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闺华记 >

第90章

闺华记-第90章

小说: 闺华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个话题对谢涵来说就有些沉重了,她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能说,只好沉默。

    好在小月和新月都以为她年龄小,还不大懂得嫁人的意思,所以也没怎么留意到她神色的变化。

    晚饭后,送走小月几个,谢涵仍旧沉浸在回忆里不能自拔,仔仔细细地把自己上一世那三年卑微而又憋屈的妾室生活重新过了一遍,回忆得越多,她就对自己越厌恶,对顾家也就越憎恨。

    次日便是除夕,谢涵一早醒来便有些昏沉沉的,她猜到肯定是自己哭了一个晚上没有睡好的缘故,拿着靶镜照了一下,果然好好的一双杏仁眼成了核桃眼。

    司琴以为谢涵是想父母哭的。昨儿晚上是她当值,亲眼见谢涵上完香之后在蒲团上又跪了半天才起来,所以她什么也没问,命司棋去灶房要两个煮好的鸡蛋,正用丝帕包着一个剥了壳的鸡蛋在谢涵脸上滚来滚去时,张氏来了。

    她是来接谢涵和谢澜过去团聚的。

    见谢涵的眼睛又红又肿的,张氏也没问什么,从司琴的手里接过鸡蛋亲自地谢涵敷起来,一边敷一边告诉谢涵这边过年都有些什么好玩的习俗,什么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唱戏等。

    待谢涵梳洗完毕,白氏抱着谢澜进来了。

    由于谢澜小,还没有断奶,也没有跟白氏分开过,张氏的意思不如把白氏一起叫去,左右陈白氏也是她儿子的女人,是她孙子的生母。

    谢涵本不太愿意,可想着老太太也不太懂这些大户人家的规矩,乡下地方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她也就不忍拂了老太太的意。

    再说了,父母都不在了,那些虚名也没什么好争好计较的。而且过了年她还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打算把谢澜要过来自己亲自教导,可又担心白氏不乐意,索性先给她点甜头。

    于是,谢涵点头了。

    既然叫了白氏,就没有把方氏一个人丢下的道理,于是,谢涵又命司棋去招呼方氏一声。

    方氏进来的时候,谢涵正在炕上训练谢澜走路,小东西能撒开手在炕上走几步了,可能因为穿得太多的缘故,圆滚滚的,走不了两步就要摔倒。

    也不知是刚学会走路觉得新鲜还是因为小东西骨子里个性好强,再加上谢涵一直在旁边鼓励他,小东西摔倒了也不哭,流着口水朝谢涵一笑,又自己爬起来摇摇晃晃地接着走。

    方氏看着这一幕眼圈红了,“一晃就好几年过去了,夫人扶着小姐走路的情形好像还昨天,可眨眼间。。。”

    后面的话方氏没有说出来,因为她意识到时间场合都不对。

    大过年的说这些,又有张氏在,这不是给大家找不痛快吗?万一老人家听了这些话受不住岂不是她的罪过了?

    谢涵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祖母方才故意拉着她东扯西扯的,就是怕她忍不住再哭一顿,她要忍不住了,祖母肯定也得崩溃了。

    故而,谢涵怕祖母多想,忙对方氏道:“还不赶紧先给老太太磕个头,老太太今儿开恩了,说是让你和白姨娘一起去那边过年。”

    “真的?多谢老太太开恩,奴婢给老太太磕头了。”方氏和白氏几乎同时跪了下去。

    这份惊喜着实有点大,以致于方氏激动得落泪了。

    倒是张氏有点莫名其妙的,不就是过去一家人一起吃顿饭吗?大过年的哪家人不团圆,有这么高兴吗?

    “好了,你们两个去收拾一下换身衣服吧,一会我们就该走了。”谢涵见方氏和白氏身上穿的都是黑色的孝服,大过年的看得太压抑,便让她们两个去换一身衣服。

    穿不了大红大绿的,换一身耦合或者天青、琥珀、豆绿的都行。

    红包口令:一桐祝大家心想事成。

第二百一十八章 、嫌隙

    谢涵一行过去的时候,谢沛带着谢沁、谢泽、谢鸿、谢潇几个在换桃符、贴对联、贴门神,小月带着新月弯月两个在贴窗花,郑氏吴氏带着两个婆子在灶房忙活。

    张氏住的屋子里摆了两张八仙桌,谢涵几个到的时候,孙氏带着她的丫鬟在摆杯盏碗筷,谢莹一个人在炕上玩拨浪鼓。

    方氏不会做灶房的活,见此忙从孙氏的手里把活接了过来,而白氏则把谢澜放到了谢涵身边,转身去灶房帮忙了。

    谢澜难得见到谢莹,小孩子见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都觉得新鲜,再加上谢莹今天穿了一身大红的绸子棉袄,手里又拿了一个拨浪鼓,因此,谢涵刚一松开谢澜,谢澜便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向谢莹走去,谁也没想到,就在谢澜伸手去够谢莹手里的拨浪鼓时,一个没站住,直接扑在了谢莹身上。

    偏偏孙氏怕孩子掉下炕,特地把谢莹放在了炕里靠墙的地方,好巧不巧的,谢澜倒在了谢莹身上,谢莹则向里一歪,脑袋直接磕墙上了,当即“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谢莹一哭,谢澜不知底里,也吓得哭了起来。

    待谢涵手忙脚乱地把两人分开,正要抱起谢莹看看她的脑袋如何时,孙氏黑着脸把谢莹抢过去了。

    “大嫂,都怪我没有看好孩子。”谢涵觉得委实责任在她,她不该早早松开谢澜的手。

    “行了,谁家娃娃没有磕过碰过摔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哭两声就好了。”张氏一边说一边把谢澜抱了起来。

    她早就看不惯孙氏的骄狂,更见不得她给谢涵脸色看,她的小孙女已经够可怜了,没爹没娘的孩子大过年的想爹娘了只会自己躲着哭。

    偏偏孙氏心里也憋着一肚子气,从县城回来后各种不适应不喜欢,她本来也是一个娇养的小姐,什么家务活也不会做,可婆婆和祖婆婆过惯了苦日子,除了那些脏活苦活是雇人做,一般的家务都自己动手。

    长辈都动手了,她一个做孙媳妇也不能干看着,一天两天还行,时间长了公婆也不愿意啊。

    因此,她只好硬着头皮帮忙。

    可孙氏又怕把自己的手做粗了,加之她委实也不爱干家务活,因此只帮着做点取巧的活,比如说摆摆碗筷擦擦桌子端端菜什么的。

    可谁也不傻,时间长了长辈们嘴里虽然没说什么,可也没少给她脸色看。

    谁知正气不顺时,杜家又上门来提亲了,亲眼看着自己曾经求而不得的杜廉和一个什么都不如她的小月定亲了,这让孙氏情何以堪?

    更令她憋闷的是,从杜家上门试探到昨儿下定,还没怎么地,杜家就花了五六百两银子了,要知道当年谢家给她的定礼加聘礼才不过二百两银子。

    这么一比,孙氏心里能平衡才怪呢?

    更别说,杜廉是一个秀才,很有可能马上就是一个举人进士,前途无量;而她的丈夫呢?不过是一个小餐馆的小掌柜,撑死做到头也就是一个小餐馆的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因此,这些日子孙氏委实积压了不少怨气,而且她觉得这一切跟谢涵多少有点关联。

    要不是谢涵,杜家肯定看不上谢家看不上小月的。

    故而,听到张氏明显偏袒谢涵和谢澜的话,孙氏也忍不住了,哭着道:“祖母,我家莹姐儿的脑门上都起了一个大包,孩子这么小,得多疼啊?”

    张氏一听孩子脑门上起包了,倒是也吓了一跳,忙把谢澜交到了谢涵手里,从孙氏的手里把孩子抱了过去,腾出一只手来接了自己一口唾沫,然后把唾沫涂到了脑门上,轻轻揉起来,一边揉一边哄着孩子。

    张氏粗俗的动作再次把孙氏惹毛了,黑着脸从张氏的手里再把谢莹抢了回来,这么一折腾,孩子哭得更响了。

    谢莹一哭,谢澜自然也不甘示弱,谢涵正哄谢澜时,白氏急匆匆地进来了。

    白氏对这个遗腹子看得比眼珠子还重,孩子快一周了,除了睡着了,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她视线,就连奶娘给喂奶的时候她都不眨眼地盯着,所以一听见谢澜的哭声她就跟挠心挠肝似的难受。

    “怎么了?怎么了?我儿子怎么了?”

    谢涵一看她这慌慌张张的样子便知道她来了只怕孙氏还得生事。

    果然,谢涵刚闪过这个念头,孙氏便赌气道:“什么怎么啦?你儿子把我闺女撞墙上了,你看都给我们莹姐儿磕成什么样了,我家莹姐儿得多疼啊。”

    孙氏惧怕张氏惧怕谢涵可不怕白氏,再怎么说白氏不过就是一个小妾,小妾生的孩子能跟她的孩子比吗?

    可问题是,这个小妾生的孩子是谢涵的亲弟弟,也是父亲辛辛苦苦为她谋划来的遗腹子,因此,在谢涵眼里自然就比谢莹要重多了。

    所以毫无疑问的,孙氏说的话谢涵不爱听了。

    可再不爱听,看在祖母的面上这会谢涵也不会去挑事。相反她怕白氏闹事,反而抢在白氏开口之前问她:“灶房的事做完了?”

    “没,没呢,她们不让奴婢沾手。”白氏看出谢涵不高兴了,低头说道。

    事实上她进灶房没一会便被推了出来,因为今儿她穿着一件崭新的藕荷色杭绸狐狸毛大褂,郑氏和吴氏哪里好意思使唤她做事?

    谢涵白氏见低着头,一副做错了事的神情,琢磨了一下,这才发现白氏今天穿了一件新新的狐狸毛大褂,一看就是出门见客的衣服,哪里是去灶房做事的衣服?

    再一看方氏也是一件**成新的银鼠毛褂子,而正主张氏却只穿了一件靛蓝的棉布大袄,谢涵叹了口气,什么也不说了。

    好在谢春生很快带着谢耕田谢耕山父子进来了,紧接着谢沛哥几个也进来了,大家开始落座。

    谢春生带着儿子孙子一桌,张氏带着儿媳孙媳孙女重孙女一桌,方氏和白氏两人谁也不敢坐,一个站在了老太太旁边,一个站在了谢涵身边。

第二百一十九章 、规矩

    张氏一向不习惯让人伺候,再说她今儿的目的是把方氏和白氏喊来一块吃顿团圆饭,不是让人家来伺候她。

    “罢了,不用你们伺候,你们两个都坐下吧。”

    “老太太真是折煞奴婢了,老太太能让奴婢在跟前伺候就是奴婢的福分了,奴婢可不敢跟老太太平起平坐的,奴婢还是站着给老太太布菜吧。”方氏陪笑道。

    的确,像她这样的身份,在真正的大户人家是没有资格去伺候老太太用餐的,那是做儿媳的权利。

    可张氏不懂啊,这些年她也没给这两个儿媳立过什么规矩,而唯一一个懂规矩的在这个家也没住上几天,彼时她生怕对方一个娇滴滴的大小姐嫁到这乡下来委屈了人家,哪里还敢让人家伺候她?

    “祖母,你就让方姨娘伺候吧,她这也是替我爹我娘尽孝呢。要是我娘在这,今儿这顿饭就该是我娘伺候你吃了,这是规矩。”谢涵接到方氏求救的眼神,心念一转,说道。

    “啊?还有这规矩?那你的意思是我和你大伯娘都应该站起来先伺候你祖母吃饭?”郑氏忙放下了刚拿起的筷子,问道。

    她是担心小月明年嫁到杜家去,这杜家会不会也有让儿媳孙媳伺候长辈吃饭的规矩?那她女儿岂不是连一顿热汤饭都吃不上?

    “别家我不清楚,但我外祖母吃饭时几位舅娘都得规规矩矩地立在一旁帮着布菜,而且不能出一点声音。还要,我听我娘说过,儿媳伺候婆母吃饭是本分,先生教过的规矩里也有这一条。对了,大嫂,你娘家听说也是镇上的大户,你们家吃饭时是不是做媳妇的得在一旁站着布菜?”

    “我,我,我们家不一样。”孙氏含含糊糊地回了一句。

    她娘家倒是有这规矩的,她母亲伺候她祖母多年,如今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母亲的规矩比当年的祖母还大还讲究,娘家的大嫂也是苦不堪言。

    初嫁到谢家来,她也担心婆母和祖婆母两层婆婆规矩多日子难熬,可谁知嫁进来才知道,谢家虽然没有这些繁文缛节的规矩,可谢家是一个乡野粗鄙之家,要自己亲手做家务要吃粗粮杂粮,最难以忍受的是家里居然还养了一堆牲畜,时不时就飘进一点味道来,因此,她在谢家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

    “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法?”谢涵听清了孙氏的话。“不如这样吧,祖母,趁着这些日子大嫂在家,让大嫂教教姐姐们一些当地的规矩。”

    孙氏这才明白自己被谢涵算计了,说的好听是让她教规矩,其实说白了不就是想让她立规矩吗?

    哼,真当她是一个面团子好欺负?

    “看小妹说的,我娘家虽然是镇上的,可也是小门小户出身,哪里比得上小妹是正经的官家小姐?妹妹们想学规矩还不好说,现成的两位姨娘在这,她们都是从大户人家出来的,想必对那些大户人家的规矩都熟。对了,不是还有一个什么女先生吗?听说妹妹们都跟那位女先生在学认字念书呢,恭喜妹妹们了,等大嫂有空了也跟你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孙氏笑吟吟地说道。

    她就不信了,对付不了张氏还能对付不了一个七岁的毛娃娃?

    谢涵听了也微微一笑,“大嫂想学还不好办?不用等有空,现在两位姨娘就可以教你。”

    大家这才听出谢涵是和孙氏掐上了,张氏倒是猜到了缘由,可谢沛不明白啊,孙氏不是一直告诫他一定要和谢涵走近些吗?怎么今儿她自己反倒和谢涵杠上了?

    “莹姐儿她娘,你是家里的长嫂,是该带着弟弟妹妹们把规矩立起来,以后我们家肯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的,总不能还是以前的老一套。”谢沛道。

    “我孙子这话在理,咱家是得定点规矩,不过今天就算了,今天是过年,大家都坐下来好好吃一顿团圆饭。”张氏发话了。

    既维护了谢涵又给了孙氏几分面子,也算是不偏不倚了。

    谢涵自然知道见好就收,事实上她原本也没想针对孙氏,就是见不得她方才蔑视谢澜蔑视方氏的眼神。

    谢沛也看出了妻子的不虞,真要把规矩立起来,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孙氏,她是唯一的孙子媳妇,不折腾她折腾谁?

    “对了,说到这事,祖父祖母,我觉得家里是不是该买几个丫鬟和婆子,咱们家的女孩子将来要嫁的肯定不是农户了,身边哪能没有一个贴身丫鬟?”谢沛又道。

    他开这个口其实也是为了孙氏,如果家里再多几个丫鬟婆子,长辈们和小月她们都不用做事了,这样一来,孙氏也不用每天费尽心思地逃避那点家务活了。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谢沛觉得有底气了,一年能有五六百两银子进项,还差那几十两银子?

    “啥?还买人?”谢春生不愿意了。

    在他看来,家里的女人们都不用下地做事了,每天就做点洗洗涮涮的活,也不累,还用买什么丫鬟?

    有那些银子还不如拿去置几亩地呢,家里还有这么多件大事没有办,用银子的地方多着呢。

    张氏倒是听进了谢沛的话,主要是小月明年就要出嫁了,听说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嫁闺女除了嫁妆外还得陪嫁几个丫鬟,当年谢涵的母亲嫁过来就带了四个丫鬟来,孙家条件差一些,可孙氏嫁过来也带了一个丫鬟。

    因此,张氏觉得小月怎么着也得带一个丫鬟嫁过去,杜家虽不是大户,可听说家里也有丫鬟婆子小厮,谢家可不能太寒酸了。

    想了想,张氏道:“这件事听大郎的,先买三个吧。”

    张氏发话了,谢春生就是再不情愿也不好反驳了。

    谢春生不反驳,别人就更不能反驳了。

    再说了,吴氏和郑氏心里都明镜似的这三个丫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