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士谋 >

第443章

寒士谋-第443章

小说: 寒士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公大义,若能救回老母,无论天涯海角,元直必回主公麾下效命!”
徐庶听得感动异常,拱手拜谢,便欲辞行。不过刘备却是说道。
“此番一别,你我君臣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见。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
徐庶虽救母心切,但却不忍拒绝,便是应诺。随后刘备命人准备宴席,徐庶先归收拾行装。徐庶刚走,孙乾便在刘备耳畔低声而道。
“元直乃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若将我军虚实尽报。新野危矣。主公宜苦心强留之,切勿放去。曹操见元直多日不去,心怀怨恨,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尽心尽力,力攻曹操,与其不死不休!”
刘备一听,脸色连连变化,孙乾的忧虑,他早就想到。刘备眯了眯眼,低声便道。
“元直心思精密,只凭推算,就能猜出人心中所思大概。只怕他得知我等心意,更会怀恨而去。若是如此,我与元直至此便是恩断义绝!”
孙乾目光阴柔,低声又道。
“眼前时势迫急,主公莫要犹豫再三!要不如此,我等派数名精细将校,赶于元直之前,潜入洛阳,打探其母踪迹,然后!”
孙乾说到这,忽然做了一个割首的手势。刘备双眼一瞪,脑念电转,觉得这大可一试。忽大耳一动,听得门外有一丝轻微的动响。刘备这双大耳,极为灵敏,方圆数百米内,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听得清晰。刘备心中一惊,忿然起身,立刻大声喝道。
“万万不可!!!使人杀其母,而我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为不义也。我刘玄德宁死,亦绝不做不仁不义之事!!!”
孙乾闻言,满脸羞愧,不过还是再劝。刘备厉声咆哮,直把孙乾喝退而去。
夜里,宴席摆好。刘备、徐庶纷纷入席。徐庶脸色黯淡,对刘备态度忽然冷淡几分。今日他走在路间,心想刘备如此仁德,实乃救天下黎民之绝世明主。比起天下万万百姓,个人之事,不过是无足轻重。徐庶本回心转意,欲来禀告刘备。但哪知徐庶刚来,正听到孙乾和刘备的暗下之语。刘备虽无害人之言,但他脸上的表情,却是出卖了他。徐庶看得真切,刘备最后呵斥孙乾,虽然说得严正言辞,但他双眼神色慌乱,一看就是违心之语。
刘备、徐庶两人在宴席饮酒,酒过三巡。徐庶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
“诶,今闻老母被囚恶人之手,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
“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食之无味。”
两人相对而视,口上虽是如此在说,但内里却心怀鬼胎。徐庶欲尽快离开,刘备设法欲留徐庶,但却无计可施。
两人坐以待旦。一日过去。
晌午,刘备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两人告别一番,徐庶欲走,刘备不舍追去,又送一程。徐庶见此,心乱如麻,加鞭而行。刘备又是紧追,诸将劝阻,刘备却是不听,送了一程又一程。
不知为何,徐庶心知刘备之情大多虚假,但还是难免被其感动,叹了一口气后,转身执礼而道。
“某才疏智浅,承蒙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使君不必担忧,还请莫要相送了。”
此时刘备,已泪流满面,痛声呼道。
“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不再过问天下之事!”
徐庶心中激荡,虽不知刘备之言是真是假,但还是出言安抚道。
“某所以与使君共图王霸之业,乃看重使君有明主之风,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纵使在此,亦无益处事。使君别求高贤辅佐,共图大业便是,何便灰心如此?”
“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先生离走,备时运尽去,还有何心图谋大业!”
“某不过樗栎庸材,何敢当此重誉!”
徐庶微微露出痛苦之色,双目一闭,泪水直流。刘备亦在旁痛哭。四周将士见情景悲凉,亦纷纷哭泣。
忽然间,徐庶心中想起一人,既是告道。
“此间有一奇士,乃我之师弟,此人有绝顶之智,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刘备听言大喜,遂执礼求道。徐庶微微摇头,无比慎重地又言。
“此人乃旷世之才,使君当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使君王霸之业,何图不成!”
“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
“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胜我百倍不止。若论治国用人,行兵打战,出谋画策,天下之大,却无人能出他之左右!!!”
“这等绝世大贤,我竟不知!?先生可否告之姓名?”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智多胜妖,无人能及,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霸业不成!?”
刘备听得脸色连变,这诸葛亮得徐庶如此盛赞,其才能必定惊艳超俗。随即刘备还快又想到,昔日司马徽曾有一言,立马向徐庶问道。
“昔水镜先生曾与备言,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此人如此了得,今所云莫非即是卧龙、凤雏两者之一?”
“凤雏乃襄阳庞士元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
徐庶岂会不知其中所指,当即告之说道。
刘备心中踊跃不止,大喜而道。
“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我却不知!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之后,刘备和徐庶再是谈言一阵,徐庶便是辞去。刘备亦不再相送,眺望其背影远去方归。
徐庶临别告言,推荐卧龙诸葛亮。自从刘备从司马徽那里听言,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一直对这两人,迫切欲求。
于是,刘备当下放下一切事务,准备去见那才可平定天下的卧龙诸葛亮。
却说徐庶辞别了刘备,直往洛阳赶去。就在路途之间,忽有一队人马从路旁冲出,拦住去路。徐庶脸色一惊,遂将手放在腰间剑柄之上。徐庶曾学过剑术,武艺亦是不俗,一般宵小之辈,并非他的对手。
“不知明公可是徐元直呼?”
徐庶眼眸一眯,还以为是曹操派人迎接之人,顿时脸色冷淡了几分。忽然在那队人马中,有一身穿青色锦袍,与徐庶竟有几分相似的男子走出。徐庶一望那人,顿时大惊,失声呼道。
“康弟!?”
此人正是徐庶之弟徐康。徐康拱手执礼,带着一抹轻笑。
“呵呵,大哥别来无恙。
徐庶一见徐康,连忙下马,满脸喜色一把抓住徐康双臂,哈哈笑道。
“哈哈哈哈哈!!!康弟!!真的是你!!我曾听闻你数年前患了一场大病,几乎一命呜呼,终日卧病在床,难以行走。哥哥我为你寻遍天下奇药,托人送回家中,但是母亲回书说你已病入膏肓。哥哥还以为你难以支撑,数次曾回颍川看望。可惜都被官府认出,无奈退走。如今看你脸色红润,精神奕奕,身体结实。难道你的病已是痊愈!?”


 第七百五十一章 徐庶进往河东

徐康看着徐庶一脸狂喜的表情,心中甚是感动,当即将前事一一告之。原来徐康当年重病在床,医药难治,眼看就要病死家中,徐母伤心欲绝,每日以泪洗面。
就在那时,李强如同神人般出现在徐家门外。徐母认出李强,知道李强与徐康素有交情,以为李强赶来见徐康最后一面,便是迎入。李强却告之徐母,他的身份,还有他背后之人。徐母一听,李强乃文翰麾下之人。想文翰所辖之地,百姓都能得以安居乐业,有地可耕,有房可住,在这乱世中,尚能自给自足,尊严而活。西北之民无不对文翰称赞不已。而在天下各地百姓,亦皆倚门相望,希望文翰能成为其地之主。
徐母听后,即对李强态度好了许多。李强随后又告之徐母,他得知徐康病危,告之文翰。文翰愿出手相助,邀请徐母和徐康到河东治病。徐母早有听说,在文翰麾下有一医术超凡的奇士,名叫华佗。徐母大喜,谢过李强,当夜就收拾行装,上了李强准备好的马车,赶往河东。后来华佗果然有妙手回春之能,将徐康治好。而文翰对徐家尤为看重,赠予府宅、从人照料,极为厚待。所谓无功不受禄,徐母虽是不愿,但文翰却执意而赠,又与徐母说,徐康才能不俗,待其病愈之后,在他麾下入仕,正好还此恩情。徐母这才接受。等徐康病情一好,立刻教其在文翰麾下入仕。文翰见徐康处事谨慎,对数字尤为敏感,便让其担任大将军府中主薄,管理府中钱粮之帐。
至于文翰为何如此厚待徐氏一家,当然是为了徐庶这个天下奇才。他心知曹操迟早会利用徐母从刘备手中强召徐庶,于是便叫李强、徐康暗中留意,随机应变,若是能半途截住徐庶,召得其入仕西北,那自然最好。
“母亲有话,军侯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我徐氏一家深受其恩。哥哥身为家中长子,务必要当面谢过军侯。况且母亲久日未有见你,心中挂念,不知哥哥可愿与我同去河东?”
徐庶脸色连变,一时间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若是那日,他未有看出刘备本人,他定当回去新野继续竭尽所能为其效力。但徐庶已知刘备本性,而其弟其母受文翰伺养,此等大恩大德,徐庶甚为感动。
“诶,想我徐元直才华过人,志向宏大,却难遇可效明主。那文不凡确实颇有明主之风,而我先前为刘玄德击退曹仁,又荐予孔明与他。他知遇之恩,我已尽报。此番,便再去河东一趟,见见那文不凡是何等人物。若亦是昏庸之辈,我便带老母退隐山林,再也不过问世事!”
徐庶在心中微微一叹,腹诽一阵后,便向徐康颔首而道
“竟然如此,我便随你入西北,见见那名震天下的冠军侯,是何等人物!”
徐康听言,顿时露出一个灿然的笑容。随后徐庶、徐康纷纷上马,一路奔驰赶往河东。徐庶命运如何,暂且不知。
再看东川之地。张松与曹使刘晔不日赶到安汉,早有细作报之张任,张任闻言大喜,即出城郭相迎。数人叙礼毕,便同入城中县衙商议。
次日,刘晔持朝廷令书赶至文军营寨,令军中兵士通报完毕,文翰闻得刘晔来见,刀目一眯,望向田丰、成公英,两人皆向文翰微微颔首,示意接见。文翰领会,即派人传其入见。
刘晔踏步而来,入账之后,作礼毕,便宣读奏书。奏书大概意思如此,言逆臣张公祺已死,东川已得太平,不可再动兵戈。时下圣上闻之,文翰和张任在东川又起纷争,想东川百姓遭战火肆虐,痛心不已,故而下令让两方休战。以安汉为界,分以东川之地。然后又对文翰麾下诸将加封一番,赠送重金锦绸,以表讨伐张鲁功绩。
“哈哈哈哈!!!好!好!好!”
文翰刀目愈渐冰寒,怒极而笑,铮铮有力连说几声好字。在一旁的成公英急向周仓投去一个眼色。周仓心神领会,一步踏出,铃铛大的眼睛瞪起,暴怒喝道。
“我等将士不惜性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厮杀,如今朝廷一道圣旨说要休战便是休战,难不成我等西北儿郎性命就如此廉价!朝廷视我等如同草芥呼!?”
周仓一声喝起,赵云、张辽、庞德等大将顿时迸发惊天动地般的杀气,如同一浪浪海潮般扑向刘晔。刘晔在曹操麾下,见过大场面也是不少,曾经亦见过袁绍近五十万大军的雄威阵势,但此时刘晔却感觉如遭到百万大军齐齐往自己冲杀的错感,身体不觉难以制止地微微颤抖起来,心中惧意攀攀直升。
文翰目光利如刀锋,在高堂大座上俯视着刘晔,缓缓问道。
“此乃圣上之意,还或是曹丞相之意?”
刘晔脸色一惊,脑念电转,正欲想一个合适的借口回答。但就在他刚想张口时,文翰却似乎早有了答案,带着一抹冷漠的笑容说道。
“文某正是受曹丞相托付,不顾兵马疲惫,将士怨声,起兵讨伐汉中。此时张鲁一死,曹丞相就欲过河拆桥,实为不仁。文某不欲抗旨,但若是接了此旨,文某如何面对那些为朝廷讨伐张鲁而战死兵士的家属!如何面对这些忠国义士!曹丞相此举,实乃寒了我等西北之心!”
文翰话音愈来愈是洪烈,震得刘晔心神震荡不已,再加之赵云、张辽、庞德等将不断迸发着气势压来,刘晔不知不觉已满身冷汗,只觉如遭阎王审判,一时间平时那张极善辩论的嘴皮子,好似被东西塞住,硬是说不出话来。
少时,刘晔失魂落魄诺诺退出文军营寨,赶回安汉城。途中,张任早派兵马在半路等候来接,刘晔在张任兵马拥护下回到安汉。张任与张松急往来见,两人一见刘晔脸上余悸未消,就知其此番前去,事途不顺,连忙问之前事。
刘晔将前事尽告,张松听罢,怒声大喝。
“文不凡竟敢如此欺辱朝廷来使!可见此人其心可诛,视朝廷无物!刘太中但且放心,明日我随你同去。张某虽不才,但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定教那文不凡知耻而退,接领圣命!”
刘晔一听,顿时大喜。张松这张利嘴,他可领教过。张松不但将那个自喻不凡,口齿犀利的杨修说得羞愧难当,甘拜下风。还令曹操应诺下旨休战之事。可见此人辩论如何了得,刘晔自问不如,心想明日有其相助,必然马到功成。
与此同时,在文军营寨内。文翰正与麾下一众文武商议。
“对于曹丞相休战之事,诸位有何看法?”
刘辟一步踏出,满脸不忿,扯声禀道。
“主公!!我等西北将士舍生忘死,才将那张鲁诛杀!!!依理来说,东川之地因尽归我西北!!!此时朝廷却要我等于西川平分,我实心有不甘,难以接受!!!”
“只是此乃天子之命,主公尚且身为汉臣,若是抗旨不接,只怕会遭天下人指骂,有损主公的名望!”
刘辟话音一落,庞德则是皱着眉头应道。刘辟瞪大眼睛,瓮声瓮气地道。
“某读书少,但也知天大地大,大不过道理!天子这道圣旨实乃无理!”
庞德脸色微变,欲言又止。他在军职上虽高于刘辟一头,但刘辟早在并州时已跟随文翰,后在并州辅佐高顺立下不少功绩,可谓是老功臣。庞德刚投入文翰麾下不久,亦不好下了刘辟的面子。
“刘将军话虽有理,但眼下我军受张姑义兵马所阻,一时难以攻克安汉。我军前番与张鲁军连连激战,兵士皆以疲惫不堪,在此等时势,硬取安汉实乃不智。”
就在此时,列于武将首席的赵云,神色凝重,起身而道。张任虽是赵云二师兄,但赵云义薄云天,骁勇无敌,军中威望之高,仅次于关羽、徐晃。他一语道出,诸将顿时皆脸色一凝,纷纷将目光投向文翰。
文翰向赵云微微颔首,遂是问道。
“子龙所言甚是,依你所见,当若如何?”
“我军正须休养,主公不如暂且接旨,暂居东川半壁之地。同时在雍州、凉州调配兵马,赶往东川。待我军休养完毕,两州兵马赶至,再作图谋。”
赵云说毕,文翰眉头一挑,遂望向田丰、成公英二人。田丰与成公英相视一眼,眼色一阵交流后,齐齐走出拱手禀道。
“我等皆认可赵将军所言!”
两人话音刚落,成公英却还有话,继续说道。
“不过,我等煞费工夫,剿灭张鲁。而那西川却想坐收渔人之利,得之东川半壁之地,这也未免太便宜了他等。那刘季玉懦弱无能,定是比主公更急着能够休战!主公不妨再与其纠缠一阵,看能否从中得利。”
文翰听言,嘴角上翘,遂露出一个灿然的笑容。仿佛暗地里却有着另一番思量,目光有着一种莫名的期待之色。


 第七百五十二章 收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