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水乡人家 >

第343章

水乡人家-第343章

小说: 水乡人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初道:“幽篁馆,自然以竹为主。”

    清哑道:“这名字好听。也清静。”

    方初问:“喜欢吗?”

    清哑道:“喜欢。”

    到前面大堂,方初命人开了门,几人进去。只见墙上挂的名画、书法匾额,桌上摆的竹丝画小屏风。地上摆的四扇或者六扇竹丝画大插屏,将厅堂隔成一间间的;每张桌上都摆着上等的瓷器茶具;靠墙是一排排书柜,柜内有各种书籍,好一个风雅所在!

    清哑觉得,这里更像书画展览馆。

    她问方初,这馆的生意怎么样?

    方初道:“很好。文人士子尤其喜欢来。便是不买画,在这里看书喝茶、评论书画,我们的人也不会赶他们走。”

    清哑道:“这就像艺术沙龙。”

    方初一怔,艺术沙龙是什么?

    清哑发现又说漏了嘴,便捏了捏他手,意思回去再告诉他。

    方初会意,转而问她:“现在可好些了?刚才吓坏我了。”

    清哑道:“好了。之前软软的,不知为什么。”

    方初道:“这一路太累了。你一直撑着,等终于到京城,你这么松一口气,便感觉支撑不住了。肚子还胀吗?若不胀了,早些回去睡,不然明早起来又没精神。”

    清哑点头道:“回去吧。”

    回房后,清哑又泡了一个澡才上床。

    方初不过是晚她一步洗完,等上床,发现她早陷入沉睡。

    他虽觉扫兴,又不禁怀疑:怎么睡了一下午,还这么困呢?

    心里默算了算,忽然想起她小日子该来了。

    并非他细心刻意记这日子,因在成亲第二天清哑闹了个笑话,他想忘记也难,只怕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怪不得!”

    他找到了根由,便不敢惊扰她,小心睡了。

    次日早饭后,方初和清哑去玄武王府。

    玄武王父子都在西北戍边,常年驻守巴颜喀勒山的玄武关。此次太后寿辰,王世子被准许回京贺寿。

    方初和清哑先去拜见玄武王妃。

    王妃在内堂接见了他们。

    王妃见了清哑,很喜欢,拉着她手让她坐在身边,问了些家常问题,态度很慈和,又问方初:“你祖母身子可好?”

    方初忙道:“劳王妃记挂,祖母身子还算康健。这次晚辈成亲,祖母在老宅住了好些日子呢。上月底才离开。”

    王妃微笑,又对清哑道:“你祖母以前来京城,我们常会的。这有好些年没见了,甚是想念。”

    清哑道:“祖母年纪大了,不能出远门。”

    正说着,张世子派人来请方初。

    王妃忙对方初道:“你去吧。我留下织女了,陪我说说话儿。晌午你们留下用膳。你们没有别的安排吧?”

    方初忙说没有,又谢过,对清哑微微点头,才出去了。

    王妃继续和清哑闲话。

    她道:“当今太后母仪天下,极为贤良淑德。她最重农桑耕织,所以才对织女倍加爱护、几番回护。”

    清哑道:“太后对民女很和气。”

    王妃状似无意道:“织女每每在纺织上有所突破,便公开传授天下,造福了大靖百姓。我听说,如今在西边、西北、北方等产棉区,兴起许多纺织作坊,比你家的作坊规模还要大呢。你那里只要一有动静,不知牵动多少人心。”

    清哑道:“我们家就两个作坊,城里一个,乡下一个。”

    王妃道:“这是织女大义,不与民争利。”

    清哑道:“钱是赚不尽的。”

    王妃微微颔首,眼中露出欣赏神色。

    闲话一会,她命唤姑娘们,还有世子妃来见客。

    少时,四五个姑娘和两三个贵夫人在丫鬟仆妇的簇拥下出来了,纷纷和清哑相见、问好。

    虽说清哑和她们来自不同环境,但她能织出绚烂的锦缎,还能设计优美的衣服,女人对服饰最感兴趣,只这一个话题,便将双方距离拉近,谈话不似一般客套,厅内笑声不断。(未完待续。)

第692章 怀孕(求月票)

    书房内,张世子正对方初道:“……常拖欠军饷,眼看寒冬来临,将士们缺衣少食……父王想告老,皇上不准……”

    方初默默听着,并不言语。

    这是让他听回去告诉方瀚海的。

    方家多年来一直暗中支持玄武王大量银钱,稳定张家在军中实力,同时也稳定边关军心。这其中,有私心,也有为国的公心。私心,因为这是方家最隐秘的靠山;公心,因为方家从未动用过这层关系,这么多年来,投出的巨额钱财全支持了边疆将士。

    张世子忽然问:“听闻织女织出了毛巾。她对军服可有想法?”

    方初疑惑道:“世子说的是……”

    张世子道:“前日我回京途中遇见明阳子先生,我见他穿的服装很是古怪,衣服上缝了许多荷包袋,行走装备极为便利,且布料厚实、保暖、耐磨。我问他是谁做的。他说是郭织女做的。我便有些想法。今日特地告诉方兄弟,请郭织女这方面多费心。”

    方初道:“世子放心,小弟回去问她。”

    顿了下又道:“这次上京,拙荆已将织机图纸和有关技术都上交给朝廷了。以小弟愚见,世子不妨在这方面动些心思,着人向皇上请奏:在西北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和推行棉纺织。若是西北百姓家家有织机,户户女子能织棉布毛巾,则棉布棉衣价格必然下跌,也免除从中原运送衣物去西北的辗转费用。”

    张世子皱眉道:“这是个法子。只是有些难。我听说。西北也开了不少工坊。那些工坊背后都有权贵支持。他们为了独占市场,变尽方法欺压百姓,拼命压低棉花收购价、逼纺织女工卖身为奴。百姓为此破家的不知多少。郭织女公开技术时,怕是做梦也没想到这点。”

    方初吃惊道:“怎会这样?江南并不如此。”

    略一思忖,就道:“江南纺织市场形成气候了,大商家又多,百姓也富足些,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控制的。”

    张世子道:“经商我不懂。你说是,便是了。”

    又说了一阵。方初道:“还有一事要求世子。”

    张世子道:“何事?”

    方初道:“便是卫家的卫昭……”

    一面压低声音述说一番。

    世子神情微凝。

    方初道:“这实是莫大威胁。小弟想请世子帮忙,看可能动用军中力量,替小弟消除这个隐患。”

    张世子道:“他最近出现在何处?”

    方初道:“在临湖州。”

    张世子道:“这也不难。只是我不便出面。我教你:你不是悬赏二十万两捉拿他吗?你派人去跟靖海将军联系,如此这般……”

    方初眼睛就亮了。

    清哑和方初在王府用了午膳后告辞。

    等坐上马车,方初笑问清哑:“是回家呢?还是逛去?”

    清哑立即道:“逛!”

    方初笑道:“如此,咱们就不回家了。反正家里有沈三哥帮看孩子。他们也不知咱们逛街去了。还以为在王府没回呢。”

    两人一齐偷笑起来,觉得陷害了沈寒冰一回。

    方初便吩咐张恒:先顺着朱雀大街慢慢行,再往长安大街去。张恒领命,骑马在前引导。车内,方初将车帘拉上去,环抱着清哑,为她指点街道两旁的权贵府邸,以及他们的家世背景。

    才说了一会。只见清哑睫毛又往下盖了。

    方初想,吃了午饭是该小睡一会。

    于是抱稳当她。让她睡得安心。

    马车穿过一街又一街,都半个多时辰了,清哑还没醒。

    方初忍不住嘀咕,怎么又这样?

    眼看到了京城有名的一条老街“德阳路”,这里有许多有名的吃食,方初怕清哑怪自己不叫她,白耽搁了逛,便凑在她耳边小声唤“雅儿?雅儿!醒来了,有好吃的!你闻闻香不香?香不香?”

    一边低声逗她,一边用手指轻碰她嘴唇。

    清哑睁开眼,看了他一眼,又无力闭上。

    “回家。”她细声道,小猫似的可怜,窝在他胸前。

    方初发怔,这还是先前那个听说逛街就双眼放光的人吗?

    他心里不踏实了,决定带她去医馆找个大夫瞧瞧,省得她一会儿睡,一会儿无力,一会儿又大吃大喝,弄得他心里七上八下的。

    于是,马车又掉头了。

    在京城有名的医馆“济世堂”门口,方初抱着清哑刚下车,意外地看见明阳子,顿时大喜,“先生!”

    明阳子一怔之下,目光落在他怀内,“丫头怎么了?”

    方初忙道:“没事。就是老想睡。先生给瞧瞧。”

    明阳子被他说糊涂了,想睡不去睡,来医馆干什么?

    济世堂后堂,清哑醒来,正由明阳子诊脉。

    她虽然还是觉得浑身无力,但看见明阳子很高兴,就问:“师傅,你怎么来京城了?早知道跟我们一道走多好。”

    明阳子道:“太后寿辰,派人叫我,我就回来了。”

    方初眼中闪过疑惑神色,却知趣地缄口不言。

    太后寿辰,明阳子早就知道,但还是在清哑成亲后就去了南方。现在,又说因为太后寿辰回京,这其中肯定有缘故。

    明阳子是皇室御医,这缘故还是不知道的好。

    明阳子收回手,方初急忙问:“先生,可是累着了?”

    明阳子点头道:“是累着了。”

    方初紧张地问:“可要紧?”

    明阳子道:“不要紧。不过,还是要谨慎……”

    方初急了,问:“怎么回事?”

    明阳子道:“丫头怀孕了。”

    方初脑子有一刹那的迟钝,什么也想不起来说了。

    清哑也感觉陌生:怀孕了?

    明阳子不满道:“瞧你们,太年轻了!怀孕是大事,如今你们又出门在外,格外要当心——”说到这皱眉——“你们回去怎么办?”

    清哑怀孕,回程再坐十几天的马车,不妥。

    方初总算回过神来了,激动问:“多长时候了?”

    明阳子道:“不足一月。”

    方初道:“还不足一月?”

    仿佛嫌日子太短了。

    明阳子翻眼道:“八月十八才成的亲,你算算能有多长时候?要是超过两月,你能高兴?”怕是要闹心了。

    方初尴尬地笑,说“是晚辈糊涂。”

    说完,目光盯着清哑肚子,满眼新奇。

    清哑也低头看自己肚子,也满眼新奇。(未完待续。)

    ps:  朋友们今天必须要投票,可爱的小包子向你们招手,还捂着月票不发吗?!投吧!

第693章 宫宴(求月票)

    方初起身,在清哑面前蹲下来,将手放在她腹部,自语道:“真怀上了?这么小,都摸不着。这要长到哪一天……”说着忽然想起什么,赶紧仰头问清哑:“你想吃什么?还想睡吗?咱们回家睡去。”

    清哑脱口道:“逛街!”

    方初一愣,怎么又改主意了?

    不过没关系,清哑想逛那就逛!

    他便道:“好,咱们还去德阳路。刚才都到了呢,你没醒,只好又来这了。谁知就碰见先生了。”

    清哑忙问:“那你怎不叫我?”

    方初:“……”

    明阳子瞧着这对懵懂的少年夫妻,叹了口气。

    老人家打叠起耐心,叮嘱清哑道:“怀孕了,行事不可任性妄为。饮食格外要当心,回头为师拟个单子给你,切不可大意。”说着又对方初道:“孕妇容易喜怒无常,需细心照顾……”

    他说一句,方初点下头。

    等他说完了,方初又开始发问。

    清哑则欢喜地想:她要生小宝宝了!

    她用手摸着腹部,想象白白嫩嫩的胖小子对她呵呵笑的情形;画面一转,胖小子长大,变成郭勤(郭巧)淘气的模样……

    越想越开心,忽听明阳子呵斥方初。

    明阳子被方初絮叨的烦了,呵斥道:“还早呢,你镇定些!女子怀胎十月,方能诞下婴儿。你这样子,慌里慌张的。别人不笑话,等你儿子生出来,看你这当爹的一点不稳重。也要笑话死你!回去挑两个有经验的婆子好生照料她。记住,要当心!”

    方初急忙端肃神情,摆出方瀚海的威严。

    最终,他们还是没去逛街,回幽篁馆去了。

    在济世堂的拐角,改装后的卫昭坐在马车内,透过车窗看着清哑被方初小心扶出来。上车离去,疑惑自语:“怎么了?难道生病了?也对,她没出过远门的。第一次来北方,水土不服也可能。”

    黑衣随从见他担忧,忙道:“待我去打听一下。”

    卫昭点头道“小心些。”

    黑衣随从便往济世堂去了。

    少时回来,向卫昭摇头道:“没问出来。是明阳子接待的他们。说了些什么别人也不知道。”

    卫昭想了想。命令道:“叫人去幽篁馆探听消息。”

    黑衣随从道:“是。”

    两人遂离开了。

    再说方初和清哑,回到幽篁馆,方初便对张恒吩咐道:“明日出门,跟的人增加一倍。叫小豆子和小黑子四个跟在少奶奶车旁。”

    他们是小小子,身手机灵,跟着清哑比一般丫鬟还管用。

    张恒已知少奶奶怀孕的事,忙道:“是,少爷!”

    进入内院。方初又命细妹将丫鬟婆子们叫来,肃然道:“京城不比咱们那里。人多,事多。从明日起,少奶奶出门,由细腰领头,细妹细柳贴身伺候,再加两个妈妈跟随。细柔在家专伺饮食。”

    众人见他严厉且慎重,急忙齐声答应。

    等人散去,方初才告诫细腰和细妹盯紧些照顾清哑,清哑怀孕的事不可走露风声,免得出岔子。

    二人一齐答应,分头准备去了。

    晚上,方初抱着清哑靠在床头,摸着她平坦的小腹,微笑道:“还真是快。算算日子,应该就是在清园怀上的。”

    他满脸自豪,这是一切男人最为自豪的时候。

    清哑十分认同,觉得生命的诞生真不可思议。

    方初喋喋不休地和她唠叨。

    “你猜现在他多大了?”

    “手指头那么大。”

    “那么点?不止吧。”

    “那你说多大?”

    “我也不知道。”

    “明年这时候,我们抱他在廊桥上玩。”

    “后年这时候,他就能在廊桥上跑了。”

    两人脸挨着脸,方初轻轻蹭着清哑细滑的面颊,想起清园那夜的笛声,又想起他们曾说,养几个孩子,在廊桥上跑来跑去……他的心,极柔极软。柔软的心房,不经意间被挤进一样重要的东西。

    祖父在世时曾说,年轻人大多无拘无束,像风一般潇洒自由;等成了亲,肩上就多了一项责任,把家放在了心上;再等有了孩子,心里更多一份惦记;随着年纪渐长,父母、儿女、兄妹、家族、亲戚朋友、事业……拥有越多,心里背负越重。

    可是,他不觉得累,他觉得幸福。

    侧首,发现清哑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太后七十寿辰,皇城一片吉庆祥和景象。

    早朝后,太后和皇上在乾阳殿受百官恭贺,然后移驾至御花园紫月湖,在湖心岛的紫月轩参加寿宴,接受内命妇及各诰命夫人贺寿。到内廷参加寿宴的男子,除了皇帝、皇子皇孙等皇族人外,百官中只有内阁老臣、郡王等,与女眷隔了一道屏风。

    正如玄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