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宋王侯 >

第400章

大宋王侯-第400章

小说: 大宋王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容。但他可以确定自己还没有晋升至半步先天境界。并且整体实力并未提升太多,正面对敌他依然不是张无梦、楼炎明这些半步先天强者的对手。当然半步先天强者想要杀他也没有那么容易。

    就在此刻,他隐隐感应到玉道香追了上来,心中一阵激动,充满了对玉道香的深深爱意。

    “或许与玉儿联手,能够杀得了张无梦。”叶尘心中如此暗忖。他此时却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黑血蛊母所控制。这正是黑血蛊母的恐怖之处,之前叶尘以其通过蛊虫控制其它人也正是如此。

    思索间,张无梦又追近里许。

    叶尘是故意让张无梦追近点的,因为他要令对方生出错觉,以为在轻功上可胜过他不少。

    玉道香并非单独一人,随行的还有华夏卫府刺杀司副使连继城带领十名金牌杀手和五名剑奴,白沧海留下坐镇华夏卫府所以没有跟上来。

    玉道香其实也不是很肯定叶尘是否被黑血蛊母所控制,但叶尘若是一直不回开封家中,那就真的很有可能是被黑血蛊母所控制。所以,她必须要将叶尘找到,然后将其制住,再想办法驱除黑血蛊母。

    在星空之下,洛水出现前方,继续其已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湍流往东的旅程,默默地漠然不理发生在她两旁人世间的恩怨。哪管城市变为废墟、良田化作荒地、沃野转为焦土。

    叶尘神色一片漠然,无辈无喜,加速朝洛水飞掠而去。

    …………

    …………

    一群人骑马乘车,沿着官驿大路,迤逦西行。

    天蓝蓝,云淡淡,碧树葱茏,流水淙淙。沿路两侧,一望无垠的麦田已呈金黄色,微风轻拂,麦浪漾波,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开宝四年六月初,赵匡胤起驾离开开封,前往西京洛阳巡幸。

    这次离京西巡,与往昔数次离开开封不同的是,他没有让晋王赵光义留守开封,署理朝政,而是让这位皇弟跟随自己一块前往洛阳。却让他的三弟,开封府尹赵光美与宰相薛居正、枢密院正使曹彬一块留守开封,主持朝政。

    同一天时间,随着朝廷派去大批文官到江南各州、县任职,南唐朝廷余孽也已经彻底被潘美剿灭,潘美率领一百亲兵奉旨北上开封述职。

    赵匡胤没有带大队人马,也没有旗罗伞扇,前呼后拥,而是轻装简从。只带着花蕊夫人和晋王赵光义、参知政事卢多逊等几位近臣,另外就是数十名太监宫女和两千大内禁军侍卫,此外华夏卫府情报司使许方义亲自带领华夏卫府的五百华夏卫和近千名潜行在暗中的探子也随行负责保护赵匡胤的安全。

    赵匡胤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缓缓行进。他举目四望,但见田间小路上,忙忙碌碌的农人们正在做着麦收前的各种准备,挑担的,推车的,来来往往,穿梭不止。一股久违了的泥土芬芳和小麦成熟时特有的馨香直往他鼻孔里钻。他张开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田野里新鲜的空气,又轻轻地吐了出来,整日憋在皇宫里的郁闷之气为之一扫。赵匡胤显然已经兴奋起来。他轻嘘一声,勒住马头,敏捷地腾身下马,举步走到麦田边,顾手捋下一柄麦穗,掂了掂分量,对左右欣喜地说道:“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这是苍天佑我大宋啊。”

    晋王赵光义马上趋前说道:“连续几年来,蒙陛下之福,农桑兴旺,仓廪充实,百姓小康。许多州郡都上奏说,‘田里无愁叹之声,垄亩有遗滞之穗。海内无事,区宇大安’,此真乃我大宋之福。”

    赵匡胤高兴地连连点头,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大臣们上奏表请他上尊号的事。

    大宋建国以来,大军南征北战,如今已连缀成片,成了真正的华夏的一统江山。

    宋朝已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继大唐之后又一个最鼎盛的时期。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积弱贫穷的历史已经成了永久的过去。国力强盛,军威远震,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农桑商贸百业并臻,赵匡胤用十四年的时间,亲手缔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崭新的时代。

    面对这一巨大的成功,朝野上下一片欢呼和称颂。朝中大臣和各地官府都纷纷上表,请求赵匡胤上尊号以志奇功。赵匡胤每天都收到数十封奏表,件件都是用最华美的辞章,最动情的语言,最真诚的祝福,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引经据典,说出了许多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请上尊号。

    其中一封来自卢多逊的奏表,举例最为详尽。其中说道:自古以来,凡是功业卓著的帝王,都要在帝号之前再加上一个称号,作为特别尊崇的标志,也是宣示于后世百代的无上荣耀。

    譬如说,秦始皇在扫灭六国,一统华夏之后,就曾上尊号为泰皇,因为自古以来,便有天皇、地皇,秦皇,而以秦皇最为尊贵。

第五百九十九章 ‘利’字当头

    汉高祖五年,在彻底消灭了楚霸王项羽之后,各地诸侯便纷纷上表,请尊汉王刘邦为皇帝;到唐朝,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尊号更是司空见惯。像武则天尊号为神圣皇帝,唐中宗称神龙皇帝,唐玄宗称开元神武皇帝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足以证明,上尊号乃古来惯例,帝王盛事,赵匡胤建此煌煌功业,理当遵古贤之例,上尊号以应万民之意。

    赵匡胤前些天每天看着这些纷至沓来的奏表,内心深处波涛翻滚,激动不已。虽然不能排除这些奏表中有许多溢美之词和夸张之处,但平心而论,大部分说得还比较属实。这十四年来,自己居庙堂之中,则宵衣旰食;处战场之上,则披坚执锐。殚精竭虑,出生入死,才赢得这么一个四海安定、万民乐业的大好局面。自己没有辜负上苍赋予的皇权,也基本实现了当年既定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接受臣下们的建议,上尊号也不为太过。可是,该上个什么样的尊号呢?

    经过宰相薛居正,参知政事吕馀庆和卢多逊,以及礼部诸官员们反复商定,要为赵匡胤加尊号为“一统太平皇帝”。意思十分明确,就是天下统一,四海升平,已经是太平盛世。

    当时吕馀庆还特意对赵匡胤说道:“臣等以为,这个尊号既是十几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祈福,它饱含着天下苍生黎庶的殷殷企盼。大宋臣民,谁不希望我朝一统江山固若金汤,千秋万代持久太平。”

    赵匡胤当时咀嚼着“一统太平”这四个字,眉头却慢慢地紧蹙了起来。“一统太平”是多么美的四个字,这正是自己平生以来苦苦追求,为之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理想境界。然而,美则美矣,可它现在还不是现实。南方虽平,但北方未靖。

    大宋之外,契丹人抢去的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复。也就是说,自己当初拟定的“先南后北”的计划只完成了一半。在这个时候,自己怎么能妄加这个尊号,欺世盗名,自欺欺人呢?

    想到这里,他对众大臣淡淡一笑,说道:“一统太平,这与事实并不相符,朕若用了这个尊号,自己于心不安,也会贻笑后世,还是不用为好。”

    众朝臣们见赵匡胤态度坚决,执意不肯用此尊号,只好又重新拟了“立极居尊皇 帝”这个尊号报与赵匡胤,赵匡胤却不好再推托,便勉强答应下来。

    …………

    …………

    三天以后,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南郊,这里埋葬着他的父亲赵弘殷。

    赵匡胤不等休息,便带着赵光义和近侍大臣们前往父亲的坟陵去拜谒。他来到父亲的坟前,认真地整了整袍服冠巾,长跪于地,深深地磕下头去。在这一刹那,在掩埋着一世英雄的父亲的这一拯黄土和离离荒草面前,一种深深的悲哀漫上了心头。

    此时此地,他不仅仅是在思念亡故已久的父亲,而更多的是在想着自己的身世。

    自己从小生长在这里,十几岁移居开封,二十岁离家出走,独闯江湖。经过半生的浴血征战和苦心经营,总算把大宋江山收拾得像个样子了。可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呢?

    众多的朝臣们对自己未必真正理解,他们尊崇和服从的只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自己的亲兄弟也权欲熏心,对自己这个皇帝宝座垂涎欲滴,虎视眈眈;还有那些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故旧和结义兄弟,张永德、王审琦、石守信、韩令坤、郑恩、慕容延钊等等,他们有的已经作古,像父亲一样被永远地埋在了黄土之下。还活着的,这些年锦衣玉食的日子,已经使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雄心壮志消磨殆尽。当年为了大宋政权的稳定,自己采用了赵普的“强干弱枝”之计,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但自己却保证了他们一世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自觉良心上对得起他们,他们能理解朕吗?

    他们的心里不恨朕不骂朕吗?

    赵匡胤突然感到了一阵深深的孤独和悲凉,一时不能自已,竟趴在父亲的坟头上号啕大哭起来。跪在赵匡胤身后的赵光义暗忖:“皇兄身为天子,于众臣和侍卫、太监眼前如此大哭,实在是有失帝王威仪。”

    不过,赵光义虽然心中对赵匡胤所为很是不以为然,但还是硬挤出几滴眼泪,跟着赵匡胤干嚎了几声。由此事便可看出赵光义此人的薄情寡义的一面。

    经众臣们劝解多时,赵匡胤才勉强止住了哭声,立起身来,用绢帕拭干了面颊上的泪水,长叹一声说道:“咳,此生恐怕不能再朝于此了。”说罢,命人取过弓箭,张弓搭矢,面向西北方向猛力射去,然后指着箭头落下的地方,对赵光义和众臣们说道:“记住这块地面,此处便是朕将来的葬身之处。”

    众大臣和护卫的将士们听了这话,都不禁心中“咯噔”一下。平白无故的,皇上怎么冒出了这么不吉利的话,莫非这是一种不祥之兆?

    但是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过敏感,谁也不敢接话,只有面面相觑或默然垂首。当他们随赵匡胤往回走的时候,心里就像压上了一盘石磨,沉甸甸的。

    这天夜里,赵匡胤坚持要住在夹马营故居中。他躺在儿时睡惯了的矮小的房间里,却感到有一种皇宫里无法比拟的安闲和舒逶,在一片遐思和冥想中,很快便进入了沉沉的梦乡。第二天用过早膳,见天色阴沉沉的,不多会又下起了毛毛细雨,赵匡胤便没有了外出游乐的兴致。他召来晋王光义和随行的近臣,突然向他们宣布:“朕打算迁都洛阳。”

    其实,关于迁都洛阳的打算,赵匡胤绝非一时之思,而是已经思考了数年之久,特别是前年开封险遭黄河洪水灾害之后,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只是一直未能统一天下,所以才未将此想法公布于众,如今天下一统,在他看来时机已经成熟,所以才说了出来。

    实事上,赵匡胤不仅想迁都洛阳,以后他还要迁都长安,他想让大宋王朝千秋百代永远定都长安。

    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和精明的政治家,赵匡胤当然懂得,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在国家都城的定位上都十分讲究,事关一国国运。

    他还清晰地记得,在他当皇帝的头几年,曾让卢多逊给他讲读《吕氏春秋》,那上面有一句话:“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而《管子??立政篇》说得更为详细:“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州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之外,还必须有利于控制国家局面,强化国防军事;要地近富庶,有充足的赋税资源。

    而洛阳这个地方,北面有险峻的邙山、滔滔的黄河,南面有洛水、伊水,西据崤

    函、潼关,东临虎牢、黑石,山川环绕,土地肥沃,地理形势当然比开封更具优势,更符合赵匡胤“据山河之势而去其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的长远打算。随着一个个割据政权的翦灭,这里已居于天下之中,在这里可以遥控江南,俯视中原,兼顾长城内外,而以后再迁都长安,则更有利于创立一个像汉武帝和唐太宗所缔造的强汉和盛唐的煌煌大业。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理由,那就是在汴都开封正在潜滋暗长着一股无形的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扰得他心烦意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他想通过迁都,摆脱赵光义这股势力的纠缠,使他在开封苦心经营的这个山头在无声的较量中土崩瓦解。

    赵匡胤要迁都洛阳的打算从未向任何人透露,因此他一说出来,群臣尽皆愕然,谁也没有思想准备,一时都无言以对。

    晋王赵光义心中吃了一惊,他敏感地觉得,皇上的这一着,似乎是冲着自己来的,心中立时紧张起来同时,也是暗自侥幸自己这个哥哥虽然已经开始怀疑警惕自己,但始终想通过温和手段化解自己这个威胁,此次特意带自己来洛阳怀念过去多半便是想以兄弟亲情感化自己。

    这样想着,赵光义表面上却一片平静,装得若无其事,他要静观待变,反正他若是预料不错的话,此事不用他或者他的人出头,便有大批人站出来反对此事。原因无他,一个‘利’字可以道尽一切。再说他变天大事已经展开,反对此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到时候迁不迁都还不都是自己说了算。

    果然,屋子里没有沉默多长时间,便有大臣开口说话了,而且是枢密院副使沈义伦这样层次的重臣,只听沈义伦进言道:“陛下,臣斗胆认为,东京有汴河漕运之利,每年从江淮一带船运米谷数万斛至京都。京都驻有禁军十万人,全都靠这些粮食供给。陛下若是迁都洛阳,这些粮米如何运送?而且朝廷府库、重兵皆在东京,累代相袭,安国已久。若是突然迁都必会动摇根本,臣以为实在不妥。”

    深夜第二更送上,本书最大的一个转折点、**点即将到来,但最近过年忙,写完往往没有好好改甚至就没有改便上传发布,有时内容上有些啰嗦,比如旁枝末节写得多了些等或者还有其它问题,有兄弟已经提到了一些,我每天都会虚心看评论区,有些兄弟说的很有道理,前面一些多余的内容今天本来是想删了去,但上架vip内容修改之后不能少于之前的字数,这样就不好改了,今天我已经联系编辑看能否让编辑帮助修改。

第六百章 第二步计划

    赵匡胤看了看沈义伦,毫不犹豫地说道:“迁都之事朕思之日久。往昔忙于统一天下,收复诸侯小国,无力及此。今江南光复,大业初定。正是迁都的上好时机。若说迁都不便,也是实情。但万事开头难,真的开了头也就没有什么大难了。迁都之事莫非比平北汉、降南汉、收复后蜀、南唐还难吗?实话跟你们说,朕不光要迁都洛阳,将来还要定都长安。”

    到了这个时候,随行参知政事卢多逊不能不说话了,他上前启奏道:“陛下,京都迁移乃是大事,应慎之又慎。臣闻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请陛下三思。”

    赵匡胤道:“卢卿之言固然有理,然开封地处偏僻,长居于此,神州之大,诸多地方鞭长莫及。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竭矣。”

    卢多逊一想自家数十年经营的根基全部在开封一带,若是迁都洛阳,势力和利益的损失极大,不由急了,双膝跪地,一脸正气的谏道:“陛下上承天命,下驭万民,开封帝王之居,人杰地灵,必不致如此。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其他众臣见陛下向来宠信的副相如此说,再没有顾忌,也都纷纷附和。赵匡胤知道并不是臣僚们都不理解自己的意图,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