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后娘娘早上好 >

第70章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70章

小说: 皇后娘娘早上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这几个国家作为粮食储备地,李定宸便放开了对江南茶园和桑园的控制。
  早先,江南其实是产量的地方,号称“鱼米之乡”。但到了前朝,因为丝绸行业的暴利,很多地方都将田地荒废,改为桑园。而江南又有数种茶叶被定为御茶,同样打出名头,茶园遍地。如此一来,用于种植的土地就少了。
  本朝开过之后,为了保证足够多的耕地,便限制了茶园和桑园的数量。所以江南虽然出现了不少手工业者,但到底不成气候。
  如今李定宸开放了这种限制,可以想见,未来几年内,江南丝织品和茶叶的产量,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而这些东西,又可以从海外换回大车的粮食和矿产。
  整个大秦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之态。如今说起战争,说起他国,朝臣们的思想也不像是以前那么保守了。既不觉得撮尔小国对大秦而言无关紧要,也不会觉得草原异族难以战胜。
  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个国家的存在都有其意义——对大秦来说。
  李定宸甚至听殿中省的人说,有一天三位阁臣闲谈时,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的首相杜卓华曾无意间提起,东海尽头的岛国上似乎有着非常丰富的银矿。
  作者有话要说:  朝臣们:大秦是世界的中心。
  以及杜大人你学坏了,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王先生吗_(:з」∠)_


第119章 陛下圣明
  皇帝又从京城来信了。
  按理说,以帝王的身份,来的就算不是圣旨,怎么也应该是圣谕,但李定宸偏不,他就写成书信,也不派遣专门的使者,就让驿递的人送过来,让人摸不清楚他对这位三朝老臣究竟是个什么心思。
  要说厌弃,谁曾见皇帝千里迢迢给自己厌弃了的人写信?要说看重,但一没有赏赐二不给恩典,时不时来一封信,也不走正常渠道,着实费人思量。
  就连亲自跟着送信过来的颜弘也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
  王霄自己倒是很淡定,看完之后便提笔写了一封回信,顺便附上自己最近编纂的内容,交给送信的人。
  等人走了,颜弘才低声问,“恩师,陛下这回又说了什么?”
  “说的是这一两年朝中的变故。”王霄微笑道,“自从安南大捷之后,朝廷的粮仓就再没缺过粮食了。今年放开了江南桑园茶园的数量限制,允许私人种桑养蚕维生,丝绸的产量也更进一步。当真一派欣欣向荣之态,叫人瞧着舒坦。”
  颜弘忍不住看了自家老师一眼,这陛下心里舒坦是必然的,特特写信过来,恐怕是想让恩师心中不舒坦吧?恩师这才离朝几年,朝中光景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这算什么,示威?
  这么一想,他倒有些明白皇上只写书信,如此低调的缘故了。
  他心里琢磨着,脸上自然也露出了几分不忿之色。王霄见了,便笑问,“你可是觉得,陛下到如今还念着要让老夫不痛快,有些小肚鸡肠了?”
  颜弘没有应,但脸上的表情大抵是如此了。王霄便摇头道,“那你就看低了陛下,也看低了我。”
  他说着,忽然端正了脸色,对颜弘道,“你在外多年,没有亲自听过看过,也就难知陛下的性子。再将你留在之类,只怕这一身才能都空负了。”
  “恩师!”颜弘意识到他要说什么,就要跪下。
  王霄握住他的胳膊,将人拉了起来,“从前因为怕牵连了你,才叫你离京任官。如今我已离朝,陛下亦无株连之意,你也该回去了。”
  “学生想留下,侍奉恩师天年。”颜弘红着眼眶道。
  王霄皱眉斥道,“你有王佐之才,岂可耗在这山野之间?去吧,替为师看看陛下在做什么,看看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颜锦泉的学生都要入阁了,你也不该再耽误。”
  颜弘并不知道,王霄已经在刚才的回信之中举荐了他。
  而李定宸收到这封信,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年王霄离开朝堂时,自己曾问过他可有人才推荐,王霄一语不发。如今却推荐了自己的学生,这哪里是推荐学生?这是终于对李定宸服了软,承认在政治理念上,他选的路不如李定宸的,所以愿意将学生送过来,供他驱使。
  怎能不让李定宸扬眉吐气?
  他看完信,就高兴得将越罗抱起来转了一圈,唬得殿内伺候的人都吓了一跳。
  李定宸却是旁若无人,将信纸往越罗手里塞,“阿罗,你看!”
  越罗一目十行的看完,挑眉笑道,“臣妾要恭贺陛下,又得一嘉才了。”
  李定宸故作镇定的摆摆手,但脸上的欢喜之色无论如何掩不住,他问越罗,“你说,王先生究竟知不知道我想打仗?”
  “想来是知道的。就是从前不知道,现在也该知道了。”两个人最初的不合,不就是因为李定宸过分重视武事吗?他心里那点儿打算,只怕王霄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君臣有别,既然李定宸不提,他当然也不会揭破。
  如今,应该是不打算再阻拦了。
  论到帝王功业,再没有哪一桩能够胜过开疆拓土。如今国富民强,粮食满仓,生出向外扩张的念头理所当然。别说李定宸,就连朝中大部分臣子,恐怕都已经有了这样的心思。
  还真别说,很快又有一场仗可以打。
  却是在某位阁老动念之后,朝中也向东海尽头的扶桑岛派了使臣。结果到了那边才知道,如今的岛国正处在“战国时代”,皇室虽在,但影响力大大降低,诸国大名纷纷自立,征战不休。
  这种情景,对于在安南之战中得到了足够好处的朝廷而言,可谓是正中下怀。至于那位被派遣过去的使臣,更是早就心慕赵浩立下的泼天功劳,也想效仿之。而扶桑岛现在的情况,正适合向大秦借兵镇压叛乱呀!
  然而因为岛上局势太复杂,皇室所在的地方又在岛国中心,要越过数个大名的地盘去接触皇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天泰十四年就派出的使臣,却直到天泰十五年才得回归。
  头发也剪了,人也黑了瘦了,看上去不像是去出使,而是被发配流放。
  但根据几位当事人的说法,就算流放估计也没他们哭。语言不通,饮食不惯,又不能带上作为依仗的军队,一路上战战兢兢,衣食住行都很难保证,中途甚至一度遇上过刺杀,真可谓跌宕起伏、惊险无比。
  好在结果是喜人的,岛国皇帝亲自签署的国书,请求上国派遣军队,为自己镇压国中叛乱。
  为了从占城等地将粮食运回来,朝廷也算是煞费苦心,连水师都重新演练起来了。——走陆路须得一路上翻山越岭,费时费力效率还不高,倒不如从海上走。虽然有风浪的危机,但只要不离岸太远,问题不大。
  这支刚刚招募训练了几个月的水师,还没来得及去占城走一趟,就先被派去了扶桑岛,算是练兵。
  反正有朝廷提供的武器装备,他们差不多可以说是一路碾压,正适合用来练手。
  军队才刚刚出发,朝中已经开始讨论起等仗打完了如何委婉而不失礼貌的让扶桑岛的国王主动献上银矿,给上国将士们做差遣费。
  李定宸对这种观念大家斥责,“我大秦军队乃是仁义之师,因对方请求才派兵前往,岂可以此为理由,占据对方的财产?”
  朝臣们被训得有些蒙。如今朝堂上下都知道扶桑岛上藏着许多银矿,若非如此,凭他们打成什么样子,皇室能不能掌控国中,与大秦有什么关系?若是不要银矿,难道真是去帮忙的?
  “那陛下的意思是?”有机灵的连忙出声请示。
  “自然是正当贸易。”李定宸义正言辞,“正好都说今年江南的丝绸茶叶产量暴增,怕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就先送一批去扶桑岛,叫他们拿银子来买。”
  “……陛下圣明!”大臣们心服口服。
  这些好东西就是在国内也是价值不菲,漂洋过海去了岛上,价值自然更高。
  又有人道,“听闻岛上地方不大,物资匮乏,咱们不是收了许多粮食?也可以卖予他们一些。”
  如此,岛民们能吃饱穿暖,想来不会有人想打仗了,都回家挖矿去。挖到了银矿,想要什么换不来,何必要打生打死?
  对很多大秦人来说,只用经济手段,便可以掌控另一个国家的命脉,几乎是闻所未闻之事。李定宸此计一出,着实是让不少人开了眼,也终于后知后觉的发现,这经商并非人们平日所说的小道,它真正发起威来,恐怕有翻天覆地之能!
  颜弘一进京就听说了这件事,他坐在酒楼里,听着两派书生为是否该抑制商业发展争得面红耳赤,目光中不由生出一点茫然。离开了几年,这京城陌生得他快不认识了。
  诗词文章不再是文人们聚会时的主旋律,《农事全书》、工部新出的发明和经商之道才是热议的话题。
  譬如此刻,除了那两拨争得热闹的书生外,左边还有一群人正在议论工部最近推出的一款机关犁车,据说不需要牲畜拉车,就算是最瘦弱的妇人也能推得动,用它犁地又快又好。右边则在说农事部又改良出了一种新品旱稻,不需要栽种在水田里……
  颜弘那颗因为被老师称赞“有王佐之才”而波动的心忽然平静了下来,他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
  宫中,冬生正将自己从外头听来的话学给越罗听。
  越罗一听李定宸的歪理邪说竟然都传到孩子耳朵里了,不由转头瞪了他一眼,“陛下如今真是什么都敢说。这些主意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仔细教坏了孩子!”
  李定宸自己并不是仁人君子,也不觉得这是歪门邪道,更不怕教坏了大秦的继承人,“就是要心思活络,才能担得起整个天下。咱们冬生学的是帝王之道,可不能似那些腐儒,不知变通。何况朕说的难道不是道理?与大秦贸易往来,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不会亏了他们。”
  冬生听得连连点头。
  气得皇后娘娘罚皇帝陛下睡了两天书房。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陛下的求生欲越来越低了【膨胀。jpg


第120章 区别对待
  天泰十五年的年景其实并不好。
  入夏之后,北方连续两个月滴雨不下,遭遇大旱。
  若是在往年,这个时候,部阁重臣们就该天天愁眉紧锁地跟皇帝开小会,发愁赈灾事宜了。毕竟一年所产粮食都有数目,勉强够用,一旦出现灾情,就往往赈济不及。
  然而今年,这一点旱情,却几乎并未给朝堂带来太大的影响。
  这两年各地粮仓储备充足,就是百姓们自己家里存的粮不够,常平仓也可以平价供应粮食。而只要粮价不涨,人心自然就是稳的。下面稳定了,朝堂上自是不慌不忙。
  相较于国内的状况,反倒是草原上的灾情,更令皇帝和朝臣们关注。
  这场大旱几乎波及了整个北方地区,草原上自然也是不例外。那里水资源本来就少,很难推广种植,只能发展畜牧业。而为了放牧,更是要春夏秋冬按照季节不同,逐水草而居,生活同样艰难。
  而干旱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也无疑是致命的。牧草干枯,牲畜没有食水就会大批大批的死亡,而炎热的季节,这种大批量的死亡又容易引起疫症……
  而根据多年的经验,草原上的日子过不下去,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南下劫掠。
  见李定宸对着各地送来的奏折沉吟良久,似乎是对某些事情迟疑不下,越罗不由问,“陛下在想什么?”
  “朕在想,究竟怎样才算是个好皇帝。”李定宸合上奏折,朝她笑道。
  越罗与他是在窗下对桌而坐,闻言不满的放下手中的笔,问,“陛下这是在搪塞我吗?”
  李定宸脸上撑出来的笑意渐渐敛去,他靠在椅背上叹气,“只是朕也还没有想好。”顿了顿,又道,“若朕说预备将西北两处贸易点撤去,阿罗是否会认为朕铁石心肠?”
  西北两处贸易点,正是大秦跟草原异族交易之处。大秦从草原购入皮毛、药材等,而出售给他们的,除了茶叶丝绸瓷器之类的奢侈品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粮食。如今草原正在遭灾,一旦贸易关闭,就是在逼他们走上绝路。
  李定宸早就想打仗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如今撤去贸易点,让草原异族走投无路,南下劫掠,朝廷便可名正言顺派兵征讨。
  这一套,听起来很像是只顾自己的功业,将百姓完全置之度外的暴君的想法。
  李定宸之所以会迟疑,大概也是因为这个。
  人言可畏,他不怕世人不能理解,却怕连自己身边的人也这么想。
  越罗抬头看了他一会儿,又转头朝窗外看去。
  因为安全考虑,宫殿附近不允许种植高大的乔木,以免有心人借此隐蔽,所以从窗口往外看,视野非常开阔,中庭一览无余。但庭院里虽然没有植树,夏日的蝉噪声却半分不少,也不知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听得人心下躁动。
  知政殿四角放着巨大的冰鉴,里面堆着小山般的冰块,散发出丝丝凉意,将这夏日的酷暑和燥热都消去不少。
  越罗斟酌了一会儿字句,才道,“陛下这样说,未免也太看轻了我。难道只有陛下心怀家国天下,我就不懂吗?”
  “这话怎么说?”李定宸立刻振奋起精神,问。
  越罗道,“且不提就算不关闭贸易,草原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药材和皮毛来交换,早晚还是会演变成战事,就是当真关闭了,陛下也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我朝自太…祖太宗时起,对待草原异族和周边属国的态度一直都不一样。不单是我朝,就是之前各朝,亦多如此。”
  为着李定宸想打仗,又知道这一天不会太远,所以越罗最近也研究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罗列起数据来十分详细,历数各朝对草原部族的战役,而后道,“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同,是因为草原部族与其他诸国,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
  她说到这里,转过头看向李定宸,而李定宸亦双目发亮的看着她,沉声答道,“他们有马!”
  “是的,马匹,这是连我朝都十分缺少的战略物资。”越罗点头赞同,“而战马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只需要数百人的骑兵,就可以将几千上万人的军阵冲破。”
  而战场上,阵型一旦被冲垮,士兵们无法及时得到命令和引导,就很有可能会生出乱子。只要骑兵来回冲杀数次,就算没有太大的伤亡,士兵们的胆子也就先怯了。一旦发生溃逃,战争的结果便不言自明。
  中原物产丰富,军队装备的武器铠甲一直在更新换代,然而即使如此,面对草原铁骑,也很难招架得住,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固守城池。但这样一来,周边村镇便不得不蒙受损失。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有这样的战略物资在手,草原人就永远都不可能乖乖依附于大秦,就算暂时服软,以后抓住机会也必然会再次反叛。这几百上千年的边塞历史,便是这样书写而成。
  所以大秦跟草原部族之间,每隔几年或者几十年,总有一战。非要将他们打怕了,打服了,打得他们没有足够的人马上战场了,才会有一段安稳的日子过。
  这跟边贸开与不开,关系并不大。能抢来的东西,为什么要用物资去换?
  李定宸当初在边境开贸易点,除了像借此牵制草原之外,也有想交易马匹的意思。可惜的是,草原人同样将这种战略物资看得很紧,除了偶尔有人偷着卖几匹,没有别的收获。
  回到眼前这件事上,越罗的想法跟李定宸是一样的,“如果这一战非打不可,自然最好是在咱们的掌控之中。”
  早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