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后娘娘早上好 >

第71章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71章

小说: 皇后娘娘早上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眼前这件事上,越罗的想法跟李定宸是一样的,“如果这一战非打不可,自然最好是在咱们的掌控之中。”
  早晚一战,自然是赶快打完了好安心去发展,也免得不管做什么都总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而战场上的主动权是非常必要的,若是撤去边境贸易点能够诱使草原部族主动来攻,那么这样做就是必要的。反正那两个贸易点,本来也是在李定宸的授意下偷偷开的,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官方的认可。直接叫下头的人“查处”了便是。
  “不过,”越罗话锋一转,“我倒觉得这贸易点不关更好。”她倏然一笑,脸上露出几分狡黠之色,“陛下不觉得,这正是个交易马匹的好时候吗?”
  是选择骑上战马到大秦来劫掠,还是用马匹换取足够的粮食回去过日子,也是个很有趣的选择题,不是吗?
  李定宸眼睛一亮,一拍桌子道,“不错!让人多多的往贸易点运粮食,叫草原上的人都知道,我大秦愿意用粮食交换马匹。”若他们愿换当然最好,不愿意换,想来抢劫的地方也一定会选在存粮众多的贸易点,更便于大秦的军队制定伏击战略,将他们一举拿下!
  在李定宸命人往西北调粮食,又调兵遣将准备在贸易点附近布下天罗地网的时候,前往日扶桑岛的水师也不断传来捷报,他们沿着使臣走过的路线一路打过去,虽然遇上了很多阻力,但凭着兵强马壮,武器犀利,一路势如破竹。
  负责指挥此次战争的将军在奏折之中提到,他们正在全力作战,争取能够回国过年。
  在这样令人振奋的景象之中,就算朝臣们都看出李定宸是在做跟北边的战斗的准备,也没有人表示反对。倒是已经开始为谁主持此次战事争执起来。
  对草原的战事,不光是李定宸更重视,朝臣们也是一样。
  打安南和扶桑时,只需派遣军队前往,最多带上参谋部的人员。但对战草原异族,就不能如此简略了。
  按照李定宸和王霄当年拟定的策略,这种大战,必须要派遣一位重臣为巡抚,前往边境,全权负责此战相关一切事宜。而后从参谋部和军中抽调人员,跟随巡抚参赞军务。此外,大军因为人数众多,也必定要兵分几路,需要安排的人事自然成倍增加。
  而这场战争能够带来的军功,也绝不是之前小打小闹能比,怎不令人意动?
  所以战事虽然还没有开始,大家已经开始为自己能参与这场战争而做准备了。朝中唯一还算淡定的,恐怕就只有内阁三位重臣。不是他们不心动,而是到了他们这个位置,绝无可能被外派出京,也就不用动这个心思了。
  也是因此,这段时间他们家中的访客人数一增再增,都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们支持、在这场战事之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官员。
  最终派谁负责此战,到底还是要内阁拟定条陈,皇帝御笔朱批,才能够做得准。
  还有人另辟蹊径,直接上折子给李定宸毛遂自荐。
  然而他们都不知道,深宫之中年轻的天子也正摩拳擦掌,准备给他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作者有话要说:  李定宸: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准备才能打仗,是为了让你们刷军功的吗?


第121章 御驾亲征
  固原。
  诗人岑参曾在他的诗中写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西北的天气倒不至于八月就入冬,但到了十月,大秦许多地方还是秋日,这里却已经被严寒所包围。虽然尚未下雪,但西北吹来的狂风呼啸着,草屑飞卷、沙尘漫天,呈现出一片萧瑟之态。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天气之中,固原城外临时开辟出来的贸易点,却还是热闹非常。每日里从天不明到深夜,都有客商和千里而来的异族在此交易。
  不过虽然看着这样热闹,但实际上,一日能成交的生意,不过那么几桩。这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和交易双方身份的特殊性,这里进行的都是大宗交易。
  不是财大气粗的商行,不可能组织得起到这里来的商队;而草原人远离部落前来交易,也必定会带上大批人手护卫。
  所以不成交则已,成交便必定是大宗生意。
  也因为这种交易的特殊性,所以固原守军对贸易点严加防范,不但商队和部落进出需要购买军队颁发的交易文书,而且每一桩交易也必须要在军队的见证下达成。这样一来,双方的安全都能够得到保障。
  ——自然,其中少不得交给军队一部分辛苦费。
  不过最近这一段时间,前来交易的人会发现,这一带的守卫变得更加严密了。跟现在这种肃杀的气氛比起来,之前的所谓严加防范,倒不算什么了。
  这种气氛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某种不安,自然也有人千方百计的想要打探,是不是要发生什么。
  大部分人自然是问不出什么来的,但是有那手眼通天的人,多少还是能够探听出一点消息。——之所以会增加成倍的守卫,是因为最近会有大批粮食被运到这里来,等待交易。
  但这些行商和草原人不会知道,他们想要知道的消息,本来就是故意透露给他们的。
  此刻,在军帐之中,负责此事的副将,正在对固原的最高长官王将军汇报此事,“将军,该透的消息都已经透出去了。”
  “做得不错。”坐在上首的将军正在翻看账本,闻言抬起头来,却正是当年跟在李定宸身边的神武卫将军王安。
  他自从上回固原之战立功之后,便更进一步,加封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按理说到了他这个位置,通常来说都会被皇帝忌惮,闲置在家,只享受虚名而没有实际的兵权。但因为王安得皇帝信任,固原之前又出了不少事,所以就将他调过来镇守了。
  如今既然要对草原开战,王安自然还是李定宸最信得过的人,便将他放在了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上。
  副将人汇报完了,见王安心情不错,便忍不住问道,“将军,这突然送来这么多粮食,究竟是哪家商行的手笔?”
  王安瞥了他一眼,肃容道,“不该问的别问。”
  “是,属下多嘴。”副将连忙道。
  王安道,“也罢,若不叫你知道,只怕也拿捏不出轻重。”他压低了声音,“这近万石粮食,哪家商行能有这样的手笔?前两年朝中推行常平仓,着实收了不少粮食,总不能白放在仓库了长霉,总要想法子出脱了去。等秋粮下来,再买进新粮。”
  副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没有再追问下去。
  他自然不相信这些事是宫中点了头的,只以为是王安仗着自身职权,跟下头的官员们谋划了此事,因此并不敢多问,退了出去。
  王安看着他离开,便将手中的账本放下,沉思着陛下这一次的安排。这位副将,是上次倒卖军械之事中的漏网之鱼。但并不是因为他手段高超遮掩住了自己,而是宫中的旨意,要求放出一两个人。
  那时王安就想过,只怕陛下早晚有对草原用兵之意。
  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那么快,而他自己竟如此幸运的赶上了。如今京中只怕已经为一个名额打破头了,但原本就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却是不会被替换的。等于是稳稳的握住了这一场功劳。
  不过,当下还是要做好陛下的安排。
  有了这位副将的帮助,想来只要这个消息传出去,就不会有人怀疑最近的动向与朝廷有什么关系了。
  虽然未必能遮掩太长时间,但……将草原异族引诱到固原,想来应该足够。
  然而不过第二日,就传来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一家前来交易的商队,在距离固原城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遭遇了洗劫。不但粮食货物被打劫一空,就连商队上下,也尽数被灭口。
  这已经可以说是固原最近几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了。
  王安得知消息,便立刻匆匆赶到了现场。即使这里已经被清理过,但现场痕迹还是能够看出当时的情况有多惨烈。王安皱着眉头,心中念头翻滚。
  按理说,大局当前,不该为了这一个商队就打草惊蛇。若是严查此事,很有可能会影响大楚跟草原异族的关系,从而使得他们不敢再过来,破坏李定宸的安排。但这商队上下几十口人遭此横祸,也必须要给个交代。
  如何取舍,着实有些令王安为难。
  不过他很快就想起李定宸曾经说过的话。这世上,若要坏人不敢再做坏事,就须得让他们知道,做坏事的代价他们承受不起。换到草原人身上也是一样,若要他们不再随意劫掠大秦百姓,就要让他们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
  所以在短暂的犹豫之后,王安便点起兵马,不顾副将的劝阻,亲自率队,顺着劫掠者离开的方向追了上去。
  而他的这种做法,倒是歪打正着的让已经对固原起了疑心的草原人又放下了戒心:如果大秦真的在这里布置了什么陷阱等着他们,那么王安这个时候要做的应该是牢牢的守在固原城,而不是不管不顾地跑出去追击劫掠者。
  同时也给他们制定计划提供了思路:到时候可以设计将王安引出固原城,然后再趁虚而入!
  固原靠近北边,天气寒冷,过了十月,天上的雪就该降下来了。到时候天寒地冻,并不适合外出,所以到那时,这里的贸易点将会被关闭,直到明年春天二月,才会再次开启。
  也是因此,这段时间,前来交易的部落和商队都多了不少。大家都想趁着冬天到来之前,再做这最后一笔。
  而这样混乱的状态,是很适合浑水摸鱼的。
  草原人借机将他们的军队混进来,大秦这边又何尝不是一样?
  十月十七日,王安突然收到消息,又有商队在固原城外被袭击。不过有了上回的前车之鉴,军队巡逻的范围也增加了不少,商队方面也做了一些反击的准备。所以在斥候队的帮助下,商队正在奋力抵抗,同时派了两个人回来报信。
  王安随即带了一队兵马出城。但他这边才刚刚走,城外就突然出现了数支草原骑兵,携带着各种攻城器械,开始冲击固原并不高大的城墙。
  然而本以为没有任何防范的城墙上,早已等候多时的床弩与弓箭齐发,几乎是瞬间就打乱了骑兵的阵型。
  而城里,正准备里应外合打开城门配合草原人的那位副将,才出了家门,根本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一支小队控制了起来,五花大绑,关进了将军府的监牢里,等战事结束之后再行处置。
  到这个时候,草原人自然知道他们是落入了陷阱之中,但固原城里储备的万石粮食不是假的,就值得他们拼命。只要打破了这道城墙,就能够抢到足够部落里所有人过冬的粮食。
  所以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孤注一掷,奋力攻城。
  虽说草原人更精于骑兵冲杀,而不擅长攻城,但这也只是相对的,毕竟跟大秦对峙了那么多年,攻城的手段多少也学了几招,若不是固原城里早有准备,只怕一番猛攻之下,很有可能就被他们给拿下了。若是再有内应打开城门,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将整个固原控制在手中。
  但现在,因为早有准备,这猛攻之势还未开启,就被城墙上的攻击阻住,接下来就更是寸步难行了。
  而固原城里,代替王安留守的楚不凡和陈庆一边联手对敌,一边还能从容安排人手,往附近的各个城池以及京城送战报。固原的城墙虽然并不高大,但身为军镇,修筑时却是花了不少心思,并不会那么容易打破。而以城墙为依仗,两批人马换着班防守,又有足够的弓箭武器,足以将这座城池守上三五个月。
  日夜兼程,固原的战报不过七八天功夫就送到了京城里,而此时,京中关于谁人出战的争执,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这一日早朝,朝臣们照例在皇帝面前争得面红耳赤,各个都觉得自己推荐的人选更为适合,希望能够说服皇帝。
  ——不是他们不想用更体面的方法,而是送上去的奏折几乎全部留中,根本摸不清楚皇帝的心思,所以只能出此下策了。
  然而高台御座之上,李定宸听完所有人的陈词之后,却是淡淡开口,“此战于我大秦至关重要,草原各族同气连枝,不会只有目前这一点声势。一旦战火全部点燃,只怕会遍及北边诸地,届时须得各路人马齐心协力。若是居中负责之人身份不够,只怕难以调度清楚。诸卿之意朕也已经尽数知晓,但这些人选只怕都难以压服军中那些刺头。万一出了差池,你们可担当得起?”
  这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之意,但也的确是暂时震慑住了朝臣,他们沉默着交换视线,都有些不明白李定宸的意思。
  最后,三位阁老在所有人的期盼下出列问道,“那依陛下的意思……?”
  李定宸下巴微微一抬,郑重道,“本朝历代先祖,多有战功赫赫之辈。朕每每追慕太…祖、太宗及世宗皇帝生平种种功绩,心实慕之。朕虽不敏,不敢与先人比肩,但亦想略尽绵薄之力,不负列祖列宗所托。——朕欲御驾亲征,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第122章 皇后听政
  仿佛晴天一声霹雳降下,原本还在为各自的打算争执不休的朝臣们都惊呆了。
  虽然他们都已经习惯了李定宸的任性冲动和不按常理出牌,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能异想天开到这个地步。
  大概是这个消息的冲击力太大,所以他们一时都有些说不出话,短暂的愣怔之后,回过神来,就开始寻找自己平日里交好的同僚交换视线,一时拿不准该怎么回应。
  直到首相杜卓华第一个开口,“陛下……”
  “万万不可的话就不必说了。”李定宸摆手,“我大秦历代君主,无不是允文允武,身先士卒,这才打下了偌大江山。朕既然继承大统,自然也该将己身置之度外。”
  “……”不知道多少老臣听到他这番话,都忍不住在心里腹诽世宗皇帝李长聿。
  太祖与太宗都是开国君主,那时天下征战不休,山河满目疮痍,就算贵为帝王,也还是要亲自上阵杀敌不错,但至顺宁末年,天下已然被平定,又经仁宗皇帝二十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已有盛世之象。
  按理说,接下来就应该是继续守成,稳固这片先人们打下来的江山。结果就出了个李长聿,他跟父祖的性情都截然不同,少年时就显露出勃勃野心。因为仁宗皇帝晚年身体不好,所以他一直以皇太孙的身份监理国事,到继位时,朝堂已经尽在掌控。不知道是不是在宫中拘的时间太长了,总想往外跑。
  从永初三年到永初四十年,三十多年间,他每年在西京皇宫居住的时间都不超过三个月。不是在边关打仗,就是巡幸其他三座都城,弄得整个朝廷也跟着疲于奔命,埋下了永初末年长达十数年朝纲崩坏的隐患。
  史书上固然将这段历史吹得无与伦比,但是在很多知情人眼中,这实在是一段不堪重负的时期,遗患无穷。
  何况从整个文官集团的立场来说,李长聿身为帝王,却将朝臣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使得朝堂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也绝不是他们乐于看到的。
  所以一听李定宸有效仿之意,诸位大臣都觉得脑仁儿疼。
  当然更头疼的是,以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真的能够说服皇帝改变主意。
  简直绝望。
  虽然朝臣们竭力将这场战争描绘得不值一提,根本不需要御驾亲征这么兴师动众,但在李定宸的坚持下,这件事最终还是就这么定下了。
  终于得偿所愿,李定宸下朝时脚步都有些发飘。
  直到回到太平宫,他脸上的笑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