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武家萝莉好种田 >

第22章

武家萝莉好种田-第22章

小说: 武家萝莉好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九章、钦州

    盖好了主楼,武家兄弟再也不想寄宿在程家,待回到程家取行李才知道程子境和程管家去县里好几天了。

    给他们留下话,四兄妹搬了家。

    武暖冬则在桌上悄悄放了二十两银子,算是感谢程家的收留,不是她执拗非要分的一清二楚,而是程家本和他们无亲无故人家真是犯不着。

    小楼里连基本的床都没有,武暖冬提议到都住到二层,至少不会紧挨地面省的夜里寒凉。

    这块地后面就是神虎峰,夜晚会有山风流动,比村里要低上一两度,武暖冬尚小,三个哥哥也没什么避讳的,自然愿意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

    在地上架几根盖房用的木板,再铺上厚厚的干草,垫上两床被褥,简单的床榻便成了。

    收拾妥当,晚饭凑合吃着午时剩下的大锅饭,武暖冬拿出甘蔗和西瓜与几个哥哥啃的香香的,练完功,借着早上打的水洗了澡早早的休息了。

    因为知道几个孩子要搬回来住,众人合计着先把小院配套的厨房盖好了,武秋止认定武暖冬不习惯吃大锅饭(其实是武暖冬的借口),特意早起准备做饭。武暖冬见三哥醒了,抻了个懒腰,自发的起了床。

    “暖暖怎么醒的那么早?”一旁的武行舟正拿着棉巾准备到外面的水缸里舀点水洗漱,回头刚好看到武暖冬从铺的厚厚的茅草床上爬起,看了一眼旁边睡的香甜的武夏至悄声问,“是不是哥哥吵到你了,再睡会吧?”谁不知道他家小妹有严重的起床气,每回都是武秋止顶风作案的叫醒暖暖起床吃饭,三兄弟里也就武秋止更有耐性,不管暖暖怎么发火怎么赖床不起都能耐心的哄着她,给她穿衣擦脸,相对来说,暖暖对武秋止也要‘温和’些。

    武行舟若有所指的话音让武暖冬闹了个大红脸,那个有起床气的真不是她好不。

    武暖冬精神气爽,一夜好眠。她摇摇头,打了个秀气的小哈欠,轻声道:“不睡了,不是今天要去钦州城吗?”镇上没有顶好的铁匠,做浴室的铁管好说,但是三通那些有点技术含量的配管不是一般铁匠能做出来的。武暖冬早就跟程管家打听好了,钦州城里有两家官家造册的铁匠铺子不光打些家常日用,还会打造武器,手艺和技术在坎州一带都是小有名气的。钦州城比离着平吉镇最近的灵山县路程还要方便,大约三四十公里。钦州依靠着海岸港口,贸易往来较为丰富,尤其是西域的新鲜货数不胜数,武暖冬是抱着淘宝的心思去的。

    早餐是什锦面片汤,面是空间面,配着暖暖‘采摘’的拌野菜,热乎乎的浓香扑鼻。

    宋二嘎刚好进院,闻着香味,口水差点掉下来,不禁大声赞着,“哎呀!怨不得秦嫂子他们追着秋止问做菜的方子,这味道真是香的不得了!”

    “二嘎叔,快来吃一碗,尝尝!”武暖冬招招手,武秋止见她分神主动接过棉巾替她擦脸。

    武家几个小子对小妹的宠溺众所周知,宋二嘎和帮工的村民见怪不怪,也不客气,坐了下来,“我可是专门过来尝秋止的手艺的,可别怪我吃的多呀!”

    武秋止笑了笑,“您吃您的,今天做了不少呢!绝对管饱!”说完,把棉巾放在水里投了投,不顾小妹的挣扎再擦一遍。

    武暖冬泪流满面,真不是她偷懒耍赖,而是三哥照顾她已经成了习惯,她明明独立性很好,真的,洗脸都洗了几十年了,她真会!

    为了不让武秋止伤心多想,武暖冬硬生生忍着,不就是帮她擦脸吗?又不是以前没擦过。之前上大号,武秋止还追着她问要不要帮着擦屁屁……

    宋二嘎呼呼吃了两大碗,抹抹嘴,再次情不自禁的夸赞着,“真是香呀!秋止你的手艺比起那些大酒楼的厨子一点不差!”

    武秋止谦虚的一笑,“差远了!是我把面片汤里放了猪肉沫提鲜!”

    宋二嘎是陪武行舟和武暖冬去钦州的,钦州虽近,但驴车往来也要三个时辰,怕是要在钦州留宿一晚了。

    武秋止很不放心,幸好现在的行舟哥比当初稳妥多了,叮嘱暖暖跟紧大人,便看着三人赶着驴车远去。

    钦州南面就是港口,刚一进钦州城门,武暖冬就耸了耸小鼻子,“咱们这次一定要买些海产品回去。”

    “那玩意多腥气!”武行舟吃的海货很少,还是小时候大伯走南闯北带回来的晾腌的虾米和咸鱼一类的,味道比较重,吃起来很不适应。

    “傻小子,那玩意做好了味道极鲜!”宋二嘎甩着鞭子,漫不经心的说:“听说只有望仙楼才有这种特色的海货。”

    古代吃海鲜的机会很少,内陆因运输困难很难吃到,所以才有鱼和熊掌难以取舍一说。出海捕鱼的渔民一般会将捕捞上来的海货卖给当地酒馆,剩下零星的海鲜放在集市卖不出去的话家里自己嚼用。

    驴车进城到时早市已经结束,海鲜是没有了,武暖冬惋惜不已,打定主意要起个大早买些海货回家,给几个哥哥尝尝鲜。

    铁匠铺很好找,武暖冬要的铁管三通什么的,解释一番铁匠完全能做出来,只是用时慢些要价也贵。武暖冬自然不会计较价格问题,又买了些家用的小件器皿和剪子、针一类的零用,交了订金,三人去了钦州最大的药铺。

    宋二嘎以为武暖冬只是买些平时要用的外伤药,毕竟她家有三个兄弟,保不准哪个淘气磕碰出血,有些外伤药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在医馆外面守着驴车并没有进去。

    武行舟向来听信小妹,暖暖让他干啥他就干啥,暖暖一指街头排着队的糖果铺子,武行舟就屁颠颠的跑过去给小妹排队买甜果去了。

    武暖冬先是打量了下医馆的药价,整体卖价比起镇上贵了几分,品种和品质也更多更好。

    小药童为病人包好药腾了空才来招待她,并没有欺小忽视武暖冬这个小娃娃,直接问:“小姑娘,你是看病还是拿药?”

    “大哥哥,你好,我来卖药!”

    “什么药?”小药童微微皱眉,好声好气的婉转提醒,“小姑娘,卖的药要是不好我们同济是不收的。”

    “我知道!”这家同济医馆和平吉镇的是一家,就是知道罗掌柜最近在平吉驻扎,所以她才来的钦州卖药。武暖冬从怀里取出一个长木盒,“药在里面,我要先见主事的才会打开。”

第五十章、卖参

    在钦州同济医馆的主事是个老大夫,五六十岁长须长眉,一身青袍洗的发白,正坐在内厅靠窗的书桌前看书。

    小药童将武暖冬引入,和老大夫交代了一句便退了出去,老大夫抬头,眯眯眼,“是你卖药?什么药?”

    武暖冬上前递过木盒,老大夫不甚在意的打开,登时眼睛大张,惊诧的说:“这……这是山参?好、好、好,须长老而韧、珍珠点密集,芦节长,老皮有光泽,毛根上横纹细腻,好,真的好!”老大夫连连称赞,闻着满鼻清香顿时觉得眼不瞎腿不疼了。

    南方参比北方稀少,又因土质问题,疗效和价格都不如北方要高。武暖冬拿出的是正宗北方参,全须全眼没有一丝损耗,得有五百年左右。

    玉府里人参大小不一,共有半亩地之多,最大的太扎眼,太小的还需养几日,武暖冬专门挑的中等大小。

    “要了,要了!”老大夫激动不已,每年掌柜的都需要花费不少功夫到北方收药,还不见得能收到如此齐整的人参,现在有人送上门,老大夫当然不会错过。

    “您先说说多少钱,爷爷,您也让我考虑下合不合卖!”武暖冬按住老大夫盖盒的手,小小的身高气势却不弱。

    老大夫心急的拔开武暖冬的小手,把盒盖盖上,忍不住教训道:“你这孩子,老朽还会坑了你不成。没闻到这人参散发出的香气吗?那些都是药效,哪里能凭白的散了去!”

    武暖冬笑着应:“您老训的有道理。”

    能拿出这般成色山参的人家,家底不可能太单薄,老大夫自然不会认为武暖冬是个凡事不懂的娃娃,伸出两根手指,有底气的明确道:“我也不瞒你这小娃娃,这野山参保存的很好很新鲜,得有小六百年头,两万两白银也就同济能一下拿出来也只有同济会拿出来。”

    先前武暖冬在医馆转了一圈,两根年仅百年的人参成了同济的招牌,标价三千两一根。相对来说,武暖冬还是信得过同济,没有迟疑的点了下头,“爷爷,我要银锭或者金锭,不要飞票。”

    老大夫赶忙唤来账房,取来装银钱的雕花箱子,打开给武暖冬过目,“一千金、一万银。全是十两、二十两、五十两和百两的元宝。”

    “嗯!正好!”

    老大夫收好人参,心情大好的问道:“小娃,我唤人帮你把箱子抬出去吧?”

    武暖冬摆手,“您客气了,我自己来!”说完,在老大夫和账房目瞪口呆下,一把举起有她半个高度的箱子轻轻松松的出了医馆。

    “这……这……小女娃还嫁的出去吗?”老大夫半天才回了神,咋舌的连连摇头。他家要有男娃,可真不敢娶这么个彪悍的女娃娃,这么多银两,刚才可是四个药童齐心合力抬进来的。

    账房抹抹汗,苦笑道,“真是个贼机灵,她这是警告咱们千万别见财忘义哪!”

    话音刚落,就见那个不高的小女娃又折了回来,吓得老大夫和账房闭紧了嘴巴。

    “还您箱子来啦!”武暖冬把空空的箱子往老大夫跟前一放,摆摆手,“两位爷爷下回见!”蹦蹦跳跳的出了医馆,留下面面相觑的两位老人家。

    这两万两是武暖冬准备支付盖大房买地的钱,空守着金山银山不能用的感觉太憋屈,至少能一步到位的时候武暖冬不会委屈自己。

    她刚出医馆,武行舟正好买了甜果子回来了,三人来到一家做小海鲜的小馆子,点了店里特色的白水煮蛤蜊、蛋蒸海瓜子、三碗海鲜面和一条清蒸海鱼。

    因为是武暖冬想吃,武行舟倒不心疼钱,反而是宋二嘎眼皮子直抽抽,等到小二离开才悄声道:“三碗面即可,何必那么浪费!”

    武暖冬但笑不语,大有一种爷有钱敞开吃的心理——俗称暴发户!

    等菜上桌,武暖冬每样尝了几口,口味偏清淡,微甜。她对小海鲜兴趣不大,所谓白水煮蛤蜊就是白蛤、花蛤、蛏子、海蛎子等这些带壳的用水煮熟,沾姜醋食用,很大的一盆,看起来经济实惠。海瓜子也是蛤蜊的一种,外形较小,把海瓜子的肉放入打开的鸡蛋里上锅蒸即为蛋蒸海瓜子。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吃个新鲜。

    那条清蒸海鱼味道不错,武行舟挑了刺喂给武暖冬,吃了几口武暖冬便再也不吃了。没辙,自己吃武行舟总是怕刺大卡着她不放心,来来回回竟为她忙活了,他自己都没能吃几口热乎的呢!

    一顿饭758文,鱼最贵,占了一半价钱。

    宋二嘎连称不值,不如自己买来做合适。

    吃完饭已申时,宋二嘎带着他们来到一家干净的客栈,要了两间房,武暖冬、武行舟一间,宋二嘎一间。当晚凑合在客栈点了三份米粉。一路奔波,三人早早的回房休息了。

    第二日清晨,武暖冬果然赶上了早集,各色海鲜被渔民用竹篓装好,最多的是蛤蜊,像是扇贝、螃蟹和虾还是很稀少的,更多的是腌制好的半成品。

    武暖冬买了不少活虾和螃蟹,用木桶放在驴车上拴好固定,沿途还看到了单卖珍珠和珊瑚摆件的摊位。

    又圆又大、成色好的稀有珍珠是进贡之物,微有瑕疵亮度不够的在店铺加工也是天价。小摊上的大多是瑕疵明显,或者是米粒珠不值钱。

    武暖冬给家里的女人们挑了不少,米粒珠串成手链或者项链,大颗的珍珠尽可能挑大小差不多的或者能用瑕疵打孔的,到时可以摆成花瓣形状做朱钗或者坠子。挑来挑去,仅有的三个摊被她淘了个遍。

    逛完早市,武暖冬又去木器店铺转了转,最后选定了四张罗汉大床、四个双门衣柜、四张翘头书案,全是花梨木雕工,由店铺免费送货。

    武暖冬完全没想到能买到罗汉床,唐朝初期人们仍是喜欢席地而坐,比如榻榻米这类的卧具全是唐朝传到日本的。后来才由席地卧演变成垂足家具,这时候应该是高矮卧具交替的时代。武暖冬很喜欢古代的那种拔步床,上面可以挂纱帘,可惜那种款式是明清以后才有的。等大伯回来,倒是可以让大伯打一架。据说大伯的木工手艺相当不错,年轻时候走南闯北的,也拜访过不少老木匠。后来年纪大了,在镇上开了家木器铺,连周边县上的都找大伯打家具。

    木器铺有马车,家具散装,等到了地方小徒们会将家具组装起来。宋二嘎带着一桶海鲜跟着木器铺的小徒们先回村里,驴车太慢只能慢哒哒的看着马车扬尘而去。

    ps:野山参自古至今价格居高不下,疗效和人工的大相径庭。现今30年的野山参拍卖要1到3万,年头越高越贵。重复:此文银两换算大致为1两金=软妹币2000元=10两银、1两银=软妹币200元=1000文=1贯(吊)、1文钱=软妹币0。2元,虽然比唐朝银两价格要廉价,但是方便大家换算和理解。

第五十一章、救人

    “暖暖,买了这些家具,咱还能有钱吗?”回程路上左右无人,武行舟终于忍不住小心翼翼的问道。十二件新式大家具花了一百八十多两银子,武行舟当时头都晕了就看小妹跟变戏法似的从布包里取出了一个百两银元宝、一个五十两的银锭子还有三十多两碎银……

    “行舟哥哥,我前两天挖了一颗野山参,今天卖了,得了好多好多银钱,刚才二嘎叔叔在,我没敢说!”武暖冬故作神秘的在武行舟耳边小声解释,并且偷偷撩开布包一角,果然里面还有几锭银两。这是她在背人的时候偷摸准备的,那几万两金银早早塞入玉府木屋里,藏在哪里都不如空间安全可靠。

    武行舟吓得一下子把武暖冬的小手按住,脸色都变了,谨慎的看了看四周,小声嘱咐着,“可别掀布包,暖暖,你做的对,防人之心不可无。”他拿起布包抱在怀里,小脸满是郑重,“这些银子暖暖还是你收起来,谁也别说,知道吗?”

    “嗯!知道!”

    见武暖冬认真的点点小头颅,武行舟吁口气,抱着沉甸甸的银子包仍然有种云山雾绕的不真实感。

    过一会,“暖暖,这野山参真能卖那么多钱?”

    “嗯哪!”

    “暖暖,你掐掐哥哥,看哥哥不是发梦吧?”

    “暖暖可舍不得掐你,要不行舟哥哥你咬咬银元宝,要是牙疼,就不是做梦!”

    武行舟刚要顺从的解开包裹,忽地想到什么,哭笑不得的捏了捏武暖冬的小鼻头,“小调皮!青天白日的财不露白!”

    “行舟哥哥,别想了,这钱还要盖房买家具用呢!”看着武行舟一副‘出门捡金子’的兴奋样,武暖冬不得不泼冷水,要是武行舟还不恢复正常,回了村面对那么多爱八卦的大婶们不好交代哪!

    “嗯嗯!还给暖暖买漂亮的衣服穿!”武行舟是乐傻了,露着一口白牙抱着包裹跟个傻小子似的,“暖暖真是太棒了!回家让秋止给你做香香的红烧肉吃!”

    经过他提醒,武暖冬这才想起自己忘了什么,四个兄妹每人只有两身衣服,这些天不是深山就是工地的,衣服泥里来泥里去,天天洗天天换,根本不够穿,今天正好绕到镇上买几件新衣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