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127章

顺明(完结)-第127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孟今日地权势,远远超过当日偏居一隅的刘泽清,他若说不去,山东巡抚颜继祖也是无可奈何,可李孟居然说什么“第一次调兵,总不能应付”这实在是太可笑了。周举人和宁师爷两个人把所有地话都是说足,还是希望李孟能够回心转意。
    屋中安静了会,李孟笑了,对面那两人还以为自己的劝说有效,刚松口气的时候,就听到李孟笑着说道:
    “若是让我去北直隶勤王,那便去了,也无妨。”
    本来那边周举人拿起一杯茶正要润润喉咙,却没有想到李孟是这般回答,顿时是呛在了嗓子里,立刻是咳嗽起来,半天才缓过气,随手擦了擦胸前的水渍,抬头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
    “将军,军国大事,不是儿戏啊!”
    李孟还是那种淡然的模样,只是眼神却变得无比坚定,缓缓的说道:
    “还是快些准备吧!”
    在胶州营中,李孟是绝对地权威存在,别人可以来劝说,但最后做决断地还是李孟,周扬听到李孟说出这句话来,知道事情不可挽回转变,禁不住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边上宁师爷则是拿着命令上前,请李孟验看之后无误,接着就是出去抄录几份用印签字,然后派遣亲兵快马发出。
    看着宁师爷出门,周扬坐在那里深吸了几口气,稳定心神,这才开口说道:
    “既然大人心意已决,卑职这就给各处田庄发出急信,让他们筹措粮草,准备人手,配合大人这次出兵了。”
    李孟点点头,天下人都以为东虏女真是疥癣之疾,无关痛痒,对方都打到京师边上来了,还无关痛痒吗?用个俗语来说,大明朝廷和闯营,不管谁是地主的代表,谁是农民阶级地代表,他们谁坐天下,李孟都不觉得会如何,都会心平气和的接受。在李孟的想法中,毕竟汉人争天下,不管是那边得了天下,都是肉烂在锅里,无所谓的事情。
    可满清不同,他们是异族,是塞外的蛮族野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明的士大夫们常讲“华夏蛮夷”,认为“蛮夷”不能算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民族,而只能说是牲畜禽兽,但在满清女真的眼中,汉族又何尝不是牛羊。
    对于牛羊的态度,自然是奴役和宰杀,完全没有必要去尊重和安抚,事实上,在李孟了解的历史中,明清更替之际,那些血腥的惨案,那些惨无人道的屠杀,确实都是非人性的,满清根本没有把汉人当作人。
    这种思想和态度,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期间,要知道,在正常发展的历史当中,只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那十几年,汉人官僚们才在朝廷和地方上有了实权和真正发言权,可那已经是末世降至了。
    而且东虏女真对待汉人的这种态度,并不是后期才有,而是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的态度,这些则是李孟不知道的事情了,事实上,在满清没有入关前,还在和辽镇争夺东北的土地的时候,不光是对大明的军镇进行杀戮。而且努尔哈赤还几次对加入自己阵营中的汉人进行清洗和屠杀。
    虽然被士大夫们轻视,说这样的异族是禽兽,不能与人为伍,可这些禽兽是虎狼,是要吃人的。
    诚然,这次自己不去济南府参与防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保存实力,而且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谴责,清军几次入关都是在一省之地肆虐,不敢深入中原。这次进入北直隶,按照前面几次的作为,估计在北直隶抢掠一番,然后又是撤回塞外,不去济南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李孟不愿意这样,此乃国战,山东巡抚颜继祖既然是下了这个命令,李孟肯定要去,就算是不下这个命令,李孟也要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孟自认还不是匹夫,是大明属下的统兵大将,自然是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不过,李孟倒也是想到了些事后风评,估计山东的文人士子或者是慑于自己的威势,或者是得了自己的好处,不会说什么坏话,恐怕其他地方的人包括山东这些人私下里都会大加议论。
    说什么也能猜到些,第一是说参将李孟沽名钓誉,一草莽出身的豪强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居然是勇于当先,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二来是脑筋不清醒,实在是幼稚之极,没有为将为帅的城府韬略,这年头都是拥兵自重,为了朝廷公事耗费钱粮兵饷,徒劳无功的买卖,这不是傻子吗?
    但是思来想去,好像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上路
    更新时间:2009…2…24 14:45:04 本章字数:3158

    李孟站在那里沉思,周举人也是在书案那边拟就文稿,无非是各个田庄准备筹措粮草人员供应大军的需要,同时护庄队也要抓紧动员,维持秩序,安定地方。
    周举人也是正途出身的文人,这种公事的文牍工作,做起来是轻松快速,尚且有余力思考其他事情,周扬也算是个能吏,方才还是反对李孟的出兵之计,但主家这边一旦确定下来决策,他立刻是为这件事情出谋划策。
    “将军,此去济南府,有件事情不得不防,那济南府毕竟是山东总兵官丘磊经营多年,这次去又是共事,要提防这丘磊给咱们使坏下绊子啊!”
    李孟呵呵的笑了起来,开口说道:
    “不管咱们怎么做,丘总兵肯定要给胶州营找些不痛快,不过也好,胶州营一贯遵守朝廷法度,绝不做那跋扈的事情,寻衅私斗做不来的,但要别人制造矛盾,胶州营合理合法自卫,那就说得通了。”
    话音一落,李孟和周扬彼此对视一眼,相与大笑,屋内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
    胶州营本部有七千兵卒,每千人为一营,分开驻扎,此次号令集结,有四天的时间,各个营行动的迅速与否,实际上是检验带队军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也是在战前考量各个营带队军官统驭能力的检测。
    李孟将命令下达之后,每日间就是带着卫士巡视各营,查看准备的情况,对各级的军官进行比较和考核。
    王海率领的亲卫五百在各个营中排行第二。让王海羞愧异常,大明各个将帅统领地兵马,亲卫是最精锐的士卒,胶州营不是这样,亲卫往往是作为基层军官的预备班存在的,可时人惯例,王海也总觉得自己率领的亲卫营应该是胶州营最强的兵,并且是各个营的榜样。可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李孟倒是没有因为这个批评王海,因为亲卫营和下面地部队本身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能一概的对待,能排行第二已经是很不错了。而且这本就是自己非正式的考量,并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高下,还要在战时来检验。
    排名第一的营,是驻扎在薛家岛千户所的营,该营千总说起来倒是和胶州营很亲近。是那位马军教头,老军户张林的侄子张江。
    这件事倒是让李孟有些感慨,自己这个系统里面出色的军官,当年跟着自己地那批老盐丁也就是赵能、王海、陈六、汤二四人,马罡是灵山卫所的出身,这个张江也是灵山卫所的军户出身。目前整个山东十二个营,十二名千总。只有三名是当年起家的十几个人,其余大多是在屯田田庄做个庄头。
    至于剩下的那批军官。大多是后来在灵山卫所招收的那批,而且是那批里面,有些出身人家地子弟,比如说总旗、百户、千户人家的孩子,大多是受过些专门地军事训练,家里的条件比较好。
    这批人进入胶州营之后,比那些贫苦人家出身地老盐丁能更快的接受李孟所灌输的那些思想和知识。更加适应胶州营的艰苦训练。当然。感慨归于感慨,这些军官们对李孟更加的忠心。甚至有些狂热的崇拜。而当初一同起家的十几个人,和李孟相处起来,多少有些平辈地态度。
    所以还在营中做地那几位老弟兄,都是兢兢业业,十分的低调,这样才能有今天地位置,至于其他人都是不知不觉离开了这个系统,去相对不那么关键的屯田系统去做庄头。
    张江比王海也就是大三岁,今年二十二岁,是从灵山卫所那边第一次招兵进入胶州营的,当时,那位洒脱的老教头张林已经是开始训练骑马盐丁了,知道自己侄子加入胶州营,还发了很大的脾气,不过这小伙子也有个主意,说是在家种地吃粮一辈子有什么意思,不若在胶州营拼命还能拿个足饷养家。
    他毕竟是军户世家出身,伯父张林也算是精于弓马的好手,张江和马罡一样都有些基础的军事教育,而且有些奇怪的是,虽说张江的父亲已然是安份种地的军户,可张江却有种不怕死的悍勇之气。
    通晓战技,有军事经验,敢于当先,古城集打彭家,高密夏庄对马匪,平东昌府贼乱,偷袭兖州刘泽清。各个战斗都是参与,而且都有军功立下,有这等的本领,有这等的资历,自然是按部就班的升了上来,而今已经是下面一营的千总了。
    有这样经历的军官还有许多,他们就是胶州营的骨干团体,是李孟的狂热拥护者,因为他们能有今天,完全是李孟传授的韬略和训练方法,他们今天的富贵,完全是李孟的给予。
    崇祯十一年十月十九,胶州营本部六千兵起行,登州府,莱州府一时间兵力空虚,可两府安定无事,因为屯田田庄的护庄队足以震慑不法之徒,而且那些盗贼匪类因为李孟的要求,都已经是安份从良。
    因为沿途多依附胶州营的豪强,且屯田田庄分布各处,行军路上都有人协助补给,内线行进,随时有扎营的提防,所以行进速度破快。
    率军出征,生死乃是常事,李孟为将多年,自然是看透了这个,不过他临走的时候也感觉心中有些沉重,颜若然强作镇静,和李孟说了些注意安全,并且祝愿大军马到成功的话语,可谁能看见颜若然通红的眼眶,那是哭过了。
    至于木云瑶都不敢和李孟见面,郭栋的婆娘禀报说木云瑶已经在自己的房里面哭成了泪人,每日都在观音像面前给李孟祈福。顾横波和柳如是相对的正常些,但也是忧心忡忡,不过还算是镇静。
    胶州营兵卒的骨干就是灵山和鳌山两个卫所的军户,此次出征,这些军户家庭当然是不舍和悲伤。
    若有逃兵,立斩。这是李孟和各级军官下达的死命令,他也很担心这种不舍的情绪造成士气的影响,情况比李孟预想的要乐观许多,尽管担心,可这些军户却也明白,拿着李将军的十足钱粮,因为李将军日子过得更好,也应该是给李将军卖命打仗,要不然可就真是忘恩负义之辈了。
    不知不觉之间,这些大明军户都把心中的朝廷替换成了“李将军”。
    十一月初二,李孟本部与赵能一千兵会合。
    行军的速度很快,队伍保持不乱,胶州营上上下下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不过在沿路的豪强大族眼中,还有经过的州县城池那些官吏眼中,如此威武雄壮之师,实在是可敬可怖。
    无形中,胶州营是在沿途举行了一次示威,见到胶州营如此军威,地方上无不慑服,各地乡老,无不箪食壶浆,沿路犒劳。
    这次的行军倒也让从前的那些不过是望风景从的士绅豪族们,看到了胶州营真正的实力,原本忠心的更加的死心塌地,原本有别的想法的人变得忠心耿耿。另外地方上的青壮看见这般威风,从前听说胶州营的士兵都能吃饱饭的传闻得到了验证,而且胶州营军纪极好,士兵们都有种其他军队没有的精气神,在如今这连连灾年的乱世,这样一支军队确实是很让人向往。
    十一月初八,李孟本部与马罡两千兵会合,同时山东巡抚颜继祖派使者传讯,命大军不入济南,赶往德州布防。
    在行军途中接到这消息的时候,李孟还以为是山东总兵丘磊在作怪,让自己去边境顶着,丘磊则安居在济南府城之中,不过第二天,侯山和黄平的探子就传回来消息,说是这个决定是兵部尚书杨嗣昌的主意。
    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认为清军若入山东,必然是从德州处进入,所以派使者传信山东巡抚颜继祖,要求他调集山东大部兵马,加强在德州一带的防御,避免被清军突入。
    杨嗣昌眼下是最受崇祯皇帝宠信的大臣,他下来的命令,和皇帝的旨意也差不多了,山东巡抚颜继祖自然不敢有所违背,这杨嗣昌可不是以宽宏闻名的角色。
    但大军在外,此时的通讯手段,相隔几百里的京师之中如何能清晰明确的判断清军从何处突入,杨嗣昌他有天眼不成。
    可大军既然出征,也必须要按照上面的命令行事,要不然这次行动的性质可就由公务变成了擅动。
    莫名其妙的,李孟脑海里面浮现出现代解放前的某人,经常是乱发“XX手谕”,瞎指挥部队的光头形象……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 德州城
    更新时间:2009…2…25 11:57:47 本章字数:3227

    从北直隶进入山东,德州是必经之地之一,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判断也不能说有问题。
    胶州营李孟率领的本队在汇合了赵能和马罡的人马之后,算上辅助兵和协助的护庄队,已然是万五千人的大军,浩浩荡荡的行进,在兖州的陈六部都是马队,脚程要比大部人马快许多,被安排在章丘县的某处庄园提前扎营,等待大部人马,陈六那支部队也有就近监视山东总兵丘磊部的任务。
    十一月十五的时候,陈六的马队也与李孟的大队人马会合,按照他打探的结果,济南城目前只有一千二百兵,其中还有六百是山东总兵从前派驻在莱州府的驻军,丘磊一向是把自己的军队主力放在登州和济南一带,莱州府的都是他的老弱,李孟接防莱州府之后,这六百兵就撤回济南府了,一向是打扫营房的工作。
    山东总兵官丘磊倒是没有和李孟料想那般在济南城中等着找自己的麻烦,而是乖乖的跟着山东巡抚颜继祖去了德州一带布防。
    说白了也很简单,丘总兵的兵马在登州损失了大半,眼下又是远远的比李孟部弱小,从前嚣张跋扈或许可以,但现在则必须依靠山东巡抚颜继祖来帮忙,好歹那是皇帝排到山东的代表,代天巡抚山东的文官之首,在职级关系上统率山东兵马,也可以约束下势大汹汹的分守四府参将李孟。
    进入济南府,除却一些因为私盐搭上关系的豪强大族之外,地方上就不归李孟那边掌控了,胶州营的将士看到地方上那种凋敝的景象,都是嗤之以鼻,十分的瞧不起。按照王海的话说:“好好的一府之地,怎么能经营成这个样子”。
    最起码在莱州府和青州府,地方上的平民百姓见到胶州营从来没有像是这样子害怕过,按照探马和探子们地查探。明明前面就有村落,可靠近了之后,却发现空无一人,最开始遇见的时候还吓了胶州营官兵一跳,心想莫非是鞑子已经过来了,后来本地豪强解答之后,才算是解开这个疑惑。
    原来那些平民百姓。远远看见胶州营过来,早早的就是四散逃亡,生怕大军过境,寸草不生鸡犬不留。
    这个答案当真是让胶州营上下哭笑不得。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也很容易找出答案,无非是从前在这边的兵卒把百姓们祸害的实在是太惨了。李孟就不理解,济南府堪称整个山东条件最好的地方,交通便利,田地肥沃,好好经营,养兵两万不成问题,可按照自己得到地消息。丘磊手中也就是六千多兵卒,怎么能把地方上祸害到这样的地步。
    胶州营的大军进入济南府的范围之后,巡抚衙门地亲兵快马就不断的往来联系,通报者战场上的最新消息。
    不过李孟对自己的友军却并没有太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