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黑夜将至 >

第287章

黑夜将至-第287章

小说: 黑夜将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心吾不敢再放任会议室里的悲观情绪再继续蔓延,出声说道:“我们掌握的信息太少,不足以做任何推断,所以,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至少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月球基地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是某种月球才有的,影响大脑运作进而导致精神状态失常的病毒,或许是月球基地里有一个潜伏的觉醒者,能够像林万羽那样催眠控制他人……可能性有很多,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没必要下悲观结论。”

    于谦扫了眼众人铺满阴霾的脸色,决定暂时保持沉默。

第四百章 新行星生命起源假说

    于谦藏起了棱角,可会议室里还坐着一个喜欢锋芒毕露的家伙。齐心吾话音刚落,欧羊就立刻发出质疑声。

    “齐局长,我认为您提出的第一种可能性可以直接排除,如果是有其他觉醒者潜伏在月球的地下基地伺机报复,那他或是他们也不应该杀光所有人吧,把元首和他的军队杀光并不奇怪,可为什么要对付那些与觉醒者没有仇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呢?”

    “就算这位觉醒者对所有人都恨之入骨,他也没道理杀死所有人吧?把这些人全都弄死了,谁来运转月球基地呢?总不能说这个觉醒者自己也是个不要命的疯子吧?”

    “而且,既然是被筛选出来移民月球的人总共只有不到两万,他们的背景身份应该是经过了严格检查,不应该会有觉醒者潜伏其中,至少他们登月的时候不会有,而等到登陆月球以后,他们就不可能再觉醒了……我记得是这样的吧?只有灾难发生地区的人们才有觉醒的可能。”

    欧羊摇着头说完,把头偏向会议桌上的一台电脑,华科院的一位负责人正通过电脑视频参与会议,在科学相关方面,他应该是在座所有人中最为权威的一位。

    “朱院士,您好。”

    隔着屏幕面对这位华夏科学界泰斗,欧羊收起了笑嘻嘻的不正经模样,端正姿态恭敬问道:“请问,齐局长所提出的第二种假设,是否存在可能呢?”

    朱院士思考片刻后,摇了摇头,又点点头,回道:“小欧你好,我认为月球存在这种病毒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来说,病毒都是专性寄生的微生物,在宿主的细胞外很难长时间生存,即便能够在空气或者水里传播,也要靠蛋白质外壳保护其核酸。而以我们现在对月球的了解来看,嗯,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场,也没有液态水,没有产生生命的条件,也没有维持生命的环境。”

    “所以月球不存在生命体?包括微生物?”欧羊问。

    “这个,我不好下定论,记得前些年美联邦内萨(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朱院士的发音并不标准)有个研究小组就提出过一个说法,说当年登上月球进行试验任务的探测器很可能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所以探测器有可能把来自地球的细菌戴上了月球,不过这个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

    欧羊又问道:“可另一个世界里,二战结局改写,美联邦和前苏联从未登上月球,那么这个说法也就无从谈起了吧?如果月球基地里存在某种能够影响人类心智的病毒或者微生物,那也应该是那批月球移民带到月球的,对吗?”

    “还是不好说啊。”朱院士再次否定,严谨道,“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星际间尘埃流动极大,太空尘埃能以每秒七十公里的速度在太空里穿梭,而小生物粒子只要能在十五万米以上的高空漂浮,就能进入太空,并跟着太空尘埃拜托地球引力,如果是极少部分能够在太空环境内生存的微生物,那它们甚至可能被太空尘埃带到其他星球,反过来看,如果其他星球存在这种能够在太空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它们也可能被带到地球,当然,没法通过大气层,但月球没有大气层。”

    “可没有大气层和磁场保护,那些微生物应该会被宇宙射线摧毁不是吗?”欧羊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漏洞。

    朱院士点头叹道:“理论上来说是这样,但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我们过往依靠自身观察和思考所总结出的理论,未必都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位研究者能搞清楚穹顶的作用原理……”

    “哎,就拿t原体来说,如果真有一个科技水平超过我们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高等文明,他们能够制造出t原体这样神奇的微生物,自然也能制造出抵抗太空辐射的微生物,或者,更简单的,可以把它们装在容器里定向发送。”

    “这容器未必非要是我们想象的飞船、培养皿,也可以是某种质量很轻的薄膜状生物体,用容器来给里面的微生物提供安全环境和营养物质,等抵达目的地时,容器自然消解。或者,这容器可以是某颗小行星,我们很早就开始考虑小行星或者彗星将生命带入地球的可能。再或者,就像在南都那样,撕开一道灰蒙蒙的口子,用空间传送技术传过去。”

    “既然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全都发生了,连第二个第三个地球……不,准确说,连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太阳系都出现了,那我们万万不能再用以前认识的规律来束缚自己的想象力。”

    杨小千认可地点了点头,正因如此欧羊这种想象力和行为都像是脱缰野马的家伙才会拥有会议室里一席之位。不过朱院士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家,竟能如此泰然地放下以往成就,虚心接受新规律,真是让人意外。

    “原来除了行星彗星撞击论,还有个太空尘埃传播论?太空尘埃间的碰撞居然也可以推动生物在行星之间游走,或许以后这也会成为行星生命起源学说之一,我得记下来,方便写新书。”欧羊小声嘀咕着,全然没有身处机密会议室的觉悟,无比严肃的场合竟然还想着给新书取材,就连杨小千听到后也不禁暗自咬牙。

    不能再让欧羊继续胡闹了,必须立即回到重点,杨小千心里这么想着,抢在其他人之前开口问道,“朱院士,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我想问问您,如果有一颗直径五百公里的小行星飞向我们,我们能提前多久观测到?有没有能力拦截它或者把它推出危险轨道呢?”

    “大概能在撞击发生前二十二个月到二十四个月预测到,至于拦截、击毁或者推出危险轨道……”朱院士摇摇头,悲叹一声,说道,“齐局长,请你先播放硬盘里第二段视频吧。”

第四百零一章 灭世

    “好的。”齐心吾应声点头,接着对其他人解释道,“硬盘里的第二段视频,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时,近月太空站拍摄的视频,在这个视频里我们能从宏观视角看到那颗直径五百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后会发生什么。我会以三十二倍速进行播放,请各位戴好耳机,屏幕下方会有字幕进行解说。”

    杨小千和于谦对视一眼,严肃且认真地看向投影屏,不经意间将坐姿调整得更加端正。

    屏幕上先是显现出一个巨大球体悬在浩瀚的太空中,背景却不像想象中那样漆黑寂寥,反而充满点点星光,除了太阳系内的同伴,万分遥远处还有几条彩光撕开黑暗,那是距离几千上万光年的星云,或许在那里,也有,或是曾有过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生物和文明。

    屏幕下方额外添加的led横条屏浮现出字幕:地球。

    原来这是地球,并不像人们想象中和各类作品中描述的那样美丽,本该湛蓝的海洋呈现着类似腐烂海藻的灰色,陆地则呈暗红色和深棕色,从画面中倒是看不出地球母亲的形状,但投影屏下方的字幕和耳机里传出的电子音解说给出了更多信息。

    杨小千也是到现在才知道地球的形状并非规则球体,并且以前所见过的地球、太阳系、星云等天体形象的天文望远镜照片其实都是经过ps的当然,是严格遵守规定的合理的图像重塑,以便让更多人欣赏,否则大部分由不可见光组成的天体图像会变得单调无味。

    在代表地球的圆球右侧,有一颗小小的灰红色球体正在贴近地球,那就是即将毁灭一个文明的灭世小行星,直径五百公里的庞然大物放在直径超过一万二千公里的地球旁边,就像是扔向篮球的一颗枣核。

    但理论上只要这颗实心枣核的速度足够快,它就能让篮球四分五裂。

    “因小行星质地的不同,直径五百公里的小行星质量应在十三至五十二兆吨之间,附:单位‘兆’为一亿亿。”

    尽管已经知道结局,但看到字幕上显示的天文数字后观众们还是忍不住倒吸冷气,为另一个地球的命运感到揪心。

    “当灭世小行星距离地球二十至三十万公里时,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它将会吸附大量太空尘埃,并对周围天体的运行轨道造成干扰,地球与月球都会受到影响,不仅运行轨道会产生微小变化,自转与公转速度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复杂的引力综合作用,地球将出现潮汐紊乱等现象,并持续数个小时。”

    杨小千认真聆听耳机里传出的电子音,一字不落。从画面中地球和小行星的距离看来,显然已经度过了那一阶段,不断飞近的小行星受到地球引力作用,如一只扑火的飞蛾般扑向地球,再无转换飞行轨道的可能。

    当灭世小行星距离地球不到十万公里时,在朝向小行星的那个半球,人们可以看见一片阴影缓缓移过,遮天蔽日。

    当灭世小行星距离地球一万公里时,它所朝向的那一面开始出现海啸,浪高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内陆城市尚且无恙,而沿海城市却被山一样高的海浪冲刷一空,当一座海水组成的高山当头砸下,几乎没有人或建筑物可以幸免。

    小行星继续加速前进,落向太平洋,此时它处于距离地球一百多公里的大气层和太空分界,尚未与地球产生接触,但因其引力作用而出现的低气压会使上空空气迅速旋转,形成接近因素的超级风暴,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电风扇,将半径一千公里以内的风暴中心地带绞成齑粉,身处其中的可怜生物,包括人类、野兽、飞禽和植物,都在冲击波下化为飞灰,转瞬间湮灭。

    随后,小行星进入大气层,使大气层由低压迅速专为高压,风暴骤然反向,如同水面涟漪一般扩散,而这一次,它的速度将突破音速,并再次蹂躏低压飓风已经扫荡过的区域。

    最后,小行星与地球撞击发生撞击,在接触面向外扩张数百倍的巨大范围内,海水蒸发,物质汽化,空气被加热到超过六千摄氏度的等离子态,地壳岩石圈迅速溶解崩塌,一万米厚的地壳和小行星的碎片将在撞击下直接脱离地表飞向太空,形成最灿烂的焰火。而这场焰火,质量至少在一亿亿吨以上。

    最外端超过三千摄氏度的冲击波会以接近甚至超过小行星飞行速度的高超音速传播,震波将穿透地幔直抵地核,制造地球磁场的地核受震荡影响后整个地球的磁场都被摧毁,地球表面的小小创口将会迅速膨胀、扩大,从一个点变成一个圆,再随着地球的形状变成弯折的弧面,最终将整个地球表面覆盖。

    而画面中被抛入太空的地壳物质先在这个弧面上方形成燃烧的黑红色高墙,随着抛射距离拉远,墙体开始自上由下崩解,而最顶端闪着炽白光芒的地壳物质在地球引力的抓取下开始下落,那些被抛射到地球低轨道的碎片在返回地球后直降地表,化为一场浩浩荡荡覆盖半球的灭世陨石雨,它们会与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成千上万座火山一起,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地球表面彻底摧毁,化为一片荡漾的熔岩火海。

    而冲击波则带领着岩浆热浪奔腾前行,将地球海洋与地壳中的液态水汽化,将一切接触到的事物烧成飞灰,二十四小时之后,仅有少数人类遗迹能够得以保存下些许残骸,而地球表面已没有哪怕一平方米能够居住的土地,但地球上的居民不用担心流离失所,因为所有生命都会在这场极热风暴中蒸发。

    等到第四十八个小时,地球表面的颜色已从灰蓝变为黑红,某些区域内亮起金色丝线,勾勒出各个大洲的形状,撞击面所在的太平洋仍然呈现着太阳一般的金黄色,远远望去,像一颗燃烧着的巨大煤球。

第四百零二章 渺小的人类

    “这颗‘大煤球’会在撞击发生后的几千年时间内缓慢降温,逐渐冷却。

    但在撞击时大量汽化的海洋和地表物质会形成厚重的颗粒云系,将热量遮挡在地球内部,因为热量难以散发,地球大气温度可能会长期保持在四百摄氏度以上,而大气压则超过当前标准大气压上百倍,氧气也将燃烧殆尽,导致地球居住环境堪比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金星,甚至犹有过之。

    除此以外,撞击时抛入外太空的溅射物质在回归地球后还会形成长达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轰炸浪潮,直到这场世纪轰炸结束,地球才能迎来些许平静。

    修养五万年至十万年后,地球将开始降温,由于整个地壳都在灭世之灾中融化,在重新冷却后它们又会融成一个整体,因为海洋蒸发,没有液态水作为润滑剂实现板块构造运动,所以巨大的地质运动能量难以散发,致使地球的火山运动将会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可怕。

    再过五十万年至一百万年,漂浮在炽热岩浆中的单细胞微生物可能登上陆地,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变异、进化,有可能直到五十亿年后,太阳衰老并化为红巨星时,地球上还没有进化出复杂生命体。

    也有可能,这些能够在极端环境内生存的微生物,会在上百万年或是几亿年时间走向上一个纪元文明所开创的进化道路。

    靠着时间长河的哺乳,它们或许会成长为植物、哺乳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等复杂生命体,或许会走向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甚至可能不再出现碳基生物,而是出现代谢出二氧化硅的硅基生物,或者是不具备尸体的能量体生命。

    当然,考虑到碳基的种种优点以及生命形式对碳基的以来和选择,出现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论生命是否出现,不论后来者走向哪条道路,时间尺度都将拉长到人类难以想象的程度,于人类而言,百万年涵盖了文明从萌芽到成长再到兴盛衰落和消亡的全过程,而于星系和宇宙而言,百万年,不过弹指一挥间。”

    字幕到此结束,众人仍然凝神屏息,不敢出声。欧羊放下他的名贵钢笔,魏主任挠乱了整齐的发鬓,齐家叔侄低头盯着眼前的茶杯一言不发,于谦悄悄打开葫芦仰头灌酒,杨小千倍感头疼地揉着眉心和太阳穴。

    “如果是那颗造成奇克苏鲁布陨石坑的陨石,噢,就是人们认为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造成白纪生物大灭绝的那颗小行星,那我们还有解决的办法,即便不能成功拦截转向,那么用核武器在低地球轨道击碎它以后,质量分散的小陨石无法击穿地壳,就不会使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也不会造成超级火山爆发,只要不撞上像尤卡坦半岛这样富含大量原油和碳氢化合物的地区,而是撞上低中烃区域,那就不会造成生物大灭绝。”

    有了视频做铺垫,朱院士开始回答杨小千的问题。

    “但要是有一颗视频里那种直径五百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事实上根据现在翻译出的资料,另一个地球的,呃,这个大德意志帝国皇家科学院,已经把我们现在有过的构想都尝试过了,事实证明,都行不通。”

    换句话说,以现在地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