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种地南山下 >

第10章

种地南山下-第10章

小说: 种地南山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娘,我们大了,你看我都能挣钱了,以后等我和哥哥发财了,让你天天吃肉天天吃大米白面馒头。”明显赵大川比赵大山嘴甜会说话,一番话说的,赵大娘差点泪目。
  一家人吃完晚饭,早早歇下,明天大山大川还要去码头。而她和小雨还要先把家搬过去,不能一直住黄家这里,他家一大家子还铺陈不开呢。
  第二天一早,赵大山和赵大川走后,赵大娘和赵小雨把东西收拾好,准备上午就搬过去。
  东西确实也少,两个包裹,裹着几件衣服,一个大包里裹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薄被子。几件从赵庄老屋里扒拉出来的农具,切菜的刀,煮饭的锅,晚上撒尿用的马桶……
  黄豆和黄梨也过来凑热闹,一人帮忙拿了一个装衣服的包裹。一行人热热闹闹连说带笑,就走到了赵家新租的宅子。
  这栋宅子靠南山码头,一溜青砖乌瓦,一共十二家。房屋院墙相连,一家一个院子,只隔一道墙头,门口一条石板路,这样的一片房子在整个南山镇都算是首屈一指。
  原本是黄老汉当初的东家钱大富建的,给自己手下跑船人拖家带口住的,能住在这条街的,都是钱家多年得力的助手。
  那年出海,钱大富和两个兄弟死在了海上,黄老汉背着十二岁的小东家逃了回来,小东家吓得有点痴痴呆呆,钱家就败了大半。
  这片房子,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到两个,在这次事件中逝去的亲人。钱家又赔了一笔银钱,这些房子也就没收回来,都留给了船工们留下的孤儿寡母。
  赵家租的房子在这条巷子进去第二家,原本是一家姓李的人家住着,家里老爷子是给钱家掌舵的二师傅,老爷子死了,老婆子就带着二个儿子在这里生活。
  今年,两个儿子在府城开了铺子,买了房就思量着把住南山镇的老娘接去享福。这里房子却舍不得卖,毕竟是老爷子一条命换来的,就给租了出去。
  家里也没什么可收拾的,家具东西都有,等于是拎包就可入住。赵小雨拉着黄豆的手,黄豆又拉着黄梨的手,三个人排成一排往码头走去。
  南山码头很热闹,河里都是大船,岸边是一片很开阔的沙石地,即使下雨也不泥泞。
  沙石地外围面对面建了两排高大宽敞的仓库,南面甲字号1号——20号仓。北面乙字号1号——20号仓。
  这四十个大仓库,现在南边甲字号仓库属于南山镇钱家,二十多年前,钱家在南山镇是首屈一指的富户,无人能比肩。
  乙字号后十间属于宋家,另外十间被其它姓氏分走了。
  刚建码头,钱家是当地的土财主,码头的土地就属于他家。钱大富的爹是个很精明的老头,码头还未开建,他就在码头附近建起了四十座高仓大库。
  虽然后面陆续有人建了一部分仓库,但都属于小打小闹。
  钱大富随大船出海,出了事,钱家元气大伤。钱大富的媳妇宋兰娘,只能拿出其中乙字号十个仓库卖给了当时娘家宋家,要知道这十个仓库,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多少人虎视眈眈。
  宋兰娘一心想着危难时刻,娘家能帮她孤儿寡母一把,结果宋家拿到十座南山码头乙字号仓库,并不满足,竟然又想把另外十个乙字号仓库,加上甲字号二十个仓库一起占为己有。
  人在最脆弱的时候,背后捅刀子的只能是最信赖的亲人。
  宋兰娘大怒,站在南山码头甲字号仓库前,一剪刀剪了长发,还亲于父母,从此钱宋两家断绝亲缘,永世不许通婚。
  最终,宋兰娘替钱家保住了甲字号二十个仓库,而乙字号另外十个却没保住,也没有被宋家得去,而是便宜了旁姓,只能说两败俱伤!
  站在码头,三个小丫头先看见赵大川,他在帮忙收货,都是一些小件,或者是细致的活。十三岁,还是一个小学生呢,就要开始养家糊口了。
  赵大川看见妹妹和黄豆,连忙走过来:“小雨,黄豆,东西搬好了吗?”
  “搬好了,二哥,你从这边过去,巷口第二家。”赵小雨指着青石巷说到。
  “好,你们去别处玩吧,这里人多,小心挤到碰到。”赵大川伸手摸了摸头,从兜里摸出二个铜钱递给赵小雨:“去吧,给黄豆和黄梨买点糖果。”
  “大川,快点过来,陪张老板去甲字五号仓点一下货。”远远有一个穿长衫的老者往这边喊道。
  “哎,来了。”赵大川一边答应,一边把两个铜钱塞小雨手里:“你们买了糖,赶紧回家去。”
  “知道啦。”小雨举起手里的钱:“豆豆,走,去找大哥去。”
  黄豆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走就走吧。赵小雨拉着黄豆往码头另一边去。


第十六章 咸甜味花生
  码头另一边,几条大船正有序停靠在码头,大船和码头中间搭了两块板子,上面来来去去是扛着货物的工人。
  这些抗包的都是青壮汉子,有着一把好力气。扛活是按数量计算的,码头那里坐着一个管事,扛一包给你一支特制的竹签。
  到了仓库,仓库门口也有一个记账的先生,签子给账房先生,先生在你名下画“正”字,一签一笔。扛多少活,到晚上数一下有多少“正”字结账。
  当日活,当日结清,概不拖欠。
  活多的时候,码头上的工人忙不过来,活少的时候,就看你和管事的关系怎么样。会来事的,码头管事会直接点走。
  赵大山是走的黄老汉的关系,黄老汉在码头有个熟悉的老兄弟,以前也是在码头上扛活的。现在已经不扛活了,因为在码头混的久,人面广,就拉了一帮子人,他专门接活,赚点面子钱。
  三个小姑娘走过来的时候,甲字号仓库旁边站着一溜小商贩,都是卖吃食的。
  有的提个篮,篮子里放着自家煮熟的花生玉米。有的端个盆,盆里是洗干净的葡萄,枣子,梨子……
  这些算是零嘴,基本上都是跑船的小头头,或者码头上的管事,要么就是路过的客船里的家眷会来买。
  还有的人就是家里做的饼子,提一大壶水,过来卖,生意也不错。这些在码头扛活的工人,有离家远的,又舍不得去镇上小食店里吃的,就在这里买个饼子,喝口凉水,就赶紧去干活。
  一图个方便,二也是舍不得来回路上耽误的时间。
  不远处,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边沙石地里玩,应该是码头工人的孩子,要么就是这些摆小摊的阿姨大婶们的孩子。
  一个稍微壮实一点的小男孩有点霸道,一推,把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推倒在地。小姑娘大声地哭起来,不过来来往往的人都没人管她们,不过是一群孩子。
  这时,从小摊贩中间走出一个提着篮子的姑娘,十三四岁的模样,走过去拉起哭着的小姑娘,掏出手帕给她擦了擦眼泪。又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花生递给小姑娘,好像在小声地安慰着她。
  旁边几个孩子,见小姑娘得了花生也围拢了过来,提篮子的姑娘从篮子里又摸出一把花生,一人发了一个。
  微胖的小男孩放下挖沙的木头,也走了过来,小姑娘对他摇了摇头,好像在说他打人了,不给他花生吧,黄豆猜测。
  结果,提篮子的姑娘也给了小胖孩一个花生,小胖孩剥开花生放进嘴里,笑眯眯去拉小姑娘的手,小姑娘已经不哭了,乖乖给小胖孩。
  小孩子有了花生都很高兴,欢呼着一起涌向更高一个土堆,大家齐心合力,把一块压在土堆上的石头掀了下来。
  提篮子的姑娘看了看,又走回小商贩的中间,站着,静静等着生意上门。
  黄豆和小雨拉着黄梨,在每个摊子前面都看看,也不买,看看转转就转到了甲字号仓库的前面。
  赵大川正站在甲字号五号仓库门口点货,赵家兄弟都读过几年私塾,识得字,不然这种点货的事情也轮不到赵大川。
  远处,赵大山正和几个工人扛着一包货往五号仓库过来,货有点沉,压得赵大山几个人脊椎都有点弯了。
  这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主要劳动力。
  黄豆不忍心看,转身拉着黄梨和赵小雨往又往回走,走到这个卖煮玉米炒花生的姑娘前面。
  这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穿得很干净,只是衣服裤子上补了好几个补丁,一看就知道家境不好。
  不过小姑娘长的不错,眉清目秀,一笑两个小酒窝,露出的牙齿洁白整齐:“小妹妹,你想买点啥?”
  “你这个炒花生还要剥壳,太麻烦了,我想吃不用剥壳的。”黄豆认真地说。
  赵小雨一听,连忙偷偷扯了扯黄豆的衣角,赵小雨心里想,花生家里地里有啊,买了就要花钱,多浪费啊。
  “剥好的放不了两天就绵软了,不好吃了,我这个生意也不怎么好,你要是想吃,我明天给你炒一点剥好的,你明天来拿好不好?”小姑娘还很有耐心。
  “好啊。”黄豆笑嘻嘻地举起手:“给你两文钱,算定金,明天我来取,这个点不来,你就卖给别人,肯定有人要。”
  “不用,不用,你来就行了。”小姑娘连忙摇头:“我叫王大妮,明天你来直接找我就行,你不来,我卖给别人也不亏。”
  “那我告诉你怎么炒,我要两份,一份甜口的,一份咸口的。”
  旁边卖饼子的大婶一听就笑了:“小大姐,水煮的花生是咸的我知道,甜口的花生我还没见过,难道煮花生的时候放糖煮,那多浪费。”
  黄豆也不辩驳,扯着王大妮的往边上走,边走边说:“你回去准备一碗花生,用水洗一下,把水倒掉。放进干净的锅炒到爆皮盛出来。然后,准备三调羹白糖,锅里放少许水,放入白糖,炒到变成焦糖色,然后把刚炒好的花生放进去炒,翻炒到挂浆就好了。这是我要的甜口花生,你记住了吗?”
  “记住了,可是,可是我家没白糖。”王大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黄豆也不管她,继续说:“再准备一碗花生米,烧点开水,水开把花生米放进去,煮一分钟这样,捞出来放一边备用。准备一个碗,里面放上水,放适量的盐。”
  “适量是多少?”王大妮忍不住问。
  黄豆竟然被问住了:“额,就是你一碗花生米如果做菜放多少盐,你就比做菜多一半。”
  “哦,知道了,那一分钟呢呢?”
  “一分钟就是顷刻,少时吧,你从一数到五十就行了。”黄豆觉得有点头大。
  “然后把盐化开,花生米放锅里炒,炒到花生米已经熟了,再把化好的盐水放进去继续炒,炒到表皮有点起酥就好了。”
  赵小雨奇怪地看看黄豆,这么麻烦,人家肯做吗,真的想吃,回去让你姐姐给你炒不行吗!
  王大妮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黄豆:“这样炒,应该很好吃,小妹妹你怎么想起来的。”
  “我爷爷和我爹他们喜欢喝酒,然后我姐就会给他们炒花生米下酒,我爷喜欢甜口的,我爹爹和伯伯们喜欢咸口的。”
  黄梨张着嘴看着三姐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们家什么时候又炒咸口花生又炒甜口花生了?我怎么不知道?回去我要问问爷爷,肯定爷爷他们偷偷吃的。
  “小妹妹,那你明天来,我给你炒好带过来。”王大妮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黄豆的头,这三个小姑娘真好看,又好看又乖巧。
  黄豆一头黑线,最讨厌被摸头了好不好,当谁小孩子呢。
  “你们快回家吧,码头上人多,小心嗑着碰着。”王大妮给黄梨拍了拍裤脚上的灰尘,又仔细给黄梨已经松散的小辫紧了紧:“快回去吧。”
  “大姐姐再见。”黄梨乖巧地拉着黄豆的手向王大妮挥手。
  黄豆拉着黄梨跟着赵小雨走了几步,想想又跑回头:“那个咸口和甜口你可以尝试着少做点,放多少糖放多少盐,比例把握好,做好了,用油纸包包好,一包多少钱,卖卖试试看,也许有人喜欢呢。”
  王大妮听着,眼睛越来越亮,到最后嘴角的酒窝越来越深:“小妹妹,谢谢你,那你明天来吗?”
  “不一定,你不用等我,我要是想吃就叫我姐姐炒,你可以少炒点卖,好卖再多炒点。”说着黄豆终于放下心来,人太老实了也不好,都不懂暗示。
  回到家,小黑狗远远就跑过来,围着黄豆的裤脚打转。黄梨喜笑颜开地伸手去抱,黄豆一脚把小黑狗踢开:“你去洗了手再抱,只许抱一会,抱过了再洗一次手。”
  黄梨听话地跑到井边,从装水的桶里舀出一瓢水,倒在一边的盆里,仔仔细细洗了手。
  洗完又拿毛巾洗了脸,挂好毛巾,把水倒到菜地边的下水沟里,连忙跑过来,一把抱起小黑,开始开启人狗聊天模式。
  小狗来了两三天了,兄妹叔侄几个给起了好几个名字,黄豆都不满意,最后还是小黑小黑地叫做。
  黄老爷子带着儿子和几个大点的孙子回了黄家沟,住在院子里院子外的黄家沟人也都回去了。
  那些搭建好的窝棚都拆了,凌乱地堆在院子一角。黄大娘和黄三娘整整整理打扫了半天,才把一个院子和几间房屋勉强整理出来。
  黄四婶挺着大肚子,进进出出来回看了几趟,心里有点难受,屋子被糟蹋狠了,别说她就是黄豆小姐妹几个都看的心疼。
  可是有什么办法,人多,都挤在一起,墙上难免留下污渍和划痕。
  这些房屋刚买到手,可是黄豆提议装修的,墙都是用石灰石调试好刷的白墙。家具也是黄老三带着儿子按闺女要求打的新样式。
  黄豆拉着黄梨嘀嘀咕咕一阵,黄梨跑过去拉着黄四婶说话,黄四婶总算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女儿身上。
  黄豆想,等秋种忙完,还是要把这些墙重新刷一下,不然那些污渍脚印实在没办法看。
  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借住别人的屋子,弄出污渍还能理解,弄出一个又一个脏污的脚印是什么意思,难道半夜睡不着爬墙?


第十七章 去弹棉花被
  黄老汉带着儿子和几个大点的孙子也回去了,在村头搭了三个窝棚住下,准备把地整理出来,种秋粮。
  窝棚很简单,就是用结实粗壮的树干,在地头埋下去,四根搭起架子。
  在树干半中间绑上胳臂粗棍子,中间像床撑一样也绑几根棍子,然后铺上用绳子编织好的竹笆子,屋顶简单用茅草简单编制盖起来,就可以睡人了。
  架子搭的高,搭的也大,睡三四个人完全没有问题,黄家爷几个想的是,暂时肯定没办法建房,只能等到春天了。
  所以这个窝棚要搭好,到时候再加固一下,起码能用到秋种结束,就是明年春天春收春种,只要换下屋顶,还可以住。
  唯一的坏处就是四面没有遮挡,风一刮特别的冷,可是也没办法了。
  黄宝贵睡了一晚,觉得冷的受不了。第二天喊上黄德磊黄德落去割了茅草和芦苇,编织成围子,把三个窝棚四面围了三面起来。
  另一面围的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拆卸的,人进去,用绳子系一下,一样挡起来。别说,虽然透风,但是暖和多了。里面铺的都是晒干的稻草,也不用席子,一夜睡过来,人都钻到了草里。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梳洗,而是先扑打身上,整理头发上的稻草。
  这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整理田地,要把庄稼收上来,即使不能吃,也要收上来,不然土地没办法耕种。
  家里以前有一头骡子,还能下地,那天晚上忙着去通知村里人,一家人把它给忙忘记了,也没带出来,黄老汉心疼的几晚没睡着觉。
  爷几个,先把能吃的收上来,架在田埂上晾着。等能吃的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