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官 >

第139章

大明官-第139章

小说: 大明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是石先生被抓住痛脚后到这里求饶的,但是气氛说着说着变成快变成平等合作了,方应物不得不故意扯这么一句,将石先生的气势打压下去,让他知道谁是主动方。

    “有些事情,你我都心知肚明,也就不用多说了,反正来日方长。但是你这次舞弊的事情,必须停下,不得对王公声誉有丝毫损害!”

    石先生谋划了数个月,不太想白费功夫,仍然努力争取道:“乡试的艰难,非常人可以想象。这种事利人利己,方公子也可以试试看。。。。。。”

    这是想拉自己下水?方应物暗笑几声,故意傲然道:“乡试我自有把握,需要你这种鸡鸣狗盗的办法么?”

    石先生总觉得方应物话里有话,不免以己度人的想道,难道此人有更高明的路数?想至此处,他突然很震慑,连忙在口中答应道:“是,是,在下这就停住。”

    此时他深深感到古书上有句话简直无比正确,那就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自己这窃钩者确实比不上窃国者,不能不服!(未完待续。。)

    ps:  好难写的一章,不知道把自己想写的意思表达出来没有

求月票!

早晨先发这章,上午还有工作,下午晚上继续更新!先求个月票鼓劲!(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六章 入场见闻(求月票!)

    方应物方大秀才与石岩石先生谈话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不到一个时辰。但就是这点时间,对于两个聪明人来说也足够了。

    正因为两人都是“聪明人”,所以才会省去不少多余的废话,很多事情不用在嘴皮子上点明便都清清楚楚,更不用在“为什么”上面浪费太多时间,只需要说做什么就是。

    石岩回到家中,谢先生已经久候了。“已经谈妥,这次便饶过你!”石岩对他道,随后将情况略略一说。

    谢先生知道能保住自己身家性命,心里一块石头便落了地,不再忐忑不安。但忽然又有些不甘心,“石兄大计,难道就这样为他做嫁衣裳?”

    石岩自嘲道:“你我都是科场失意人,只能做些不上台面的事情!不为他做嫁衣裳也要为别人做嫁衣裳!这有什么想不开的?

    不过年轻人心比天高,那就捧着他,什么诗坛盟主文坛名家的位子,都让他坐上去。但坐不坐得住,就看他的本事了。

    若坐得住,那我自然服气,老老实实以他马首是瞻。若他眼高手低坐不稳位置,也怪不得别人离心离德了。”

    谢先生又叹道:“可是我们为今次乡试科场准备了大半年,就这样放弃动作,实在有些可惜了。”

    石岩很果断的说:“这是方应物的要求,我们不能违犯!赚钱机会总是有的,巡抚这种封疆大吏不会久任,短则一年、多则三年。所以王巡抚也不会太久。

    下次乡试再来罢,三年后王巡抚肯定不在了。我就不信。下次总不会再莫名其妙遇到个巡抚亲戚搅局!”

    谢先生又想起另一桩忧虑:“我们若搭上方应物,那邵家那边怎么办。邵家与方应物很不对付?先前邵家可是帮过不少银子。”

    石岩纠结片刻,无奈道:“那邵琛实在不成器,我们帮到这个份上,还能如何?这便是我方才说的,让他坐上位置也坐不稳的典范,还是过几年再说罢,他们若是不理解,那也没办法。”

    “没邵家的钱,我们这次乡试也两手空空。那以后文社该用钱的地方就难办了。只怕一年也办不了几次集会,没有雅集,就没有声势。”

    石岩想了想,“银子方面,也不是没办法。。。。。。我在巡抚衙署听说方应物与这一两年新起的富商王家关系密切,好像王家得过方应物大力扶持。

    我看出路就在这里,方应物不能只坐享其成,也该出把力气。他若目光长远,便不会吝啬这些钱财。”

    闲话不提。却说了结了这桩事情,方应物再无其他事情,只专心读书,不过他的侧重点已经转移到诏、判等应用文上面了。至于经义方面。你懂得。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初,乡试终于要开场了。这时候不但内帘官早已进驻贡院,就连监临、提调、执事等外帘官也入住了贡院。

    乡试时间分作三场。第一场八月九日,第二场八月十五日。第三场八月十七日,然后过十来天便放榜。

    八月九日开考。但从凌晨四更开始点名。因为乡试有数千人参加,检查的又很严格,如果当天白天开始点名,只怕到天黑也点不完,所以点名必须提早进行。

    考试用具都是提前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吃食等等都装在一只考篮中。到了八月八日这晚上,方大秀才便胸有成竹的出门参加考试,王英提着考篮跟随在身后。

    明天考试,半夜点名,今天晚上就要出发,对此方应物不由得大发感慨,这年头考生不容易,辛苦程度简直是上辈子难以想象的。

    汇合了洪松、项成贤两位好友,三人便一同向贡院走去。轿子是别想坐了,此时贡院外青云街上简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若没有开道的军士,坐轿子哪有走路便利?

    这是真正决定人生命运的时刻,青云街上灯火通明,灯笼星罗密布到处都是,一条街道亮如白昼。

    在火光照映下,只见得人人脸色凝重,即便生性再跳脱的人身处这个环境,也要被影响的紧张起来。

    方应物本来是面带微笑,轻松自如,但见了这个情况,立刻也随大流板起脸皮,做出稳重的样子。

    贡院大门外建有东西辕门,方应物一行人奋力从人流中挤到这里时候,差不多也是半夜时分了。贡院大门左右各建一坊,一边是“明经取士”,另一边是“为国求贤”。

    这里火光更亮,数不清的高脚灯笼挑在门前,密密麻麻的人群将大门附近堵得水泄不通。

    与十指不沾泥的读书人比起来,方应物貌似还算相对壮实的,再次奋力的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路,挤进了贡院大门内,来到了第二道门口。

    别的地方,二门叫仪门,但在这里,二门被称为龙门,很吉利的叫法。龙门就是点名的地方,过了龙门就算正式进入考场。

    龙门内有四个门口,取“虞书辟四门”之意。来自全省的士子在这里经过点名、验身、搜检才能进入考场。

    方应物和洪松、项成贤静静的在龙门前庭院里等待,谁也没有说话,各想各的心事。

    没多久就到了四更天,若换成二十一世纪的算法就是凌晨一点,点名正式开始了。几个贴有县名的长牌灯高高举起,指示着该县士子上前候检。

    在大明朝,读书人那是很体面的人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若问起读书人这辈子最屈辱的时刻,那估计有九成读书人会回答说是考前搜检。

    这些体面人物在此时此地,却一个个都要被拆散发髻,脱下鞋袜。然后披头散发、光着脚接受军士的搜身检查,以防夹带作弊。

    斯文扫地。莫过于此,不忍卒视!即便是某位特殊的穿越者。那也不能例外!

    又不知过了多久,眼看着淳安县的灯笼在左边挂起,方应物便从王英手里接过考篮,亲自提着上前排队。

    轮到他时,照样要打散发型、脱鞋脱袜,接受几个壮汉的摸摸索索,就连考篮也被粗鲁翻了一遍。

    在十几步外,也就是龙门的正中央,本次乡试的总提调官王巡抚端坐于此。很淡定的看着方应物被粗暴对待。

    等过了关,方应物重新穿起鞋袜,正要端正衣冠时,突然前面一阵骚动喧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又见人群自动分开,闪出一条小路。然后便见有个头发四散,敞开衣襟的人从龙门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大笑,一边拍着巴掌一边不停的叫嚷:“中了!中了!”

    方应物愕然。这还没开考,就有考生被刺激到疯了?

    后面有几个军士气急败坏的追着疯考生,但是其余士子感受身受的心生凄凉,全都默默的给这疯考生自动让路。没有人帮忙拦着。结果让军士一时间追不上。

    闹腾了好半天,军士才将这考生死死按住,拖到王巡抚面前听候发落。随后龙门前又恢复了平静。士子们继续默默的接受搜检。

    项成贤在方应物前面接受搜身并先进了龙门,他在里面等了片刻。见方应物也进来了,叹口气道:“刚才那个疯考生你在外面看到了罢?听说他在那边拜考神时。突然受了两幅字的刺激,便发疯了。”

    “贡院里还供奉着考神?”方应物奇道:“又有什么字?”

    项成贤情绪很低,“等洪兄受检进来后,一起去拜拜,那时你就知道了。”

    又等了一会儿,洪松也进来了,三人便一起向贡院考场中央行去。却见在号房墙壁的外面,果然供着一个高大的神台,有不少考生在那里揖拜。

    方应物远远望见,皱眉道:“恕我孤陋寡闻,各方神明我大都有所耳闻,但从未听说过考神是哪一位?”

    项成贤淡淡的说:“考神是张飞。”

    “。。。。。。”方应物很无语,他想破头也想不明白,张飞和考试有什么关系?

    又走近了些,却见神台上摆着威风凛凛的神明,是不是张飞看不出来。而两侧各挂着一杆旗子,左边旗子上的字号是“有冤报冤”,右边旗子上的字号是“有仇报仇”。

    初秋深夜的凉风吹过后脑门,方应物不由得打个冷战,他忽然有点理解为何会有考生疯了。大明朝乡试的考场设施也忒诡异了,这是贡院还是森罗殿?

    入乡随俗,跟着项成贤与洪松上前胡乱拜了拜,三人便要分手,各自前往各自的号房。

    洪松担心方应物没经验,便仔细叮嘱道:“方贤弟,进了号房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先倒头就睡。不然等天亮后开考,一考就是整日,很难有精力能清醒的坚持住。”

    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方应物拱拱手道:“受教了。”项成贤又叹道:“各自保重罢,你们都是那间号房?”

    这考场号房有数千间,每五十间或一百间为一排,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字头,密密麻麻的排列在贡院中。

    方应物低头看了看考票,“我是四字排的第四十四间。”项成贤愣了愣,语气幽幽的说:“我听说过,有几间号房死过人,一直在闹鬼,其中就有这间。。。。。。”

    “闭嘴!”方应物已经受不了项公子了。

    不过倒是想起上辈子上大学时,时常传闻哪个宿舍死过人,哪个自习室闹过鬼。。。。。。没想到古人也有这个陋习,真是一项数百年的老传统。(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下一章如果12点写得完就12点发,如果写不完就凌晨发。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三场已毕

    方应物分到的号舍是四字号这一排,这个四并不是第四的四,而是千字文里“四大五常”的四。

    方应物是属于功夫在场外的人,没有在考场中动什么手脚,号舍也是随机安排的。与两位好友分开后,方应物提着灯笼,寻找自己的号舍。

    在贡院中,号舍密度极大,每一排都有几十上百间,每间只有三四尺长宽。同时每排之间仅仅间隔四尺,形成一条数十米的狭窄小巷。

    借着月光一眼望去,好像是层层叠叠的鱼鳞,再走近些,又让方应物想起了养鸡场的鸡笼。没错,就像是鸡笼,每间号舍的真实面积也不比鸡笼大多少,在天亮之前都会塞进去一个人。

    方应物慢慢找到四字号这一排,窄小的巷口站着一位老军士。方应物确认无误后,便迈过门口,走进了巷道里。

    在巷道外面空地上,头顶有月光,周围有火炬、灯笼,亮度还可以。但一进入仅可容身的狭窄巷道后,光线陡然暗了下来,让人感到极其幽寂。

    忽然想起项成贤的鬼故事,方应物不禁打个冷颤,随即赶紧将驱离出去。又走了两步,忽然发现前面隐隐约约有半截人腿,与地面平行,直直的悬空在巷道上,随着晚风不停抖动着。。。。。。

    我靠!饶是方应物为人胆大不信鬼神,猛然见到这一幕后心里也发毛,忍不住倒退了两步。

    这一退,就退出了巷口。门口的老军士奇怪的看了方应物一眼,又朝巷道里瞅了瞅。恍然大悟的高声叫道:“里面那位相公收一收腿!挡着别人去路了!”

    却见那半截腿缩了缩,让出大半个巷道。方应物的眼睛已经适应了巷道里黑暗的环境。这时候也看清楚了,原来这半截腿是从某间号房里伸出来的。

    号房太小了。长度几尺根本承不住一个人的身高,想在里面睡回笼觉,那确实得把腿伸出来。。。。。。

    方应物苦笑几声,真是自己吓自己。随后他提着灯笼找到了自己的号房,运气不错,距离巷道厕所有段距离,不至于顶着厕所味道考三天。

    方应物比划了几下,号房正面宽度大约一米左右,里面进深不超过一米半。面积大小就跟上辈子时空里电话亭似的。要缩在这里面坐一天,也真够受罪的,这科举果然是很痛苦的事情。

    号房里已经搭好了两张木板,外面高一点的木板可以充当桌案,里面低一点的木板可以充当座位。

    想起洪松的嘱咐,方应物便将考篮丢在了号房里面角落里,然后将高处的木板拆下来重新搭在低处,这样两张木板就在同一个平面上了,勉强可以让人躺在上头。

    劳顿了大半夜。方应物确实也有点困意,便爬到木板上打起盹来。而且也从号房里伸出半截腿,悬空在巷道上。。。。。。

    天光放亮,考题发了下来。成化十六年的浙江乡试便正式开考了。

    乡试分三场,第一场是经义,第二场是应用文。第三场是时策。但只有第一场经义是最重要的,可以说。第一场考得好了,后面两场再烂也能中举。

    所谓的八股取士。就指的是科举只重第一场经义的缘故,考官也是根据第一场文章来决定录取与否,后面两场公文和时策基本就是走过场的陪衬。

    第一场要做的题目有七道,其中四书题三道,五经题四道。这三道四书题是全部考生都一样的,而四道五经题是让考生根据自己本经,从二十道题目里选择四道作答。

    有道是,三场重首场,首场重四书。往往三篇四书文章特别是第一篇,就能决定考生命运了,一般考官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仔细阅览所有人的全部文章。

    题目下发后,大多数考生看了几眼,稍加思索便在稿纸上刷刷下笔写起草稿来。

    答题时间只有一个白天,黄昏之前就要交卷。在这段时间里,要写出七篇文章,而且每篇文章都要严格合乎八股文体例,可以说考试强度是相当大的,脑子不行的连答都答不完。

    方应物倒不是很着急,他仔细看了两遍题目,心里就有底了。三道四书题里,两道是自己提前得知、此时心有腹稿的,另一道则没准备的。

    方应物又记起了考试达人商相公传授的小技巧:“三篇四书文尤为重要,你要先写第一篇,再写第三篇,最后写第二篇。

    因为越往后面越疲倦,写出的文章越不佳。如果按照正常顺序,三篇看下来是一篇不如一篇,那就索然无味,看起来很萎靡,给考官的印象极差。

    如果照老夫所言,那么三篇看下来,第一篇最好,第二篇最差,到了第三篇又变得稍好,那么在考官眼里的感觉就好很多。”

    方应物总结是,开头一篇要有**,中间一篇要压下去,第三篇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