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贤后-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晟这一脉一直十分兴盛,其曾祖乃北魏大司空长孙稚,长孙稚膝下共有五子,个个出众,长孙稚的长子长孙子彦和次子长孙子裕为弃妻张氏所出(张氏为长孙稚元配嫡妻,后因红杏出墙而遭稚厌被休,是为弃妻,此乃些许杂文记载之事,是真是假作者君不得而知。)三子,四子和五子则为继室罗氏所出。
据说因张氏之故,长孙子彦和长孙子裕皆不甚得长孙稚喜爱,长孙稚最喜欢的是第三子长孙绍远(长孙稚上党的爵位最后亦由此子继承。)不过长孙子彦和长孙子裕虽不甚得父亲喜爱,本身却十分争气,再加上家族的余荫,成年之后皆成了朝庭重臣。
长孙子彦子嗣极丰,一生共育有九子一女,长孙子裕的子嗣则颇为单薄,膝下共仅三子,顺利成年的则只有长孙兕一人,好在他子嗣虽然不丰,却胜在争气,仅此一子便胜过其它兄弟的子孙无数。
长孙兕少为北周刺史,后升为骠骑大将军,北周皇帝亲许其自开府仪,位同三司,封爵平原县侯,其地位权势之盛丝毫不在其祖之下,长孙兕虽有本事,可少年时因父过世较早,在族中没少受欺凌,若非有大伯长孙子彦和四叔长孙士亮的关照,能否顺利走上仕途都不好说。
同辈中人与他关系最好的是大伯的次子长孙季明和四叔的长子长孙嵘,长孙恺是四叔长孙士亮的幼子,年纪比上面的四个哥哥小了一大截,自然与兄长们玩不到一块去,他与兄长们玩不到一起,倒是与长孙兕的几个儿子玩得很好,(双方年纪相差不大。)其中又和长孙晟的关系最好,在这样的前题下,叔侄一别多年不见,两人再次相逢,心头的激动可想而知。
“五叔,多久不见,你,你一切安好罢?”长孙晟突然看到这位多年不见的族叔,心头亦是激动难抑,他前行的脚步陡然加快,三步并成两步来到长孙恺面前,长揖到地道。
“起来,季晟,起来,快起来,我很好,你瞧瞧我这身子骨,还硬朗得狠,家里一切安好,这两个小家伙是你的幼子和幼女罢。”长孙恺一把将他拉起来,目光随后落在高氏身旁的长孙二姑娘和长孙无逸身上,开口道。(无忌和高氏他都见过,长孙二姑娘和无逸则没有见过,人虽未见过,他与长孙晟这些年间却有书信往来,自然知道他又添了一对儿女。)
“正是,娘子,辅机,观音婢,玄同,过来给五叔见礼。”长孙晟顺着长孙恺的手站了起来,转首对高氏和一对儿女开口。
“高氏携儿女见过五叔。”高氏这才带着一对儿女上前见礼。
第二十一章 族人(下)
“不必多礼,快快起来,辅机当年才这么点大,现在都长成翩翩少年郎了,还有这两个孩子,性情相貌也是一等一的好,季晟好福气。”长孙恺虚扶了一下,目光落在长孙无忌身上的时候,忍不住用手比划了几下,随后又看了长孙二姑娘和长孙无逸几眼,点头称赞不止。
长孙晟对眼前这几个儿女确实颇为满意,他与长孙恺关系又非同一般,面对自家这个五叔的夸赞,并未谦逊,只站在一旁挼须而笑,三个孩子自不能如他们的父亲一般淡定,长孙恺的话音一落,他们便连忙开口:““五叔祖过奖了。
“咦,这是咱们长孙家英明神武的大将军回来了?怎么只带了继室和继室的儿女,我那嫡出的侄儿们呢?季晟你迁官至洛阳,莫非竟把自己原配嫡出的儿子儿媳都给扔在长安?“长孙晟夫妇刚刚随长孙恺父子一同走进第二重庭院,一个充满讥嘲的声音从庭院中央响了起来。
长孙姑娘听着这个明显不怀好意的声音,不由抬目望去,映入她眼帘的是一个年纪和五叔祖差不多的老人,他个头适中,衣着华贵,气度雍容,一看就是养处优,久居高位之人,年纪虽然不轻了,相貌却继承了长孙家族的良好基因,颇为不俗,唯有一双瞪着自己一行的目光布满了不善。
“季晟见过二堂兄。”长孙晟的目光落在此人身上,微微眯了一下,随后一脸平静的走到他面前,抱拳躬身行礼,此人是长孙晟另一房的堂兄长孙宽。
长孙宽是三房子弟,因有个妹妹是皇子妃的原故,再加上自身确实也有些才干,十年前被文帝封为管国公,在洛阳有自己专门的国公府,平日里并不住祖宅,今日之所以会在这里,是前两日回祖宅有事,待他处理完事情准备离开的时候正好听说长孙晟近日要回来,便留在祖宅多住了一日。
以他和长孙晟交情留在这里当然不是等他叙旧的,三房和二房,自长孙宽的祖父那一辈开始,两房就不太对付,到了他们的父亲这一代,颇有几分势同水火之势,好在两房的人都谨记着一条家训,兄弟间有再多龌蹉,关上门来斗可以,却不能闹到外面去,为此,在外界看来,长孙一脉族人即便不那么和睦,真遇到了大事,大家仍是同气连枝,一至对外。
长孙宽身具管国公爵位,在他看来,他们这一房才是长孙氏一族的代表,整个长孙氏的族人皆该以他们三房马首是瞻,长孙氏三房除了他这位凭着自己的本事受封的管国公之外,他嫡亲的兄长长孙洪也继承了父亲薜国公的荣号,一门双公,何等殊荣,长孙氏的族人有什么理由不事事以他们为首?
事实却非如此,自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三房在长孙族人中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按理说来他的祖父承了曾祖父的爵位,更是长孙氏一那代的家主,理应是长孙一族无可争议的掌舵人,可实际上他祖父当家的时候,长孙一族真正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却是大房和二房。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自长孙兕正式崛起之后,他的父亲长孙览更是被压得抬不起头,但好在他父亲慧眼识英雄,早早选择了追随在杨坚身边,当年杨坚想铲宇文护的时候父亲一马当先,身先士卒,自此成为杨坚的嫡系班底,杨坚称帝、建立了大隋王朝之后,很快封了父亲为薜国公,没多久,又让皇四子娶了自家妹妹,长孙氏三房从此和皇家成为了亲家。
按理说来,以三房现有的地位,完全可以碾压二房了吧?(大房自长孙子彦后,就没有特别杰出的子孙,已不被三房放在眼里,他们现在对手只有一个,那便二房的人。)可事实再次狠狠给了他们一巴掌,长孙兕虽不像长孙览那般早早抱了杨坚的大腿,但他是有真本事的人。
杨坚取代北周,用的借口并非谋权串位,而是受禅上位,既然是受禅,自然不能苛待那些真正有才干的朝臣(杨坚本是明主,只要这些人不公然反他,他自然也舍不得肆意诛杀人才。)长孙兕到了大隋后,虽不再拥有在北周时的权力地位,但隋文帝对仍礼遇有加,就连他身上的爵位都没有除。
待长孙兕的几个儿子长大,二房的风头竟是再一次将三房压了下去,(三房虽说一门双公,可长孙宽和长孙洪论起真本事,无论如何都不能和长孙晟和长孙炽比。)面对这样的情形,长孙宽兄弟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大凡找着机会,他们都会借机找长孙晟兄弟的茬。
长孙晟对二房和三房的恩怨心知肚明,自然知道长孙宽的心事,但三房如今荣宠颇盛,自家这位二堂兄也确有些本事,又和皇家是姻亲,不到迫不得矣,长孙晟实在不愿与他们正面对上,为此,面对长孙宽的奚落,他并未没什么表示,反而规规矩矩的朝他行了一礼。
“你我兄弟,这些虚礼就免了,不过季晟,你似乎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长孙宽显然不愿意就这般放过他,他眯着眼打量了长孙晟两眼,盯着他继续开口道。
“安业早已成家立业,他想在哪发展他自己有决定权,我虽是他的父亲,却也不应过多干涉他的选择,我知道二堂兄向来疼爱安业这孩子,若是二堂兄担心他在家里受了什么委屈,不妨写封信去问问安业,若真发现我这做父亲的待儿女不公,二堂兄再来指责,季晟定然虚心接纳。”长孙晟站直身体,迎着长孙宽的视线,淡淡开口道。(长孙晟的前妻与长孙宽的母亲的娘家多少有点关系。)
“好了,佑宽,季晟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么?安业是他的嫡子,他岂会不善待?季晟难得回来一次,正好你也在,今个儿你也别回国公府了,就在五叔这,我让你三婶亲自给咱们爷几个备些酒菜,咱们叔侄几人好生喝上一场,叙叙家常如何?”一旁的长孙恺瞧了瞧两个侄儿的模样,眸光微微转了一转,忙站出来开口道。
第二十二章 拜师王通
长孙宽究竟是年近六旬,又被隋文帝亲封为国公的人,即便与长孙晟兄弟不怎么对付,行事却不会没有半点分寸和城府,长孙恺年纪虽只比他大两岁,辈份上却是他的长辈,有他在旁,再加上长孙晟有意示弱,今日他想再为难自家这个滑溜的堂弟已无可能。
既然不能落长孙晟的面子,长孙宽自然不想自己给族人留一个不敬尊长的不良印像,意念落到这里,长孙宽眸光微微一转,便笑着对长孙恺开口道:“既是五叔有此雅兴,佑宽自当遵命。”
长孙晟眼见长孙宽不再刻意刁难自己,他自不会主动挑事,面对长孙恺和长孙宽询问的目光,长孙晟微微一笑,开口回答:“我与五叔、二兄一别多年,今日大家难得碰到一起,五叔和二兄又有此雅兴,季晟自当舍命陪君子。”
“好,好,不愧都是我们长孙家的得意子弟,今日咱们叔侄几人定要一醉方休!”长孙恺见状不由放声大笑,待长孙晟见过族里的几位长辈和族兄弟之后,他们一行男人便喝酒叙话去了,少了父亲长辈在旁,长孙无忌很快带着幼弟和族中同辈的郎君们打成一片,高氏和长孙二姑娘则留在屋里与祖宅的女眷们说话。
吃过午饭,高氏母女好不容易有了独处时间的时候,长孙姑娘终忍不住拽凑到母亲身旁,开口问了一句:“阿娘,我瞧那三房的二伯似乎不太喜欢咱们,这是怎么回事?”
“此事一言难尽,三房自你祖父那代起就与咱们二房有些嫌隙,再加你二兄的生母乃你二伯母亲娘家的堂侄女,有这层关系在,你二伯在感情上偏袒你二兄一些也属正常。”高氏嫁入长孙家已有十几年,对长孙家二房和三房的恩怨多少知道一点,不过她本不是喜欢道人是非的人,这长孙宽又是自家闺女的长辈,她自然不会在闺女面前多说对方的不是,长孙姑娘一脸若有所思的看母亲一眼,没有再继续追问。
朝廷迁都一事刚刚完毕,事务繁多,长孙晟身为炀帝倚重的重臣,自不能在家里休息太久,他在祖宅只住了一日,次日一早,吃过早饭便携妻女告辞,临行之际,长孙恺和他说起长孙姑娘入学的事,长孙氏是洛阳排得上号的世族,族中子弟众多,不仅有男学,也有女学。
族里一般满六岁的娘子就可以到族中上学,长孙晟初听之时,颇有些意动,毕竟自家闺女一个人在家有些孤单,若在族里上学,就能多些玩伴,可他旋即想起自家闺女虽只有六岁,却生来聪慧过人,四岁开始启蒙至今,许多十岁的孩子才开始学的课目她都读完了,字也写得比许多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还好。
若让自家闺女去和她同龄的孩子一起上学,根本学不到东西,若让她和那些十一二岁的小娘子们一起上课,又显得太扎眼,意念落到这里,便婉拒了长孙恺的提议。
“观音婢,关于你上学的事,我本打算让你回祖宅的族学读书,后转念一想,以你的天赋基础在这里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上课,实有些浪费,为此,为父决定为你挑个好夫子,让其专门为你授课,你可同意?“回程的路上,长孙晟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征求闺女的意见,至于辅机,陛下把朝堂都搬到洛阳来了,国子监马上就要开起来,他自然是继续去国子监读书,玄同还不满六岁,先在家里接受启蒙即可,等满七岁周岁再去国子监不迟。
“二娘没有意见,一切凭父亲定夺即可。“长孙姑娘听得十分感动,忙接口道,长孙晟得了女儿的许可,回到家后便四处帮她寻访合适的夫子,长孙晟知道自己闺女聪慧过人,与一般人家的小娘子不太一样,有心帮她找个真正有学问,品行又出众的好夫子。
只不过真正的好夫子不管在什么年代都不大好找,一晃两个月时间就过去了,长孙晟一直未找到令自己满意的人,两月后的某日,舅兄高士廉突然来找他,说山西名儒王通历游到了洛阳,可能会在洛阳住上一年半载,让他将家里的几个孩子带过去,看能否入王大儒的眼。
长孙晟自然知道王通,此人年纪不大,一身学问却称得学究天人,开皇三年,年仅二十岁的王通历游来到长字,初见文帝,便向文帝献凑太平十二策,震惊朝野,文帝大喜之下立即对其许以重任,后因王性格不羁,不适应官场,不过为官数年便弃官回乡,在家乡的白牛溪正式开堂授课,到了开皇末年,王通的大名已传向无数州郡。
长孙晟实未想到这样一个大牛居然游学来到洛阳,并与高士廉相熟,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不愿放过,立即带着家里的三个儿女去见王通,王通与高士廉颇有些交情,得他引荐自不会拒长孙晟于门外,不过他在见过高孙晟的三个孩子后,最后指着长孙姑娘开口:“这孩子不错,颇有灵气,很合我的眼缘,你们若同意,可让她随我听课半年……“
“同意,当然同意。”长孙晟一听,不由大喜过望,两个儿子没被人看上,倒是闺女被人一眼向中了,长孙晟对此却无丝毫不悦,以王通现在的声望,愿收一个年仅六岁的女童为弟子,实乃莫大的荣幸,长孙晟打自内心疼爱自家这个闺女的,眼见她有这样的造化,哪有不高兴之理,就这样,长孙姑娘成为了一代名儒王通不记名的弟子。
(备注,史册上并没有记载王通是长孙姑娘的老师,此段纯属作者君自己杜撰猜想,作者君想,长孙能成为一代名传千古的贤后,其视野见识、心胸韬略和学识,总不能全靠自己自学来的,幼年之时定然从过名师,只是不知道这位贤师是什么人,作者君根据某些杂文记载魏征、房玄龄等都听过王通这个年纪比自己还小的大儒讲过课,或许长孙皇后也与其有过师徒之缘也说不定,要知道,长孙成为皇后之后,对房玄龄和魏征都是极好的,没准有同门之谊的原故在,咳咳,纯是作者一厢情愿的猜测,若与史事不符,望大家勿喷。)
第二十三章 父逝(上)
王通并非洛阳人,在洛阳没有固定居所,他既然答应了要教导长孙姑娘半年,自然是住进将军府,入府之前王通和长孙晟父女约法三章,每日只为长孙姑娘授二个时辰的课,其它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干扰。
面对王通这等大儒,肯留在自己府中为闺女授课半年,长孙晟心里早已激动之极,自然不会不允,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王通说自己目前尚有些琐事要处理,三日后再入府,长孙晟便带着闺女离去,回家专门去为王通准备院子了。
“王兄,多谢了。”待长孙晟离去之后,高士廉抱拳对王通长揖了一礼,别人不知王通的性格,与王通相知多年的高士廉则清楚得紧,此人看似平和,实则骨子里清傲得紧。
他肯在家乡的白牛溪公开授课,效仿的是先贤圣人有教无类的心事,即只要你真心想学知识,不管是谁,是何出身,都可来听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