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唐贤后 >

第105章

盛唐贤后-第105章

小说: 盛唐贤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才儿女都在,她虽察觉到丈夫的不对,也不便多说,这句话一直忍到现在才开口。

    “没什么大事,我去和父皇报喜,父皇与我说了不少心里话,朕心里难受,觉得很对不住他,就儿子这一条来说,朕是真的做得不好。”

    “逼着他不得不退位也就罢了,还把他身边几个喜爱的臣子也都一一逼走了,那些人,即便没有什么才干,只要他们拎得清,不惹事,留着他们和父皇说说话又有什么干系,可我。。。。。。”李世民说着,眼眶不自觉的又红了起来。

    长孙皇后没有说话,只默默的伸出手掌,紧紧握住了丈夫的手。。。。。。

    三日后,李世民下诏,因北伐大捷,举国同欢,特许百姓朝臣聚饮五日,同时,命御史大夫温彥博为中书令,王珪任侍中,擢民部尚书戴胄为任户部尚书,参预朝璇,长孙无忌任吏部尚书。

    三日后,召群臣商议因旱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突厥大捷,无疑是举国同欢的喜事,可此战之后,后面一系列的安抚工作若是做不到位,同样会出大乱子。

 第二百六十三章 祭献宗庙(上)

    贞观四年,是注定会在历史上会被着上浓墨重彩的一个年代。

    这一年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这一年,是李世民打造贞观盛世,为自己铸就千古一帝之美誉的开端。

    在此之前,他先是经历了血腥的玄武门,踩着兄弟的鲜血和尸首才登上帝位。

    上位不足三月,突厥大军就兵临城下,迫得他不倾尽府库才得才让突厥退兵,保住江山。

    他上位这三年多来,虽然一直兢兢业业,时刻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不敢行错半步,名声也不见得有多好,这一点只需从他上位之后,不断有谋反之事就能窥窃一二。

    但,经此一役,再也无人能阻挡他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拨墨挥毫,肆意撰写属于他的章篇!

    他的帝王之位将彻底稳固,大唐盛世将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自接到北道大捷的战报的那一刻起,李世民这颗自登基以来,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接到捷报的当晚,他在皇后的寝宫里睡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好觉。

    这一觉,他睡得前所未有的安稳,他忘记了朝事,忘记了手里曾沾染的那些血腥,忘了一切纷扰,就这么酣然的睡着。

    长孙皇后次日起床的时候,看着睡容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放松的丈夫,心头既酸又软。

    为了不惊扰他,她连宫女都没唤,悄然更好衣,下了床,轻手轻脚的走了出去。

    近侍王德也知李世民这一段时日的辛苦,很有眼色的没来打扰他,一直睡到辰时末,李世民终于睁开了眼睛。

    这一睁眼,李世民只觉通体舒泰,精神也是前所未有的好,他也没有唤人进来更衣,自己麻利的穿好衣裳。

    下床的时候,正好长孙皇后推门进来,他看着迎面而来的妻子,脸上不由自主的灿出不带一丝阴霾和压抑的的笑容,看上去温暖又炫目。

    已经久未从丈夫脸上看到过这种笑容的长孙皇后微微呆了一呆,李世民有些好笑的走到妻子面前,伸手轻轻点了点她的鼻子:“怎么,这才一夜不见,就不认得为夫了?”

    “是太久没有见过陛下脸上露出这般明亮的笑容了。”长孙皇后回过神来,哑然笑道。

    “是啊,虽然我自己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这几年的日子是真的不太好过,自武德九年至今日,我还是头一回睡得这么舒心,这么安稳。”

    “这一觉,感觉把我这几年的消耗都给补回来了,观音婢,我现在感觉浑身都是劲,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那个时候。”李世民一听,脸上的笑容愈发的明亮了几分,一时连皇后和朕都不称了,和当年刚成亲的时候一样,唤起了妻子的小名。

    “陛下本来就年轻,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臣妾相信陛下以后每天都能睡上安稳觉了。”长孙皇后看着丈夫这几年下来,确实憔悴苍老了不少的容颜,心头发酸,她伸手轻轻帮着他整了整衣领,开口道。

    “有你陪着朕,朕相信以后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这一仗咱们是胜了,不过接下来的问题也不少,最近天气不太好,各处都在大旱。”

    “而北伐胜利之后,从草原上回来的汉民,以及草原各部归属的民众,加起来会是一个庞大的数量,这么多人要吃饭和安置……问题可是相当的棘手。”

    “不过,朕有信心,朕有这么多贤臣良将的辅佐,还有你这样的贤妻时刻鞭策,朕有信心可以处理好这一切。”李世民回握着妻子的手,信心满满的接口道。

    在皇后这里用了膳,前往御书房途中的时候,李世民两腿走路都带风,心情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连带着对一路上向他行礼的宫女太监们都分外的和颜悦色。

    这三年多以来,除了在贞观二年,下旨封了李建成为息王,齐王为曹王外,他对玄武门的事几乎是闭口不言,并不是他忘性这么重,杀兄屠兄这样的事转眼即无痕。

    而是心怯,不安,下意识的在回避这个问题,他李世民并非全无心肝,冷心冷肺,寡情无义的帝王,杀兄屠弟,一为自保,二是觉得自己确比他们更合适接掌这个国家。

    但他初上位的这几年,国家天灾人祸和兵戈不断,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都让他提不起勇气,坦然去对太子和齐王的亡魂说一句,我不悔玄武门之事。

    因为,我确实比你们更合适接掌江山,如今,他终于可以坦然的去面对他们了,坦然和他们说,我的选择没有错误!李世民默默的在心里说着。

    三月二十九日,李靖率大军回朝,将颉利可汗一并解押了回来,李世民亲自迎到长安城外,李靖刚翻过秦岭,远远看到候在城门外的銮驾,不由吃了一惊。

    他一步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几步跑到李世民面前,单膝跪地行礼,一脸惶恐的开口道:“陛下以九五之尊,迎至此地,岂不是要折煞老臣,臣惶恐!”

    “药师请起,你受得住这份礼,北伐之战,系关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和兴盛,你打赢了这一仗,就是给朕,给大唐的百姓创造了一个开启盛世的关键条件。”

    “朕由衷的谢谢你,也代天下百姓谢谢你。”李世民伸手,一把将他拉了起来,略带着几分哽咽的开口道。

    虽说现离捷报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月,可李世民看到此次北伐的主将,心情仍激动得难以自己。

    “陛下严重了,此战能胜,乃陛下和满朝文武百官,乃至全天下所有百姓共同的努力,臣万不敢独居此功。”李靖站了起来,一脸惶恐的回答。

    这话他并非谦虚,实乃发自内心的诚实之语,北伐之战从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投入的兵力高达二十万。

    而这两地的战线又如此漫长,中间涉及的补给问题实是困难重重,若没有满朝文武,乃至各地的百姓主动帮忙,此战孰胜孰负,确难以预料。

    “哈哈哈,药师过谦了,满臣文武和百姓有功,可主功却非你莫属,此地不是叙话之所,你我回朝之后再促膝长谈,颉利可汗呢,朕想见见他。”李世民哈哈笑着接口道。

 第二百六十四章 祭献宗庙(下)

    “颉利可汗在后面,对了,除了颉利可汗之外,臣还给陛下带了个人回来。”李靖答道,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语气略有几分忐忑。

    “哦,什么人?”李世民颇感兴趣的望着他。

    “杨淑妃的生母,前朝的萧皇后。”李靖答道。

    “萧家表婶么?也对,宇文化及兵败之后,她先到了窦建德的地盘,不久就去了突厥。”

    “她是先朝遗后,既然还在世,你带她回来是理所当然的,这事爱卿没做错。”李世民微微一怔,随后却是笑着拍了拍李靖的肩膀。

    对这件事,他确实半点都不生气,他连先朝的嫡公主都纳入了后宫,封了妃嫔,又怎会容不下区区前朝一个皇后?更别说这位萧皇后从辈份上来说还是他的表婶。

    厚待萧皇后,不管是对他还是对大唐的名声,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萧皇后区区一介流落在外多年的女流之辈,又到了垂暮之年,不可能对大唐构成什么威胁。

    “陛下英明。”李靖松了口气,他将萧皇后带回来,一开始是觉得这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没想起来事先禀报皇帝。

    等上路之后,才发觉此事有些不妥,萧皇后的身份毕竟有些特殊,他没有禀报皇帝就擅自将她带了回来,若因此惹来皇帝的猜忌和不满,可就大大不妙了。

    如今看来,眼前这位帝王,果然与一般的帝王不同,确有海纳百川之量。

    当年玄武门起事的时候,李世民曾试探过他的心意,李靖自认是君子,不愿参与这种皇室夺权的勾当,没有答应,李世民也没有勉强。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胜利之后,李靖亦有一段很不安的时光,他生怕新帝怀恨在心,对他不利。

    可让他意外的是,李世民却仿若根本不记得这事一般,他比李渊在位的时候更加重用他,且毫无猜忌之心,当年突厥围城,大唐近一半的精锐兵马都在他手中。。。。。。

    亦是从那一刻开始,李靖才发自内心的对李世民产生了臣服之意。

    渭水之盟发生后,他远离朝政,一门心事躲在玉华山,帮着李世民秣兵历马,准备早日一雪前耻。

    这一君一臣,在玄武门之前,只是泛泛之交,李靖也没有从龙之功,可在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这一君一臣,却成了惺惺相惜的莫逆知己,这等君臣佳话,纵观千古都难得一见。

    李靖和李世民说了会话,坐在囚车上的颉利就被人带了过来。

    颉利看到李世民的刹那间,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那上面有怒,有恨,有不甘,最后都化为黯然。

    他垂下视线,微微吸了口气,稳了稳心神,半响之后才再次抬目盯着李世民,冷冷的开口道:“李世民,你身为帝王之尊,却迎出皇城几十里外,莫非就是想早几步来羞辱本汗?”

    “哈哈,颉利可汗严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三年多前,朕不也被你打到了家门口,被逼着不得不倾尽府库才得保平安么?”

    “如今可汗来我大唐做客,最多只能算是风水轮流转,朕又岂会为此而折辱你?”李世民哈哈大笑着接口道。

    “哼,小人得志,我只恨当年决心不够,也恨草原那些部落不与本汗一条心,不然,哪有你今日在此耀武扬威。”颉利可汗气得冷哼一声。

    “哈哈,颉利可汗还是没有悟透啊,古往今来,成王败寇,输就是输,赢就是赢,哪有那么多借口可找。”

    “说起来,朕还得谢谢你,若不是有你时刻鞭策,朕大概也不会有这样的雄心,一心一意的秣兵历马,好了,可汗远道而来,是我大唐的客人,先随朕回城吧。”

    “靖兄,你我一道同车。”李世民不以为意的笑了一笑,和他说了两句,就转身挽起李靖的手,不容推拒的将他挽上了自己的车,一同朝着皇城行去。

    大军正式班师的第二日,李世民下旨,所有在京的宗室,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员,皆随驾一同前往皇陵宗庙祭祀,告知祖先。

    北道大捷这样的盛事,自是不可能不告知先祖,李世民命所有满五岁的儿子,宗亲,在四月一日这一日,都随帝驾一同前往太庙祭祀,太上皇李渊亦一同前往。

    李世民身着冕服,与其父共乘皇辇,带一众宗亲儿子,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来到太庙。

    来到太庙之后,李世民扶着太上皇李渊一同走是祭坛。

    父子俩先净手,再接过使官递过来的香,先焚香跪拜,由李渊呈词:李氏子孙叔德,携子世民,以及一应孙辈,昭告于列庙皇祖考妣太皇、太后,我李唐建国至今已有十三载,今终迎来北道大捷,彻底扫平我李唐边境大患,孙嗣特来将此喜讯告慰列祖列宗。。。。。。

    李世民则在心里默默的道了一句:大哥,四弟,你们看见了么?朕,已经彻底打败了突厥,让我大唐从此再无边境之患。

    玄武门的选择,朕没有做错!日后入了九泉,朕也不怕再与你们照面了。

    太上皇和皇帝在祭坛之上叩头祭拜,李世民的儿子、一应李氏宗亲,和文武百官都在下面跟着祭拜。

    李渊年纪大了,四月初的天气已有些热,他们父子穿的礼服又比较厚重。

    一场祭祀下来,李渊的额上,脖子上,和后背都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脸色也红得有些不正常,气都粗了许多。

    李世民瞧得心头发紧,祭祀一结束,就扶着他入了宗庙内的静室休憩。

    “让父皇劳累了。”来到静室,李世民动手帮着他将摘下帽子,又将他的衣领解开了些,很快有内侍端来解暑凉茶,李渊饮过之后,又休息了一会,脸色终于好了些,李世民这才一脸欠然的开口道。

    “这事不怪你,这样的盛事,朕若不来,那就是不孝,以后死了,也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只不过到底是年纪大了,岁月不饶人,忙活了不到一个时辰,身体就扛不住。”李渊摆了摆手。

    候在外面的宗室和百官们心里颇有些忐忑,生怕太上皇有个什么好歹,若是在此庄严时刻,太上皇出了什么岔子,那乐子就大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军神李靖的日常(上)

    李世民祭祀完宗庙,接下来就是庆功宴了。

    北伐一战,取得如此大胜,朝廷和皇帝不可能不为出征的将士赐宴请功。

    此次庆宫宴的规模空前,皇帝除了宴请北伐一应出征将士、宗室以及在京的五宫以上的官员外,连草原归顺的一应部落首领以及其他外邦都请了。

    没有人敢不给面子,所有收到请帖的都派使臣来了,草原各部首领更是知情识趣。

    他们不仅派了人来到长安朝贺,还纷纷上书,为李世民请封草原天可汗的头衔。

    面对如此殊荣,李世民自是不会拒绝,他假意推拒了几句,就顺水推舟的接受了。

    庆宫宴当日,李世民封赏了无数将士,此战的主帅李靖更是被他大力褒奖,封为卫国公。

    夜宴之上,李世民当着在场的文武百官以及诸多外邦首领的面,哈哈大笑着拍着李靖的肩膀夸赞:“药师啊,我大唐能拥有你这样的绝代名将,实乃朕之福气,我大唐之福气。”

    “古有卫霍漠北封狼居婿,现我大唐有李靖率三千铁骑横扫阴山,真乃伟哉!壮哉!”

    李世民此言一出,在座的将领无不又妒又慕,从这一刻起,李靖大唐第一名将的地位再也无人能撼动,他本人更是被冠以军神之名。

    面对如此殊荣,要说李靖心里没有半分激动是不可能的,他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

    自幼随舅父韩擒虎学习兵略,十分刻苦,再加上他在兵法上极有天赋,一点即通,接而能自行推演,灵活运用……

    不过二十出头,兵略上的造诣就已非同小可,韩擒虎当年不只一次夸他,说他日后成就远在自己之上。

    与舅父交好的杨素也不只一次夸奖过他,可他在隋朝的时候并不得志,炀帝晚年时期,身边尽是拍马溜须之辈。

    而他自舅父韩擒虎逝世、欣赏他的杨素也不在之后,他根本没有出头之路,直到李唐,他才开始暂露头角。

    如今他已经五十九岁了,他毕生的追求和抱负都在北伐这一战中得到认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