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

第52章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第52章

小说: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她走了半条街来到丁家包子铺前,竟意外地发现包子铺没开张,快午时了,还上着门板子呢!
    前几天,她还来买过包子呢?怎么突然关张了?
    江夏走到相邻的杂货铺子里打听,才知道,这家包子铺老板的老爹死了,老板赶着回家奔丧去了。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江夏打听到原因也就准备离开,却听那杂货铺子的老板叹着气道:“这老丁也是时运不济,好好地开了七八年的铺子这回要转手了。”
    这话听得江夏很疑惑,老爹去世,办完丧事回来继续做生意就是了,怎么还要转手铺子?小本生意罢了,又不是当官的,还要丁忧三年?
    那杂货铺子老板也是爱说话的,见江夏疑惑,就道:“客官有所不知,那老丁不是本地人,他老娘前两年摔折了腿,瘫在床上,都是老头在家伺候着。这回老头急病去了,老娘就没人管了,老丁作为独子,自然要在家里伺候老娘,哪里还脱得出身来开铺子……因为走得急,老丁这铺子来不及脱手,已经托付给掮客了。”
    一番话听下来,江夏跟着叹息一回,也就罢了。看到杂货铺里有刚到的咸鲅鱼,顺带着买了两条拎在手中,回了小院。
    自从开始在济生堂坐诊,江夏再出门就没带丫头。徐襄看见过,问了一声,也就罢了。
    随着官方赈灾抚民,镇子上的流民日渐减少,这几日几乎不见了,三岔镇本就民风淳朴,平静祥和,倒也不用太担心有什么出门有什么差池了。
    刘水生身体大好了,每日除了接送越哥儿上学放学,就在家里忙乎。
    小院的一角被他开成了菜园子,种了几沟葱,两趟蒜,还种了一小畦子韭菜,另外还有茄子、南瓜、丝瓜、豆角,菜园子不大,品种却不少。只是种下去的时日短,这会儿大都没出苗,只有茄子和葱,因为是移植的苗儿,萎蔫了几天后,也缓过劲儿来了,开始长新叶子了。
    一进门,江夏就看见囡囡和小妹两个丫头在院子里玩,两个小丫头蹲在菜地里,也不知道研究什么,一听到动静,就争先恐后地奔过来,向两个欢快的小蝴蝶,欢快地跑到江夏跟前,笑嘻嘻地叫:“姐姐,姐姐……”
    江夏抬手摸摸两个丫头,从怀里摸出一包螺丝糖来递过去,两个小丫头就快乐地笑眯了眼睛。
    转转眼睛没看见商嫂,也没见到刘水生,江夏就问两个小丫头:“你们哥哥和商嫂呢?”
    小妹嘴里含了一颗糖,腮帮子鼓鼓的,根本说不出话来,倒是小囡囡大一些,含含糊糊道:“商嫂回家……哥哥做饭……”
    江夏皱了皱眉头,多少有些不乐意。商嫂回家怎么都不知道说一声?一抬眼,恰好看见刘水生从充当厨房的棚子里探出头来,两手沾着满满的面粉不说,连脸上也沾的一片一点的,趁着他黝黑的皮肤,简直成了花脸猫!
    “嗤……”江夏忍不住笑起来,拍拍两个小丫头,匆匆走过去,“你这是做什么?行了,你把手洗洗,顺便把鱼也洗出来,这里还是交给我吧!”
    刘水生不知是窘的还是臊的,涨红着脸低着头出去了,片刻洗干净了手脸转回来,又来拎鱼,冷不丁甩过来一句话:“商嫂的男人在码头上被人打了……”

  ☆、134。第134章 商记糕饼铺

没多会儿,商嫂居然匆匆赶回来了,一看见江夏就连声道:“家里有急事,赶着回去了一趟,没来得及跟姑娘说,姑娘莫怪。”
    江夏看她眼皮儿微微红肿着,明显是哭过了,皱着眉头打断她,道:“怎么回事,大哥怎么莫名其妙被人打了?”
    一提这话,商嫂又瞬间红了眼:“……他爹是个老实的,就在镇子上走动,几乎没有不认得他的,乡里乡亲的,也从没有人欺负。昨儿晚上,一艘货船泊在码头上,买了他爹几块糕饼,说是吃着好,让今儿多送些上去。他爹人实在,特意起了个大早做了一锅糕饼送上船,谁成想那船上的人说饼是坏的,不肯按价给钱,他爹认死理,理论了几句,就被人给打了……好在码头上有几个相识的兄弟,冲上去将人抢了回来,要不然,要不然说不定就给丢河里去了……”
    江夏听得瞠目,能说商嫂男人时运不济么?过往的船只,打了人就走了吧?
    就是那些人没走,商大嫂一家没权没势的,怕也找不回赢来。那些吃船饭的人,好些都是有帮派背景,本就是亦民亦匪的亡命之徒,打个把人,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吧!
    “……大哥的伤势如何?有没有去医馆看看?”江夏不知怎么安慰,只得从伤情问起。
    商大嫂抹抹眼,摇头道:“伤的倒是不重,不过是挨了几下拳脚……养上两三日也就好了。”
    说着,商大嫂将胳膊上挎的一只篮子拿下来,揭开上边的笼布,强笑道:“我急着家去,发好的面也没蒸出来……家里还有些糕饼,我就拎了些来,姑娘别嫌弃,且将就着吃一顿吧!”
    江夏接了篮子,一边道:“馒头我蒸上了……这糕饼倒是不错,挺喧乎的。咦,这还有枣糕?”
    商大嫂道:“咱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做了几辈子了,别的不说,吃着喧乎清甜,不管多少,不带到半下晌的,从没剩下过夜的……这个镇上的人都知道,谁知道遇上那么些没天理没王法的王八羔子。”
    听着商嫂又气愤起来,江夏抬手拍拍她的肩膀,宽慰道:“你也别生气了,人没事儿比什么都强,几个糕饼,就当喂狗了……大哥这每日往码头上跑,以后当心着些……”
    说着话,江夏突然灵光一闪,问道:“商嫂子,大哥这样****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不说,往码头上去还要小心着那些吃船饭的……不知你们想没想过开个铺子?有铺子遮风避雨少受了多少罪不说,也省的上船冒险不是。”
    商嫂抹把眼角,讪笑道:“姑娘笑话了,咱们这样的人家,原就没什么积蓄,又摊上他爷爷长病下葬的,那点儿积蓄都花了不说,还借了不少外债……如今,也就一家人混个温饱罢了,哪里还有本钱开铺子去!”
    商嫂夫妻都是勤快能干的,之前也确实有存钱开个小铺子的打算,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唉!
    江夏笑了,又掰了一小块糕饼放进嘴里:“嫂子看着锅蒸馒头吧,锅里我蒸了咸鱼,中午就吃这个,也不用再做菜了……待会儿越哥儿回来你们就吃饭吧,不用等我了。”
    说完,手里拎着那篮子糕饼匆匆出门走了。
    七八天后,六月二十六,原来的丁家包子铺重新开张,只是门匾换成了:商记糕饼铺!
    在门前招揽客人的小子有些眼生,约摸十三四岁,黝黑面庞,略略带些苏北口音;但后边蒸糕饼的师傅却是大伙儿熟悉的,就是原来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糕饼的商秋生嘛!
    说起商秋生来,认识的人大都会说一个老实头!三脚踹不出个屁的闷人!
    但就是这么个人,做的糕饼却是镇上的人公认的好吃。是以,商记糕饼铺子一开张,就有不少老客闻风而来,让这些老客新鲜的是,好些年就只做原味和红枣两种口味的商秋生,开了铺子居然也添了新花样了。有原来白面蒸的糕饼,又添了用大米面做的米糕,还有一小笸箩茯苓糕,据说能够醒脾开胃的。
    而且,随着老客上门,很快又传开了一个消息:商家糕饼铺开业酬宾,前三天买一斤糕饼加一斤米糕,就送一块茯苓糕,据说那茯苓糕一块五个大钱呢!更何况那招呼人的小伙计说了,茯苓糕给脾胃虚弱的老人孩子吃最好,吃了那个胃口好,吃饭格外香呐!
    一传十,十传二十的,商家糕饼铺子前头竟然也忙碌起来,到了第二日,前来买糕饼的人竟排起了队。
    江夏在济生堂完成一天的坐诊,慢悠悠踱步走过来,老远就看见那商家糕饼铺子前排的长队,不由愣了一下,才失笑起来。
    这时候,大部分的商家做生意都是靠着日积月累的口碑,像这种开业酬宾什么的还甚少见,是以,效果也出奇的好。
    江夏没往那边凑,顺脚又走进了相邻的杂货铺子。
    杂货铺的老板倒是眼光毒的很,一眼就认出了江夏,连忙笑着上前问候:“小哥儿过来啦?今儿可还要咸鱼?昨儿又刚刚进了一批货,有之前的鲐鲅,也有油香鱼……您别看这油香鱼个头不大,看着不起眼,却是本身就带着油的,买回去不用油,就这么放在锅里干爆干爆,就酥香扑鼻,可好吃呐!”
    随着他的推荐,江夏看着一只木箱子里放的小鱼,巴掌长短,扁平梭子形,很有些像她现代见过的海鲫鱼……
    “唔,就听你的,给我称上一斤尝尝,好吃我再来买。”江夏很爽快地下了单,然后不经意地问道,“几天没来,隔壁就改成糕饼铺子了……这是做啥的,咋招来这么些个人啊?”
    那掌柜的连声答应着,手脚麻利地给江夏称鱼,一边回答江夏的问题,“隔壁铺子是那个担担子卖糕饼的商秋生开的,这老小子原来说是个老实头,谁成想肚子里装着好些个弯弯绕儿,这一开业添了新鲜米糕、茯苓糕不说,还打出了买二送一的招子,这些人呐,都是奔着那一块白送的茯苓糕来的……嘿嘿,不过话说回来,商家是几辈子做糕饼了,别的不说,做糕饼的手艺是真不赖。昨儿,我家那小孙儿哭闹着也去买了两斤回来,小老儿也跟着尝了两口,嘿,别说,尝着比担担子的时候更好吃了……”
    江夏微微挑着眉,笑道:“这么说,倒是想去买些来尝尝了……只是这么些人,看着让人怪发憷的……”
    “嘿,客官要是真想尝尝,就在这里稍等一会儿,小老儿这邻里百舍过去,倒是不用排队,小老儿替客观跑一趟去!”

  ☆、135。第135章 给皇上吃(3更)

过了几日,六月底的时候,江夏再次给徐慧娘送药,仍旧让芷兰跑一趟。
    芷兰回来心情很好,一见到江夏就连不迭地道谢。这一次,芷兰终于见着自己姐姐。她姐姐的肚子已经显怀了,虽然气色不太好,但人很幸福,“……奴婢去的时候,姐姐正在房里做小衣裳呢。所有的衣裳都是一式两份,一分绣了花的给大姑奶奶的,另一份没有绣花的,则是给自己肚子里的备着的。”
    江夏眨了眨眼睛,笑了笑,却没有说什么。
    芷兰姐姐或许是有心奉承,特意给徐慧娘的孩子精工刺绣做衣裳,但换个立场,谁会知道,这份讨好会不会被人曲解着变了味儿?
    进了七月,暑气渐消,中午大太阳还很热,早晚却渐渐有些凉了。
    这些日子,徐襄越发勤奋刻苦,每日都埋头苦读到三更才睡。江夏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每日费心斟酌着汤水给他调补,是以,这么辛苦的读书,徐襄居然没怎么瘦,气色也还不错,只是因着不见太阳,皮肤更白皙了些。
    七月七,乞巧节。
    丫头们头天晚上就捉了蜘蛛,又早早买好了绣花针,为乞巧节做准备。
    江夏这个女红白痴却觉得这些丫头们的兴奋劲儿挺碍眼,一大早去济生堂坐诊后,就去了小院。
    原本因为商嫂男人被打,临时起意开起来的糕饼铺子,竟意外的一炮而红,自从开业第二天,铺子前头买糕饼的人就一直大排长龙,进了七月后,商家糕饼铺的名声更是传去了临清府,每天竟有不少人特意从临清赶过来,只为买当天新做的美味糕饼。
    最初作为促销的茯苓糕,如今已经成了商记糕饼铺最热销的王牌产品。购买者大都是家里有老人、小孩孕妇的,据说如今茯苓糕的效果被传的有些神乎其神了,连孕妇害喜都管用。
    江夏听了也不过一笑置之,茯苓糕的配方是她拿出来的,自然知道那能止孕吐的说法忒夸张了些,倒是孕妇因为孕吐导致的脾胃虚弱,也是有一定的补益缓和作用的。
    糕饼铺子生意火爆,米面还好说,可以直接向米行订购,但其中要用到的茯苓粉和其他配料,就需要自己研磨。加上那边太火爆之后,就商秋生一人蒸制糕饼明显忙不过来了,于是,经过琢磨试验,就将一部分糕饼制作放在了小院中进行。
    商大嫂算是技术主导,另雇佣了邻居家的孙大嫂和陈大嫂两个人,每天上午,在小院中制作一定的糕饼,再送到铺子里去。
    那个铺子绕主街比较远,但从后门出来,到小院这边只需穿过一条巷子,步行也就一盏茶的功夫,倒是方便的很。
    小院里,原来简单的厨棚子加出了一间。江夏走进小院,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蒸腾着热气的两口大锅。一股清甜的米香随着这蒸腾的热气馥郁开来,充满整个小院,又蔓延到巷子里和邻家去。
    陈大嫂眼尖,看见江夏带着彤翎进来,立刻笑着道:“姑娘过来了。”
    江夏笑着点点头,转着眼看着案板上的米粉,伸手捏了一撮,在指尖上捻了捻,满意地点点头。
    在锅上忙乎的商嫂也看见了江夏,立刻笑着道:“姑娘放心,都按着姑娘嘱咐的,过粗细两遍筛,再过一遍罗子的,保证面子够细。”
    江夏微微一笑:“咱们这米糕要的就是一个口感细腻,软滑甜糯,若是失了口感,砸了招牌,以后的生意可就不好做了。”
    另一边正在烧火的孙嫂子,也就是邻家懋儿的娘,笑着抬头道:“姑娘放心吧,商嫂子哪一回都不错眼地盯着呢,出不了岔子。”
    江夏笑笑,叫着商大嫂到了一旁,道:“上个月的利钱我已经算出来了,大嫂猜猜,咱们挣了多少钱?”
    商大嫂眼底隐隐带着渴望,却多少又有些勇气不够,只下意识地吞了口唾沫,微微颤着声音道:“姑娘就别逗趣了,赶紧说出来吧!”
    江夏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商大嫂眼睛一亮,又被她勉力压下去,嘴唇微微哆嗦着:“五钱?”
    江夏笑起来:“大嫂也太没信心了!……我们一共赚了五两银子,按照咱们的契书,商大哥占四成,就是二两银子,这是抛去了房租、本钱和工钱的净利。也就是说,咱们六月份做了五天生意,折算到每一天,商大哥都能拿到四钱银子!”
    “嗳哟……一天四钱,那一个月岂不就是十二两银子?”商大嫂被自己算出来的高额利润吓坏了,都不敢相信是真的,目光呆愣愣地看着江夏道,“姑娘,你是开婆子玩笑的吧?”
    江夏嗤地一声笑了,直接伸手从袖口中摸出二两银子来,交到商大嫂的手中:“这实打实的银子到了手,大嫂该放心了?”
    看着商大嫂一张脸瞬间笑开了花,江夏默默地看着她笑够了,欢喜过了那一阵,将银子收起来了,这才缓缓地开口道:“第一个月,咱们的钱就分了,也让家里人见见银子,欢喜欢喜。我的意思,以后挣得银子,咱们分一成过日子,剩下的八成,就充到本钱里去……以后卖的糕饼多了,粮米要多存一些,另外,我想过些日子去一趟临清府,寻摸寻摸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铺子……大概年前吧,争取在临清府将咱们的商记糕饼铺开起来……”
    说到这里,江夏微微一顿,笑着道:“我之前已经与商大哥说过了,让他留意着合心意的小子找几个学徒,将来,就有他带出来的徒弟支撑门面,蒋大哥就只需在后边做师傅就成了!”
    “姑娘,咱们真的能将糕饼铺子开到临清去么?”尽管银子已经到了手里,商大嫂还是觉得如在梦里,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
    几天前,她和男人还为了还债一个卖糕饼,一个出来帮佣,谁成想,这会儿,已经有人告诉她,以后她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