眼睛一亮,他正愁找不到什么办法说服谢涵两年后搬离这个小村子呢。

    他可不认为小姐需要在乡下躲一辈子,那不仅会耽误小姐的亲事,也会耽误小少爷的前途。

    原本京城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京城有现成的房子,书院也多,贵公子也多,可问题是京城有一个虎视眈眈的顾家,谢涵进了顾家不就等于羊入虎口?

    不能去京城,去幽州总成吧?将来再想法跟赵王府搭上关系,请赵王妃出面替小姐说一门好亲事这个可能性还是可以有的,而且小少爷在幽州肯定也能找个比乡下好千百倍的书院。

    于是,高升同意了这一大家子在县城开饭馆的事情,不过那个幽州的铺子由于先期投入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高升就没打算拉谢家其他人入股了。

    他打算用公账上节余的银子先试试水,左右谢涵这两年窝在这乡下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开销。(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六章 、使绊子(一月月票五十加更)

    高升是一个很办事的人,第二天便带着谢沛和谢沁去县城考察了。

    谢涵也才知道,她现在住的这个村子在县城和幽州之间,离县城有三十多里路,离幽州则有一百来里,而从京城去幽州,县城是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上一世她和顾铄从京城去幽州路过了自己的老家,而且自己老家也不像顾铄说的那么偏僻。

    换言之,就是说顾铄也欺骗了她,他为了不让她回老家为了不让她接触谢家的人也对她撒谎了。

    从这一世这些亲人对自己的态度来看,谢涵不相信他们上一世没有找过自己,只是她被关在了顾家那个深宅大院里,根本不清楚外面的事情,她只能相信顾家的一面之词。

    她到底是有多笨多蠢才会被人如此玩弄于鼓掌啊!

    因着这一个认知,谢涵着实郁闷起来,司琴和奶娘几个都以为她是因为谢纾的下葬心情还没有缓过来,很是拿话劝慰了两天,可惜见效不大。

    偏这些日子张氏那边也忙,忙着麦收忙着夏种,连小月几个也没闲着,在家里帮着做饭帮着洗涮收拾,也没顾上谢涵。

    谢涵早晚倒是会过去给张氏请安问好,张氏见到她照例也是要拉着她问候一番,不过谢涵为了不让老人担心,都会强颜欢笑地陪大家说笑一会。

    这天早上,谢涵从张氏那边回来,正恹恹地坐在廊下看着院子里的月季花发呆时,林采芝摇着团扇进来了,后面跟着的红榴则拎着一个食盒。

    看到她们,谢涵本能地挺直了脊梁,这些日子忙着丧事忙着请客忙着伤神,竟然忘了家里还有两个麻烦没解决。

    朱江和顾家的那些婆子倒是在端阳节后的第二天回顾家了,为了不引起顾家的警觉,谢涵依旧让方氏和刘妈妈掌管着内院。

    说是内院,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权限了,因为谢涵房里的事情都是奶娘和司琴负责,而白氏和谢澜母子那边也基本独立了,吃住都单算,谢涵把高妈妈送过去帮忙了。

    “小姐,回乡也有六七天了,老爷的事情也完结了,端阳节也过了,小姐是不是该开始念书了?”林采芝走到谢涵身边坐了下来。。

    “好啊,我正好约了我几位姐姐一起进学,回头我就吩咐刘妈妈把书房收拾出来,准备几张矮几和坐垫,等我几位姐姐忙完麦收就可以开始了。”

    这几天去那边请安,说的不是麦收就是开餐馆的事情,谢涵还真把这个上课的事情忘了。

    “哦?她们以前进过学?”林采芝听了微微蹙了蹙眉。

    她想到过谢涵会给她使绊子,只是没想到谢涵会带三个村姑来,有这几个村姑在,她还怎么好好跟谢涵一对一地讨论学问,不讨论学问又怎么有机会进谢涵的书房翻谢涵的书?

    “没有,是我想带着她们一起学着认几个字,学点规矩,

    希望林先生不要嫌麻烦,还有,希望林先生能教她们一点简单的算学。”

    “算学?你想学还是她们想学?”林采芝挑了挑眉。

    据她所知,顾家的这些庶女好像都没有学算学和中馈,只让学琴棋书画,个中缘由,她这个外人就不好过问了,不过她也不傻,在顾家十年,多少也看出了点问题。

    “我姐姐们学,我也跟着学。我祖母说,我们谢家的家业虽然不大,可也不会让这些姐姐们空着手出门,学点算学自己心里也好有个数。至于我自己就更该学了,我父母没了,留的家产虽然不多,可幸得皇上垂怜,为我筹集了些银两,我不说用这些银子去生钱,可我也得知道我的银子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吧?”

    “好吧,我丑话说到前头,我会的算学也不多,就是一些基本的,我答应教你们。不过我也有一个要求,这两年你必须学完四书五经,这是老夫人给我的任务,这个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回去不好交差,我们互相体谅一些,好不好?”林采芝寻思了一会,答应了下来。

    她是真的不想跟谢涵交恶,交恶就意味着不能取得谢涵的信任,不能得到谢涵的信任,她还怎么出入谢涵的书房怎么跟谢涵讨论学问?

    “小姐,奴婢瞧着小姐这几天也闲了下来,这里还有老夫人请周大夫给小姐开的调理身子的补药,奴婢特地煎了给小姐送来,小姐可以喝了。”红榴见谢涵和林采芝谈妥了,上前打开了食盒,端出了一碗汤药。

    “书上说,大夏天的不适合调理身子,你把那些药包拿来给我,等进秋了我再吃。”谢涵很干脆地拒绝了。

    “小姐,谁说大夏天的不适合调理身子?有的补药还就得在夏天吃呢。要不老夫人怎么会特地让周郎中这个时候来给你把脉?你该不会不相信周郎中的医术吧?旧年你病得这么厉害,也是老夫人让周郎中来给你治好的呀。”红榴耐着性子哄起谢涵。

    “对了,你不说我还忘了,我记得周郎中说过这次他给我开的方子是调理身子进补用的,不是治病用的,可巧前两天听我祖母说她身子也不好,也是脾虚,你把那些药包都拿来,我找个土郎中看看能不能给我祖母吃了,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这次因为我父亲的事情伤了身子,正是需要调理调理。”

    谢涵说完,喊司琴跟着红榴去取药。

    “小姐,这药可不是混吃的,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吃错了是要坏事的。”林采芝接到红榴求救的眼神,只得硬着头皮开口了。

    “不会的,我会拿去找一个老郎中看看。”谢涵说完站了起来,又把司书喊来了,让她和司琴一起去小跨院把那些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