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在边关搞建设 >

第47章

我在边关搞建设-第47章

小说: 我在边关搞建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小方城都已经扩大了不少,原本小方城以北和东北方向没有什么人烟,现在那边多了不少小部落的牧民扎帐篷,连迁徙过来的关内人也选择在这个方向开荒种地,集结成众,而后相邻着筑屋建房,这不过一两年时间,已经有了村落的雏形。
  想要形成一个真正的村落,成为一个拥有正式名称的聚居地,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以前的人多部分是以宗族为核心建立起的村落,他们天然拥有管理者和协管者,只需要在官府备案并接受税收方面的监督管理就可以了。
  可边城这边是不一样的,这里大部分是迁徙民,少部分是流民,更少一部分是混血种。相互之间不会轻易的臣服对方,这时候就必须要由官府出面来指定管理者,并监督他们接受管理和收税等等。
  一般来说,官府都会指定德高望重的人做管理者,可又不能年纪太大,不然还没理顺人就没了,还得再次指定。
  而且边城这边的村长必须要能做事的,需要安排村民挖沟渠,建水车,开荒种地,基本就没歇息的时间。而且村长还要负责管理官府下发的农具,并保证农具的完好,当然了,正常的磨损是可以的,但非正常的损坏,就需要村长来负责赔偿甚至接受惩罚。
  农具官府负责提供,但是每年要多交一点税,当做是租用农具的费用。包括水车的建设,也是官府先提供资金,建好后会在五年内分次将这些钱收回去,不要利息,相当于是官府借钱给他们。
  如果要购买这一批农具,也会根据往年缴税的情况,将已经支付出去的农具的费用减除后,才是他们需要交纳的购买费用。认真算下来,凑够了钱,把农具买下来是最好的,不然一直多缴税,实际到最后肯定远远高出了农具的价值。
  这些都需要村长去计算并告知村民,有私心不怕,但不能太过自私,人品能力缺一不可。
  陶倚君已经很能礼贤下士了,可即便这样,她能用的人也少得可怜,基本上一个管事要做两人到三人的工作,这还是她懂得统筹分配,而下面做事的人也都比较淳朴,才达到这样的效果。
  阿满跟在陶倚君身后努力的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的掌握药坊和织坊的事务了。可仓库那边她完全下不去手,很多东西她根本想不到,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想,所以陶倚君在跟她和霍桐商量后,把仓库这一块划分出来,当做她的嫁妆,以后带入霍家去。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居然忘记更新了,果然脑子缺血容易抽。


第八十七章 
  过了农历七月; 眼瞅着要进入仲秋了,陶倚君难得清闲下来; 开始折腾一些以前想过但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比如纸。
  她之前就让人制过纸; 而且这时候纸也早已经出现,但问题是价格也很昂贵。而对边城这样的地方来说; 羊皮和竹简更容易获得。
  她之前并没有太着急做这事儿; 可上次李县令为了萧家的事情,宴请西域商贾,她也跟着去作陪后; 这事儿就被她提上了日程。
  那种洁白的,不浸墨的纸她还没得空研究; 之前造的大部分是松软的卫生纸; 就这样的纸; 为她带来了一斛珍珠的收益。
  早年还有很多芦苇,可近一年河道整理后; 连湿地附近都利用起来了; 芦苇也不需人随便去割; 因此造纸的原料就转向了桑树皮和苎麻。
  这里的人没有习惯栽种苎麻; 有都是野生的,而且产量很低。倒是桑树皮因为有织坊养蚕的缘故,桑树不少。
  陶倚君只知道桑树皮可以造纸,而且还是高档绘画用纸,用处比较多。但到底怎么用这些桑树皮制造出成品纸来,她还需要让人不断的实验才行。
  这个时候关内的纸都是用麻造的; 相较起来,桑皮纸的工序还要多一些。
  不过陶倚君一直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没有她做指导,人家也能造出桑皮纸来,她只不过是将这个时间提前些罢了。
  这个纸坊她没有自己一个人出资,而是说动了李县令,由县衙府库出资修建,里面的造纸工匠也是县衙征召的。陶倚君只是投资了一小部分,还是用的霍家的名义投的。毕竟霍去病深受陛下宠信,只要不是涉嫌叛国篡位这一类的谋反重罪,区区工坊私用,完全不算个事儿。
  “阿君为何要让官府建造纸坊?”连卫老都有些想不明白了,他年岁已高,现在在陶倚君身边真的是在养老,普通的事情都不会烦到他那里去。这事儿还是秋白先生提及,他才多嘴问了一句。
  “卫老应该知道,陛下想要征服草原,驱逐蛮族的打算吧?”陶倚君这一两年越加有紧迫感也是源于此,“我估算了一下,等到明年秋天,国库基本就能支付军需了。陛下是铁了心要驱逐蛮族,哪怕举国之力也在所不惜。但若是我们自己便能负担一部分,补给什么的也不需要长途输运,如此即便是普通的兵士也能够换上更好的军甲,更坚韧的武器。”
  卫老没有说话,他看了陶倚君一眼,沉默的点头。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在边关这么多年,对于这句话的感触至深。
  陶倚君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她知道霍去病这人有个脾气,得顺毛捋。虽然出身不是太光彩,但是架不住他母家现在得势,自小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为人处世就不若他舅舅那么得体周到。想想那些对他的背后诋毁,恐怕他自己也知道,也根本不在乎。
  他可以不在乎,而陶倚君却不能不在乎,她的丈夫就在霍去病麾下,若是打仗,肯定是跟着冲锋陷阵的。她不觉得霍去病会不照拂霍桐,但以霍桐的性子,跟着卫大将军或许才是最合适的。
  这派兵一事也轮不到她来考虑,她最多就是做好后勤,协助各方跟上补给。
  现在说这话还稍微早了些,以她的计算,至少要后年才能真正出兵,之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国库肯定支撑不了一场彻底的战役,如果想要彻底击败蛮族,后勤方面的考虑不可不周详。
  “卫老,我想寻人去找盐湖。”
  “盐湖?”卫老一惊,“盐业是官府控制的,私人不可涉足。”
  “我自是明白,且找这盐池也不是为了制盐贩卖,而是想要制作军粮。”陶倚君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成,但是她想要试一试,以霍去病的身份和在陛下心中的重要地位来赌一把。
  “鲜肉不可九存,天气一热必然容易腐坏,且长途奔袭不方便运送。我就想着,士兵们一日日打仗,吃不好也不行。虽然骠骑将军说可以以战养战,但是这也并不是最合适的办法。”
  以战养战说得轻巧,实际也就是利用俘虏到的地方物资来供士兵们食用,可问题是,谁能保证这些物资的安全性?除非是杀活的牛羊,否则都不能放心食用。还有饮水也是,自古投毒到水源的案子比比皆是,那些被追杀的蛮族想要鱼死网破也不是不可能下手。
  “我没办法保证每一天都可以让士兵们吃饱喝足,但是至少能保证他们有最基本的裹腹之物。肉类不易储存,那就做成熏肉,肉干肉松都行,发给士兵们做配给,又方便携带,因为是熟食,拿来就可以吃,不限时间地点。”
  制作熏肉也好,肉干肉松也罢,盐是不可少的。但通过官府送来的盐绝对不可能让她如此挥霍,除非是单开一个盐池。
  但卫老说的也在理。盐铁都是国家管控的物质,肯定不能让私人操办,她想要开凿盐池,就必须有人替她出这个头。霍桐的身份都不行,太低了,若是卫青大将军或者霍去病大将军都行,也或者丞相大人这一级别的官员出头。然而她一个小老百姓,不可能说动丞相大人,甚至连卫大将军她都没把握说动,无他,卫大将军做事太稳妥了。
  由此看来,能给她提供帮助的,只有霍去病将军。但又有一个问题,霍将军这人家世太好不愁吃喝,根本顾虑不到最基层的兵士们的补给,想要说动他,除非有让他感兴趣的,或者说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你打算怎么说动他?”卫老也知道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是他觉得如果有人能说动霍去病,那也只有卫青大将军和陶倚君有可能了。
  陶倚君没吭声,她现在还没想好万全之策,而且肉干肉松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必须得想出一个简妥的法子,让行军中的伙头兵也能快速处理运送过去的补给物资,或者是俘获的地方的后勤物资。
  肉糜和肉罐头是最方便制作的,直接将鲜肉剁了加盐加香料煮熟就行,但是也很难保存。若天气稍微热一点,放不了一两天就会变质。有时候行军途中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让你慢慢弄吃的,三两下塞饱肚子就得继续开拔。
  这时候陶倚君就想到了草原牧民们常做的风干肉。
  风干肉是用生肉做成,而且大都是用的牛和绵羊肉制作而成。但是后人经过改良,加之有了特意建造的风干房,这就加快了风干肉的制作过程。
  风干肉有个好处,便于携带,还好吃,且能保存较长时间不会变质。
  陶倚君想着,她可以让人来试着制作风干肉,再建一个风干房,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加快制作速度,完了相比较一下,看保存时间能有多长。一旦出征,路上可以使用这种军粮,干吃也行,切下来和着水煮菜也行,都是能快速出锅的食物。
  在不能清楚的辨知食材来源是否安全的情况下,食用这种军粮是最合适的。也是减少战场伤病发生的最稳妥的办法。
  过滤水的方法,之前陶倚君已经教过他们,现在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会尽量过滤水,至少烧开了再喝,这样下来真的生病的人少了很多。谁的命都是命,烧水又不费事,一锅烧出来能供不少人喝的,他们也得爱惜自己一点。
  陶倚君只知道风干肉的做法,但是风干房要如何建,她真不了解,不过还好,她有公输家在手,请了几位老匠人聊了一下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公输家的老人们就说应该可以做。
  “这事儿不着急,你们尽量想周全一点,需要的材料报上来,我尽可能给你们提供最好的。不过我希望能建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用的风干房,最好除了做肉类,还能做其他的食材风干。”
  她虽然可以直接为风干肉建一个工房,可对陛下来说,这是不可取的,她必须要有足够的筹码去说动霍去病愿意为她撑腰。
  想了一夜,陶倚君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可以说动表面随和但其实十分有主见的霍大将军。


第八十八章 
  “奇袭中的补给?”霍去病一改往日肆意的坐姿; 坐正了看着远道而来的陶倚君,“大娘子有何指教?”
  “指教谈不上; 只是有点小小的想法。”陶倚君并不害怕霍去病的气势; 从容应对,“之前为阿桐整理以往的战役; 对领军的诸位将领小小的做了一点分析。我发现对于大部分将军来说; 霍大将军你的作战方式比较独特,所以就稍微关注了一下。”
  陶倚君也没隐瞒,直接说她跟卫老聊了很多次; 对卫大将军和霍去病两人的作战方式做了复盘分析。霍桐的作风更像卫大将军,毕竟是跟在将军身边成长起来的; 后期族叔的培养也是将他往沉稳中在培养。
  “但其实; 就阿桐本人来说; 他更喜欢将军你的方式。只不过身在这个位置上,要考虑的太多; 不能像将军那般雷厉风行。”
  “所以你就想帮他解决后顾之忧; 然后拉我出来做筏子?”
  “真是一点都瞒不过将军。”陶倚君低头笑; “不过这对将军来说也有好处不是吗?我知道坊间有很多人误会将军; 而将军也不屑于去跟他们解释。但是将军所担忧的,毕竟是百年之后的事,会不会发生都不知晓,而将军现在需要担忧的却很实在。”
  霍去病浓眉一蹙,似笑非笑:“我需要担忧什么?说来听听?”
  “将军的身体。”陶倚君敛了笑颜,正色面对霍去病; “将军之前一直委托我制药,说是给友人找寻的,但其实是将军自己用的吧?”
  虽然是疑问的语气,却是笃定的判断。
  霍去病深吸一口气,缓缓的吐出。他的身体不适已经有些日子,但是宫中御医也瞧过,没人能说出所以然来,只能慢慢养着。陛下心疼他,赐给他不少好东西,可好东西不代表他就能用,前次出战,他受伤回来,若不是大娘子及时遣人送来药材,他差点就废了。
  “将军的身体我也私下里询问过卫老和阿桐。”陶倚君坦坦荡荡的说了出来,“我的医术不高,不敢妄下判断,只能建议先用药材配合了食物进行调养。我五叔医术无双,只是现在找不到他下落。我遣人回乡告知了外祖家,若是有五叔的消息,就立即送至我处。”
  陶倚君微微向前倾身:“将军年方弱冠,家中还有稚子,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如何能保证小郎君可以顺利成年。”
  此话诛心了些,霍去病目光倏然锐利起来,直视陶倚君双目。而陶倚君坦然与其对视,丝毫不为自己说的话躲闪。
  “你先去歇着,待我想明白了再说。”霍去病敢肯定陶倚君不会害他,但是她所说的那些话在他听来,实在有些难以接受。
  “便是我没有了,还有舅舅在,为何她会如此说?”
  从屏风后走出来一黑衣武士,跪坐在霍去病下手。
  “陶大娘子说的话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理解。那些蛮族虽然被将军震慑,但心里定然也是恨着将军的。只有千日害人,没有千日防人。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造成小郎君不测。如果将军再不爱惜自己身体,你走了,小郎君的处境只能是如履薄冰。”
  霍去病昂头,缓缓吐出一口长气。
  “将军的担心属下也知道,不过两权相害取其轻。陛下虽然有可能忌惮卫大将军和将军的军权,但也并非是绝对的。陛下对将军极好,而卫大将军权倾朝野也没见陛下有所防备。”
  “你不知道啊。”霍去病悠悠的叹一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舅舅与我之间……”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可话中内涵早已透露无疑。
  “戊辰,你亲自送信与舅舅,把大娘子的话一字不漏的说与他,如何选择,全凭舅舅定夺。”
  霍去病知道自己的弱点,这件事他思虑再多也不及卫大将军考虑周详,既然如此,何不如直接让舅舅来定夺。再说,舅舅他常年居于京城,日日出入皇宫,与那些老狐狸们斗心眼,舍他其谁。
  想到此,霍去病突然就放松了。是嘛,他上头还有舅舅顶着,他想那么多干嘛?他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当好陛下手里那杆枪,把蛮族赶出这片丰美的草原。
  难得来朔方一次,陶倚君看什么都挺新奇的。朔方是这附近最大的一个城池,在行政上属于郡一级。但因为军政分开的,所以玉门的将领虽然需要听从霍去病的指挥,但朔方的郡守却并不能管辖到小方城。
  城大,自然来往的人也就更多。
  这里的女郎们感觉上比小方城的女郎穿戴要时尚一些精致一些,出门也更有排场一些,但是就精神面貌来说,陶倚君还是觉得自己所在的小方城的女郎们更飒一点。
  “大娘子,你看,这个糖人好漂亮。”小方城可没这个手艺,跟着陶倚君出来的两个小女婢,感觉从乡下进了城,看什么都新奇。
  “切,乡巴佬。”旁边有人轻笑了一句。
  说是笑着说的,可言语中的鄙夷谁都听得出来。
  陶倚君压根儿都不分给对方一个眼神,只兴致勃勃的看着那位老者。
  吹糖人用的糖大部分是处理过的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