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贤后-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有能力置通房和外室的男人多半不缺钱财,出身也不会太差,这样的人大多比较爱面子,让他们把自己的女人让出来,怕没有人会乐意。
“朕知道这事不太好办,但不好办我们也要办,现在民生凋零,整个大唐人口才二百余户,这对我朝的长远发朝极为不利,若不想办法尽快增添人口,大唐的未来简直不堪设想。”
“为作表率,朕会先从自己身上开刀,一会回宫,朕就让宫里的监事统查宫女的数量,然后根据实际情形,放一部份出去,有了朕在此打头,我相信再让你们去办这件事,就没么难了吧?”李世民见状轻叹了一声,缓缓开口道。
“臣等尽力而为。”李世民把话都说到这了,大家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苦笑着接口,至于放大批宫女出宫的事,他们都不曾当真,权当一笑罢了。
李世民登基还没几天,他的后宫根本没几个人,宫里的人说白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太上皇的人。
皇帝若这个时候把太上皇的宫女都给放出宫了,这不是明显和太上皇过不去么?
皇帝因玄武门一事,心存愧疚,对太上皇十分恭顺,登基的时候太上皇不肯让出太极宫,让他在东宫登基,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又怎会为了区区宫女一事而担上一个不孝的罪名?
可让众臣没想到的是,关于释放宫女的事,李世民并非一时意起,或者说着玩,他是铁了心要精简宫中人手。
在他看来,自己的妃嫔尚不到十人,李渊的妃嫔也不过三十余众,父子俩的妃嫔加起也不到五十人。
而宫里的宫女太监,他虽还没有让人详细统计,却也知道不会低于五千之众,区区几十个人,哪用得着这么多人服侍?这简直就是大大浪费资源。
为此,他和朝臣们议完事回到后庭的时候,立即和妻子讨论此事,长孙透通明理,听丈夫一说,就理解他的做法,对此十分赞同。
唯想到丈夫登基不久,玄武门事件本就让他留下了一定的骂名和话柄,若刚刚登基就私自作主,把父亲的宫女都放了出去,很容易招来不孝的骂名。
心念电转间,她主动请缨:“陛下,这事还是让臣妾身来做吧,待我先去和父皇商量商量,尽量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咱们再放人出去。”
“不可,以父皇的性情,不可能同意我们的办法,依我之见,这事只能先斩后奏,为了避免父皇日后为难你,这事我来做,等我先把这些人放出去,再行封后。”
“如此一来,父皇即便想找你的麻烦,也没有理由。”李世民摇了摇头,他登基之后没有立即封后,一来是朝事太多,一时抽不出手来。
二则是长孙的凤袍暂时还没赶制出来。
“陛下。”长孙轻唤了一声,她知道丈夫此举是为她好,却有些不赞同。
“我意已决,不必多说,这事就这样定了。”李世民摆了摆手,他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主意一定,立即就会执行。
武德九年八月十八,李世民亲下召令,放出三千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所有出去的人,除了自己在宫里积攒下的财产可以带出去外,统一再由内务府给每人发放一定银两做为嫁礼。
正如李世所料,他此举惹来了太上皇李渊的极度不悦,在李渊看来,这些宫女虽不曾受过他的宠幸,可名义也是他的人,李世民身为儿子,怎可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
再加上几位年轻貌美、深受李渊宠爱的妃嫔不断跑到他面前哭诉:“太上皇,宫里的宫女突然削减了这么多,妾身们的一应衣食供应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郎,你可是真是孝子啊,一朝登基,就把手伸到了朕的后宫,再这么下去,你是不是准备连我这个老子一并给端了?”心头恼怒李渊,将李世民召到面前,破口大骂。
第二百零四章 封后(下)
“父皇严重了,儿子不敢。”李世民垂眉敛首的站在李渊面前,一脸惶恐的接口道。
“不敢?你还有什么不敢的?啊?你先是在玄武门,不管不顾的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现一朝登基,更是把手都伸到了朕的后宫。”
“你可知道,你所放出去的那些人都是什么人?她们都是服侍过朕,服侍过朕的嫔妃们的人,虽不曾受过朕的宠幸,名义上也算是朕的人。”
“可你,你问都不问朕一声,一下子把人放走这么多,导致朕和朕的嫔妃们喝口茶,采个花什么的都恨不得自己动手,你。。。。。。”
李渊大概是真气昏了头,气得说话都口不折言,连李世民射杀建成和元吉的帐都翻了出来。
直到李世民霍然抬目,父子两人的视线撞到了一起,他才想起,现在他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后面更难听的话才嘎然而止。
“父皇,请听儿子解释,这事呢,说起来确是儿子处理得急躁了些,不过要说起宫里的娘娘们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了,儿子觉得过了。”
“儿子让内监核实过人口,咱们宫中共有八百二十三名太监,宫女五千六百余人,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一起共有六千五百多人,儿子放走了三千二百余人,现还剩余三千三百余人。”
“这其中父皇和各位娘娘身边的人手,儿子一个没有动,各局紧要位置上的宫女和太监儿子也一个没动,照理来说,放出去的这些人,是不至于影响到父皇和各位娘娘的生活问题的。”
“当然,若真有影响,儿子会想法子弥补,尽可能的做到让父皇和各位娘娘满意,说起来,儿子行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
“父皇知道,自隋未至今,天下战乱了十几年,人口削减无数,现我大唐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若不想办法尽快增添人口,于我大唐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而想要增加人口,就得让适婚男女都能婚配,可这些年战乱下来,无数妇嬬死在逃亡途中,导致现在的男女比例失调,很多百姓娶不上妻子,放这些宫女回家,可以帮着解决许多问题。”
“以父皇的英明,想必能理解儿子的苦衷,至于父皇和诸位娘娘觉得人手不畅,影响生活,儿子想,这主要是宫里现没有主事人之故。”
“万太妃娘娘觉得她已退居太妃之位,若再插手后宫之事,于礼法不合,主交出了代领后宫之权,而儿子登基之初,因诸时缠身,一时未来得及封后,导致后宫无人接管。”
“不过这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孩儿立决定于三日后,进行封后大典,册立观音婢为后,观音婢的性情为人父皇也是知道有,有她打理后宫,我相信宫里的一切宫务她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李世民看了李渊一眼后,才接着解释。
李渊被李世民喜怒莫辨的看了一眼,被愤怒冲昏了头的脑子已经清醒过来,知道这释放宫女了事已成定局,自己若继续拽着不放,就是自讨没趣。
意识到这一点的李渊心头一片悲凉,他颓然垂下眼脸,朝李世民挥了挥手:“罢了,好话坏话都被你说了,朕也没什么好说的,你下去吧。”
李世民瞧着父亲的脸色,有心安慰两句,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朝李渊行了个礼便转身离开,他理解父亲的心情,可这种事他必须做,哪怕要担上骂名。
“陛下,你脸色这么差,可是父皇为了那三千宫女之事训斥你了?”李世民回到后宫之后,就来到了长孙所在的院子,长孙见他脸色不好,不由出言问了一句。
“观音婢,我是不是真的有些过了,玄武门的事,还有父皇的退位,这些本就很对不起他,我原已打定主意,登基之后,一定要生好孝敬父皇,不惹他生气。”
“为此,我登基的时候,他不肯让出太极宫,让我在东宫登基,我也毫无怨言,结果我这刚刚登基,又做出了这样的事。。。。。。”李世民轻叹了口气。
“陛下,你现在君,凡事都需要站在为君者的立场来考虑,当天下和孝道不能两全的时候,你选择了对百姓更有益的事,这没什么错。”
“至于父皇那边,就交给我吧,我会代陛下好生尽孝,尽心照顾,尽可能的让父皇能拥有一个舒适的晚年。”长孙伸出手掌,轻轻握住丈夫的手,接口道。
“我知道你有这样的本事,父皇也一向对你赞不绝口,只不过经此一事,父皇的心里肯定有了疙瘩,待你统领后宫之后,他的那些妃嫔们,多半会借顾找你麻烦。”李世民回握着妻子的手,道。
“陛下,如果我连这么点事都处理不好,又有何什么资格担任一国之后,天下之母?”长孙丝不在意的嫣然一笑。
时年八月二十,李世民通过中书省,颁发诏书,封长孙为皇后,八月二十一,长头戴十二树凤钗,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身着里朱外青的祎衣,着凤冠,由女官搀扶,走进承德殿。
长孙的相貌无疑是十分出众的,只不过她性情内敛,在外人面前言行举止皆十分谨慎低调,在朝官员见过她的不少,可大多数的印象都停留在秀美温柔,娴淑端良,知书达理这些词上。
直到她今日穿上凤袍,带上凤冠,一步步踏入承德殿,直面众人的时候,众臣才突然发现:原来福德闺容堪当时间贵妇典范的皇后竟长得这般美丽!
世人都用牡丹国色来形容风华无双的美人,今日在朝的大臣都是见过大场面的人,美人一生也见过无数,但风华气度能与眼前女子一较高下的还不曾见过,唯有这样的女子,才当得起一声牡丹国色吧?
许是长孙的样貌给众人带来的视线冲击太大,诺大的承德殿除了步步走来的长孙,竟没有一人发出声音,大家都这么直愣愣的看着她。
直到帝座上的李世民轻咳了一声,大家才缓过神来的,回神的礼部尚书立即开始宣读封后诏书:朕惟德协黄裳,王化必原于宫壶,有妻长孙氏,贞静持躬,雍肃持身,度娴礼法,慈著螽斯,敬章翚翟,系出祥钟世族,毓秀名门,外可代朕教化为百姓,内可事同政君,特册以宝印,立为皇后,赐号文德。。。。。。
长孙双手交合,躬身谢恩接印,随后起身,抬步朝帝座上的皇帝走去。
李世民满脸骄傲的看着步步朝他走来的风华无双的女子,等她跨过台阶,来到帝座前的时候,他起身相迎,牵着她的手,一同面对文武百官,接受百官朝贺。
身着黑色冕服的李世民与凤袍加身的长孙站在一起,百官的目光落在这两人身上,心中不约而同的浮出一个念头:龙姿凤貌,天合之作似乎就是眼前这对帝王夫妇的最佳写照。
第二百零五章 突厥来袭
长孙皇后的封后大典一时成了京都的美谈,她那一日的风华,以及与皇帝站在一起时、天造地设般的唯美和谐的画面,成了无数人心中久久不能褪色的记忆。
无数见过那个画面的臣子们忽然就明白了为何陛下这么多年来对皇后一往情深,任凭哪个有点心肝和见识的男人,拥有这样的妻子,都不会不珍惜吧?
男子们感慨帝后的契合般配,妇人们则在感动于陛下的深情,封后大典中,皇后的无双风华是无数人的谈资,皇帝那纸情深意切的封后诏书同样被人津津乐道。
堂堂至尊帝王,于封后诏书上写着外可代朕教化为百姓,内可事同政君,同时赐号文德,这是何等溢美的称赞。。。。。。
帝后的琴瑟和鸣,鹣鲽情深被京都的贵妇们当成样版,纷纷用以要求自家的夫君:尔等看见了吧?皇帝陛下如此英明神武,对妻子还这般情深,尔等若敢宠妾灾妻,我定要亲上宫门,敲响鸣冤鼓,不顾一切的参上你一本。
被自家媳妇不断用来比较的郎君们苦不堪言,可帝后恩爱的模版摆在那呢,大家也不敢在明面上驳斥妻子。
唯有那些脾气急躁些的家伙,实在被逼急了,就会脱口道上一句:你希望我像陛下一般,对自己的妻子一往情深,我不求你有当今皇后一般的风华,但你至少要学学她的贤良明理啊?
“。。。。。。”
不说外面这些人的心事,但说皇宫之内,李世民册封了皇后之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册封其它姬妾,他的精力很快投到了朝务上。
韦氏自进门那一日起,就把自己定位得很清楚,从不曾生过与皇后争宠的心事,至于皇帝如何对待自己,她也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帝后都真正的聪明人,后宫各人的心事和表现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真正守本分、懂进退,知规矩的人他们不会亏待。
为此,对皇帝只封长孙一事无任何不忿,安安分分,规规矩矩的在自己的宫里教养女儿。
可宫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韦氏,那些家世不错,却愿入皇子府做妾的人是不可能没有野心的。
阴氏、蓝氏、王氏等人如此,身为公主的杨侧妃更是如此。
当外面对皇后的赞不绝口的溢美之词不断传到她们耳中的时候,她们的心里既羞恼,又不甘。
长孙是皇帝的结发妻子,封她为后理所应当,她们也没什么好嫉妒的,可大家都是秦王府伺候的旧人,皇帝没理由封了后之后,就把她们这些人给忘了,连个名分都不给吧?
李世民倒不是如此薄情,他府里的姬妾不多,都是跟了他很多年的老人,他对她们虽没有对长孙那样的刻骨深情,但彼此有过缠绵,还有几人为他诞下子嗣,基本的情分还是在的。
之所以没管她们是因封后之后,他的注意力立即被一件十万火急的军务给牵引了过去。
今年八月初,刚刚派了使臣前来求和的突厥再次撕毁盟约,无所顾忌的朝大唐发起了全面进攻。
颉利可汗亲率二十万铁骑,悄无声音的绕过阴山防线,进入了中原。
八月初的求和,不过是他们的障眼法,颉利可汗打就是趋着大唐政权更替,国内不稳的情况下,再利用已方主动求和的障眼法,率领二十万大军,准备一股作气攻下长安,夺取中原。
李世民接到紧急战报的时候,已是八月二十四,即封后的第三天。
当时的突厥军已经打到了高陵,高陵离长安不过百里路程,骑兵若是全力冲刺,不到两日就能打到长安城下。
而长安现在的守军不过三万余众,想凭此抵挡突厥的二十万骑兵,等于痴人说梦。
若换一般胆略差点的帝王在这个时候,保怕要吓得尿裤子。
不过对于李世民这个一路不知淌过多少鲜血、才走到今日的马上皇帝而言,再艰难的局面,也不可能让他产生害怕退却之心。
甚至于颉利可汗的出尔反尔他也不觉得意外,更不生气。
毕竟和突厥打交道这么些年下来,突厥所干的出尔反尔的事已不是一件两件,他们的承诺和放屁本就没什么两样。
他面色如水,不躁不怒,一边急给身在凉州道、离京约莫有三百余地的李靖下旨,让他急速率兵回援长安,一边召集文臣武将,商议对策。
“诸位,突厥的二十万大军已到了高陵,兵锋离我长安不过咫尺之遥,军情想必你们都知道了,废话我不多说,朕只想申明一个问题,谁若敢在这个时候和朕说,迁都,逃亡之类的话,别怪朕心狠手辣,不讲情面。”
“现在,我想听听你们的对策。”待大家都来到承德殿之后,李世民的目光在众人身上转了一转,缓缓开口道,他一开口,就断绝了大家企图迁都逃跑的心事。
有这个心事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