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贤后-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他已经五十九岁了,他毕生的追求和抱负都在北伐这一战中得到认可,哪怕多年的蹉跎和磨砺,早让他心境稳若磐石,面对这样的荣耀,亦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澎湃难言的激动。
不过他究竟不是那种被荣誉一冲就昏头的人,最初的激动过去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隐忧,自古以来,武将权势太盛,风芒太过,都非美事。。。。。。
不说李靖的心事,但说他的妻子张氏此刻仍未入睡,她手里握着一本书,歪在塌上慢慢的看着,隔壁间的小炉上早已熬好了醒酒汤,显然是在等丈夫归来。
张氏并非并门名门之女,她江湖出身,比李靖小三岁,两人相识于少年。
以他们俩的出身,本不该有什么交集,更别提结为夫妇。可感情的事有时候说不清楚,他们俩一见倾心,最后更是冲破重重阻扰,结成夫妻。
他们的感情经历堪用传奇来形容,婚姻同样如此。
因为他们的结合属门不当、户不对,成亲之初,根本不被人看好,可他们成亲之后,却偏偏将日子过成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样子。
夫妇俩携手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岁月,从未拌过一句嘴,家中小妾通房一概皆无。
夫妇膝下共有两子一女,皆为嫡出,曾经那些准备看他们笑话的人最后都闭紧了嘴巴。
亥时中左右,正在看书的张氏听到外面的动静,立即放下手中的书迎了出去。
走到外面一看,果然是丈夫回来了,两名侍卫大概是怕他喝多了,紧跟在他左右。
“娘子还没休息呢。”李靖虽然喝了不少酒,不过他的酒量着实不凡,在席上表现出了几分醒意,回到家里后,酒意散了不少,人还很清醒。
“知道你今夜会喝不少酒,给你备了些醒酒汤,一把年纪了,不好好照顾身体可不行。”张氏横了丈夫一眼,从侍卫手中将他接了过来,扶着他进了屋。
进屋后张氏也没有招呼丫鬟,亲自去隔间将醒酒汤端了出来,闻着丈夫嘴里不断喷出来的酒气,张氏有些无奈的将手中的醒酒汤递了过去:“还是温的,快喝吧。”
“多谢娘子,有娘子在,我李靖定然能长命百岁。”李靖接过来,仰头一口喝了下去,喝完醒酒汤,又打了个嗝,吐出几口酒气,才笑着对张氏道了一句。
许是多喝了点酒的原故,就着灯光,看着妻子那张不再年轻的脸,他心里莫明生出了些许冲动,手情不自禁的朝着妻子脸上抚了过去。
“一把年纪了,别闹,宴席上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不妥?”张氏没好气拍下丈夫作怪的手,复见他脸上虽挂着笑意,眉心却纠着,又有些不放心的问了一句。
张氏十八岁嫁给李靖,至今已经三十八年,这些年的朝夕相处,早让她对丈夫的每个动作表情都了然于心,外人许看不出李靖的心事,她却一眼就看出他心有隐忧。
“陛下封了我为卫国公。”李靖沉默了一会,才接口道。
“北道大捷,你立下如此功劳,被封为国公乃理所应当之事,这有何可忧虑?”张氏奇道。
“除了封我为国公之外,陛下今夜在夜宴上还不断的称扬赞美我,将我与卫霍相提,更将我喻为大唐军神,这样的美喻,让我一时间都有些飘飘然。”
“可我必竟不是那等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最初的激动过去之后,心里更多就只剩不安了。”
“要知木秀如林,风必摧之,北伐一战,我的功军已经足够大了,陛下再这么一夸奖,必然会惹来许多文臣的不喜和忌惮。”
“自古以来武将锋芒太盛,都是大忌,既便为君者胸怀宽广,不猜忌,其它的臣子们也会找麻烦。”李靖在妻子面前不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他握着妻子的手,在矮椅上坐了下来,苦着脸开口道。
“这有什么好为难的,若有人参你,你就辞了封赏和军权,放手做个富贵闲人算了。”张氏听完,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
“你,若我真成了无官无职的普通闲人,你,不生气?”李靖听得一怔,看着妻子问了一句。
第二百六十六章 军神李靖的日常(下)
“生什么气?我嫁给你这么多年,也就近些年才有诰命在身,之前你一直都是末流小吏,还有几次身陷囫囵,我可曾嫌弃过你?”
“以前你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舞台,心里郁郁不得志,我能理解,也支持你出去拼博。”
“现在不一样,现在的你,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了,整个大唐也无人再能否定你的才华和本事。”
“明年你就六十了,一把年纪的人,不好好在家休养,还要那么重的功名心干什么。”张氏听得翻了个白眼,伸手在丈夫胳膊上狠狠拧了一把,没好气的接口道。
她是江湖人出身,性情与那些深闺中养出来的大家闺秀全然不同,她性情豪爽大气,犹如那翱翔天际的闲云野鹤一般,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
旁人眼中的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在她眼中不值一提,在她看来,只要衣食无忧,一家人过得悠然自在,无拘无束,比什么都强。
而李家近代除了他之外,虽无特别显贵之人,却也是世族,她是江湖人,嫁给李靖之前,就积累了无数钱财,即便李靖不做官,他们也不会缺衣少食,实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张氏以前鼎力支持丈夫在官场上发展,还与丈夫一起上过战场,打过不少仗,是因为她了解丈夫的抱负和才华,不忍看着他的满腹才华就这么被埋没。
而今,丈夫已算是功成名就,彻底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耐,此时急流勇退,只会于朝野间留下无数佳话,而不会有什么遗憾。
“初尘,得妻如你,真乃夫复何求,我李靖这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娶了你为妻。”李靖听完妻子的话,只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给更哽住了一般,情不自禁的伸手,一把将妻子揽进怀中。
妻子说得对,只要心中无欲,别人猜忌与否,又何必在意,念及此处,他眉宇间的郁结很快散得无影无踪。
解开了心结,又喝了不少酒,梳洗过后,没一会儿,李靖就沉沉进入了梦乡,张氏在黑夜中静静的看了会丈夫的睡颜,也闭上了眼睛,没一会儿也跟着睡了过去。
庆宫宴过后没几日,李靖果然在朝堂上受到了御史大夫萧瑀的弹劾,萧瑀和前朝萧皇后是嫡亲姐弟,李靖大破阴山的时候,杀了颉利的可敦,也就是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乃隋宗室之女,后被封为公主嫁给突厥的始毕可汗,义成公主虽远嫁草原,内心却一直对隋忠心耿耿。
当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给丈夫送假情报,才让隋炀帝得以脱险。
隋灭亡之后,萧皇后去了突厥,若非义成公主,也就是现任可汗颉利的可敦一力庇佑,她只怕难有善果。
可李靖在攻进突厥大本营的时候却将她给杀了,义成公主对大隋忠心不二,对李唐却没有任何好感,在她的观念中,李唐就是窃国的乱臣贼子。
她嫁给颉利之后,不只一次的怂恿他攻击大唐,面对这样的一个女人,李靖自不可能让她活下来,可对萧瑀而言,却不是这么回事。
因义成公主对萧皇后不遗余力的庇佑,在萧瑀的眼里,义成公主就是他们萧家的大恩人,结果李靖打到突厥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给杀了。
而李世民对他的这种暴行非但没有半分指责,还将他捧上了天,这让萧瑀极端的恼怒气愤,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李靖,说他的部队在大破阴山之后,在突厥做下了许多恶行。
他麾下的将领纵容士兵抢掠,给大唐在草原的形像带去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庆宫宴后的第三日,萧瑀便上奏弹劾李靖治军无方。
他在奏折中写道:李靖大军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公然纵兵抢劫,导致许多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同时胡乱抢掠别人。。。。。。”
“如今的大唐虽然北伐取得了胜利,可到处都是张着嘴等着吃饭的人,朝廷到处都需要钱,李靖身为北伐大帅,不知体恤朝庭难处,思报君安,反而纵兵抢掠,实乃大罪,要求李世民予以严惩。。。。。。”
自古以来,文人的笔杆子,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饶是李世民深信李靖的为人,看到这纸奏折,以及那一系列的证据,亦不由气得拍桌子。
他将李靖狠狠的斥责了一顿,将他骂得狗血淋头,若是没有与妻子交流之前,突然受此训斥,李靖心里多半会惶恐和不忿,如今却显得十分平静。
“是臣束下不严,导致麾下兵将肆意妄为,扰乱纲法,请陛下降罪。”李靖半句都没有辩解,直接向李世民叩首请罪。
李世民本来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他看见李靖这样干净利落的认罪,反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怔怔的看了他老半天,最后只能挥挥手让其退下。
“陛下,大军在战场上因为杀戮过盛,情绪会比较亢奋,行事有些偏颇,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了,大家拎着脑袋打了那么久的仗,从敌人手中拿些钱财,也无可厚非。。。。。。”散朝之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瞅了个空档,跑到李世民身边,有些不平的为李靖辩解了一句。
“辅机啊,朕何尝不知道这些,朕也是带兵的出身,可是这些文臣呐,他们从来没有打过仗,根本不懂战场上的事情,只会一味的以书本上的道德来衡量将士们。。。。。。”
“尤其是这萧瑀,他站出来弹劾李靖,还不一定是因国法,多半是因为私怨,哼。”李世民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有些无奈有叹了一声,他也是带兵打仗的出身,又怎会不懂这些道理。
说到萧瑀的时候,李世民的脸色不由自主的沉了下来,这萧瑀平素向以君子自称,可一旦真正涉及私人感情的时候,同样是个挟私报复的小人。
“那陛下。。。。。。”长孙无忌有些不解的看着李世民。
“朕斥责李靖,一是想看看他的反应,功高者易骄,药师平日里的品行是没得说,可这次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朕想知道他还有没有以前的那份沉稳和淡泊。”
“二么,多少满足一下这些文臣们的心里,他们啊,是看朕将一应武将都捧得这么高,心里不平衡罗。”李世民摇了摇头。
第二百六十七章 淑妃见母(上)
李靖的表现显然让李世民很高兴,也很放心,他对李靖放了心,却对萧瑀颇为不喜。
这萧瑀平日里还算识大体,可一旦触及他的亲人,立即变得不可理喻。
义成公主对大隋忠心耿耿不假,可她却视大唐为仇寇,突厥这些年来在大唐边境四处烧杀抢掠,没少这个女人在颉利耳畔吹枕头风。
你萧瑀身为大唐宰相,却一心向着这样的人,还为了她参李靖,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揣着这样的心事,参奏李靖之事的风波过去没两日,就找了个理由罢了萧瑀的相位,让他回家自省去了。
萧瑀的脾气虽然硬直了一点,却不是傻子,自然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罢他的相,皇帝一旨圣命他回家反省,他二话没说,简单收拾交接了一下,拍拍屁股就回家了。
他参李靖,一是确有私人原因在里面,二么,他是真的觉得领兵的主帅在外面这样纵容士兵抢掠不对,这等不节制的行为,很容易加剧矛盾的恶化。
他的姐姐,前朝萧皇后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将其安置在兴道里,即长安朱雀门外的第一道坊,赐了一栋很气派的宅院给她居住。
因她是前朝皇后,李世民为保对她的尊重,并未再行封衔,见面的时候,则是以杨夫人相称,萧瑀被罢了相,回到家的第二天便去兴道里看姐姐。
“姐姐。”萧瑀进来的时候,萧皇后正在院中摆弄花草,她已年过六旬,体态容貌却都还保养得不错,看上去只有五旬左右的样子。
“来了,请说你又被罢了相?”萧皇后亲手将自己喜欢的一盆花枝剪完,才站起来和萧瑀打招呼,他们俩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感情十分深厚。
“嗯,”萧瑀点了点头。
“外面热,进来坐吧,冬竹,去泡点菊花花过来。”萧皇后看了弟弟一眼,抬呼他进屋坐,现已是四月中旬,天气好,太阳大,临近正午的时候,已有些炎热。
“是为了参李靖的事?”萧皇后在外面忙活了半天,感觉又累又渴,待冬竹泡好茶端出来,她连喝了几口,润了润喉之后,才接着开口道。
“嗯。”萧瑀再次点头。
“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怎的做事还是这么冲动?”萧皇后有些不赞同的看了他一眼,她比萧瑀大八岁,现年六十有四,萧瑀也有五十六了。
“李靖纵兵抢掠本就有错,我参他也不全是为了私情,更何况,义成公主一个女人,没有了突厥在后面,她又干得了什么,陛下和李靖怎么就容不下她呢。”萧瑀有些不服气的辩驳了一句。
“你,你简直是个死脑筋,如意在宫里怎么样?”萧皇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瞪了他一眼,沉默了一会,又问。
“娘娘在宫里过得还不错,她行事很稳妥,把殿下也教养得很好,陛下挺器重他。”萧瑀答道。
“一别十三年,我这心里是真想她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上她一面。”萧皇后听得怔了片刻,半晌后口里才幽幽的道了一句。
“淑妃娘娘对姐姐也惦记得紧,想必很快会向陛下请示,过来看望姐姐的。”萧瑀想了想,答道。
以姐姐的身份,让她入宫去见杨淑妃显然不妥,她们母子想要见面,只能是杨淑妃出宫,来这里探望萧皇后。
“也不知陛下会不会允。”萧皇后语气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
“陛下应该会允,陛下是个特别爱惜羽毛的人,这一点仅需瞧他对姐姐你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在这件事上他不为难娘娘。”萧瑀接口道。
不说萧皇后的心事,但说兰秀宫的杨淑妃,自从母亲入京之后,她心里就日夜惦记着想过来见她一面,可这一段时日皇帝太忙,一直没有到她的兰秀宫来,她找不到机会。
萧瑀被摆相的第四日,李世民突然到了兰秀宫,杨淑妃这几日本就在为舅舅突然被罢相的事不安,现又见皇帝驾临,不由吃了一惊,连忙出来迎驾:“妾身见过陛下、”
“起来吧,恪儿这几日可有入宫?”李世民摆了摆手,走了进去,并随口问了儿子一句。
“他这几日学堂里的功课比较多,来得少了些。”杨淑妃答道。
“嗯,国子监最近的功课是多了些,朕让他们加的,朕来这里是想告诉你,你母亲到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你若想去见她的话,就去见见。”李世民轻轻嗯了一声,随即话头一转。
“真,真的?”杨淑妃听得一呆,这喜悦来得实在太大了些,又是如此的骤不及防,让近些年来,早已修炼得古井不波的她心脏不争气的怦怦狂跳起来,声音有些发颤。
“当然是真的,这事还用得着骗你?这是牌子,你随时可以去看她。”李世民瞧着她这两年已鲜少露情绪的俏脸上涌出的惊喜,心头既觉好笑又有些复杂难言。
“臣妾谢过陛下天恩。”杨淑妃压下心里的激动,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令牌,弯腰躬身府首,恭恭敬敬的朝他行了一礼。
次日,杨淑妃换了一身普通的常服,带着青岚和锦秀,出宫去了兴道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