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345章

顺明(完结)-第345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啧啧,还真是有真材实料,那次张若麒的事情你还记得不,朝廷可是一分饷银都没有给……”

兵部的林员外郎本来还在细听,听到此处却怒目的回头,瞪着两名兵部的主事恶狠狠的喝道:

“这人多耳杂地地方,你们那里那么多话,快给我闭嘴!”

眼下京师中地局面颇为的微妙,可不能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招惹麻烦。

这些各衙门地官吏,今早过来检查首级的时候,都是气势汹汹的模样,满心要找麻烦,可到了现在,人人垂头丧气,并且是心中忐忑不安,在这停军场上看着这些人头,好像是看见山东那神鬼莫测的大军列阵在这里,刀光森寒,越呆越不自在,不管回到京城交差的时候会被上司如何挂落,现在还是走吧!

浩浩荡荡的来,走的可是仓皇失措,车队领队的那名把总脸上没有任何客气或者是讨好的表情,甚至连笑容也没有,完全是冷冰冰的,不过他也觉得有点奇怪,这些京官的态度就好像是逃跑一样,到底发生什么了。

来送报捷首级的登州军官兵此时的心情是愤怒,极端的愤怒,本来他们这个队伍被上峰选定来这京师送首级报捷,被同伴们认为是大大的优差。

朝廷会不会发下丰厚的犒劳奖赏,这个凡是山东的士兵就基本上不怎么奢望,这些年一份饷银都没有发下,在每日训练的宣讲之中,这件事情总是会被各级军官不厌其烦的提起。士兵们都知道自己地军饷粮秣完全都是李大帅的供养。

可立下这样的大功,来到京城,肯定会收到各方面的欢呼和奖赏,当兵为了什么,很重要的就是为了这胜利者的荣光。

但来到之后,登州军地士兵们才赫然发现。胜利者未必会得到欢呼,最起码他们在京师是被当成敌人来防备的,分门别类这么清楚,处理的这么完备的首级,。却被一遍遍的检查,就跟怀疑贼人一般。

在河间府,弟兄们刀山火海的和鞑子死拼,这把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营的千总和身边的士兵一样,被突击过来地鞑子弓箭射死。就倒在自己的身旁,可弟兄们用性命换来的战绩,斩下来地这些鞑虏首级。居然会被这样的怀疑对待,这名把总和所有来送首级的胶州营登州军官兵,心中都是愤怒到了极点。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侮辱,这是对战死在疆场上那些烈士们的大不敬,这些送首级的士兵总算是明白,来之前为什么有人要叮嘱,不管在京师遇到了什么,都不要愤怒不要动手,你们这次的任务就是把首级送到。冷眼旁观京师的反应就是。

看着那些京师官员急匆匆回转京师的模样,不知道为何,这名带队地把总想起来了在战场上狼狈逃窜的鞑虏兵马。

同样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名把总几乎是咬着牙在心里说出了这句话:你们跑不了。

这些出城的官吏惶惶然的回城之后,各个衙门才刚开始正常的工作,各衙门的大员们看着下面的官员报上来的结果,各个是哭笑不得,然后怒发冲冠,在京师做官这么多年。连挑拣下面人的毛病都不会了吗?

难道上面要什么结果你们不知道吗……

中午时分,这些衙门地大员们又是得到了消息,说是有愣头青已经是准备去朝廷上书,把点验的结果禀报给皇帝。

既然是这个消息大家都知道了,那肯定是整个京师都是传扬开来了,至于消息怎么传出去的倒不稀奇,整个京城就好像是个筛子一样,什么事情都是瞒不住,只不过大家也都明白。消息一传出去。想要作假可就难了。

晚上的时候,在皇宫中传下了旨意。说是大年三十这天,准备在京城外的停军场举行献捷的仪式,皇帝准备前往。

城门还没有关闭的时候,就有一名小太监来到了城外,按说这等皇帝亲自接受地方上送来的捷报,理应郑重其事,大操大办,可崇祯皇帝的态度现在已经是众人皆知,下面地人自然也不会自己去找这个没趣。

派来地这名小太监出宫办差的时候不多,也根本不明白京师内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本来也是抱着来看英雄地打算,不过听到皇帝的态度之后,这名小宦官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去到这停军场,这小太监把鼻子翘到了天上去,牛气哄哄的说道:

“明日间圣上要来御览捷报战果,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啊!”

说完居然就那么走了,没错,就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应的安排,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如何的准备,什么都没有说。

若是那懂得办事的,现在就快走几步到这小宦官跟前,塞上点银两,说点客气讨好的话语,没准对方也就是满脸笑容的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就这么顺顺利利的办了。但登州军这些大头兵,除却操典战法,每日训练之外,哪里知道这么多的人情世故,当然,胶州营之所以选这些士兵来送首级,也不是图他们懂得什么人情世故,而是让他们一丝不苟的按照胶州营的要求做。

话又说回来,内宫中派这么个小太监来传旨,这太监年纪这么小,没准还是跟着内阁大学士学规矩认字的时候,皇帝接受地方献捷,那是个极为重要的大典,方方面面,规矩众多,这么个小宦官能知道什么。

别说是他,目前就算是京师自己要办这个事情。也需要内廷的老太监和礼部的官员彼此参详,否则也是不完备。

派这个小宦官来,本就是抱着让登州军把件事情操办糟的想法……

天黑前突然过来的这名小宦官,极为简短的通报,让来送首级地登州军官兵糊涂异常,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他们倒是对君前失仪这种事情完全没有概念。倒是有想把这件事情尽快的了解,然后回山东的想法,京师实在是个太乌烟瘴气的地方了,他们不想在这里多呆一天,还不如回到山东和自己的战友们享受胜利。

大年三十,崇祯十五年的大年三十地确有太多可以庆祝的东西了,尽管在湖广河南一带,流贼愈发的势大,官兵一路溃逃。局面不可收拾,但毕竟鞑虏入关的大军被全歼,可是大喜事。这意义或许不仅仅是胜利,还有希望。

很多家从早晨起来就开始燃放鞭炮,祭拜祖先,另外做的一件事情就去皇帝出城的那几条大路附近张望,据说皇帝要出城看那山东兵马的献捷,谁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大年三十的折腾,可也毕竟是是个庆典啊,看个热闹也好。

不过很快的,大批地锦衣卫、顺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士兵开始在各个路口把守静街,按说这样地喜事,从前百姓们围着看热闹也就看了,顶多呵斥几句,可今日间,直接就是用鞭子和矛杆招呼。

稍微不听话的,就是没头没脸的抽打过去,满心高兴的京师百姓们都是被打的哭爹喊娘,看热闹的心思都是没有了。很快就是散去。

等到人驱赶的差不多了,皇帝的銮驾和跟随大臣的车马,士兵们地队列才出现在街道上,人数相当的少,也就是四百人左右的规模,这天子出巡可是非同凡响,没有千余人的规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寒酸了。

按照皇帝对王承恩的说法就是“这等场面无非是让天下人知道,朕去了就回,何必浪费那么大的章程!?”亲信太监王承恩也恭谨的回答:

“陛下以身作则。勤俭为国。正是天下典范。”

无精打采的崇祯皇帝和同样是无精打采的宦官、大臣和侍卫们,慢悠悠地出了京师的南门。当然,除却崇祯皇帝之外,就算是心中兴奋也要装作无精打采。

除了南门,驻扎在京城外的是十二团营派了三千名士兵来充作护卫,押送大车的山东士兵足有四百人,朝廷出去四百人安全上可是有欠缺。

停军场距离南门也就是三四里路,京师外也不是旷野,尽管几次战火都是烧到京城脚下,可还是聚集着大批的住户,这边也是有大批来驱赶民众的差役和士兵,但越靠近这停军场,就越是清静。

崇祯皇帝觉得马车停下,外面安静异常,还不知道发生怎么回事,却突然听到随行的京营参将大声的喊道:

“天子銮驾,你们见到还不跪地迎接,在那里直直的站着,难道不怕欺君之罪吗?”

撩开帘子向外一瞧,就见到在队伍正对着地方向,肃立着几百名士兵,队形方方正正,气势森森。

突然间,那几百名士兵其中地一位大喊道:

“陛下,镇东将军、山东总兵麾下,特向陛下献鞑虏首级三万六千四百二十一枚,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这等不合规矩,简短之极的喊话铿锵有力,最后一句更是几百人一起大喊着发出,一时间崇祯皇帝这一行人居然说不出什么话来。崇祯皇帝好不容易镇定下来,朝着停军场其他地方观看,那些人头都已经从马车上卸了下来,按照京观地模式拜访,也就是所有的首级都是脸庞向外,看着这些人头京观塔,鼻间缭绕的硝味。崇祯觉得此时好像是在鬼蜮一般,胸口喉间一阵阵烦闷,身体也是摇晃起来…。。。 

正文 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 京师 盛京
很少在章节头里说什么,这次专门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虚拟战士》书号1116784,老白的词藻不华丽,不过实实在在的说,这本书是本不错的科幻小说,七十二编推荐给我,我也分享给大家,啧啧,七十二编看书的口味不错啊

另外,以上不计入正文

久在深宫之中的皇帝,不可能有什么好身体,特别是有些神经质的崇祯皇帝,就更不用谈什么健康了。

这停军场上的首级和那些若有若无的药物、尸体气味,对于本就是身体虚弱的崇祯皇帝来说,影响极大,更不用说崇祯来这里的时候本来就是心情烦闷,这无形中把这反应放大了许多。

车驾停下,赶车的小宦官恭恭敬敬的准备掀开帘子,却看见皇帝在车中摇摇晃晃的,而且是用手捂住了嘴。

“回……回宫!!”

崇祯皇帝几乎是嘶哑着说出了这个命令,那名小宦官还有些纳闷,心想这刚刚来到目的地,为什么这就要回去,边上跟随的王承恩觉得有些不对,连忙凑过来看,一见到皇帝这虚弱马上就要呕吐的样子。

当即就是连声的催促道:

“圣上龙体不适,不能在这里呆下去,快些回宫调养……!!”

大太监王承恩在那里一叠声的发话,车中的崇祯皇帝苍白着神色连连的点头,王承恩冲着那赶车的小宦官厉声的骂道“没眼色的混帐,还不放下帘子,非得叫风吹到陛下吗?”然后扭头对这队伍大声的喊道:

“起驾回宫

这支小队伍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有人都在那里做着停驻地准备,谁想到王承恩扯着嗓子这么一喊,方才那“龙体不适”的话大家都是听到。这些人都是养尊处优的角色,在这停军场之中本来就感觉颇为的不舒服,此时上面有命令,正是乐不得地听从。当即用比来说迅速的多的动作,急忙忙的收拾启程。

那京营派来护卫的三千士兵,带队的那名参将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连忙催促自家的兵马陈列在献捷队伍和皇帝车驾之间,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胶州营的士兵们都是习惯了胶州营那简短但鼓动人心地仪式,平日间就算是李孟发布什么讲话,都是士兵列队。讲完话之后,队列回营。

可这皇帝率队前来,这队伍的人员和仪仗穿着宽袍大袖,在这些胶州营的士兵眼中,看着就好像是一群唱戏的戏子一样,根本没有威仪可言。行动也是拖拖拉拉,皇帝的最后一丝神圣在这些献捷的士兵面前都是烟消云散。

为首地那名把总更是看到,就算是莫名其妙招呼说是起驾回宫,可那动作依旧是磨磨蹭蹭,他心中有个不能说出来的想法,如果自己和押送的这些人手中拿着兵器的话,组成队形突击。足可以把这支队伍彻底的打散,并且抓到目标。

至于拦在他们身前的这支三千多人的京营兵马,这登州军地把总甚至都懒得评价,根本是嗤之以鼻。

但忙碌了一晚,才把这些首级搭成京观,费了自己和弟兄们好大的力气。难倒这仪式就这么结束了。那折腾一路,车马人口吃用耗费。就这么白花了吗?

这把总琢磨了下,少不得上前几步。抓住一名落在最后的小宦官,开口询问道:

“这位公公,这献捷的仪式……”

那名小宦官被留在最后查看有无遗漏,本就是个给地位最低的人的活计,心中正是火气升腾,看见那登州军地把总不知好歹地过来拉扯,顿时是心头火起,尖声的呵斥说道:

“什么献捷地仪式,你们这些混帐的军兵不知礼仪不说,你们还惊扰了陛下,还有脸问什么献捷地仪式,快滚快滚!!!”

京师中这些久在内宫的小宦官知道什么,在他们眼中,除却京师的这些贵人大臣,京师外的这些都是卑贱的下人,更别说这些不知道规矩,从山东过来的粗人了,说话也是带着一百二十分的轻视和不客气。

这番话说完,登州军的那名把总长吸了一口气,这才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地点,这个场面,自己没有接到命令,还是不能发火的。/

可这把总也不会去赔笑,他只是冷着脸松开手,直接是回头朝这自己的队伍走去,走到自己的队伍跟前,开口大声的说道:

“整队,京师任务结束,今日间整队回归山东,迅速整理个人物品,正午前出发!!”

一同参加这个献捷仪式的胶州营登州军士兵,这些日子也都是受够了气,关键是这京师乌烟瘴气,阴沉沉的给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在山东一切都是有规律有效率的,能感觉是蓬勃向上,可在这京师却是混乱散漫不堪,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行将老朽垂死的老者,完全的不适应。

回到山东,多少还能赶到个年尾,今年的大胜,山东的这个正月一定会热闹无比,自己这些胜利者们,一定会得到优厚的待遇,还是快些回去吧!

车队的几百名士兵,整队解散,动作都是十分的迅速,他们这边却也是背对着京师队伍这边,居然也是一幅要走的架势。

倒是看得京营的兵马还有那名冷声呵斥的小宦官目瞪口呆,这山东来的兵马还真是不知道规矩,皇帝车驾回宫,他们那边居然也是大摇大摆的要走,也是一幅受了气的模样,这真真是好大的胆子。

可不管是那名小宦官还是那些京营的士兵,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山东兵马失礼那是宫内和朝廷上的大佬们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们没有接到命令,那就看着就是。

崇祯十五年腊月三十的下午,胶州营登州军地献捷队伍离开了京城。踏上了回返的道路,崇祯皇帝本来预订今天要举行受捷的仪式,但因为身体不适,半途中回返皇宫。

山东的这支献捷队伍。离开京师之后,半路上曾经在通州城地一家车马店停留了段时间,在内室吃饭的时候,这名把总和几名士兵详细的把京师中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在这家车马店等待的几名文士。

这家车马店背后的东家七扯八扯到最后,就会扯到灵山商行身上,这几名文士都是号称从山东出发,来京师求学的书生。/

他们把登州军的献捷队伍所说地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按照预先的安排加以润色,一份交给人带到京师中去,一份交给送信的信使,快马带回山东。

京师老百姓都是好热闹的,腊月三十这天皇帝出城受捷,尽管三十这天白日间被差役和士兵驱散。可大家还都是关心这个,心想正月初一这天,找找熟识的人,总归是能打听出来点热闹听。这消息肯定是没有被保密住的,那些差役兵丁之类地,回家都是把听来看来的当成是奇闻轶事来显摆,谁想到皇帝出城又匆匆忙忙的回来。谁能想到这山东兵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