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重塑心灵 >

第15章

重塑心灵-第15章

小说: 重塑心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念:“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汲取学问”。注意“应该”二字的出
现,所用的动词是虚泛的。
 价值:“别人的尊敬”,“容易找工作”,“快点升职”。
   规条:“多看书,多参加进修课程”。这样做是为了取得上面的价值和实现那个信念。
应该注意的是:信念和规条往往容易混淆,因为两者都常常有“应该”二字出现。其实,它们不难分辨。因为规条总是为了实现信念,所以,规条是在信念之下,而且实现信念的方法也不会
只有规条,往往只坚持规条并不能实现那信念。
上面的例'1'中。 “互道早安”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信念。 “互相尊重”不一定用“互道早安”才能实现出来。事实上,“互道早安”,在缺少某些规条的情形下,甚至不能保证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这个信念。例'3'也是一样,“多看书,多参加进修课程”,是为了实现“求上进的人都不断地汲取学问”的信念。这个信念也不一定只有通过看书和参加课程才能实现。同时,如果不注意看的是什么书,参加的是什么课程,多做这些行为,不一定就能增加学问。
一个人对国家的理想(“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信念,他相信政府如果这样,人民(包括他自己)便会有一些好处,例如安居乐业。为了确保人民能享有这些好处,政府也应订立法律。法律就是规条。
一家工厂或企业的守则,就是它的规条。你问工厂企业的负责人为什么要有这些守则,他一定会给你充满信念、价值的回答。
因为规条就是做法,所以往往可以观察到;而信念价值观存在于潜意识中,不容易为人所察觉,故此人们往往坚持规条而忽略信念和价值。
 
8。2 BVR概论
 
这里更深入地解释信念﹑价值观与规条的意义。
1BVR代表信念﹑价值观﹑规条﹑是beliefs﹑Values & Rules的缩写(见图8-1)
 
 
 
2BVR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所有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它操纵着我们人生中
的每一件事﹐是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基本决定原则。 BVR也是我们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基础和依据。 BVR使我们的脑能自动去思考和行动。自动的意思是潜意识完全控制﹐以便空出意识去注意环境出现的讯息。
 
3信念是指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包括什么重要﹑可得怎样的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其实﹐价值和规条也是信念的一部分﹐是具有特别性质的两个部分。
4BVR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模式﹐它让我们无须事事从头学起而只是运用过去经验的心得﹐有效率地处理各种情况﹐因而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5一个人在出生时是没有BVR的。所有的BVR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因为永远都有新的生活体验﹐所以BVR从不停留静止﹐而是处于不断的改变之中。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也因为没有两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会一样﹐因为没有两个人的BVR是一样的。
6BVR的数量极其庞大﹐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储留在潜意识里。在任何时间﹐一个正常的人﹐只有极少数的BVR存在于意识层次。某些BVR受到冒犯﹐负面情绪便会出现。这时﹐受到冒犯的BVR便会清晰地在潜意识层次出现(可以说出来)。
7BVR有一个外壳﹐就是态度。所以﹐态度其实是BVR的表征。只有当一个人的BVR有所改变时﹐他的态度才会改变。
8一个人的BVR加上态度(ATTITUDE)﹐简单地说﹐构成了这个人的人格。
9所有人的内心困扰﹐均来自一些BVR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起源于双方BVR的的冲突。
10信念的形成﹐有4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烧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怎样的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的人之贯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作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明白是因为他妒忌我升级比他快。
11大部分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缺乏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故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的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的信念”。
12信念必须有价值的支持。信念的改变﹐也需要来自价值的改变﹐例如价值的等级定位改变﹐或者某些新的价值的出现。
13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绝对有效。
14信念可以更换﹐但也不一定要更换﹐因为信念还可以修正﹑扩阔(兼容)﹐甚至暂时挪开﹐改用另一个信念﹐直到在效果上有了突破﹐才再捧出原来的信念。
 
想不到的便不是困难
人的一生中困难与挑战不断出现﹐同时﹐成功与快乐的乐趣也天天出现。事实上﹐成功和快乐都是因为克服了困难和挑战才会出现。把焦点放在困难与挑战上﹐觉得人生一切是苦﹐这就像看电影的人﹐总是记得故事的悲惨开始而不注意那完满的结局。
在一个研究如何处理困难和挑战技巧的课程上﹐一位学员说﹕“我知道前面会有什么困难出现﹐现在我也掌握了技巧去解决它们。可是﹐对那些我现在未知是什么的困难﹐我应该怎么办﹖”我问她﹕“你可以想到它们是怎样的困难吗﹖”她说﹕“我想到的已在刚才提出来讨论﹐我指的是尚未想到的困难。你知道啦﹐总有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会出现的嘛﹗”我回答她说﹕“想不到的便不是困难。”
首先﹐“困难”二字在今天已经完全被滥用。有些人﹐只要出现的情况不是百分这百地符合他们的预料﹐便称之为困难。怪不得他们的人生充满困难。
我们有很多要做想做的事﹐我们可以称它们为“工作”﹐我们对这些事情当然有些既定的程序﹐即事情会怎样发生和进展﹐也往往凭此定下一些计划。当事情不完全符合这些预测时﹐我们说﹕“有超出预测的情况出现了﹐应该如何修正计划﹐改变做法﹖”于是“工作”演变为“情况”了。只有当正常情况不受我们控制 ﹐我们的做法﹐不论怎样改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时﹐我们才有“困难”。因此﹐困难只占人生事情的极少部分﹐可是我们今天听到的﹐却到处是“有很多困难”。更奇妙的是﹐连尚未出现的﹑尚未开始做的事﹐想像出来的假设﹐也叫做“困难”了﹐如何不教自己沮丧﹑消极﹖
你有没有想过下星期的今天﹐同样的时间﹐你会在哪里﹐做些什么﹖两个月后的今天呢﹖你会知道从今天到那一刻之间会有什么出现﹑什么事情会与你的原定计划相背﹐使你难以处理吗﹖什么事情会是你从来没有想过而出现了的﹖
假如你回答你曾想过﹐而且为这些而担忧﹑烦恼﹐我劝你考虑找个心理医生谈谈。说真的﹐你已经有了超出一般人的心理压力﹐需要一些专业的辅导。
绝大部分的回答会是“没有想过”。从今天到下周或者两个月后的同一天﹐可能会有一些难以处理的事情出现﹐我们没有想过和没有为此而忧虑﹐是因为我们有信心﹕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会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甚至不会说我们会知道解决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所知的实在不多。可是﹐我们的庞大思想能力会看当时的情况﹐找出途径去寻找解决。我们是凭着这一个信念向未来前进。
所以﹐对担心未来或有困难出现﹐不知如何是好的朋友﹐我会说﹕“当它们出现时﹐你自然会想出办法去解决。”对已经清楚知道前面有些什么困难的朋友﹐我会说﹕“你只是有些工作要做﹐充其量﹐是有些情况要处理﹐既然尚未做或处理﹐你就是没有困难﹗”
在今天之前﹐你已经克服了千万的困难和挑战(否则你哪会活到今天﹗)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继续用你已经拥有的能力﹐加上你开始体会到的庞大潜能﹐去处理所有可能出现的事情﹐达到成功和快乐。
不要老是惦记故事的开始﹐那些完满的结局更值得你回味﹐而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有成功和快乐等着你去分享。
 
8。3价值对我们的影响
每天我们身边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其中大部分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会忽略它们﹐余下的我们赋予它们意义﹐于是它们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影响的大小决定了事情的重要性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见图8-2)。
以上一段话有些相关的文字﹕意义﹑影响﹑重要性﹑对它们的态度等。综合地说﹐我们所指的是事情给我们的价值﹐而价值决定了我们对它的态度。
所有我们在乎的事物都有其价值地位﹐而且轻重各有其不同。我们不能够享有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必须不断地作出选择。我们会选择价值大的而放弃价值小的。当你花3元钱买一个苹果的时候﹐那个苹果的价值对你来说﹐在那一刻是比3元钱大了。假如你决定不买﹐那是因为3元的价值比苹果大。
价值是使我们去做或者不去做每一件事的原因﹐无论大小事都一样。从买一个苹果﹐到转工﹑买屋﹑移民﹐甚至结婚﹐都需要我们在价值上作出比较﹐然后选择价值较大的﹐之后才决定行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同样一件事﹐两个人的价值观很难相同。 3元买一个苹果对你来说可能很便宜﹐我却认为倒不如把钱省下来去买雪糕吃。
没有一个人只为了一个价值去做一件事﹐他的意识也许只注意一个价值﹐但是他的潜意识会注意其他的价值(见图8-3)
 
 
这些价值必须有清晰的轻重定位﹐否则他会难以取舍。同时﹐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定位。
我们的脑分为意识与潜意识两个部分﹐其中潜意识部分多很多。(当你想到什么时﹐便是你的脑的意识部分在工作。你没有想到﹐但是帮你控制整个身体的运作﹐储存数十年累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的便是你的脑的潜意识部分。)意识部分思考﹑分析﹑推理﹑逻辑所得出的一套价值观﹐与潜意识的一套常常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总下不了决心去行动﹐或者知道不应该做而一次又一次地偷偷犯戒。这两类情况都使得当事人心中愧悔﹐看不起自己。其实﹐他们不了解自己内心(潜意识)的需要﹐妄以为只凭理性的判断便能带引自己去做或不做那些事。
价值观是我们赖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每个人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的一些信念。价值观的大部分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支配着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人生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大多数都是起源于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的价值观从婴孩时期便开始建立﹐成长环境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影响最大的是照顾我们成长的大人。长大后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同僚﹑朋友﹑家人等会不断地给予我们影响﹐使我们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一生之中我们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改变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或者个人形象时﹐我们的价值观便有了大的改变。
每个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以别于其他家庭。每一家公司也都有其本身的一套价值﹐在公司文化里表现出来﹐员工受到尝试﹐都是因为他们适当地遵从和实现了这些价值。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会只为了一项价值。虽然意识层次也许只有一项﹐例如“工作只是为了钱”﹐但是潜意识里的会是“安全”﹑ “尊重”等。一些价值比另一些价值更为重要﹐我们需要把它们的高低轻重在内心正确定位。如果两项价值同等轻重﹐我们便有踌躇却步的表现﹔如果这两项价值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即得a必失b﹐得b必失a)﹐我们便会难以取舍﹐思想或精神上陷入痛苦。若内心里有数个价值同等轻重﹐我们便会很难做出决定。
虽然价值观对人生如此重要﹐我们却往往对自己的一些重要价值不大了解﹐只有模糊的概念。我们或会理解一些事情的价值﹐但在内心则有另一套观念 ﹐结果是明知一些事情应该做﹐但总下不了决心去做﹔而往往明知不该做的事却做了﹐心中总是怪责自己没用﹐日子久了﹐自信心难以建立起来。
故此﹐认识到自己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的不同价值定位和使它们有一致的等位﹐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所谓心口一致﹑表里如一便是这个意思。在这个状态下﹐我们会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事的效果也会最好。
价值有正面价值(乐趣)和负面价值(痛苦)之分。著名心理学家福洛依德说过﹕人们做任何事﹐不是为了追求乐趣﹐便是为了避开痛苦。现代管理学在推动对人的研究上注重奖励与惩罚的运用。乐趣和奖励便是正面价值﹔痛苦和惩罚便是负面价值。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其正面价值比负面价值大﹔不做是因为做了所得的负面价值比正面价值大。事情的价值改变了﹐一个人对那件事的态度便会改变。
价值可以改变﹐途径有三种﹕一是创造﹔二是增大﹔三是转移。一个人不能推动另一个人﹐但可以找出那个人的价值观﹐通过这些途径改变他的价值观﹐从而诱使该人推动自己。以下是创造﹑增大和转移的例子。
1创造价值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十分顽皮﹐经常被老师处罚。那个时候的老师爱罚学生写诸如“我以后上课不再说话”之类的句子﹐往往是写500句到1000句。一个句子重复写当然是很沉闷的事。后来我想到把500句分成10批﹐每批50句﹐刚好两页纸﹐开始时先看看闹钟﹐然后挥笔疾书﹐完成50句后看钟用时为3分零9秒﹐于是如此写下去﹐第十批写为3分钟整﹐心想没有进步﹐再写多一页﹐用时2分59秒。心里很高兴。
我在一个没有快乐可言的任务里﹐加了一份通过打破自己的记录而得到的高兴。这份价值本来没有﹐是我创造出来的。
2增大价值
我很喜欢吃柚子。中秋节前后﹐总能买到柚子。可是现在已经过了中秋一个月﹐柚子已经难以在市场上见到。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我看到一家水果店里面有柚子﹐便走运去问价格。习惯了10元左右买一个柚子﹐现在水果店说要15元﹐心中感到有些不值﹐决定不买。离开了店﹐走了没几步﹐想到昨天晚上母亲说有很多年没有吃过“虾子柚皮”这一道菜﹐忍不住调头走回水果店习了一个柚子回家。
一个柚子只值10元﹐“让母亲高兴一下”这份价值加了上去﹐柚子的价值就增大至15元了。
3转移价值
一个朋友加入了一家很有名气的公司工作。他很在乎这份工作﹐每周准备例行的报告都很用心﹐希望得到上司的赞扬。
工作已经开始了两个多月﹐每周的努力﹐都没有得到上司的肯定。他想这家公司的水平一定很高﹐所以自己的表现一直未到满意的标准。可是﹐慢慢地他就开始怀疑问题不是要他的身上了。那个时候﹐他也打过电话让我与他一起分担内心的困扰。
再过了一个月﹐他又给我打电话﹐这次他的声音平静了很多﹐我问他周报的事情﹐他回答说﹕“我想通了﹐我不再为上司的赞赏而把周报做好﹔我现在是为了对自己内心的交待而把周报做好。”
这位朋友已经把一份得不到的价值转移为一份绝对可以掌握的价值了。
4价值的创造﹑增大和转移
请尝试在每道题目中找出至少3个做法去创造﹑增大和转移其中的价值﹔
1交一项新任务给一名下属﹐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