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聊斋仙境 >

第116章

聊斋仙境-第116章

小说: 聊斋仙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正是她纠结,迟迟没有开口的地方。
  赵祯倒没想太多,他真的是以为皇后为自己送吃的来了。从第一道菜端上来的时候,就有些开心,因为他发现这些菜全部都是自己喜欢吃的菜。
  羊肉在宋朝皇家的地位特别,曾有规定:“饮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御膳房只用羊肉就够了。”因此,宋朝的御膳房主要做羊肉,每年要消耗十万多斤羊肉。宋朝皇帝也爱吃羊肉,宋仁宗半夜做梦,都想吃烤羊。
  然而宋朝的羊肉价格是十分昂贵的。因为宋朝疆域较小,大量过去适宜养羊的地区被其他鼎立少数民族政权占据。羊是军用物资,羊皮可以制造军队的营帐和官兵的衣服。《辽史》中就明确记载,宋辽两国的边境贸易中,为了削弱宋军的军事力量,辽国严格控制羊的出境。西夏政权倒是允许羊卖到宋境,可价格贵得令人咂舌,几斤茶叶才能换一只羊。因此,在宋朝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平江府的羊肉每斤卖到900钱,而冬天的黄河鲤鱼每斤不到100钱,一顿普通有酒菜的饭10钱也够了。因为羊肉太贵,连俸禄低的小官也吃不起。
  这也是赵祯为什么宁愿忍着饿,也没让人做羊汤的原因。
  反倒是曹家有钱,公认的。常常为宫中送来美食。
  这也是为什么曹家人不为官,却在大宋地位特殊的原因。除了曹皇后之外,便是这一口吃的。
  天天吃饱穿暖的人自然不会明白食物的重要,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想的到皇帝,一国之君也还会有吃不饱,挨饿的时候呢?
  曹侑知道了,他也抓住了。
  慢慢的,赵祯的口水就流出来了。
  “咕……”他的肚子适时叫了一声。
  赵祯常常挨饿。不是因为他穷,而是因为他守礼。华夏自古便有晚餐少吃的传统,但又没有吃夜宵的传统。
  如果按时睡觉,这还好上一些,一旦皇帝有什么政务要处理,再加上赵祯的性子,他就十之八九要挨饿。
  这一次也是。
  “陛下,这又是饿了。挨饿的滋味儿可不好受。陛下也是,饿了就让他们做就是了。”
  曹皇后也是受过饿的。在她没有被大儒挑中为皇后备选,受儒者教育前,曹家的日子过的也不富裕。
  再加上大宋国土的狭小,肉是几乎不吃的。
  等到儒者选中曹皇后,对她进行皇后式的教育后,这日子是宽裕了,吃穿用度等等各方面也不紧巴巴的了。
  当然,也就是不再紧罢了,大鱼大肉还是没有。毕竟儒家的圣人教育本就不是什么大鱼大肉的日子,孔圣人都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他的徒子徒孙们自然是要学习,并发扬光大的。
  只不过他们发扬光大的方向不是对己,而是对人。
  看到丈夫吃不饱,穿不暖,当妻子又怎么会不心疼。
  “皇后,天这么晚,他们已经睡下,朕怎么忍心为了自己一人的口腹之欲叫醒他们。”赵祯边吃边说。
  当然吃之前,陈琳是试过菜的。哪怕菜饭是皇后带来的,这也是必须的规矩。
  “官家爱惜他们,是他们的福气,但官家也不要太过操劳,这么晚了,还不休息。若是累病了,可不是大宋之福。”
  曹皇后温和的笑着,亲自拿筷子给赵祯布菜,仿佛是一点儿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似的。这不是因为老赵家有什么后宫不许干政的规矩,毕竟连垂帘听政都出现过了,老赵家的后宫可没这么严格。
  曹皇后这样仅仅因为她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比如后宫一贵妃出宫打了她的仪仗,她也装不知道。
  很有几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味道。说白了,就是棋子。用你发声再发声,不用时,消失。


第286章 开心
  用不上的时候,文官们千方百计的不让后宫出声,但用的上的时候,什么枕边风,房中声也就全都出现了。
  “来来,皇后,一起吃一点儿。”赵祯邀请皇后一起。
  “是,陛下。”
  曹皇后没有拒绝。虽然她的师父教过她,在宫中要忍,要让,要顺着皇帝,但是这一次不同。赵祯不仅是皇帝,更是她的丈夫。夫妻两口子,安安静静吃上一顿,是她一直的梦想。
  哪怕是简单的素干,简单的绿叶菜,简单的青豆,简单的焖肉,都能让她吃的非常香甜。
  当然,这时代也没有什么八大菜系,做吃食也就是简单的煮与蒸。
  不过曹皇后本就不是个享受的性子,但这一刻她享受了,听着赵祯的讲述。
  “唉!朕也不想管。晏丞相他们一直对朕说敬鬼神而远之,朕也是这么做的。你可能不知道,朕小时候很皮,经常在宫里面不穿鞋子走动,所以宫人都叫他赤脚仙人,大臣为了捧宋仁宗说他是赤脚仙人转世,朕听了晏师父的教导改了。可是朕不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却杀到了宫中。
  欲对朕的皇儿不利,朕怎么会放过他们!”
  赵祯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降妖除魔,大面上说是为了天下。但是实际上让赵祯动怒的原因还是它们欲动太子。
  不要说它们已经动过,就是有这想法,便足以让赵祯杀他们了。
  赵祯是第一次表现出这么大的杀性。曹皇后都听的呆了。
  曹皇后是一个受教育的典型儒家皇后。
  何谓儒家皇后?
  历史上有写。
  张贵妃恃宠而骄,常有不遵守宫廷法度的行为,曹皇后并不计较,大臣们进谏,宋仁宗却一味的袒护,张贵妃也越来越骄横,成为朝廷上下名利之徒依附的对象(《宋史》载其“善承迎,势动中外”)。有一次,为显示威风,张贵妃竟想打着皇后的仪仗出游。仁宗让张贵妃自己去找皇后借。岂知曹皇后听完张贵妃说完来意后,对她这种名目张胆的的无礼僭越行为,丝毫没有表示出不高兴,而是爽快地答应借给她。张贵妃大喜,回告仁宗。皇后宽容忍让的行为,让仁宗无错可挑,反觉得张贵妃过分了,对她稍稍约束了一下,说:“国家的文物礼仪章法,上下是有秩序的,你用皇后的仪仗出游,朝廷会非议的。”
  这是对同身份人的忍。
  对同身份的人忍了,对下却不用。
  曹皇后身边有个宫女与卫卒私通,事情泄露,曹皇后按制度判宫女死罪。宫女向宠姬张贵妃哀求免死,张贵妃向仁宗说情,仁宗答应赦免。曹皇后得知后,穿戴上正式的服饰觐见皇帝,请求依法处理有罪的宫女,并说:“不这样,无法肃清掖庭(的坏人)。”仁宗让她坐下,曹皇后不坐,站着坚持自己的要求,直到最后仁宗下令按宫廷规矩把宫女杀掉。
  就是这样的教育。这也为了后来腐儒们的跪舔打下了基础。
  但是曹皇后没有前后眼,她预知不了未来。她的一切知识,以及由这知识形成的人生观尽皆来自儒家。当她听到皇帝对“敬鬼神”恨,她当场就坐不住了,哪儿还顾的上吃饭,立即跪下。
  “皇后,你这是怎么了?”
  赵祯完全不明白皇后为什么跪。
  “臣妾请陛下收回成命。”曹皇后跪下求道。
  “什么?”
  “陛下,请陛下看在皇儿的份上,不要出兵。”她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皇后,你怎么了?朕就是为了皇儿,所以这才出兵的。”赵祯解释道。
  “陛下,那可是妖魔。凡人对付不了的妖魔!”曹皇后看向赵祯。
  “凡人对付不了,不是有沈卿在吗?”
  “那就让他对付。”曹皇后说。
  “啊?”赵祯一时惊了,完全不敢相信这还是自己那个英武不凡的皇后。
  然而这就是事实,它是儒家的聪明才智,也是儒家的核心,未知的就不要去知道。
  敌对就更不可能了。
  这本就是儒家的诉求,只要自己安全,哪儿会管你洪水滔天。
  曹皇后不仅是儒家信徒,她同样还是一位母亲。为了儿子,她也必须阻止:“陛下,就让沈大人去打。这事根本不是凡人可以参与的。”
  “可是,朕是天子。”赵祯说。
  “陛下是天下的天子,是百姓的天子,不是妖魔的。”曹皇后反驳道。
  “那么沈卿斩妖除魔,朕就什么都不做?”赵祯反问。
  “陛下可以赏他。沈大人是修道之人,其必不会怪陛下。而那妖魔若是怪了陛下,陛下怎么办?”曹皇后反问道。
  “这……朕可以让沈卿收些弟子?”赵祯试探问道。
  “陛下的做法是妥当的,但是这妖魔陛下还是让沈大人处理吧。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何况是天子。万一妖魔再攻皇宫,这满朝上下如何抵挡?”
  ……
  夫妻俩没有谈论太久,因为赵祯退让了。毕竟这是赵祯的性子。皇后要杀私通的宫女,赵祯倒是觉得没什么,可皇后非要杀,他也就认了。
  再比如这马上死掉的庆历新政,也是死于他的退让。
  这本就是他的性格。现在这事已经关乎了他儿子的安危,细细思量,他也是怕的。所以他就下了旨。
  只不过赵祯并不知道的是他的旨意并不好使。包拯要调禁军,虽说他有皇帝的旨意,但是也没有卵用。也就是一开始发生的那一幕,兵部文官们不听不信,就是不发兵。
  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们也不愿意重冒皇帝掌军,生死不由己的风险。
  权力这东西,放出去容易,取回来可就难了。
  赵祯的旨意只是包拯遵守了。
  有什么办法。皇帝让发兵,他们都不发,皇帝不让发了,他们更加不会理会包拯了。
  与此同时,汝南王府。
  “父王,好消息,陛下没有掌住军权。”
  与文官一样,汝南王府也一点儿也不希望皇帝把目光投注在军权上。
  有大义名份的天子一旦注意到了军权,这对他们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所以知道这事被文官阻了,汝南王府还是很开心的。


第287章 汝南王府的判断
  “怎么?你们也不希望陛下掌军权?”汝南王赵允让问道。
  “父王的意思是?”见自己父王不是那么开心,他的儿子没有了欢呼声。
  “哼!大宋的精锐不能一直在文官们的手中,他们与咱们不是一条心。这是先皇说的。先皇说对了,先皇崩了,他们便立即对大宋的精锐动手,让他们去死。如果当年的精兵还在,哪儿还有什么契丹、西夏。”
  与赵祯不同。赵允让经历的多,从太子位,到没了太子,到领有军权。他的人出经历可不是他的儿子们经历过的。
  所以大宋的弊端,他不是不知道。甚至他也有登上那个位子,一除弊端的心思。
  但是他没希望的,他是个从太子位退下来的人,至于他的儿子,原历史长河倒是登上去了,然则也是没什么卵用。
  为什么曹皇后要秘不发丧,还不是一旦新君登基,老赵家的新一轮内部暗杀就要开始了。
  本来北宋灭亡,金人一锅端,算是抹平了老赵家互相暗杀的传统,毕竟赵家人被捉光了,谁来暗杀?
  没了自己人的暗杀,宋朝有了中兴的迹向。但是文官们很快推出了岳飞。
  岳飞那么大的名头,没有文人的宣传是不可能的,毕竟文人们掌握了天下的喉舌。
  至于岳飞是名将,这只不过是被宣传的基础罢了,大宋有的是名将,高怀德、曹彬、慕容延钊、呼延赞、潘美、杨业、曹玮、杨延昭、狄青、种世衡、宗泽、韩世忠、梁红玉、岳飞、刘锜、牛皋、毕再遇、孟珙、李庭芝、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张俊、刘光世、李继隆、符彦卿、吴玠、吴璘、虞允文……
  这么多人,有多少人知道他们?
  文官们捧岳飞,为的就是用迎徵宗二帝吓唬皇帝,以便皇帝听他们的话。只不过岳飞竟然是真的信了,他竟然真的去迎二帝,所以岳飞死了。
  岳飞的死,绝对不是什么秦侩是内奸,也不是皇帝要他死。这是朝廷上下共同的选择。
  事实上,如果岳飞听话,只愿意做个名将,他是不用死的。可他没有。
  历史上说是13面金牌召回岳飞,然而事实上召回岳飞的根本不是什么13面金牌,他要是听话,哪儿会用的上皇帝发13面金牌,一面便回来了。只不过是皇帝发到第13面时,文官们的手段起作用了,岳家军没粮了。
  从一个中兴之主的角度上说,如果岳飞靠过去,皇帝是不会杀他的,不然皇帝也不会连发13面金牌了。只要皇帝不管岳家军,任岳家军打到北方,宋军只要不跟进,岳家军便死定了。
  哪怕岳家军再能打,也免不了历史上太平天国北伐的结局。一支独军想灭一国,小说可以,现实就……呵呵呵了。
  召回的本意,也就是皇帝对岳家军战力的看重。历史上皇帝没有全杀岳家军,只杀了几个主将,就可见一斑。
  只可惜,皇帝对军权的重用,对文官来说是绝对要严防死守的。如果说岳飞迎二帝,皇帝起了杀他的心思的话,那么皇帝对岳家军起了心思,在文官这儿,岳飞就必须死了。
  而岳飞一死,岳家军也就很快被他们拆分了。
  这是一场军权的争夺,起于真宗,终于宋亡。
  有大宋一朝,大宋的皇帝们便不停的让自己的兄弟们领军。
  皇帝不信任武将是不假,但这不等于他们就信任文官。文官武将都信不过,皇帝们信任的只剩下兄弟了。只可惜这信任是有时效性的,特别是一家人,权力到了,又怎么会不盯上那个位子?
  这也是有宋一朝的特色了,一直在内斗,他们也只能不断内斗下去。
  一如现在的汝南王,当年得了真宗的旨意,握有军权,看到文官们这么坑自家的军队,他就不恨吗?他当然恨。
  但是,一,他不是皇帝,他还是个从太子位退下来的王爷,他若出手,文官们分分钟敢说他造反。
  其次,他也是坐过太子位的男人,他难道就不想要那个位子了吗?
  而且,知道一切的真宗已经死了。受儒者教导的赵祯,就是个蠢货。他也要为自己打算了。
  “那父王的意思是咱们派兵?”他一个儿子问道。
  汝南王府身为大宋的王爷,手中的兵权可不少。虽说老赵家自赵匡胤后,没出过什么练兵的人才,但是他们兵多,兵一多了,总是会有有用的人才。
  “咦?二哥这法子好。交好与他,可以从他那弄来更多的那药。说起来那有真的很厉害。如果数量足够,大宋的精锐只能是我们。”
  老鼠骨灰他们使用过了,效果是刚刚的。他们想要更多,不然也不会帮着沈石收集兵器了。
  可是……
  “不!咱们也不出兵。”汝南王却摇头否了儿子们的提议。
  “哈?”儿子们懵逼了,他们真心不明白自己父王想干什么了。
  在他们看来,他们父王召集他们回来难道不应该是为了这事吗?
  “愚蠢!咱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时候与文官对着干,只为了救一道士,他有这么大的价值吗?”汝南王在考较儿子们。
  “有……吧?”
  汝南王的儿子本来是很有信心的,不说沈石给出的药,单单他是修士,这难道不值吗?
  反正他们自小读书就没少听过帝王为长生,不惜一国的事。这里面最有名的便是秦始皇,而贤能之君,汉武帝与唐太宗随后跟着。
  好的、坏的,全都受其吸引,父王竟然还问有价值吗?应该有吧,这没错。
  “蠢货!”不想他们的回答让汝南王勃然大怒,“那个位子从来不是什么巫师道士可以决定的。这你们都不懂?”
  哦……汝南王这一大骂,他们懂了。
  从古至今决定皇位的从来都是皇帝与大臣,偶或有后宫的。巫师与道士,确实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