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小闲人 >

第671章

唐朝小闲人-第671章

小说: 唐朝小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么一激的话,寒门中也开始分化了,因为寒门中也有很多高傲的人,他们一直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就是因为士族在上面压着,不是我无能,现在你们还敢跟我们凭真本事,行啊,咱们就笔下见真章,我求之不得,可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士族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我们不应该应战,士族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继续抨击他们,让他们身败名裂。

    可问题是大家现在情绪都非常高涨,竞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主旋律。

    这种竞争带来的后果,就是将大家心中的怒火,转化为了动力,原本是一场恶性竞争,如今就变成了一种良性竞争。

    矛盾还在增加,但是危险已经不存在了。

    这下面的人不闹了,朝堂的士庶之争也就闹不起来了。

    破解之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说必须由年轻人站出来,老一辈不可能会这么做,他们如果站出来开这口,那会非常丢人,因为这跟他们以前的形象相差太大了。由年轻人站出来彻底接管,就可以避免这一点,而事情也就变得简单多了,年轻人年轻气盛,有着一股子拼劲,管你面子不面子,成王败寇。

    山东士族不但逃过这一劫,还没有丢面子。因为崔戢刃兀自在继续塑造士族的荣耀感,他是以一种非常高傲的态度向寒门宣战,这也是他得士族子弟拥护的原因。

    。。。。。。

    。。。。。。

    太尉府。

    “呵呵!”

    长孙无忌将最新一期的大唐日报放下之后,一边笑一边说道:“难怪老夫一直猜不透他将会如何收场,原来这小子根本就不遵循常理行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自己出来收场,而是让四大家族自己出来收场。”

    一旁的来济道:“这局的确布置的非常精妙,前一日看,士庶的这种争斗,不利于国家安定,甚至还极有可能会生出大乱,可这一期大唐日报出来之后,原本的阶级争斗,立刻演化成了一种非常正面的竞争,如今士庶两方都在奋发图强,希望能够战胜对方。”

    韩瑗道:“但是最大的获利者却是韩艺,山东士族本就是士族之首,他们的应战,等于是抬高了寒门的地位,韩艺是深受其利啊!”

    “非也!非也!”

    长孙无忌摆摆手,道:“最大的获利者是陛下。与其说抬高了寒门的地位,还不如说是降低了士族的地位,而山东士族的地位一直都是陛下最为头疼的事情,不但如此,这也开创了一个全民积极向上的局面,一切疑难杂症,将会迎刃而解,陛下和大唐都是深受其益,陛下下注韩艺,可谓是大获全胜。”

    来济皱眉道:“太尉的意思是,这盘棋其实是陛下在下,韩艺也是棋子之一。”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略显感慨道:“当初先帝常与我说,当今陛下性子稍显软弱,需我等尽心辅助,老夫当初也是这般认为的。可事实证明,当今陛下一点也不软弱,这帝王之术,不弱于先帝啊!老夫输的并不冤枉呀。”

    。。。。。。

    。。。。。。

    皇宫!

    “哈哈!”

    李治仰面大笑,道:“这个韩艺真是聪明绝顶,如此办法都能够被他想到,厉害!真是厉害!朕都不得不服呀。”

    武媚娘一边看着大唐日报,一边笑道:“崔戢刃他们的文章,不就是正中韩艺吓坏,推崇尚贤之风,比的是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李治道:“如果人人都想为国出力,为君分忧,造福百姓,而不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何愁我大唐不更上一层楼,朕一直以来渴望的就是这种竞争。”

    武媚娘道:“如此说来,韩艺的这一步棋是为陛下走的。”

    李治一愣,道:“倒也不是说为朕走的,应该说是为大唐走的。其中获利的,不仅仅是朕和韩艺,士族也是获利者,其实士族渐渐衰弱,这已经不争的事实,只是他们家族的底蕴和学术,令他们还能够勉强维系着自己的名望,朝廷也确实需要他们,但是韩艺说得好,朝廷需要他们,不是在于他们多厉害,而是在于世上人才太少。当下这场争斗,可算是一剂猛药,可能会让士族重新振作起来,你说士族是输了,还是赢了。”

    武媚娘黛眉一皱,道:“可是他们四个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士族,臣妾认为这么做还是会伤害许多士族,因此多半士族都不会赞成,这场纷争怕是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这就是精妙所在。”

    李治道:“朝廷虽然一直在推崇尚贤之风,但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拔官员时,高门子弟占尽了极大的优势,如果真的推崇尚贤之风,这些高门大姓一定会反对的。但是如果高门大姓主动推崇尚贤之风,那么朝廷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在前几日韩艺的判罚中,许多士族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山东士族是深受其害,你说山东士族为如何做?”

    武媚娘眼中一亮,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治点点头道:“不错!山东士族如今肯定怀着一肚子怨气,他们最恨得却不是寒门,而是没有挺身相助的士族,推崇尚贤之风,那么不但可以解救他们山东士族,还能将其余的高门大姓都给拉下水来,大家在同一个水塘里面,谁生谁死,就各凭本事了。而山东士族又是士族之首,他们一旦坚定的拥护尚贤之风,不惜舍去朝廷给予他们的优待,再加上寒门的势力,其余的士族怕也是阻止不了的,朕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提拔对于国家有用的人才。”

    正当这时,张德胜在门外道:“陛下,御史大夫送来一封奏章。”

    “拿进来。”

    “是。”

    张德胜走了进来,将一份奏章递给了李治。

    李治打开一看,不禁一愣,“是他?”

    。。。。。。

    。。。。。。

    崔戢刃、王玄道、卢师卦、郑善行的四篇文章出来之后,再加上彼此双方的一番鼓舞,无谓的纷争,戈然而止,因为寒门也没有理由再闹了,人家士族都已经放话了,是骡子是马,你得拉出来溜溜呀。你不能拉不出屎,就怪引力失常了。

    但究竟能不能发展成良性的竞争,还得看朝廷的意思,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都说了不算,主要朝廷会不会给予他们公平竞争。

    这一日早朝,大殿之上,文武百官位列两边,韩艺也来了。

    其实古代上朝,不是天天都文武百官一块上朝,哪有怎么多事要商量,除非是让他们交流感情,通常情况下,都是皇帝跟中枢大臣在两仪殿议事,若有重大事情宣布,就必须来上朝。

    李治坐在台阶之上,扫视百官,开门见山道:“朕昨日收到一道奏章,里面的内容令朕羞愧不已,一宿未眠,今日趁着早朝,朕打算让你看看这份奏章。来人啊,将奏章呈上。”

    不一会儿,两个小太监各自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将抄录好的文章发给文武百官。

    韩艺也非常好奇,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一个开局,接过一看,上面写得是李斯那一篇著名《谏逐客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得志的人才纷纷跑到秦朝来做官,有一回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但是被发觉了,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出的不分地域、国籍,任人唯贤的思想。

    李斯虽然功过皆有,但是李斯妙就妙在,不管是对,还是错,他的每一项建议,都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的这片文章,除了任人唯贤,还反复提到了一个主张,就是大统一。

    其实后世美帝的主张也是如此,从各国招纳人才,从而成就美帝的霸业,走的其实是一个路数。

    但凡饱读经书之人,都看过这篇文章,倒背如流,不稀奇了,谁都知道。

    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后面半段,咱们现在老是批评秦始皇淫侈暴虐,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但是你看看人家用人,可以连国籍都不分,说到做到,坚决贯彻任人唯贤的思想,并且列举一大串当时投奔秦国的六国人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秦始皇才统一六国的。

    而我们呢?我们连从本国的臣民中选拔人才,都还得分士庶,区别对待,只会喊喊口号,弄几个寒门上来做个表率,虚有其表,人家可是说到做到。

    你好意思去批评人家秦始皇,人家的胸怀远胜于今,就咱们朝廷这种狭隘、扭曲的心理,你拿什么去超越秦王朝,人家有着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咱们只有那小肚鸡肠的妇人姿态。

    咱们真的做到了以古为镜吗?

    整个后半段将大唐王朝批评的是不堪入目啊!

    但却没有标注是谁写的。

    大臣们看得是一个劲流汗,这是哪个不要命的,上这么一道奏章,难怪李治一夜未眠,估计是在想如何折磨对方,让他生不如死。

    渐渐地,大家都看向一人。

    这个人就是韩艺。

    这很像韩艺的风格,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什么都敢说,烂命一条,说错了,我只是一个田舍儿,你不能跟田舍儿较真,万一蒙对了,你还得夸奖他。

    就这小子最坏。

    韩艺见大家都看向他,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你们看我干什么,上奏这么复杂的事情,我可从不做,我也不会写啥奏章,我一般只会写在那大唐日报上面写写自己心路历程,你们真是太不了解我的为人了。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三章 反串

    “你们先别管这份奏章是谁写的。”

    李治似乎也不打算立刻帮韩艺澄清,道:“朕如今想知道各位爱卿对这一份奏章有何看法?”

    “老臣以为这份奏章言过其实。”

    许敬宗站出来道:“先帝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此等胸襟,始皇可不曾有,而且,那阿史那思摩将军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他们其中还有一些人就是嫌唐朝太开明了。

    “许学士此言差矣!”

    一个须发黑白掺杂的老者走了出来。

    许敬宗见得此人,不禁一愣,但却非常和气的说道:“还请光禄卿赐教。”

    此人名叫卢承庆,出身范阳卢氏,不用说肯定是卢师卦堂伯或者族叔之类的,目前任职光禄卿,不过此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低调的,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历史上“宠辱不惊”这个成语说得就是他,他当官真的就是为国出力,官职大小,是升是降,他都无所谓,因此才用宠辱不惊来评价他。另外,许敬宗也不是人人都看不起,有名之士,他就能以礼相待,但无名之人,他都不拢边的。

    但是许敬宗对于卢承庆的出现,感到非常诧异,那道奏章摆明就是反对士庶阶级观念的,我这是在帮你,你们还跟我唱反调,你应该支持我才是。

    卢承庆不急不慢的说道:“阿史那思摩只是个别例子,不能一概而论。在我朝选拔官员,不管是举荐,还是科考,都还是以世族大家为先,才能、品德次之,只是比起魏晋时期来,这在我大唐是不成文的规定,而魏晋时期是成文的规定,但是成文也好,不成文也好,这种风气也阻碍了国家选拔人才,不利于国家发展。”

    他的话很简单,也很普通,但是却引起文武大臣震惊不已,你山东士族怎………怎么开始挖自己的根了。

    又有一人站出来,道:“启禀陛下,微臣赞成光禄卿之言。”

    此人名叫王崇基,出身太原王氏,乃是唐初四大宰相之一王珪的长子,官至主爵郎中,袭封永宁郡公。

    崔义中也站了出来,道:“陛下,无规矩不成方圆,朝廷应该统一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避免有些人任人唯亲,结党营私,滋生**和党羽之争。”

    大家是彻底傻眼了,搞什么东西,一向最为维护士族利益的山东士族,竟然要求废除士族的优待,这真是太诡异了。

    哦………我知道这一道奏章是谁上的了。韩艺微微一笑,这下好玩了。

    李治瞧了眼目瞪口呆的大臣们,嘴角露出一抹笑意,轻咳一声,道:“几位爱卿言之有理呀,选拔官员,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一个好的官员可以造福一方百姓,而一个坏的官员,也可以祸害一方百姓,国家的兴亡在于百姓,百姓的兴亡在于官员,而官员的任免,又在于朝廷,因此人才选拔,直接影响国家的兴亡。自先帝以来,朝廷就一直非常重视官员的选拔,但似乎做得还不够。这一道奏章真如醍醐灌顶,令朕幡然醒悟,关于人才的选拔,已经是迫在眉睫,朕想听听各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群臣沉默,事能这么做,但话不能这么说,任你怎么说,反正实际操作还得由人来决定,是人就免不了人情。

    崔义玄突然站出来,道:“回禀陛下,老臣认为朝廷当全面推行科举制,将科举制视为入仕的唯一途径,如此一来,在选拔官员上面,便可做到人人平等,而且也能够提拔更多的人才上来。”

    疯了!疯了!

    贵族们仿佛感觉到天崩地裂一般,科举制可是隋文帝弄出来埋葬士族的,你身为士族竟然支持科举制,这不是疯了又是什么。

    李治频频点头,道:“爱卿之言,甚合朕意。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科举可以为朕求得更多的人才,朕也认为朝廷当大兴科举。”

    如果是科举是唯一入仕的途径,那门第就彻底拜拜了。

    “陛下圣明。”

    李义府立刻站出来高呼道。

    一干进士出身的寒门官员全部站出来,表示支持这一决议。

    其余的贵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只是寒门开口,他们当然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但是山东士族往这一站,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击了,人家同样是士族,而且在名望上还是士族之首,他们都赞成科举制,追求公平、公正、公开,这些人还能说什么。

    “微臣反对!”

    正当这些贵族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一声天籁之音在耳边响起,众人满含激动的泪水赶紧寻声望去,可一看到那人,眼珠子差点没有掉出来。

    出声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寒门中的寒门,农夫中的山泉………韩艺。

    科举制公平吗,根据历史的结果来看,也不是非常公平,但至少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多了,它还是打破了贵族对于政治垄断,让寒门人士可以入仕,进入权力中心。

    方才崔义玄他们推崇科举制,就已经让人呆若木鸡,如今韩艺站出来反对科举制,大臣们都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一个劲的掐自己的大腿,但各个疼的是龇牙咧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崔义玄他们也纷纷皱眉不语,这小子真是一个搅屎棍,甭管什么事,都得插上一脚。

    方才还淡定的李治,看到韩艺突然站出来反对,不禁也变得跟那些大臣一样,有些吃惊,纳闷道:“爱卿不是一直推崇尚贤之风么,兴科举不正是你所想,你为何又要反对?”

    韩艺拱手道:“陛下,微臣不是反对兴科举,而是反对如此草率的兴科举。”

    李治听得有些迷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