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红警之超时空兵团 >

第275章

红警之超时空兵团-第275章

小说: 红警之超时空兵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地是有这种可以抵挡上亿度高温的技术材料,但是那是大型反应堆,不是这种微型的反应堆。

    可控核聚变的微型化,是红警兵团作战实验室的重点科研项目,这是必须要攻克的项目。

    为什么不搞微型核裂变反应堆,原因十分的简单,那就是核辐射和污染,核裂变所产生的核辐射和污染,会让使用变成一场灾难。

    但是核聚变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对比核裂变的微型反应堆的作用,核聚变反应堆才是红警兵团未来单兵能源的需求。

    同时也是太空探索技术的一个重要能量来源,这种微型的核聚变反应堆一旦可以使用阶段,那必然会对红警基地所有武器装备,掀起一场全新的升级革命。

    坦克将不需要笨重的发动机,而第六代战斗机的动力系统,也可以彻底解决。

    大量的可持。久性作战的单兵机甲,甚至是大型机甲,也都能够攻克动力技术。

    同时宇宙探索以及飞船动力,也都将不再是掣肘的难题。

    目前限制核聚变反应堆微小化的难题,已经不是如何令其运转起来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基地拥有的核聚变反应堆是作为大型核电站的反应堆,也是作为浮岛要塞此类超大型作战装备的能源提供。

    但是无论是大型核电站还是浮岛要塞,都是拥有能够承受核聚变瞬间带来强大能量,且吸收这种能量的能力。

    因此核聚变的使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小型核反应堆的使用,必须更加精确的控制能量的释放。

    目前作战实验室已经成功攻克了核聚变产生过程,严格控制问题的技术难题。

    在核聚变的领域,有一种加热方式,可以让上亿度的要求问题,实现针对原子核本身产生作用。

    原理是通过反应堆内的激光矩阵,加热其中的一个部分核燃料,令其产生聚变,简单来说,就是让这部分的核燃料产生类似氢弹的爆炸反应,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

    此类的试验已经进行了数千次,技术也十分的成熟,基地也认可了这项技术。

    但是微型核聚变反应堆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配套难题,那就是小型的核聚变反应堆所产生的能量也是相当的庞大的,而微型核聚变反应堆所配套的设备,根本没有办法完全吸收利用瞬间产生的庞大能量。

    这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试验,试验平台上的微型核聚变反应堆是已经成熟的微型反应堆,但是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相当的狂暴,如果是放在大型电网上,那这点能量实在不多,可要是放在几条线路上,产能的能量将是难以承受的。

    而要是放在航母上,这个小小的反应堆,所产生的能量是航母能够承受的,但是却无法给航母提供行驶的动力。

    可要是增加反应堆的质量,所产生的能量又不是航母动力空间内所能够承载设备可以承受的,因此才需要进行此类的试验。

    在樊奕泽刚刚走进来的时候,微型核聚变反应堆正在被开启,可以看到核聚变反应堆亮了起来,发出美丽的蓝色光线。

    核聚变开始产生,能量提供出现,庞大的能量通过引导让连接核聚变的发电装置快速的运转起来,产生的电力被快速的存储在电池之中。

    看似一切都很顺利,不少科学家的脸上,也都出现了笑容,只是这种笑容很快就消失了,小型发电装置冒起了黑烟,反应堆工作停止,试验失败。

第654章 未来机甲部队

    樊奕泽亲眼目睹了整个试验的过程,尽管又是一次遗憾的失败,但是对比第一次试验,直接就被烧毁的发电装置,并且差点融化产生核爆的反应堆,这一次的试验,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个成年人脑袋大小的反应堆,加上发电设备和储存电力的设备,加起来,一个成年人都可以提着走。

    这样的一个装置要是能够稳定发挥功效,红警兵团真正的单兵机甲,完全不逊色主世界各国使用的单兵集合,就能够拥有实战的能力。

    或许有人会说,基地不是有无线输电技术,完全不需要让作战装备拥有自给动力,直接无线接受电力,不就可以了。

    然而民用能源和军用能源有本质上的区别,利用无线输电技术虽然可以给远程装备传输电力,但这有一个削弱性,电力的无线输送是会减弱,并且无法提供高效的充足的电力需求。

    别说是航母这样的大型装备了,就算是一个单兵装甲,可以利用无线输电技术接受电力,但是想要满足单兵机甲的电力需求,就需要无线输出庞大的电力,因此会产生十倍的电力输出,结果利用不到一成,而无线输电技术是可以被干扰的。

    因此就更别说是大型的作战装备了,无线输电技术连电池坦克和光陵坦克的电能都难以满足,特别是一旦连续作战的时候,当装备携带的电池储备电力耗尽,想要通过无线输电技术提供能量,其作战效率会减少十倍,几乎可以直接退出战斗了。

    所以尽管无线输电技术很牛,但是根本难以满足高强度的作战需求,且一点被干扰,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从而导致全军覆没,也一点都不奇怪。

    那就更别说是航母和军舰这样的大型作战装备了,其电力需求,根本就不是无线输电技术所能够充足提供的。

    而且完全依赖于无线输电技术的话,那也就意味着红警兵团将没有能够垮时空作战的能力,因为无线输电技术不可能跨时空进行传输。

    红警兵团最高统帅部所提出的未来作战需求,是需要每一个士兵都能够战场上的节点,拥有充足的自给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特别是正在研制之中的单兵机甲,必须能够进行自由作战,要求本身具备充足的能源,不需要补充,还能够给伙伴提供能量的功能。

    比如说战场上,一个机甲士兵的能量装置受损,其他的机甲士兵要能够给这个伙伴,提供让他继续行动作战的能量。

    这才是军事行动对能量的一种需求,而这种能量的需求,也是未来红警兵团军事装备的发展的核心。

    因为这个技术,人家主时空的单兵机甲都是能够实现的,只是人家的机甲,并不是采用核聚变作为机甲本身的动力,而是利用高能电池储备,让单兵机甲具备长时间的作战能力。

    但是这种机甲的能量方式,并不适合红警兵团对未来战争的需求。

    根据红警兵团未来机甲部队作战需求,一个小型作战团体,有十个机甲士兵组成,这十个机甲士兵之中,会有一个能够携带一台小型的综合3d打印设备,这个设备能够让这支小队,得到源源不断的弹药和营养补给。

    无论未来机甲士兵使用的是激光武器,但是单兵电磁步枪,所依赖的便是能量补给。

    通过携带的核聚变燃料补给,这支小队能够在高强度的作战环境,且在远离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持续作战超过一年的时间。

    这是红警兵团最高统帅部为了应对未来真正敌人所提出的基本技术要求,并且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建设超级兵种超时空突击队的要求。

    超时空突击队是在将来超时空传送技术进一步完善普及之后,让顶尖的突击队本身就拥有超时空传送的能力,能够自由的传送到全球战场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送。

    这就更加要求未来的单兵机甲,必须实现自给的能量供应。

    因此这一切,都建立在微型核聚变反应堆的全面利用基础上,对于这个项目,樊奕泽也是相当的重视。

    只要这个技术完全成熟,基地便能够解锁更多的相关科技,到时候基地原装的单兵机甲,都有可能直接解锁。

    而且核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科技前进动力,也足以让基地的综合科技,进行一次飞跃式的提高。

    因此哪怕失败在多次,也不会阻挡实现这个技术的前进脚步。

    此次樊奕泽视察的这个实验室,只是所有核聚变实验室中的一个,这个核聚变实验室是基于太空科技技术下的一个实验室,这个试验项目最终的成果,会应用在太空探索的技术上。

    这个微型反应堆一旦成功,将会安装在大量的小型太空采矿飞船上,这些飞船将会穿梭在太空之中,开采陨石和小行星上的矿产,然后利用自己的动力,将矿产运到矿石精炼厂上进行分解。

    如果飞船只是依靠太阳能提供的电力,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毕竟飞船的能量需求,不是卫星上简单的设备可以比拟的,也不是空间站这种太空装置那么简单的。

    只不过无论是太空科技中心的核聚变实验室,还是其他科技中心的核聚变实验室,所有是进度和研发成果都是想通的,因为大量的相关领域人员,只用一个实验室的话,效率实在是太慢了。

    因此类似的核聚变实验室,在红警兵团的作战实验室旗下,有数十所,而很多大型的科研项目,也都是如此。

    让所有该领域的专业人才,都能够充分的开动脑筋,同时也能够密切的交流相互验证,一个实验室的成功进步,也是所有实验室的共同进步。

    而在太空科技中心,核聚变动力项目,有好几个实验室,都是统称为一号项目实验室,樊奕泽看了一下试验的过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便朝着下一个实验室走去。

第655章 核动力发动机

    二十世纪初,当居里夫妇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的之后,俄罗斯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预言:“一吨重的火箭只需要一小撮的镭,就能够挣断与太阳系一切引力的联系。”

    在人类核技术开始真正出现之后,用以了战场上。

    但是对核能的利用,却也从那个时候真正开始,核电站,核动力船只,也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上。

    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很早就将目光放在了核动力上。

    然而以核动力作为飞行装置的发动机,特别是核裂变发动机,所产生的核污染,又是极其危险的。

    核裂变是完全可以运用在运载火箭上,以当今人类对核能技术的掌握,这一点是完全没有难题的。

    但是核裂变作为运载火箭的动力,所喷出的大量核污染,将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大型的远在火箭,恐怕使用一个核裂变发动机,所生产的核辐射和污染,便让发射中心变成了无人区。

    并且这污染还会放射到天空乃至于高空,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来说,将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

    因此到现在为止,无论是什么国家,都还没有将核裂变反应堆作为大型远在火箭的动力。

    而核聚变并没有环境污染以及核辐射的问题,因此如果有成熟的运载火箭核动力,那必然就是核聚变技术。

    这也是太空科技中心重点的动力研究项目。

    这个研究项目是重点研制大型航天飞行器和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的试验平台上,是一座中小型的核聚变反应堆。

    与之前微型反应堆所研究方向不同,这里的试验不是为了解决能量输出的完全精密控制,而是为了尽可能让能量输出增强,并在瞬间快速的释放出去。

    空天飞行器是不可能用螺旋桨作为动力来源,因为没有空气形成反作用力,因此喷射推进也就成为了试验的重点。

    利用核聚变动力为冲压发动机提供动力,从而产生强大的推力,代替发动机所需要的燃料,作为动力核心。

    目前这项技术也已经相当的成熟,但还需要大量的成熟试验。

    对比传统的燃料发动机,核聚变所拥有着太多的优势性能。

    其中一个就是推力的问题,燃料发动机都有一个十分严重的推力问题,推力受到了限制,因此每一次地球上发射运载火箭,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发射窗口,借助地球的引力加速,让火箭顺利的离开地球。

    到目前为止,哪怕是红警基地内的运载火箭,也都需要依靠地球行星的引力加速,才能够顺利的发射运载火箭。

    但这种办法,只是无奈的变通办法,毕竟运载火箭每一次的发射价格都不便宜,要追求合理的运载能力,因此只能借助于地球引力加速,来实现更大的运载量。

    可这种办法,很消耗时间,同时能够使用的发射航线也受到了限制。

    如果安装了核动力的运载火箭,或者是航天飞机,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不需要利用行星的引力加速,更不需要按照航线来进行发射,可以随时随地的从地球任何地方进入太空。

    目前全球成熟的核动力利用,就是核动力航空母舰和核潜艇,都是利用核裂变反应堆,来推动螺旋桨。

    冷战时期的核动力飞机,也采用了相同的核动力原理,尽管最后因为各种技术因素和安全问题以及需求,最终没有出现核动力飞机,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太空之中是没有空气,也没有水作为推进的介质,就需要使用喷气的方式来作为推动力。

    不过这种推进方式也十分简单,目前太空科技中心的核动力实验室,就是利用核聚变产生的大量热能,再将液态氢注入,受热之后快速的膨胀,然后从发动机的尾部高速喷出,产生推力。

    而眼前这个试验,并不是推力试验,而是另一种动力试验,这种试验是计划用以大型空天飞行器的动力试验。

    实验场地的中心,是一座巨大的核动力反应堆,这个反应堆的尺寸,比目前超级航母所使用的熔盐反应堆都还要大一圈。

    在樊奕泽过来的时候,正在测试该动力系统是稳定运行情况。

    与传统的舰船反应堆不同,因为核聚变发动机是直接产生动力,需要补充推进剂,因此对反应堆的各项稳定数据,要求很高。

    而眼前这个实验场地,就是一个推进试验平台,测试核聚变发动机的持续推进水平以及最大推力水平。

    目前该试验的各种推进数据测试,都差不多完成了,但是推力还没有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

    根据红警兵团未来军事装备的发展需求,太空科技中心的这个实验室,所进行的核聚变发动机的推力,需要满足十万吨级以上的空天航母,拥有快速从地面出发,进入地球近地轨道上的能力,且能够满足空天航母的拥有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强大动力。

    这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哪怕是对基地拥有的技术来说,想要实现这个技术指标,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已经不是简单的夺取制空权,而是要夺取制太空的权利。

    而且未来的第六代战斗机,也被赋予了能够自由进出地球和太空的能力,因此就需要性能优秀,且技术完全成熟的核动力发动机。

    因为常规的动力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同时对核动力发动机的推力和相关性能,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特别是大型空天作战平台的动力系统,要求会更加的严格。

    目前各项科技的准备,都还在实验室之中,眼前这个核聚变发动机项目,便是攻克这些技术的重点试验项目。

    也许未来万米长的太空战舰,依然还无比的遥远,但是几百米长的太空飞行器,却不再是完全做不到,而且说不定很快就会出现。

第656章 半机械生命体

    视察了太空科技中心的核试验之后,樊奕泽便来到了太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