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武家萝莉好种田 >

第18章

武家萝莉好种田-第18章

小说: 武家萝莉好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你们忙你们的,我和程子境一起到山脚下摘野菜,今天的骨头汤里就有野菜,香不?”武暖冬献宝的说,小脑袋扬的高高的,表情十分可爱。

    三个哥哥的注意力果然放在她身上,忽略了摘野菜的事,纷纷夸赞道:“怨不得那么香,原来是野菜骨头汤,肯定是暖暖摘的菜新鲜好吃!”武行舟特意夸张的闻了闻。

    “暖暖真厉害,闻味道就知道很好吃!”武夏至也装的一脸垂涎,哪怕提到野菜两字嘴里泛苦水都强压下去。开玩笑,暖暖亲手摘的,生吃都甜!

    “那菜可嫩乎了,我就没见过那么嫩的菜。”武秋止半点没瞎说,做饭的时候他闻着野菜发出的甜香味,掐下一点尝了尝,顿时满口清香,吃起来口感脆嫩神清气爽。比起逃荒时挖的菜质量好的不止一点半点,哪怕他不爱吃素,都不会烦腻。

    武行舟眼一亮,“暖暖,你们是哪里摘的,抽空带哥哥们一起去。”

    武秋止笑了笑,“行舟哥,你是想摘了卖吧?”

    “对呀!那样省得咱们坐吃山空。”武行舟理所当然的回答。

    “野菜不好卖,卖出去了,村里人看着眼热咱们也卖不了多少时日没准还会惹麻烦,还不如等以后踏实了在院里种田,咱们自己的地别人也说不出啥。”

    “也是!”武行舟惋惜的叹口气,“还是秋止弟想的周道。”

    武夏至只管干活可考虑不了那么多头头道道,眼巴巴的瞅着武秋止,“三弟,饭好了没,饿死人了。”

    武秋止慢条斯理的斜睨了眼自家二哥,他又不是煮饭婆,二哥真是讨厌,不会自己去锅里看。

    “三哥哥,暖暖也好饿,咱们开饭吧?”

    眼见自己小妹可怜兮兮的瞅着他,武秋止什么抱怨都抛在脑后,痛快的应了声赶紧往厨房跑去,唯恐饿坏了暖暖的小肚子。

    “二哥拿碗筷,傻愣愣的站着能吃饱?”厨房里稚嫩的声音不满的喊道,“没听见暖暖饿了吗?快点!”

    “来了,真是越来越絮叨了!”武夏至嘟嘟嘴巴,小声嘀咕着,走进了厨房。

    武行舟端饭菜,武暖冬替每人倒了杯清水(灵泉水),四个人忙而有序的开始了午饭时间。

第四十章、雇人

    白天找村长解决雇人的问题,村长当即拍板同意,晚上召来各户当家人开会说明了此事,就手算是正式认识了武家的四个孩子。

    当时起码有一少半人表示愿意帮忙。

    老村长一提及按天付钱还管饭,大半个村的人家也匀出了劳动力,毕竟外面打短工是打,在家附近也是打,不如找个离家近的,有急事还能顾得过来。

    对于这种状况,老村长既感慨又理解。高门村不是大村,也不是氏族村,村民来自四面八方,心本就不齐齐。这几个孩子又是新来的,不欺生就是好事。别的村有人盖房都是乡民自发帮忙,主家管饭即可,没有像他们村人情这么冷漠势力的。

    唉!也怪日子穷闹的!

    武暖冬倒是不觉得有何不妥,现代自扫门前雪的事情多了去了,高门村还有不少是没提钱之前愿意帮忙的呢!可比她预想的强了许多。

    四个孩子毫不怯场的注视着围在村长家的五十多个人,其中大多数是男的,武暖冬特别记住了那十九个最先愿意帮忙的当家者,其中有三个年纪不一的女人,穿着虽然全是补丁胜在干净整洁。

    “各位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特意麻烦你们为了我们武家的事赶来,我武行舟代替弟弟妹妹先谢谢各位长辈。”武行舟一身粗布短打,一米六出头的个子在大人面前并不出众,可是脊背挺的直直的,气宇轩昂、精神奕奕。底下有人交头接耳、有人表情不耐、有人细细聆听,都没有影响武行舟的心情,他继续沉稳的说:“各位长辈也知道,盖房二十几人足以,有空闲时间可以帮忙的各位长辈请站在左面,把名字报给我弟弟武秋止和妹妹武暖冬。武家小子行舟再次谢谢各位爷爷奶奶和大叔大婶!”

    没听到多少银钱,有几人显得很失望,也不走,留在村长家看热闹。有的实在是家里没有空余劳力,或者不缺钱不想搭把手,转身便离开了。

    等最后一个中年农汉报上名字,已有三十四人,武暖冬把笔一放,冲着大家甜甜一笑,“谢谢各位长辈,既然已经没人在报名,那么暖暖就跟各位愿意帮忙的长辈说一下工钱。”

    这下看热闹的人耳朵竖的尖尖的,连闲话都不扯了。

    坐在竹椅上的老村长见此不太赞同的摆摆头,留下的几人在村上都是混不吝的主,见到好处就往前凑没好处就稍到后面看热闹。武家小女娃现在谈工钱,绝对会让那几个人不安分,别闹出什么事来。

    武暖冬笑眯眯的又重复一遍,“没有再愿意帮忙的长辈了吗?”

    “小丫头你就讲吧!别管咱们了!”后面懒散依在门旁的邋遢男人嬉皮笑脸的喊着。

    “大叔,问清楚了比较好!”武暖冬若有所指,引来老村长若隐若无的注视,随后甜笑着说:“各位长辈,工钱是每人每天四十文,管早午两顿饭,做饭的三位婶婶带上锅碗瓢盆也是四十文。”

    果然,听到工钱不但后面看热闹的沸腾了,连原本本意是帮忙的村民都惊愕不已。

    “武家小女娃,你们这钱也不能乱花,太高了、太高了!”一位衣着尽是补丁的老大爷连连摆手,几个小娃看样子没个大人所把持,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别为了个遮风避雨的地把存底全散了,本是村里人搭把手帮忙的事,犯不上花那么多银子。

    一位身材矮小的大婶也接口道:“小娃就是不会过日子,大婶不要你们钱,给顿饭吃就行。”

    “哟,你们不要钱是不缺钱,俺家五口人,全等着俺吃饭呢,小丫头,他们不愿意俺们家五口愿意,工钱不会差吧?”

    答茬的是后面看热闹里唯一的中年女人,她衣服穿的歪歪扭扭,脖子比车轱辘还黑,说起话来喜欢拉个长音,听起来怪怪的。

    “郑寡妇,你那五口人最小的三岁,最大的十一二岁,是过去给人帮忙还是添乱。小丫头,别听那老娘们乱说。你工招完了就回家,明早叔带着大家伙到地上干活,你们不用那么早起来,还小,多睡会,叔帮你们盯着。”说话的是村长家的亲戚,身体很壮实的两个兄弟之一,两人是后来到村里投靠村长的,也曾无依无靠过,那时没钱买地,托着村长的福跟着老猎人学手艺,老猎人过世,他们披麻戴孝送了最后一程,现在是高门村唯一的猎户。

    “谢谢二嘎叔!也谢谢田爷爷和秦大婶替我们着想。”武家孩子齐声致谢,倒吓得三人一跳,这些孩子不但认字,记性还怪好的,说了一遍名都记住了。

    老村长倒是笑开了,一个村子能否昌盛也要看村民们是否团结一心,一团散沙似的村落早晚衰败。

    高门村太过沉闷了,希望外来人能带来新气象。

    天刚亮,武暖冬和武行舟赶着驴车来到镇上的米粮店,买了两大袋的大米(中等米)约十五斗(240斤)1275文,七斗(112斤)杂面1260文,三斗(48斤)白面720文,十斤糯米粉388文,五斤黑芝麻200文,共3两843文,因为武暖冬买的量很多,为了拉回头客,掌柜好说话的免去了43文。

    帮工的村民全是大老爷们,每天两顿饭,怕是要几十斤米面,加上家里的那些也不过是够吃七八天的。

    要不是驴车装不下,她还真想多买几袋省的每隔几天采买一趟。

    空间里的粮食、蔬菜和水果成熟的比草药还要快,那些是留给自家人吃的,武暖冬有些舍不得给无关紧要的外人吃,而且空间米粮质量实在太好了,粒粒饱满晶亮,透着白玉般剔透无暇,看着不像是大米,反而像是一颗颗玉石。面也是细腻的很,满鼻扑香。唉!产物品质好,反而拿不出手。

    幸好玉府对采摘下的成熟作物有静止功能,否则堆在空地的果实、粮食早就腐坏了。

    两个人驱车来到肉铺,肉铺老板见满车的粮食就知道是替家里采买的,立时热情的招呼着,“小哥,买什么?都是新鲜肉,今早现宰的。”

    ps:上青云榜了,嗯嗯,谢谢编辑的推荐和大家的支持,不要忘了收藏、评论和推荐哟~~看好你们!!

第四十一章、抠门

    “大叔,给我们割半扇猪肉。”武行舟对着挂在铺子里的整只猪比划了下,“就要右边半扇。”

    肉铺老板闻言,眼睛通亮,笑的越加热情,“好好,我马上给你们割。”喜笑颜开的老板动作麻利,切好了半扇猪肉,把内脏通通丢到角落的破竹筐里,想着回家喂狗吃。

    武行舟见状,犹豫了犹豫,问道:“大叔,那些下水能卖吗?”

    “那些下水没法吃,吃起来麻烦不值当,不值啥钱的。”

    大唐人还不兴吃猪下水,甚至多吃羊肉更甚于猪肉,所以猪肉价比起羊肉要贵上一些,但羊肉膻气太重,做法有限。猪肉的肥膘更受欢迎,瘦肉价格更低,更不用说下水,比如血肠这类的食物是清朝满族入关带进来的,武暖冬倒是知道几种料理下水的方法,她自己不吃内脏,却极爱吃老北京炸(灌)罐肠,想想问道:“行舟哥哥,你是想买点便宜的下水,省些钱?”

    武行舟羞愧的点了下头,这点小心思竟然让暖暖看出来了,当时买米面全是暖暖做主,白花花的白面和银子生生让他心肝疼,下水虽便宜,可他还真不知道大婶们会不会料理。

    肉铺老板听这两孩子还知道替家里省钱怪懂事的,也不为难他们,实话实说,“咱家里试着做过这些下水,即便做出来也遮不去膻腥味,小哥,你们要的话,我白送你,若是做出美味下回再来我家买,做不出也别怪我朱记,行不?”

    武行舟一听不要钱,眼睛立刻亮了,使劲点点头,“大叔您放心,我们哪里那么不省事,怎么可能会怪罪您!我还要谢谢您的慷慨呢!”

    肉铺老板笑了笑,这孩子说话还挺文绉绉!

    “咱家整片猪肉价格比肥膘肉便宜,每斤35文,这半扇总有88斤2两,那2两肉不用算钱了,共3两80文。”

    闻言,武暖冬从怀里掏出钱递给了老板,老板马上帮他们把猪肉和下水搬到了驴车上,将将放下,一并把装下水的破篮子送给了他们。

    “谢谢大叔!”两个小娃道了谢,在老板目送下赶车离开。

    “这大叔还挺大方的!”武暖冬笑着说。

    “集市里有两家卖肉的,咱们去这家在路口,还有一家在路尾,有竞争自然价格实惠!”武行舟笑眯眯的心情大好,虽然猪肉价赶上两斤细米了,但胜在送的东西多,即便不太好吃,自家兄弟总能多个嚼头。

    幸好两个弟弟不知道武行舟所想,否则非把脸气绿了,话说行舟哥,乃也太抠了吧!

    武暖冬抬头看了眼笑眯眼的武行舟,没想到十三岁的少年还挺有经济头脑的,是块做生意的好料。

    之后两人买了酱料(酱油)、糖、醋这些基本的佐料,又去官铺买了些盐,其它的比如芝麻酱、孜然、辣椒是没有的。

    最后买了十几斤冬葵和菘菜(大白菜),又给武暖冬抓了五只小鸡养来玩玩,两人打道回府。

    因为家里新买了四兄妹吃的粮食,武秋止直接拿出来让做饭的大婶做了早饭,糙米饭、细米粥还有野菜、菌菇腌的酱咸菜,帮工的村民吃过后,忙活了起来。

    等武暖冬到家,已经搭起了两个简单的茅草屋,一个起了两个炉灶做饭,一个放不适合遇水的生石灰等辅材。

    猪下水武行舟不好意思拿给做饭的大婶们,而是和两个弟弟自己动手料理,暖暖充当总指挥。

    先是剪去肠外肥油,用清水灌洗,然后找根筷子从大肠开口处把外皮往里推,内部翻到外部,再加点面粉和盐里里外外揉搓的干干净净,直到搓出大量胶液为止,之后就可以灌制了。把白面、姜、丁香等调料调成糊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再用一半猪油板熬成的猪油,取一小块煎焦,浇上盐水蒜汁。这就是老北京最早的罐肠。

    给哥哥们留了三盘,剩下的武暖冬全部送到工地上给帮工的村民加餐,自然获得了不少好评。

    宋二噶还一个劲的说:“要是配着酒吃,便是极致了!”惹得宋大噶连连瞪他,干活喝酒,没事找事!

    秦大婶追问了罐肠的做法,一听是用大肠灌制的,吓了一跳,咂摸咂摸味,惊讶的感叹着,“怨不得有股肉香呢!可这肠衣太不好洗了,还不够费工夫的,真是够难为你们几个娃还想着大家伙!”

    听着秦大婶的话,帮工的村民更是卖力干活了,几个小娃是好样的,他们自然不能让小娃们吃了亏!

    剩下的下水零零散散的,武暖冬索性准备一起酱。

    用食盐、酱料、糖、葱、姜,以及从药铺买的八角、桂皮、茴香籽、白芷、甘草和胡椒(唐朝没有辣椒,武暖冬用胡椒替代)磨成粉调制成香料,用棉布做成布包包好,把所有下水刮皮的刮皮、去毛的去毛,猪心挤出黑血块,猪耳朵切开耳朵眼,猪舌用刀刮去舌苔,凉水下锅加姜葱焯一遍去腥,开水后煮半盏茶的功夫即可。焯完沥干净水,稍微晾一下水汽控控血水。再放入锅中,水量以刚刚没过为好,大火烧开。之后另起锅,炒糖色,以炒到颜色紫红为准,将糖色加热水调匀放入大锅里,然后放黄酒、酱料、葱段、姜片和香料包与盐,大火煮开后,放上几颗野山楂帮助肉质软烂缩短时间,再用小火煮一个时辰即可。

    半扇猪肉武秋止切了一条瘦、一条肥和一条五花肉,剩下的留给了做饭的大婶,把武暖冬教他做好的酱下水也一同送了过去,等于武家的饭食是一素炒、一荤炒、一汤和一个酱肉菜。比起镇上甚至县上的地主家提供的饭食还要好。

    虽说酱肉是下水,可那味道半分腥气都没有,酱香味里带着丝丝说不出的爽意(胡椒的辣),真是美味极了。连几个做饭的大婶都追着武秋止讨教起做饭的绝技,让这个小少年羞红了脸,他哪里有什么绝招,完全是暖暖怎么说他怎么做。

    马上就要上元节了,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团圆节。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到了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开元盛世的时候,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种类繁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足以可见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对上元节的重视度。

    平吉镇的灯会举办三天,最热闹的时候便是上元节当天,武家给帮工的村民在当天放了假。

第四十二章、元宵

    明天就是团圆的节日,武行舟一大早跑到镇上驿站,可惜仍是没有家人们的消息。激动而出败兴而归形容武行舟的心情在贴切不过。

    在芦苇荡边上给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他挂起笑装作没事人般,拎着一包炒田螺来到了茅草屋的厨房门口,还未进去,就听见里面欢天笑语的,顿时心头最后一丝失望也消失不见了,高兴的喊道:“暖暖,看哥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刚迈步,一团白影铺天盖地的遮住他的视线。

    武行舟用袖子一抹,在看清手心的白影是什么后,脸色顷刻变黑了。

    这可是白面呀!好几十文一斤的白面哪!

    “武、夏、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