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是笑着说的,可言语中的鄙夷谁都听得出来。
陶倚君压根儿都不分给对方一个眼神,只兴致勃勃的看着那位老者。
吹糖人用的糖大部分是处理过的饴糖,但是在这个时代,能如此奢侈的用饴糖来做糖人,只能说明这位老者掌握了制糖的方法。
陶倚君好奇的看着他两三下就吹出一只兔子,兴致一来,就点了个娃娃造型的糖人。
旁边那人见陶倚君根本不理睬他,心里有些憋闷,又加大了声音哼了一声。
“哪里来的乡巴佬,连糖人都没见过。”陶倚君指定了形状后,才带着微笑转头看过去。
那是个穿得挺漂亮的年轻男子,身着绫罗,看得出家境很好,不是官宦之后,就是巨贾之子。现在虽然有律例规定了着装等级,但只要不犯忌讳,并没有太多人刻意追究。
陶倚君不想自己的好心情被人搅散,也并不跟对方多计较,朝他笑了笑,就转过去继续看老伯吹糖人。
可她这么想,对方却觉得拿不住面子,想要对她动手动脚。
陶倚君在小方城这么两年,已经收敛了很大一部分脾气。这年轻人的张狂很巧戳中了她的底线。
“你要干什么?”年轻郎君的声音陡然尖锐起来,还带上了些许不明的颤音。
旁边人也惊呼着退后了一大步,看着手持利刃架在年轻郎君脖子上,还带着微笑的陶倚君。
“我不想干什么,应该问你要想干什么。”陶倚君施施然的收了手,利刃藏回袖中。
开玩笑,她这一手是跟秋白先生学的,基本上能躲过去的人不多。不过陶倚君自己有分寸,她也就是吓吓这位郎君而已,还不至于真的下杀手。
“你,你可知道我是谁!”
“我不知。那你又可知我是谁?”
陶倚君轻言细语的反问了一句,顿时让那郎君脸上青一片红一片,半天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噗嗤”一声笑,一位身着轻甲的郎君抚掌而笑。
作者有话要说: 这几天在考虑新文,然后头都是晕的,要是出现人物名字错漏,估计又是混了。
第八十九章
“不过长史之子; 当街调。戏将军夫人,你觉得你阿耶能护得住你?”
着轻甲的郎君斜睨那登徒浪子; 嘴角的轻笑带上了几分讥讽的意味。
“在下卫城; 叔爷多劳大娘子照顾,今奉兄长之命; 特来请大娘子过府一叙。”
听到来人自报姓名; 陶倚君想了片刻,忆起卫老说过,他有两个族侄也在军中; 这位轻甲郎君,恐怕就是卫老族侄的子嗣。
长史在边城的地位不低; 仅次于郡守; 掌管兵马粮草等。但谁让这里蹲着的是霍去病大将军呢?长史也就一个怂字。
连长史都只有一个怂字; 他儿子非官非将的,只不过是仗着父亲的权势横行霸道; 被人这么一讽刺; 差点没疯。但在看清楚来人后; 这小子再不忿也只能乖乖离开。
陶倚君完全没有看他; 跟着轻甲郎君去了偏将府,一路上还挺那位卫小郎君介绍了很多只有朔方才有的很特色的东西。
卫家其实根基很薄弱的。毕竟卫青家中兄弟姐们都是跟着阿娘在公主府做仆从长大的,而他父亲那边的亲人也少,同样大多落魄,还是卫青出人头地之后,才拉拔着亲族开始慢慢发展的。
卫氏跟霍氏不同; 霍家至少同族之人不少,虽然地位不高,但也算是出身良好。所以卫家的族人基本都很低调。
陶倚君跟卫小郎君聊了一会儿,对其性格大致有了个了解,也猜到他们想要请自己来说什么。
左右不过“钱”字。陶倚君愿意带着霍家的人发财,自然不会不管卫家的。说到底,她家霍桐虽然跟霍去病是族兄弟,可受到卫大将军点拨和影响更多一些。卫大将军不缺钱,也不吝啬给族人和手下的将士们,但是有个来钱的渠道肯定更好一些。
“药材种植?”卫副将有些为难,“实不相瞒,我们家族大多都不擅此道,若是直接种植药材,怕是……”
“将军想岔了。”陶倚君笑了起来,“种植粮食可是将军族人亲自动手的?”
“不,不是……”卫副将一点就透,“我明白大娘子的意思了。种植药材不代表必须精通药材,只要能种出来就行,是这个意思吧?”
“自然是。”陶倚君来之前对朔方也是有一定了解的,“朔方此地为平原,土地肥沃,是屯田的好地方。将军可以使人置办田产,山林丘地都可。平田可以种植粮食,山林丘地可以种植药材。若是嫌麻烦,捡一两样精种足矣。”
“副将若是信得过我,回去之后,我便让人送几个学徒过来。他们都跟着我学了一两年,种植药材这方面不在话下。若是有问题,也可随时来信询问。”
“再有一个,我听西域来的客商说,他们那边有一种果实,在沙地生长,味道甘甜,是夏日解暑的首选。叫什么蜜瓜还是什么的,将军可以使人寻来种子,培育出来后,可献于陛下,请陛下赐名,日后这就是将军立足之本了。”
专供宫廷食用的东西,身价自然跟普通瓜果不相同。若是能得陛下喜爱,寻到种子并培养出成果的卫家,不说别的,赏赐就少不了。
次一等的瓜果也能跟关内秦中的贵族世家们交易,这价格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就这一条,卫家利用好了,就能得无数钱财。再有药田济民,名利皆收还不会挡了谁的道。
卫副将拱手微微颔首:“大娘子果然聪慧过人,得大娘子赐教,是卫某之福。”
“将军过誉了。”陶倚君赶紧还礼,“我听阿桐提起过将军,言到早前与将军同在卫大将军麾下听令,那时便是相知相惜的同袍,只可惜他去玉门之后便无暇再与将军相聚,甚是遗憾。”
“哈哈哈,难得阿桐还念着我。”卫副将抚掌,“待你二人成亲之时,我一定去讨杯喜酒。”
说到这个,卫副将欲言又止。
“将军有话可直说。”
“那个,你大兄的亲事可说定了?我听人说那女郎家中甚是麻烦,若不然,我卫家也有适龄的女郎。”
“阿满与大兄投契,他二人已经非卿不可。至于阿满娘家那边,相信很快就会点头了。”
“也是,如此好的一门亲事,也不知他们在挑剔什么。”卫副将嘀咕了一句,转头拍了拍自己弟弟的肩膀,“这几日就让阿弟陪着大娘子逛逛朔方城。这里的人不若小方城那边人熟,万一冲撞了多晦气。”
他说此话,肯定是已经知道街上发生的事情了。对于卫副将的好意,她肯定不会推拒。
“大娘子此次来若有事需要办的,可告知于我兄弟,能替大娘子办到的我兄弟绝无二话。”
不管到最后会不会照着陶倚君的建议来做,至少她提供了这么一个思路,回去卫副将跟族里老人们会再商讨。这牵涉到他卫氏一族的开源,不可轻忽。
别人看着卫氏日子好过,他们自己才知道,现在所有的光鲜都仰仗着卫大将军,一旦卫大将军离世,树倒猢狲散,还能有几个人惦记着卫家。靠人不如靠己。只要本钱底蕴在,就不怕卫家断绝传承。
从卫副将家出来,陶倚君想要去城外看看,卫小郎君找人牵来四匹马,带着她们主仆三人出了城。
此时的朔方还没有开始屯田,而后的大迁徙也要等到击败蛮族之后才会发生,现在这里虽然不至于跟小方城那边一样到处荒地,可因为水利的不便,农田的面积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大娘子,他们为什么不在已经垦好的地上种粮食?”
小婢女见多了小方城城外除了冬日几乎就不空缺的田地,这会儿看到明明有田不种,却去另外开垦的农人,十分不解。
“这是休田。让田土休息一年,不然地里会越来越贫瘠,到时候一点庄稼都长不起来。”
“那为什么我们那边可以长?”
“沤肥啊。”陶倚君看了眼若有所思的卫小郎君,“关中的农人会利用草木灰,牲畜粪便等东西来沤肥,施过肥的土壤会保持肥沃,庄稼即便是一年年种下去,也不会太快贫瘠。当然,套种也是一个办法。”
这边的农人大部分是当地土著,就农业水平来看,实在比不上关中地区。难怪后期要屯田开荒迁徙移民过来,就靠本地的土著,这河套平原真的是太浪费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周比较短小,主要是颈椎太难受了,坐一会儿就头晕。又要去躺一会儿。下周医院康复科开始接受预约挂号,希望我能抢到一个号。
第九十章
陶倚君不认识朔方郡的郡守; 也不想去评价对方的治理能力。但是有一点她看得很清楚,朔方如果没有霍去病在这里坐镇; 陛下是绝对不会放心的。
这里地理位置太重要; 如果不把朔方守住,蛮族可长驱直入关中; 到时候马踏长安都说不定。
和朔方、五原两地相比较; 小方城也就站着玉门关是进入西域的必经之地,商业往来频繁,否则都不会有人愿意迁徙过去。
当然了; 现在的小方城已经不是以前的小方城了。在开荒建城,兴修水利之后; 小方城已经有了一个中型城池的雏形; 而且新建的城市规划更加合理; 每个巷口坊口都有路牌指引,即便是初次过去的人; 也不会轻易在里面迷失方向。
这一切离不开前后两任县令的努力。特别是前一位县令大刀阔斧的修建灌溉渠; 把荒地改造成良田; 让原本贫瘠的; 只能依靠打猎和草原放牧才能维持生活的小方城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农耕发达的城市。
相较于新开垦出来的农田,陶倚君的那几百亩药田真的不值一提。可也正是她的药田药坊引来了更多的商贾,使得更多的人有了收入,能够购买更好的农具进行耕种。
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的,粮食产量提升了,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就会有很多没有田地,吃不饱饭的普通人迁徙而来。人多了,生机才会勃发,才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其他产业的开发。
她来的时候已经听人说了,五原郡郡守直接将农具制造交给了小方城的铁匠坊进行制造加工,还订购了好几套大型水车。这些都是拉动小方城发展的有力渠道。
陶倚君顺着朔方城外的河流走了一段路,心里大致有了评判。
“卫将军府上可有田地?”
“自然是有的。”卫小郎君好奇她想要干什么,但自家大哥已经说了,不管大娘子要啥,能给就给,别废话,所以听到陶倚君询问,小郎君直接领着人又往河边走了一会儿,“那一大片就是我家的地。这里有,卫家族地那边还有。不过我大兄跟我都常年在边关,家里的地现在是我二哥在打理。”
陶倚君往前跑了一段距离,认真的看了下田里的粮食。不用仔细看,她就能断定这里的上田可能也就她家中田的产量,说不定还不如。
卫将军两兄弟算是厚道的,手里拿着的田地不好不坏,基本在中等偏上一点。由此可见卫大将军管理族人还是很有原则的,不像是霍家,相比要张扬不少。
“卫小郎君,你帮我找几种药材的植株或者种子,能存活的那种,酬劳么,我送你们一架水车如何?”
“水车?”卫小郎君蹙眉,“就是你家用那种?可以打水灌溉的那个?”
“对,就是那种大型的,如何,你要和我做交易吗?”
卫小郎君肃整神色,带着些许试探出声:“不过是一些种子,那家水车的造价可不菲。再说了,你家兄长也在朔方,你直接找他不就行了?”
陶倚君飒爽一笑:“我大兄那人,你要他去砍蛮子一刀他铁定立刻答应,但你让他去分辨一株药草,他能哭给你看。”
卫小郎君脸皮抽搐了一下,他想不出来陶翕君哭的样子。
“大兄没有这个天赋,以前五叔教我的时候,也想着让他多学一点,可他十天都分辨不出来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植株,五叔试过之后就死心了。说人各有天赋,大兄估计这方面就是十窍通了九窍。”
卫小郎君瞬间反应过来陶倚君在打趣她哥哥对药材一窍不通。如此,他便释然了,也替兄长答应了陶倚君的交易。怎么看都是他们占便宜,这小娘子肯定是想要借他兄弟二人讨好大将军跟骠骑将军。
卫小郎君答应得痛快,陶倚君也笑得灿烂。眯着眼,她仿佛能看到滚滚金钱如流水汇聚到她手上。
水车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每一个部件,每一处联动轴,都需要专业的工匠手工制作。最主要的,其中有两个部件的制作工具目前只有陶倚君那里才有,连小方城要制造水车,都得向她购买这个部件。核心竞争力嘛,肯定不是随便哪个人看一眼就能偷去的。
陶倚君可没跟卫小郎君讲,这架水车除了示好之外,还有做引子的作用。
她估计过不了太久,陛下就会下令关中和其他地方的平民往朔方五原等地迁徙,跟着就会发展水利农业,等到这里的人多了,田地多了,需要灌溉的多了,水车还愁卖不出去?
当然,也不能肯定说人家就造不出来,可问题是有一个现成的东西,只需要花费不算离谱的价格就能买到,谁又愿意花大价钱去从头研究呢?说不定研究所浪费的钱,都能买好几架水车了。
而且这种大型的水车也不是易耗品,维护得好,用个几十年都没有问题。
其实从这里也能看出,水车带来的利润虽然丰厚,却不是持续不断的。
“那兄长的意思,大娘子她图什么?”送了陶倚君回取休息后,卫小郎君又来找大哥汇报,顺便说起这事儿。
“名声,人气。”卫将军笑着摇头,“以后人家说到小方城陶府,就会说‘哦,就是那个制造水车的陶家’。你看看,陶大娘子生意也做了,名声也出去了,再有其他的新奇东西问世,就会让人形成一种习惯,期待着他家会出新品。而这种期待值,会给陶府带去关注,隐形的也就给陶府搭了个高架子。”
卫将军说完还笑了一声:“可惜了,我卫家的女郎不好吗?居然被嫌弃了。”
他当然不是责怪陶倚君看不上卫家的女郎,只是感叹这么一个金娃娃就怎么落不到自己族里来呢。
“你去找人,给那家的族老透个信,就说陶大郎的婚事如果再不定下来,可就轮不到他家的女郎了。”
这话还真不是开玩笑的。陶倚君之前在小方城做的那些事情,估计现在都搁在陛下的案头上呢。如果只是经商有才便也罢了,可这女郎最令人称道的,却是她对农桑水利的了解压过了众多男人,即便是陛下身边擅工事的官员,在细微之处也不能与其相较。
“你说陶家是怎么培养的?听说大娘子她阿耶当年在世时也并没有这么出众啊,虽然的确是个做事的好人,但相较于陶大娘子来说……太奇怪了。”
陶倚君在将所有事都推到去世的父亲头上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也想好了说辞,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当面询问而已。
“赔礼?谁?”正在书房里将今日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陶倚君听到婢女来报,说是外面有人求见,带着礼物来的,说来给陶倚君赔礼。
陶倚君想了片刻,估计是今天在街头上遇到的那个长史家的小郎君。她也没想过将人晾着,更了衣衫便出去见客了,没曾想那小郎君竟然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跟他同来的还有一人。
第九十一章
“长史大人亲临不知为了何事?”
面对长史跟面对他儿子肯定不一样的态度。到底人家是官; 地位仅次于郡守。
长史也是个干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