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

第71章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第71章

小说: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就是武松,远远的坐角落里,一条腿蹬在旁边椅子上,自顾自地倒酒喝。明显是不情不愿让人给拉过来的,而且明显不掩饰这一点。
  潘小园便也假装看不见他。不就是被她借着酒劲儿占了次便宜,也不是什么大便宜。
  这事儿她完全不后悔,但冷静下来,也不免有点心虚。他乱说什么抱歉,自己才是应该抱歉的那个。毕竟那么多糟心往事,对自己,他心里总归是有点阴影面积的吧?
  这几天不知道又躲在哪儿,直到现在才算跟她重逢
  不过眼下也没工夫多想。见过厅里一圈人,小喽啰请她在孙二娘身边坐了。
  晁盖依旧是仁和宽厚的大哥范儿,他可以跟自家兄弟大碗喝酒谈笑风生,但似乎不太懂,怎么跟这位年纪比他小一半的“女侠”讲话。于是又是宋江全权代理,微笑着开场:“娘子连日不见,未曾料到竟有如此才华,当初宋江看走眼,可有些忒无礼了,还望娘子恕罪。武松兄弟,张青兄弟,你们也不提前告知我点儿,险些让山寨里错过了一位人才。”
  潘小园连忙站起来答礼。心里头再痛惜那酒店,也不敢有丝毫不领情。况且宋江再怎么自承“看走眼”,他的事迹摆在那儿,没人会因此对他的智商产生怀疑,反而会觉得受到了格外的优待。
  另外这话里,还仿佛有着拉拢张青的意思。潘小园自认段数不够,只是有这么个隐隐约约的直觉,没法付诸言语。
  宋江笑问:“听闻娘子和武松兄弟同为清河县人,后来嫁去的阳谷县,做得好大生意?”
  潘小园赶紧实事求是地纠正:“那都是别人乱传的。奴家不过是做过些食品买卖,个体经营,没有……”
  吴用轻摇羽扇,笑道:“娘子当真虚怀若谷。听闻你武功有成,敢问在江湖上可有绰号?”
  这话一出,只听得后面嘿的一声轻笑,来自武松。
  吴用略显尴尬,但还是礼貌地微笑着。
  潘小园全身一热,朝孙二娘看了一眼。这么明显的谣言,除了吴用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恐怕没人会信吧?
  赶紧实话实说,说自己并没有学过什么武功——不不,武二郎的武艺不是家传的,是他自己练出来的,跟奴家没关系……
  来来往往了几句,再加上几位老相识的佐证,她此前的所有“事迹”便被谦虚了个底儿掉。潘小园这才有点醒过味儿来,明白了今日把她召来见大哥的真实用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梁山领导层都不是好糊弄的。既然决定接纳这位“人才”,让她插手梁山事务,那么头一道程序,必定是背景审查。她“潘女侠”在江湖上全无名气,也没什么可靠的事迹作为担保,唯一的“靠山”是武松,还是个不喜欢混圈子的独行侠。于是只得把和她有点交流瓜葛的角色,一并都给请了过来。
  既然背景平平,那也没什么黑料可挖。出身简单,经历简单,四体不勤,唯一好使的就是个脑子,看起来果然是天赋异禀——梁山上天赋异禀的人太多了,司空见惯。
  晁盖和厅里几人互相看一眼,点了点头。
  政审既已通过,几个无关的人员就可以走了。张青和孙二娘,连同几个认识她的小弟,一齐向老大们躬身告辞。武松也麻溜想撤,让宋江叫住了:“兄弟,留下。”
  武松只能再给自己倒碗酒。
  吴用开门见山:“娘子这番策论,小生已与几位哥哥反复读过,当真是扬葩振藻,独出机杼,令人闻过则喜。但曲高和寡,恐有理解不周之处,还请娘子当着大伙的面,一一说明。”
  那日潘小园呈给钱粮三巨头的“策论”,早就被蒋敬丢得七零八落。吴用面前的这一份,是当日她留了个心眼儿,答应让萧让额外抄录的。萧让当时也只是觉得他自己超常发挥,写得太精彩,想拿回去做个纪念。至于为什么吴用一回来,这副本就到了他手里,她觉得不必多想。
  见众人都是鼓励的神色,她定一定心,站起身来。
  面前的几位大哥就是面试官,她现在就是个职场小虾米,刚刚通过了简历筛选,准备用一番宏图大略的企划书,把自己成功推销出去。机会只有一次,进阶与否,全看她这张嘴皮子。
  “多谢大哥们今日赏脸,奴家便不多废话。眼下山寨里财政吃紧,寅吃卯粮,想必柴大官人早就汇报过。究其原因,在于收支不等。然而数年前,梁山人丁稀少之时,尚可自给自足,眼下规模扩大,却愈发捉襟见肘,其中原因,还需逐项分析。”
  她一口气说完,看看几位“面试官”脸色,没人走神,心中略安。不由自主地想,如果自己身后有张小黑板,或是能放个幻灯片,就更完美了。
  然而背后只有粗糙的灰白墙壁。上面零零散散,到处是好汉们的酒后涂鸦,看起来都不是什么惊世神作。她便也不客气,管小喽啰要来笔墨,直接在墙上开始浓墨重彩的写,盖住了几个人的狗爬字。
  宋江黑脸一白,不易察觉地一哆嗦,大约是想起了当年在江州题反诗的那一幕。
  潘小园一口气列了两竖行,左边是梁山的各项收入来源,右边是支出项目——都是她头一次跟柴进讨论过,又立刻记到纸上的。
  早期梁山的收支报表十分简单:收入来源一律是打家劫舍,支出则是穿衣、吃喝、建造房屋及防御工事、武器制造和船只维护,偶尔有些“娱乐项目”。潘小园不好意思写太详细,只是笼统记了“起居”两个字。
  几位面试官心照不宣,对视点头。吴用补充道:“偶尔还有些缴获的官府物资。”
  而现在的梁山,收入来源增加了两项:劫掠州府钱粮、新上山人员家产充公。其中后者的数额相比前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晁盖马上看出了什么,说出了此番面试的第一句话:“看来新上山人众,家产也不必全部充公,捐献个三五成,聊表诚意就行了。反正不是什么大钱。这么着,还可以吸引更多好汉加盟上山。”
  潘小园低一低头,尽量想出一番温和的措辞,说道:“奴家倒有别个浅见,还请晁大哥指正。眼下梁山并不缺人,倘若再放开了招人,未免有良莠不齐的蛇鼠之辈。反而是家产充公这一规矩,能确保招来的人,都是一心走黑道、绝无两意的。钱倒是小事,等新人上山之后,凭本事再蓄私产,更能培养忠心和热情。”
  晁盖听完她一番话,思忖片刻,独独重复了四个字:“再蓄……私产。”
  “是了。奴家的第一项建议,便是由‘共财’转为‘私有’,允许梁山成员们拥有更多私产来源。相应的,各人的支出也不必时时动用公款。奢有奢的活法,俭有俭的活法,谁花钱谁负责,何必让柴大官人管孩子一样把关?”
  晁盖脸色微变,粗声道:“我梁山好汉都是穷苦出身,聚啸山林,图的就是个逍遥快活,不受富人欺压。眼下你让他们奢有奢的活法,俭有俭的活法,那和外边的一片黑暗,还有什么不同!”
  潘小园连忙住口。不是没料到会遭遇这种反对意见,心平气和地说:“是这样的……”
  可宋江先替她说话了,笑着给晁盖斟了碗酒:“哥哥此言差矣。我梁山好汉,三教九流,什么人没有,岂能说全都是穷苦出身?那可把柴进柴大官人、李应李大官人放到什么地方去了?更别说,这么多新上山的军官将校,可不全是穷人啊。大伙都是劫富济贫的义士,总不能也分出身,分出个三六九等吧。”
  晁盖一怔,想想倒也对。一说起“梁山兄弟”,他心里立刻想到的,是当初跟他七星聚义,一起劫生辰纲的阮氏兄弟、刘唐、白胜一干人——确实都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可眼下梁山的大部分人马,都是让宋江带上来的,个个背景不凡,有的恐怕连小麦和高粱都分不清。
  吴用显然看管了两位老大意见不统一,朝潘小园一笑:“大伙各抒己见,人之常情。请继续。”
  潘小园隐隐约约感到有点不安,但又说不出来源。定了定神,继续分析梁山财物报表当中的“支出”。
  随着大量非战斗人员以及马匹的上山,必要的支出项目也呈指数级上升,远远超过“打家劫舍”的所得。况且,梁山周围八百里,可供打劫的村庄富户就这么多,毕竟不能赶尽杀绝。
  “所以,奴家的第二项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个时候,必要的江湖套路是必须的,不能一根筋通到底。
  果然,宋江笑着豁免了她的责任:“请讲。”
  潘小园咬了下嘴唇,一字一字道:“停止打家劫舍。”
  这六个字说出来,所有人各自一惊。连角落里武松都没心思再装睡,目光看过来。
  打家劫舍是梁山好汉们的老本行,眼下这个建议,难道是让大家“从良”不成?就像铁匠不打铁,妓女不接客,进了一家汤面馆,直接“来份牛肉面,不要牛肉!”
  安静只维持了片刻,然后满堂哈哈大笑起来,吴用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潘小园早料到这种结果,禁不住自己也扑哧一笑。等大家静下来,开始解释。


第90章 9。10
  宋江神色微微一动,和吴用互相看了一眼。
  大哥们显然也在等她说话。潘小园心里打了打草稿,不慌不忙地说道:“打家劫舍,为的不就是求财。眼下咱们梁山越来越壮大,周围的百姓又不是傻子,能搬的都搬走了,尤其是那有钱的土豪劣绅,难道还能把不义之财留着让我们抢不成?所以这几年来,打家劫舍的进项越来越少,也属正常。再过几年,又不知是什么样子呢。”
  倒也有理。吴用十分宽容地笑了,问出一个关键问题:“不过娘子似乎百密一疏,若是咱们金盆洗手,不再打家劫舍,梁山的半数钱财进项,可不至于空穴来风吧。”
  潘小园也放开了,大言不惭地提议:“改成收保护费。梁山泊左近既然官府不管,那咱兄弟们不妨管一管。周围的村庄百姓,路过的客商旅人,只要经过梁山,交了买路钱,梁山好汉便保他们平安,不让他们受那些不入流毛贼的欺侮。”
  话没说完,晁盖便哈哈大笑:“如此说来,咱们堂堂梁山好汉,全都去改行给别人保镖了?”
  潘小园无辜微笑:“那不正是替天行道,让江湖上人,都宣扬咱们梁山好汉的义举么?”
  这么个清奇的点子,换成个真正的“好汉”,一准想不出来。大家互相看一看,都不仅莞尔。面前的小娘子到底年纪轻,初生牛犊不怕虎,还真敢说!
  潘小园趁热打铁,接着道:“这法子真实施起来,却也不难。首先划定梁山周围的片区,由各位好汉分别负责。各个村庄有贫有富,因此保护费也不能一刀切,由各位负责的好汉看情况制定。收上来的钱,一律按比例计入各好汉的私产。因此他们也得和老乡们搞好关系,不能压榨太甚,否则老乡们通通搬去别处,可一文钱都收不上来了……”
  话刚说完,晁盖忍不住哈哈大笑,眼泪都出来了。
  “这么一来,咱们梁山好汉,跟那些凶神恶煞的官府狗腿子,又有什么区别了?”
  晁盖胸襟宽广,年纪又能做她爹,嘲笑归嘲笑,铁定不会当场翻脸。潘小园仗着这一点,也跟他来个天真的笑容,说道:“当然不一样了!晁大哥都说了,官府狗腿子都是凶神恶煞,咱们梁山好汉可都是通情达理的义士,难道不会跟老乡们打成一片?再说,既然收了老乡的保护费,那可就得尽到责任,要是官家人再来收什么苛捐杂税,可得帮着人家老乡挡回去——不能让他们交双份税嘛,对不对?”
  柴进一直没说话,此时笑道:“驱赶官军,倒是咱们兄弟们的长项。这几年,做得熟了。”
  晁盖边笑边摇头,大约是觉得实在有趣,又找不到什么反驳的理由。
  潘小园继续给大哥们吃定心丸:“奴家也只是纸上谈兵,这法子有效与否,也不敢拍胸脯开口。实践出真知,咱们可以先在梁山周围选几个村子,划出‘保护区’,作为“试点”,过得三五个月,再看钱粮收入有无增加。若是有效,再行推广——这么着,山寨左右不会吃亏,对不对?”
  一面说,一面动手计算:老乡们每户的平均收入是多少,若是按月上缴保护费,数额为何;若是因为打家劫舍而不能安居乐业,又能抢来多少财物;对比之下,似乎确实是和平优于打砸抢,“保护区”前景大大地。
  吴用笑道:“如此以往,保护费都让大伙中饱私囊,山寨的公款难道无中生有?再者,咱们山寨里分工明确,大伙各司其职,也总得有兄弟守寨守门,做笔杆子,不能一哄而上,人人下山去收钱啊。”
  潘小园笑道:“这个容易。每个人的‘进项’,分成固定收入和按劳所得,其中这个“劳”,可以是收保护费,也可以是旁的对山寨的贡献。通过定时考核,决定多寡,不就行了?”
  缠七夹八说了半天,总算说明白了“底薪加提成”这个概念。其实当下社会商业发达,商铺里雇佣个帮工学徒, “底薪加提成”的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但有谁想过,把它应用到一群草寇身上!
  在晁盖心目中,不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简直就称不上好汉。因此他听了这么一堆,虽然拆开了都有道理,但合起来一琢磨,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宋江则全盘接收,不管可行不可行,鼓励的笑容时刻挂在脸上。吴用、柴进、李应三个文化人,则认认真真地开始思考,李应已经拿笔算上了。
  只有武松,远远的听到潘小园在那里长篇大论,不经意朝她投去一个哀怨的眼神。他自从上了梁山,从没干过一票“劫富济贫”,眼下的收入分配模式,若是再改成底薪提成加考核,他武松铁定是头一个喝上西北风的。
  潘小园才不管他,朝李应笑容可掬地打个招呼:“李大哥不必动手,奴家都算好啦。”
  如此重要的面试怎能裸奔,她早就算出了改革之后的大致收支表,从容不迫地在粉壁上书写了一遍。
  厅里几个人看了半天,面面相觑。
  李应再次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个……缺口还是挺大的。”
  潘小园点头:“还有一些小的开源节流的措施,倘若一并实施,应当能做到收支平衡。前提是梁山的人口保持不变,不再接纳更多的英雄好汉。”
  听了她这句话,晁盖自言自语地道:“那也不行,咱们梁山从来都是召集天下好汉,若是就此封绝了上山之路,那……那和王伦那厮有什么区别!——小娘子,你先写了再说。”
  潘小园点点头,在下面一条条的列出来。
  ——引入竞争机制,代购的任务分配给多人,让他们自由报价,避免一人垄断,报价虚高。
  ——梁山后山眼下大部分荒芜;若能在后山开垦耕地,划分牧区,则能勉强做到粮草自给自足。
  ——每月结余的公款现金,放在库里也是发霉。若能托管给可靠人员,去左近州府放私贷,则可以产生大约百分之十的年化收益。
  ——若是能打通可靠关节,还可以进军黑市,譬如从辽国走私马匹,获取高额利润。
  写到这儿,便停了手。这只是她的一小部分脑洞。再写下去,在座的各位大哥只怕要消化不良。
  晁盖完全困惑了。所以他的水泊梁山,要彻底转型为做生意的大财团?
  “吴、吴学究,潘小娘子的那个‘策论’上,写的都是这些东西?”
  吴用很有风度地微笑:“兼听则明嘛。”
  宋江盯着那粉壁看了许久,摸着下巴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