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211章

顺明(完结)-第211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通过经济来控制地方的办法。李孟在私盐的买卖上有所应用,却被灵山商行给学了去。

    在最开始地时候,这李振海心中并不服气,总是打算隐忍,等到有机会地时候再作打算。

    归德府和开封府紧邻,这消息也是流传的破快,等到传来李孟两万兵大破闯贼十万兵地消息之后,李振海当即是全无异心。

    陆路的消息总是比水路稍微快些,在李孟的山东兵马坐船南下的时候,赵皮寨渡口前面官道,两侧那被架起钉死的几千名左军士兵,这事情也是传到了李振海的耳中。

    闯王、左良玉,这可都是李振海需要仰望的存在,却被李孟手下的山东兵马如此的打败,这个结局让李振海的异心全消,战战兢兢。

    眼下对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保住自己的实力,而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现在才知道,山东要想对付他,就好像是捏死一只蚂蚁一般。

    所以在李孟回师山东的半路上,李振海就急忙的跟灵山商行说自己想要投诚招安,不过却不是跟归德府,而是向山东总兵投诚。

    先不说一名流贼的头领想要招安居然是和商行联系,这件事实在是荒唐,不过双方却都是觉得理所当然,立刻是快马沿着黄河和漕运追了过去,很快就是联系到了在船上的李孟。

    李振海,招安之后,应该是叫做贾大山,他的势力虽然说对胶州营微不足道,灵山商行的文报李孟看过,贾大山手下号称是兵马万余,但编练之后,能达到胶州营普通士兵标准的不过千余人,也就是个营的规模。

    这样的实力,胶州营在山东招兵,几个时辰之内就能从一个屯田田庄中召集起来,但贾大山在归德府毕竟是豪族,有他的投诚,说明归德府已经是完全的进入了自己的控制之中。在河南这种复杂地形势下,有这么个前出的桥头堡,极为的重要。

    李孟对自己地属下很满意。他曾经提过,大军行动倚靠水运,山东兵马去往四方,所倚靠的无非是漕运还有长江和黄河,同时也要防备对方从这些地方杀过来,控制住归德府,正好是掐住从黄河入山东和两淮的道路,所以这归德府应该想办法控制才是。

    他这句命令下完。本以为是等待归德府生乱,山东兵马借平乱之名进入,就如同现在的两淮之地,谁想到灵山商行和屯田田庄居然不动刀兵,用这经济之法就办成了这件事,实在是让人惊喜。

    贾大山比李孟早一日到达了济宁州,贾大山也是河南豪强,算见过市面的角色,但来到这济宁州之后还是感慨了下,河南如此的纷乱。山东却这般的太平,济宁州更是繁华富庶的有些不像话。

    同是大明地天下,为什么这山东有如乐土,而这河南地有如地狱,真是让人不平衡,贾大山和灵山商行还有屯田田庄打交道的字数颇多,也隐约听他们说道,在这山东地面上,什么巡抚、布政使,甚至那些藩王统统是不作数的。唯一说话管用的就是他们总兵李大帅。

    贾大山常想,若是自己向着这位李孟投降,招安之后,这归德府能不能变成自己进入山东之后所看到的样子。

    毕竟自从屯田田庄在归德府设立。纷乱的地方上已经是安宁了许多。

    想想第二天就要见到李孟,这贾大山心中还真是有些不安,第二天一早就有人过来领着他去清军厅那边等待,这里原来是济宁卫的衙门,后来裁撤,等到胶州营的兵马驻扎过来,就把这里当作了官厅。

    在偏房等了两个时辰,那边就说是李大帅到了。贾大山连忙和过来招呼的亲卫一同前往。走在清军厅的走廊之中,贾大山突然间有些心灰意冷。他今年四十多岁地年纪,也该是回家好好过日子,何必又那么多的想法,乱世之中能有个太平已经不容易,再奢求其他未免太过了。

    官府招安,被招安的人有一万人,真正能被收编的能有五百人也就不错,而且这被招安的头目都是给个不要紧的官职打发,贾大山也不图什么了,只求对方不要胃口太大,一口气把自己吞下去就好。

    一进正厅,那名亲兵闪在一旁,低声说道:

    “贾员外,我家大帅就在上首。”

    贾大山向上一看,却发现一名年轻人坐在当中,两侧各有些武将站立,这李大帅这么年轻吗,那些武将也都是年纪轻轻,但看这些武将的服色打扮,站在最末的一位应该是个千总。

    千总在其他地方不值钱,大明军中这千总差不多烂大街了,但山东兵马能做到千总统领一营已经是了不得人物,在归德府的屯田田庄之中,也有一位千总在,地位极高,屯田田庄和灵山商行那些见了自己牛气万分的人物在这千总面前都是恭敬异常。

    这样地人物都要站在下首,看来这中间的年轻人的确是李大帅了,看看对方如此年轻却有这样的地位,而自己四十多岁还不过是个流贼地头目,贾大山更是有些心灰意冷,边上的人又是低声催促了一句。

    他这才是猛然惊觉,连忙的跪了下去,口中一边赔罪,一边报上自家的名号,并说鬼迷心窍,罪该万死,只求大帅开恩,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云云。

    贾大山的这些说辞,不过是招安的常见套路,该说那句话早就是有人指点,既然是能在这正堂上磕头,那肯定是官府接受招安,走个形式罢了。

    接下来就该李孟说几句了,无非也是当今圣上慈悲之类的话语,贾大山跪在上,却听到上面那年轻人温声地说道:

    “归德府拓城贾某,有忠义之心,朝廷理应重赏,以示大明天威恩赏,本官觉得,就做个守备吧!”贾大山跪在那里,听到这个“守备”两个字,再也不顾不得什么礼数,愕然地抬头望着那年轻人,守备是什么级别的官员。有那领着五万兵马被招安地大头目也就是给个守备的官衔。

    眼下自己手中兵马,差不多都是在山东的控制之下,那有什么实力可言。为什么居然给个如此高地官衔。

    但不管对方的用意为何,给出这个官衔来,等于是自己一步登天,贾家虽然是大族,但却一直没有什么人有官身,文武两途上都是没有族人为官,所以规模再大,也就是个土豪而已。

    但贾大山做了守备。说是光宗耀祖也不为过,贾大山愣了一会,却是泪流满面,只是砰砰的在地上磕头谢恩。

    李孟这个任命一说出去,在正堂上两侧侍立的武将们也有些错愕,王海担任亲兵营统领这样的要职,也才不过是个守备的职位,这“李振海”贾大山不过是个势力弱小的降将,怎么就有这样的高位。

    那边贾大山拼命磕头,带着哭腔谢李孟地恩赏。本来这些事情应该是文官或者是内监主持,但在山东地面,这些事情其他人怎么敢伸手,既然是李孟招降授官,那这贾大山则就是承李孟的恩情。

    “贾守备家中乃是归德府的望族,本是良善之辈,之所以走入歧途,只怕是心里一时糊涂,如今河南地纷乱异常,南直隶淮北一带也是如此。这等缙绅误入歧途,我等朝廷兵马,要有治病救人的心思,对这等幡然悔悟的。要欣然接纳才是……”

    众将也已经是想明白,即便是这贾大山被升为守备,充其量也是个外系的将领,没有太多实权,没什么打紧。

    可李孟这番话却让众人有些糊涂,自家大帅可不是这等说场面话的人物,不过李孟说完之后,笑着回头对身后的袁文宏说道:

    “袁先生。今日这处置。写成文告,交给下面去其他地方分发。要用心去办!”

    袁文宏连忙的点头答应,这正堂中多是只知道行军作战的武将,李孟方才地那些话,也就是他明白了几分。

    跪在堂下的贾大山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一名土豪能见过什么市面,此时乍得高位,已经是激动得哭起来。

    这种身份地位突然的变化,一个人甚至是他身后的家族,在这一刻命运都已经是改变,这种冲击寻常人哪能没有什么反应。

    站在正堂上的将官们也大多是出身卑微,能有今日的荣华富贵,也都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看见这贾大山的激动,人人都有些感慨,一时间那种排他的心思也淡了不少。

    袁文宏恭敬的站在李孟身后,一边回忆默诵者方才自家主公说地那些话,考虑用什么样的话语表达出来,地方上的人才能看得懂。

    千金马骨的典故,袁文宏是知道地,已经被领下去的贾大山,就是这“马骨”了,这的确是很普通的计谋。

    不过向来是自诩聪慧的袁文宏却也是赞叹,这等普通的计谋,用在此处,的确是大有效果。

    大明下辖各省,纷乱者已经是近半,流民求活,地主自保,官军征伐,几股势力纠缠不休,互有消长。

    胶州营若想成事,仅凭这山东一省之地,屯田田庄之民,几万兵,那实在是显得太过单薄,要想趁乱聚拢势力,李孟现下是朝廷的总兵大将,也是官家地身份,和那流寇自然是不共戴天地立场。

    而官兵那是朝廷的属下,李孟既然是山东总兵,那也就是被划定了范围,若是朝着其他地地方伸手,未免是太过大逆不道。

    剩下的也就是这地方上的豪强了,科举有东林文士,从军有世代将门,大明除却江南和南北直隶两地之外,绝大多数地方的地主豪强并没有什么进入官场的机会,只能是世世代代当个土豪。

    偏偏这些人是地方上真正的统治者,有土地,有人力,可以聚拢起来大批的庄丁乡勇。这些豪强也是墙头草一般,朝廷的大义,官贼之分对他们来讲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只要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他们才愿意跟随。

    但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来说。他们率领地士卒和队伍,是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极为痛恨的,而且流民如蝗。需要豪强地主家中积储地粮草为补给军需,所以双方遇上,定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自从陕西大乱以来,也不知道多少豪强地主,致仕的官员,家中的庄园砦堡被流寇打开,积储全部被掠走,全家被杀的一人不剩。当年地主们压榨泥腿子太狠,而今却是被找回来了。

    地主豪强天生和官府是亲近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官兵太过废物,任由流寇在各处横行,豪强们就算想要投靠,也无处投靠,想要得到救援,往往是孤军奋战,这种局面,就算是想要投靠。也是无处投奔。

    和流贼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和官兵却联系不到,即便是联系到官兵,往往不是开拔就是被流贼打败,豪强地主们只能是自保,但往往是势单力孤。

    不过,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之后却有个变化,他开始注意招揽这些这些乡绅豪强,因为“闯贼”从前地所作所为,地方上的这些豪族还是宁可死战也不愿意投奔。但也有少数的士子文人和世家子过去加入。为祸天下的流贼却要招揽这类人,李自成到底有什么心思,大家心里都是明白。

    不可能投奔闯贼,官兵却无法投奔。李孟就以一名统兵大将的身份出现,收拢这些乡绅土豪为主的地方势力,他的大明总兵的身份,会让很多人接受,但有个细微处很多人可能注意不到,李孟招抚流贼从来都是用山东总兵的身份来做,而从来不提什么大明的朝廷,什么圣明地天子。

    开始争取这部分力量。并且成为这部分力量的代言人。尽管做的隐晦,可他身边的人同样能猜到他的心思。

    袁文宏自然是心中明白。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跟着干下去,只要是成功了,自己这种永远不可能进入中枢的士人,可以陡然高升,到那从前连想像都不敢想像的地位上去,至于失败,袁文宏却也坦然,被人谋夺家产之后,快要冻饿至死,最坏也就是这个结果。

    文人想的总比平常人多些,让他感觉到奇怪的是,以李孟这山东总兵的地位,什么时候出现这样地念头,这年月,从微末士卒到一方大将的人,不光是李孟一个,可那些人都是安享富贵。

    辽镇总兵李成梁据有辽镇将近六十年,最鼎盛时候家丁近万,可以动员士兵十几万,又有关外的大片土地,形同关外王一般,连满清的奴酋努尔哈赤都是他地义子,恭恭敬敬有如奴仆。

    那时辽镇号称天下最强,又有辽兵甲于天下的说法,但李成梁一直是呆在他那个位置上,直至老死也没有异心。

    可李孟为什么有此野心,袁文宏进入胶州营的核心参赞机要以来,从李孟十几个人推车贩盐开始直至山东总兵这位置,好像是每一步都在为那个不可对人言的野心做打算,每一步都在准备。

    李孟他的谋划,他的方法,他的行动和他的计谋、武略,看起来都是平常人地平常做法,但难在他每一步都是正确,每一个步骤都是通过最短地距离到达目标,这么十几年下来,距离野心却越来越近。

    袁文宏是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士人,不信鬼神,但看这李孟一步步起家,却总是有些恍惚,莫非冥冥之中,真有什么天意不成……

    感激涕零地贾大山回到了归德府,开封府的河南高官们自然也知道在官道两边那些被钉死的左军士兵,也知道左良玉被吓回来了的故事,对于贾大山被山东总兵招安并且授予守备的衔头这件很不合规矩的事情,索性是睁一眼闭一眼。

    不是不想管,而是不敢管,原以为这山东总兵是个守规矩的武将,谁想到是表面上温顺,骨子里却是个更加跋扈的角色。

    贾大山这件事迅速被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开去,不出半月,开封、汝宁两府地主民团多有率众投奔胶州营,求授官职。

    不过此时,李孟已经是率众在返回济南的路上,河南归德府一带的事情自有文武官吏主持。

    同时,在南阳府和汝宁府交界一带的闯军大营,有一名矮个子中年人要求见闯王,他说自己能推测吉凶气运。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七章 十八孩儿 谶纬之言
    “十八孩儿当主神器”

    那名自称推测吉凶气运的中年人正在李自成的帅帐之中卜卦,卦器在地上分散成的形状,自然只有这名中年人能够解读。

    这矮个子的中年人看到卦象之后,念念有词,似乎在推算着什么,猛然间惊喜的说出了那句话。

    有资格在帅帐之中的将领差不多有三十几位,各个神色紧张的盯着这名卦师,华夏几千年的儒家为主,讲究的是不信鬼神,不过从皇帝到平民,对着卜卦气运之说,人人深信不疑。

    要不是气运,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凭什么从一个和尚成了九五之尊,闯王李自成不过是个驿卒,但起事以来,被官军打败溃散逼入绝境不知道有几次,可每次都能以比上次更大的规模复起,这其中是不是有天命在呢!

    “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这句话说出来,宋献策面露神秘,可上首的李自成却有些糊涂,他看看左右两侧的将领,这些人里面认识字的寥寥无几,可站在身边的军师牛金星却微笑着并不发表意见。

    屋子里安静了会,才有一个人涩声的说道:

    “孩儿通子,十八子不就是个李字吗,这十八孩儿当主神器,就是李家当主神器,这神器莫非是天下的意思?”

    这人说的缓慢,不过这意思大家全听明白了,李自成心下一阵狂喜,当年就有人说他有天下之分,眼下的局势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今日的卦辞更是给他极强的信心,莫非冥冥之中真是有天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