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官 >

第83章

大明官-第83章

小说: 大明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叔叔!你怎么一回事,如此轻易便放走了两个案犯?”彭二公子立定在堂上叫道。

    彭二公子一声高叫。便让薛镇抚头大如斗,心里发苦。好不容易才息事宁人送走了方应物。怎么又被彭二公子抓了回来?

    他明白这位彭二公子可能不知内情,连忙迎上前去,在彭二公子耳边低声说起情况。

    趁这功夫,方应物拱拱手,高声道:“好个榆林卫,连续两次捉拿在下,但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在下告辞了!”

    随后方应物拉着孙大使,迅速走人。还是那句话,不能给彭指挥使亲自出面的机会!

    在内衙彭指挥使听到禀报。说那方应物很痛快的走人了。便对左右哂笑道:“读书人胆小懦弱怕事,想必那方秀才不外乎如此。”

    再次出了卫所衙署,孙大使颇有感触的对方应物道:“今日之事,我要多谢你了。若不是你相救,牢狱之灾是免不了的。”

    方应物摆手道:“不必谢,事情已经牵连到我身上,就是没有你,我也要自救。”

    孙大使长叹一声,“虽然今日无事。但榆林城里已经不好呆下去,我该辞官回山西去了。至于广有库,谁爱接手谁接手去!”

    方应物劝道:“此乃老成之言,不过孙大人不必着急。说不定有什么转机出现。”

    出了巷口,方应物便和孙林分道扬镳。孙大使回了仓库去,而方应物前往巡抚都察院。

    巡抚都察院里虽然暂时没有主人。但还是有若干留守杂役和值守书吏。方应物以巡抚幕僚身份,拿着巡抚红谕和牌票来到这里。整个察院立刻鸡飞狗跳起来。

    打扫庭院门户,整理滞留公文。通知全城各衙门迎接事宜,筹备车辆轿子和吹打班子。。。。。。前前后后只有一天两夜准备时间,各项事情乱哄哄的十分繁忙。

    但方应物作为巡抚代表,还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只是坐镇巡抚都察院里,喝茶水听汇报作指示,过了一把领导瘾头——具体事情自然有其他人跑腿办理。

    又过了一日,按照行程杨巡抚将于今日到达榆林,全城官员和军民代表数百人出城十里迎接。不过方应物不用出城迎接,他只需在巡抚都察院门口等待东家上任。

    天色已经是正午,方应物坐在门房里,百无聊赖的打着瞌睡。迷迷糊糊中听到高亢的喇叭声,旁边杂役叫醒了他,“来了来了!”

    方应物起身抹了抹脸,步出门房,率领一干杂役恭恭敬敬站在大门外等待。

    浩浩荡荡的队伍涌进了巡抚都察院门前的巷子,杨巡抚座驾已经由旅程上的马车换成了八抬大轿,真正的八抬大轿。

    轿子停在大门外,杨巡抚下了轿子,方应物连忙上前行礼见过。

    此后就是一系列新官上任仪式,自有本地庙祝和阴阳师这种专业人员出面引导主持。

    方应物抓紧时间与另一个巡抚幕僚,也就是崔师爷闲谈起来。很心照不宣的,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所见所得。

    两人同为杨巡抚左膀右臂,各自负责各自的事情,要多交流交流才能很全面的掌握总体情况。

    方应物想起了什么问道:“方才文武官员郊迎,在下不曾亲眼看到。不知彭指挥使等人可曾对抚台跪见?”

    崔师爷摇摇头,叹口气道:“卫所指挥同知以下都跪见了,但卫所指挥同知以上,包括指挥使、副总兵都没有跪见。至于总兵官,并不在城中,听说去巡边了。”

    方应物也摇了摇头,杨巡抚初来乍到,威势还没有建立起来,任重而道远。

    大明如今渐渐变得文贵武贱,武官品级与文官品级比起来根本不值钱。虽然还没到嘉靖之后部院大臣敢杀总兵的夸张程度,但已经开始进入这个趋势了。

    现如今还在转换期,没有详细规则表明文武相见礼仪应当如何,很大程度上还是看自发心态。

    像边镇副都御史巡抚和指挥使两者之间,名义上同品级,实际上是上下级关系的,跪见也好,不跪见也好,似乎都说得过去。但细细品味其中反映出来的东西,很意味深长。

    三品武官彭指挥使在首次见到三品副都御史巡抚杨巡抚时,不肯以大礼参见,这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果然如同你所说的,是骄兵悍将呐。”崔师爷也感受到了压力。

    方应物轻笑道:“都是纸老虎而已,抚台想建功立业,不能对此辈退让,在下愿作前驱试探。”(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五章 恩威并施

    一个新官员,特别是新的主官上任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站住脚。如果站不住脚,一切雄心壮志都无从谈起。所以才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

    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完全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三把火的烧法也是各有不同。

    今夜巡抚都察院某处大厅灯火通明,一场宴会在这里举行。本次宴会也是杨巡抚与本城官员的正式见面会,卫所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经历,以及营兵方面的副总兵、参将等都参加了。只有总兵官许大人在外巡边,不能与会。

    杨巡抚环视厅中宾客,落入眼中的全都是武官,文官一个也没看到。这叫他一时间感慨不已,对边镇状况有了最直观的感受。难怪方应物说,榆林城本质上还是一座大兵营,上任后要务是办学校、兴教化、正风俗。

    在杨巡抚左右充当主陪的,则是他两个幕僚,一个是用惯的老人崔师爷,一个是在本地新用的方应物。

    如果说在米脂县初次见到方应物时,杨巡抚很大程度上还是看方应物身后背景才给的面子。

    但到了榆林城,杨巡抚便发现,他还真找不到比方应物学历更高的人才了。不能说无人可用,但很难能找到更好的人。

    卫所的彭指挥和薛镇抚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原本猜测,方应物自称巡抚幕僚可能有自吹的成分,也许只是巡抚出于人情关系照拂一二而已。毕竟方应物年岁太轻了,怎么看也不像洞明世事的幕席。

    但从今夜情况来看。方应物正儿八经的和崔师爷一同列席左右,这说明他并不是幌子。

    彭指挥又向薛镇抚递了几个眼色。薛镇抚会意,便端起酒盅。对方应物道:“前日多有误会,我借这杯酒向方先生致歉了。”

    这也是他们事先商议定的,不知道巡抚是否知晓这件事,先主动出击找台阶下,若能彻底化解掉最好。

    有些事情可以私下里做,但不好当着面做。方应物大概也要讲究几分体面,他总不能在巡抚面前表现的过于刻薄,留下不好印象。

    果然杨巡抚插嘴问道:“是什么误会?”

    薛镇抚转身答道:“下官查办了一起仓库贪赃之案,不小心将方先生捉拿到镇抚司。险些误了抚台大事,这都是我等的过错。”

    方应物暗暗皱眉,这话怎么听怎么不顺耳。话里话外的,好像是他方应物真犯了贪污的事情,然后因为靠上巡抚所以就不查了。

    回答了巡抚,薛镇抚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向方应物道:“所以,本官在此向方先生赔礼。”

    方应物停杯不动,讽刺道:“不只是误会的事情罢?你薛大人在卫所里什么主也做不了。这时候出什么头?榆林卫发生了这么大的冤案,贵处指挥使为何从头到尾不曾表示过什么。”

    方应物这意思就是这事你从头到尾不够资格做主,所以就别跳出来当傀儡了,还是让正主出面。薛镇抚又等了等。见方应物只管低头吃喝,并不再与他搭话,只得扭头看了看彭指挥。

    彭指挥想了想。摆出长者架子道:“方先生听老夫一句劝,为人心胸不可过于狭隘。做人也不可过于斤斤计较,还是宽厚些才是正道。”

    方应物冷笑道:“此话何解?”

    “些许误会就让它过去好了。何必纠缠不放。”彭指挥道。

    方应物嗤之以鼻,“彭大人误会来误会去,口口声声就不离这两个字。是想说明什么?是想说明这是可大可小的私事么?错!在下眼中,这绝非私事,而是公事,奉劝彭大人不要因私废公!”

    杨巡抚对副总兵频频劝酒,崔师爷垂头吃吃喝喝,别人也各自敬酒。没人出面劝架,仿佛厅中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方应物与彭大人好像正在言笑款款似的。

    没人劝阻,方应物自然乐得继续说,“彭大人对在下的话不服气?那敢问彭大人,孙大使是官吏,在下是生员,贵衙擅自捉拿官吏生员,薛镇抚甚至要将我等打入大狱,这是谁授予贵衙的权力?在下对这点十分不明,还望彭指挥赐教。”

    彭指挥反驳道:“边地不比腹里,军镇不比州县,自然有便宜行事的道理!”

    方应物拍案喝斥道:“朝廷赐予巡抚总制的敕书上,才有便宜行事的字眼,你彭清何德何能,胆敢自领便宜行事职权!你想造反吗!”

    战区的巡抚或者总制之所以有权威,那是因为朝廷授予他们的敕书上往往具有“便宜行事”、“军法从事”等字眼。没有这这几个字,权威就要少掉一大半。

    但彭指挥清楚,他说的便宜行事是习惯性口头语,方应物偏偏曲解为为授予职权用语,指责他擅自扩大职权。

    这和污蔑有什么区别?他堂堂的正三品指挥使,哪里能容忍方应物指名道姓的斥责?当即大怒,站起来指着方应物骂道:“混账小儿!你当初被发配来时,本卫不肯收留你,所以你心存怨恨、谗言报复!”

    方应物对彭指挥的辱骂充耳不闻,继续问道:“在下还有第二点不明,指挥军士三番两次捉拿在下的不是别人,是贵府二公子,敢问彭二公子是何官衔,现居何职?他凭什么能指挥军士拿人办案?”

    这让彭指挥无话可说。当儿子的动用一下父亲的下属,这没什么稀奇的,但不好明面上公开如此说,尤其是当着巡抚的面。

    想了想,只能道:“我彭家世袭武官,小儿辈提前学着办事并熟悉状况,也是有的。”

    方应物嘿然笑了笑,并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又问道:“在下更不明白的第三点是,广有库虽然设在榆林卫,但上司是陕西布政分司,再向上还有巡抚行辕,绝不是榆林卫一家的事情。

    贵府二公子不通气,便大摇大摆将库大使抓走下狱,这实在是嚣张跋扈肆无忌惮!你彭指挥都不好做出此等事情,却偏偏让你儿子做出来了,你们榆林卫的公事,就是如此办理的?”

    不等彭指挥回答,方应物作了总结道:“贵衙犯了如此多的过错,还不思反悔,反而再次频频用误会一词搪塞!

    就在下所说的三点不明之处,全都是公事,你明知故犯,又哪点是你我误会了?你这般如此公私不分也敢说别人心胸不宽,莫非与你彭清同流合污才是心胸宽广么?在下敬谢不敏了!”

    绕到这里,方应物可算将薛镇抚故意泼自己身上的污水清理出去了。

    彭指挥粗人一个,嘴皮子哪里比得过方应物,被一激再激,顿时蛮横气上来了。他厉声喝道:“我榆林卫就是如此办事,那又如何?”

    “该如何不是在下说了算,这要请示抚台。”方应物淡淡道,随后转身对杨巡抚行礼。

    杨巡抚冷冷的望了彭指挥一眼,不容置疑的吩咐道:“彭大人坐下说话,看看你成什么样子!”

    又批判道:“这么办事你说如何?知道的以为你是驭下不严,教子无方;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割据边镇,坐地称王!”

    不要说彭指挥,连方应物都冒了几滴冷汗。不愧是抚台大人,看问题站位就是高,扣起帽子扣得也更是大,不能不服,不能不服呐。

    彭指挥硬邦邦的赌气道:“本官知罪,还请抚台向朝廷弹劾就是!”他就不信了,杨巡抚刚上任,就敢毫无忌惮的去向朝廷弹劾本地高官,这明显是故意排除异己。

    杨巡抚突然笑了笑,如同春风化雨,“你说你有罪?其实也谈不上罪名,顶多也就是一些过错而已,你既然说自己知错,那你说自己有什么过错?”

    彭指挥一时语塞,难道要亲口将自己的过错一桩桩列出来?这怎么可能?

    此时方应物忽然插嘴道:“谁能没有过错,抚台犯不上向朝廷弹劾,彭大人既然知错,那么给抚台写一封悔过书即可。”

    “也好,上纸笔!”杨巡抚吩咐旁边仆役道。

    彭指挥眼睁睁看着桌案上的酒食被撤走,换成了笔墨纸砚,心里郁闷的真想一口气将桌子掀了。

    厅中鸦雀无声,其余武官看着彭指挥,顿时有兔死狐悲之感,气氛一时间很是压抑。

    杨巡抚缓缓环视四周,将每一个人的脸色都看在眼里,咳嗽了几声,高声道:“还有件事情先与你们知晓。

    本院欲向朝廷奏请,在榆林城建儒学、社学,军中子弟会读书者皆可入学,去求一个文学功名。”

    什么?功名?厅中所有武官猛然听到这个,哪里还有心思去关心彭指挥的郁闷,齐齐不约而同的望向杨巡抚,目光热烈的很。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如果有机会让自家儿孙取得功名成为士人,不敢说不惜代价,但拿出全部身家的一半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众武官很渴望知道更多,但杨巡抚却就此闭口不言了,只道:“本院与方应物仔细商议过,然后再公布细节,尔等耐心等候就是。”

    聪明人已经猜测出,这方应物必然是办学的关键人物,毕竟此人是当前榆林城里第二高的学历(第一已经是巡抚大人了),也就他有资格主持事情了。

    方应物已经完成了今晚的任务,心里开始不停胡思乱想,巡抚大人恩威并施这招,拿捏的火候很老道啊。(未完待续。)

    ps:  今天还有

第一百四十六章 实力为尊

    榆林城要办学的消息一传出来,立刻成了全城热点,无论有希望还是没希望的人,都会议论几句。毕竟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对于延绥镇和榆林卫的武官而言,虽然都有世袭铁饭碗,但也只能让长子袭位,其余儿孙便自求多福了。如果能建起学校,那岂不就多了一个好出路?换句话说,

    谁家不想进学读书?至少八成以上的武官都产生了幻想——将来一个儿子习文博功名,一个儿子习武继家业,文武互相辅弼就成家族双保险了。

    以西北边地的教育水准和文化氛围,去京城中进士几乎天方夜谭,去西安府中举人也是十分罕见的,但在本地至少可以想办法中秀才。

    有了秀才功名,一是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出来就是监生功名,可以做官;二是能在边镇军中谋取一些高级书记之类的幕僚职务,那方应物不就是现成的例子么?

    一夜之间,方应物忽然成了香饽饽,两天内收到了十二封各色请帖,发来请帖的都是榆林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因为巡抚亲口说过,要与方应物商议细节。之后当然巡抚大人不可能事必躬亲,具体的事情还要靠别人去做,那有学历又受巡抚信任的方应物自然当仁不让的主持此事。

    再说,请动高高在上的巡抚不容易,他们未必有这个资格,但总该有资格去请方应物会面罢。

    更有不少投机分子痛心疾首的想,早知道如此。方应物苦逼的当仓库书办时,就该雪中送炭了。不然结下了患难交情。此时肯定妥妥的能拿到一个秀才名额。

    方大秀才看着请帖,品味过人情冷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