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238章

顺明(完结)-第238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里,江显绰把手中的茶碗朝着桌子上一摔,冷声的喝道:

“不要不知道好歹,你们砀山卫贩运私盐。已经是触犯了山东的忌讳,这时候跟你谈,是给你机会。单山,你不要闹到不能收拾,到时候大家可都是难看。”

被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而且没什么品级的山东小吏这么指着鼻子吆喝,一直是嬉皮笑脸地单山脸上有些挂不住了,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指着江显绰的鼻子大骂道:

“你个毛还没褪干净的小孩子,居然也敢这么说话。把老子逼急了,到时候关上城门,先宰了你,然后和你们山东来个鱼死网破……“

本来是撒泼耍狠的叫骂,可单山喊了几句发现,坐在对面的江显绰神色不动,但看着他的眼光却也来越冷。单山越喊越没有什么底气。江显绰端坐在哪里,冷冷的说道:

“单指挥。不要把自己想地太高,你要是真敢妄动,三个时辰之内,山东兵马就要开进徐州。”

这话说的轻松,可怎么也不像是假话,单山暴跳起来,此时却僵在那里,冷汗慢慢的从额头上滚落下来,过了会,才在对面江显绰的冷冷注视下,勉强的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恳求说道:

“方才俺老单被痰气迷心,咱们好说好说……”

崇祯十四年腊月二十五,砀山卫一千六百人放下武装,回到了砀山卫,河南归德府和山东兖州府的胶州营屯田庄头,在砀山卫这里设置了屯田田庄,那砀山卫的一千六七百名官兵都成为这个田庄的屯田户。那原来的卫所指挥单山,成为这屯田田庄地副庄头,在徐州境内的这屯田田庄,开始招募苏北和河南的流民,屯田耕种。

按照胶州营地估计,或许这这些砀山卫的官兵会有些反弹,可反馈上来的情况,砀山卫的官兵们反倒是很高兴,军户本就是个缺乏自由的身份,屯田田庄的屯田户身份加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屯田之后,河南和山东的田庄都划拨粮食救济,居然能吃饱饭了,这可比从前的日子要好太多。

对于他们来说,砀山县一带本就是他们本乡本土地地方,在熟悉的地方还能有温饱,这日子神仙来了也不换。

给单山一个副庄头的职位,每个人十八两银子,这件事情里面赚了最大便宜的就是这个老头,单山得到这副庄头的职位真是兴高采烈,心想最起码这辈子是不用担心什么了,不过他也有隐隐的担心。

单山的这个担心和南京城那些人地幸灾乐祸是一样地,徐州周围全是豪门大族,而且乡土观念极重,外来的兵马贸然进驻,肯定会引起地方上地反弹,就算是互相火并冲突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大家可都没有什么责任,要怪就怪乱说话的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和不知道好歹,只想着扩大地盘的山东总兵李孟但被认为是麻烦的徐州豪族,这次都是老老实实,对胶州营兵马的进驻,还有砀山卫屯田田庄的设立,都不敢做什么反对或者是抵抗的反应,凡是能说几句话的,都是高唱赞歌,凡是没资格说话的,都是尽自己所能资助粮秣。

徐州的这些大族,早在张江在海州驻扎的时候,就已经是被彻底的打服打怕。

归德府、徐州、淮安府、扬州府,这四个地方在崇祯十五年的新年之前连接到了一起,和这个时代控制地方的概念不同。对于胶州营系统来说,某地只要是建立起了屯田田庄,此地就在李孟地牢牢控制之中了。

借着这次方家老大方应忠有异心,徐州的残兵贩运私盐的机会,李孟又是把手中的地盘朝着外面扩展了一点。将归德府和淮安府连成一片,这样,淮杨军随时可以通过徐州支援归德。

在外人眼中,李孟再怎么不地道,他都是大明总兵军将,朝廷一分钱不给,他却要驻守这么多的地盘。是他吃亏,这个李孟还真是傻子,以为占了地方就威风吗?

当然,李孟和胶州营系统并不是那么想……

李孟地地盘扩大,按理说需要的镇守兵马也应该相应的增多,实际上对山东来讲,依靠屯田田庄之中组织的护庄队就足以平靖地方,这些青壮庄丁组成的队伍,只要是武装起来,对付大部分的流贼还有大明的官兵都很是轻松。

不过护庄队是不被官方承认地武装。李孟也不想承认这是武装,地盘增大,李孟正好是借着这个由头。扩充自己手中的军队。

淮杨军准备扩充到两万,登州军和莱州军准备各自扩充到两万五千人,老营和兖州军的兵马加起来一共是扩展到四万。

如果真能扩展到这个规模,加上归德府的杂牌武装,李孟手中的兵马差不多能有十二万多。

十几万的大军,听起来惊人骇目,不过也算不上什么大军,北直隶朝廷设置了八名总兵。杂七杂八的军队也凑了将近十几万出来。

至于在河南的李自成和罗汝才联军,号称是有百万之众,至于平贼将军左良玉现下则是号称大军三十万……

这么一比较,好像李孟的这十几万人并不怎么稀罕,而且朝廷也不担心,反正京师户部兵部只承认山东总兵李孟有两万五千兵,而且已经是五年一分银子也没有下拨下来。有钱你就自己养着。

对李孟来讲。扩军将近三万多人,问题有两个。一是合适的兵源不多,再从屯田田庄中征兵,就要影响耕田地青壮了。二是军费,田庄中出兵的比例越来越少,要是从平民招兵,兵饷兵器的耗费就要激增。

对胶州营来说,目前地财政运行是走在钢丝上,归德府和徐州的屯田田庄都是初创,都只是投入还没有产出。

而在崇祯十四年在河南和闯军,还有后来的李、罗联军的大战,都是消耗了大量的军费,现在李孟的钱袋子,又是变得瘪了。

得找个章程来赚钱,私盐的利润实际上是个变化不大的数目,而海贸也是局促在船只上面,郑家一直是在控制着属于山东地海船数目,胶州营这样的发展,让郑家难免没有提防,生怕胶州营独立经营海贸抢占了市场。

灵山商行从事商贸的利润,相比私盐和海贸,实在是不值一提,他更多的时候还要花钱,灵山商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胶州营明面的眼线存在。

屯田田庄基本上没有什么银钱的收入,田庄除了自给自足之外,提供给胶州营军队地大多数是粮秣,在金银货币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贡献。

发军饷还有对外地大宗购买,都是需要这些金银货币的,特别是硝石这一类,胶州营地大量火器对于火药需求很大,而这些火药,则是需要通过郑家向外洋购买,那可是需要真金白银才能做的生意。

缺钱啊!!这是李孟每日间发愁的原因

崇祯十五年的新春佳节,山东各处依稀有太平盛世的模样,屯田田庄的屯田户们,在这个春节,庄头们得到了上面的指令,手指缝松开了些,屯田户的这些人家都能过个相对舒服的新年。

至于那些有子弟亲眷在军中服役的人家,这次的新年则是有酒有肉,对很多本就是穷苦人家来说,这个年,过得甚至要比他们在太平年景过得最好的春节还要好。

胶州营系统内的军属和匠户们,已经和这个系统有关系的所有人,都是过了一个富足愉快的新年。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属于李孟这个系统和不属于这个系统地人,差距在方方面面的显现出来,在内的要比在外的过得好很多。

对于李孟来说。这个春节过的依旧是闲不下来,腊月二十九那天,他还在接待来自徐州大族地使者,这些人几乎是奴颜婢膝,谦卑到了极点。对于胶州营开办田庄,正调青壮,获取质子的需求都是全部的接受。

这些徐州的豪族没有什么要求,或者说他们的要求大家心知肚明,不必明言,那就是庇护大族的安全,向对待你的臣民一样对待这些徐州地豪族。

同样的。归德府的贾大山和河南其他几府受封的那些地主士绅们也是派人送礼贺岁,扬州方家方应仁这次直接就没有走,他们在济宁州的商号也是备齐了厚礼,直接送到这边来,倒也是方便。那孔三德虽然已经闲居在家,不过也是送来了一份大礼。

孔三德送来大礼,不光是那些钱财珠宝,还有个消息,说是在兖州府城滋阳鲁王朱以派给京师写了一封信,说是盐价飞涨。地方上苦不堪言,恳请朝廷清理山东盐务,还黎民百姓朗朗乾坤。

胶州营对鲁王和孔府的态度差不多。都是宽容些,那鲁王也是山东境内数得着的大地主,这王庄的田地多,佃农也就多,吃盐也不少,盐价飞涨,当真是感觉到肉疼。

大明的亲藩被圈在城中,好像是养猪一样的传宗接代。这人地思想都是狭隘异常,有人琢磨着造反,更多的人琢磨着如何敛财,尽管身为藩王,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是吃用不尽,可还是不停地捞钱。

福王在洛阳城就要被打破的危急情况下,也不愿意拿出一点银子来发饷就是这种心态的侧面证明。

这鲁王朱以派更是如此。听到王府总管禀报。说是因为盐价飞涨,这个月收入要减少两成。立刻是勃然大怒。

李孟在山东行种种不合朝廷礼制的事情,鲁王即便是知道也不会管,李孟积蓄兵马,无视朝廷在地方上文官,嚣张跋扈,鲁王也是不予理会,但要是触碰了银钱上面的事情,那可就孰可忍孰不可忍了。

在没有李孟参与的历史之中,这位鲁王殿下在兖州府城将要被打破的时候,兖州知府曾经劝他散尽家财募集丁壮守城,但这鲁王朱以派丝毫不理会知府的建议。

他地举动和洛阳城被李闯围攻之前,福王和河南府知府之间的举动很是相似,兖州府城被打破比洛阳城破晚了两年,想必这鲁王朱以派肯定听过这个典故,但他依旧是一毛不拔,到最后只能是自缢身亡。

眼下李孟把这山东经营的有如铁桶一般,想必不会发生那些事情,但这鲁王朱以派爱钱不要命,委实是愚蠢之极。

孔三德的文如商行在山东各地都有分号,鲁王府更是老关系户,经常有些大大小小的消息传到他手中来,眼下虽然不是主事人,可打听消息的这些人还是能够动用的。

特别是孔三德赋闲在家,更是着意地和李孟搞好关系,让这些在各处地人,如果有关山东总兵李孟消息,一定要及时的报上来。

据说当时鲁王喊来书吏,在这奏折上就要写这山东总兵李孟身为朝廷大将,却贩卖私盐,扰乱民生,身为大将却私蓄钱财,触犯朝廷盐法大政,必然有不轨之心。

还是鲁王地弟弟朱以海死命的恳求,说是王兄千万不能莽撞,山东总兵不管做过什么,大军就是屯驻在身边,就算是朝廷要惩处李孟,对方要是动手,鲁王府可是没有抵抗的能力。

朱以海百般的请求,鲁王总算是没有直接提李孟的名头,而是要求朝廷整饬山东盐政。

在春节的时候,济南城喜气洋洋,李孟却有些发愁,扩军势在必行,但却没有新的财源,实在是发愁从哪里弄钱……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万事不如钱 拿人
济南和济宁之间,一个山东的首府中枢之地,一个山东漕运的枢纽,最富庶的城市,经济中心,为了便于联系。胶州营不惜花费重金,在两个城市间建立了三十里换马的驿站系统。

所谓的几百里加急,就是这个系统了,让消息以这个时代最快的速度在两个城市间传送,信鸽也是一种手段,不过太不可靠,而且需要很专业的人才能豢养。

方家老二方应仁在济南城请罪之后,还没有过当天,消息立刻被传递了出去,第二天晚上到达的济宁城。

济宁城中除却知州衙门之外,还有盐运和漕运的衙门,而且南北的大商贾都在此处设置了分店之类的,为了保持山东有这么一个繁荣的窗口,类似于自由贸易城市之类的角色,胶州营在城内除却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的力量比较强之外,军队和武装盐丁都没有驻扎,所谓的特区是也。

得到消息之后,山东盐帮在济宁分舵的主事人真是羞臊无比,眼皮底下让外省的人大摇大摆的贩卖私盐,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侦缉不力。

这加急的消息过来的第二天,在码头上的常驻的手下就来回报,说是查完得到消息,被怀疑夹带私盐的漕运船只,应该是在明天就会到码头,时间紧急,这位负责济宁州的主事人也不含糊。直接是带领着整个山东盐帮在这个济宁城内的人手,加上去灵山商行济宁分号借了些人,浩浩荡荡的去了码头。

这些人加起来差不多也有一百多号人,以这位主事人的想法,对付私盐贩子应该是足够了。

漕运的粮船可不是十几二十几条船的规模,而是上百条漕船的大船队,来到济宁州之后,总要靠岸休整一下,因为在这里朝着北直隶走,只能是到了通州才有正式的停靠码头。

山东盐帮在各处虽然是半公开的存在。但这主事人事先也在盐丁手中借来了印信,就是巡检司查禁私盐的印信。搜查是否有私盐夹带,也就名正言顺了。

万万没想到地是,船只靠岸,领着人上去亮明自己的身份,刚要上船搜查,漕船上地这些船工和押运的人都是发作了起来。

聚拢在码头边大声的吵嚷,不让他们下去检查。这济宁州地方,胶州营的管理要比其他地方松懈一点,加上济宁城因为山东的太平无事,这些年愈发的富庶。济宁州的百姓们说话办事往往自觉高山东地方一等。

而且文人士子和平民百姓,牢骚怪话比起别处来也是要多不少,经常有人说若没有那李总兵地严管,没准济宁城比现在还要繁华十倍。

这等无稽的言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传出来的,不过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搞得济宁州地知州整天的战战兢兢,生怕济宁州的这些言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祸事。

所以在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的人,在码头边和那些押运漕船的船工伙计争吵起来的时候。要是山东别处的百姓,看见这局面。唯恐是避之不及,可济宁州的闲人等等,却是越围越多。

起哄地,看热闹的,说怪话地样样不缺,什么“济宁城的繁华,靠的就是大家自在做生意,你们这么查,不是要砸了我们济宁的招牌吗”。还有什么“这世道本来是个好的。全是你们这些没有官身的巡检爪牙,祸害百姓。那会有那么多的乱子”,什么样的话都是有的。

还有那码头上装卸地苦力,看着自己地货主在那里被阻拦,有钱没得赚,也都是着急,在旁边鼓噪叫骂,局势更加的不堪。

山东盐帮在济宁地主事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事情居然会混乱到这样的地步,跟着他办事的众人,也都是被周围的鼓噪讥刺,弄得心浮气躁,而那些漕船上的船工则气势更盛,步步的紧逼,

好在是一名灵山商行的伙计脑筋灵活,趁着混乱,偷偷摸摸的跑到停在码头边的漕船上,拿着刀子划开了堆在外面的麻袋,里面是米,他换了个方向,搬开麻袋,在里面划了一刀,运气不错,这包就是盐了。

这也说明,贩运私盐的这批人胆子已经是越来越大,或许是不怕查缉等事,简单的在外面放着一层粮包,这等简单的隐蔽,就是夹带了,丝毫不怕什么私盐的查缉。

既然是搜查出来的盐,那山东盐帮这些人的胆气骤然壮了起来,对方和他们推搡叫骂的那些漕船人等,有部分人脸上露出糊涂的神色,可也有部分人顿时是紧张了起来,外面那些看热闹的闲人,一时间也都是安静下来。

李孟再怎么放松着济宁城池,这些人也知道山东的盐法严酷,更知道现在的济宁城盐价可是高了不少,这贩运私盐的罪过当真是了不得。

不过山东盐帮还没有动手捉拿,先发难的却是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